土地经济学资料最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1605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6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经济学资料最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土地经济学资料最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土地经济学资料最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土地经济学资料最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土地经济学资料最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经济学资料最终.docx

《土地经济学资料最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经济学资料最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经济学资料最终.docx

土地经济学资料最终

第1章绪论

1.土地:

是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

位置固定性:

要求人们就地利用各种土地

面积有限性:

要求人们珍惜每一寸土地

质量差异性:

要求人们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

功能永久性:

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与可能。

⏹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时要有长远的规划,进行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时要进行区位选择

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

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时要慎重

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时,要有合理的集约度,防止出现土地报酬递减的现象

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时要综合起来考虑

3.土地的功能:

承载功能;生产或生产功能;资源功能;可耕功能;生态景观功能;(资产功能)

4.土地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阶段:

前资本主义社会,即古代社会。

在这个时期,由于尚未进入文明社会,还没有建立系统的经济学,更没有土地科学,但人们仍然对土地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

第二阶段: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经济学以后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因为土地问题已发展为人与自然矛盾的焦点,大量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开始对土地经济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第三阶段:

20世纪20年代至今。

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我国对土地经济问题的系统和专门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代。

1930年,章植的《土地经济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土地经济学著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被中断。

因为新中国成立消灭了土地私有制,建立起土地公有制,人们就误认为土地经济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因而忽视对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土地经济学才重新受到重视,土地经济学也因此进入了恢复和发展的全新时期。

第2章人地关系原理及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1.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以其自然固有的属性供给人类利用,以满足人类利用,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称为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的自然供给是相对稳定的,无弹性。

制约土地自然供给的因素:

①气候条件;②地貌条件;③土地有用性和合乎经济开发条件;④交通运输条件。

2.土地的经济供给:

是指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利益与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可变的,有弹性。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

①各种土地的自然供给量;②人们利用土地的知识与技术水平;③社会需求;④产品价格;⑤土地利用计划;⑥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3.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的区别与联系

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的各种具体用途而言的。

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不同。

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3.土地需求:

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人们对土地的需求分为两大类:

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

影响土地需求的因素:

①人地比例或人口密度;②土地质量;③人们利用土地的知识与技能;④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对土地产品需求量的大小。

4.土地人口承载力:

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5.土地生产潜力:

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牧、渔各类农产品的最大的能力。

土地生产潜力的测算一般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农业生态区法(AEZ法)。

人均营养水平,则是以人均消耗的粮食计算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从20世界7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在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土地资源的承载力研究。

结果表明,这些国家的全部可垦土地,到2000年只能勉强养活这里的人口,其中60多个国家的粮食缺口较大,不能承载自己国家将来的人口。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和原国家土地管理局都先后对我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了研究。

根据中国科学院《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

在人均占有500kg粮食的消费水平下,我国土地人口承载量是16.6亿人。

第3章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与土地集约经营

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在一定的自然、技术、管理水平条件下,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不断追加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投入量,则土地报酬便不可避免地会经历由增加、不变到降低的变动过程。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早期表述(选择题)

杜尔阁:

“撒在一块天然肥沃的土地上的种子,如果没未作任何土地的准备工作,这将是一种几乎完全损失的投资。

如果只添加一个劳动力,产品产量就会提高;第二个、第三个劳动力,不是简单地使产品产量增加一倍或两倍,而是增加五倍或九倍,这样,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投资增加的比例,直到产量增加与投资增加的比例达到它所达到的最大限度时为至”。

“超过这一点,如果继续增加投资,产品产量也会增加,但增加得较少,而且总是越来越少,直到土地的肥力被耗尽,耕作技术也不会再使土地生产能力提高时,投资的增加就不会使产品产量有任何提高了”。

安德森:

在1777年发表的《谷物法性质的研究》中写到:

“在合理的经营制度下,土地的生产率可以无限制地逐年提高,最后一直达到我们现在还难以设想的程度。

”但他又认为,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这种提高是有限的,从而引证土地肥力会递减,一定量的土地能供养的人口是有限的。

威斯特:

首次使用土地报酬递减这一概念。

他在1815年所著的《资本用于土地》一书中写道:

“劣等土地之所以必须日渐耕垦,就在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之故。

”他认为,在农业中投入土地的每一份资本增量所带来的收益增量与投入资本之比,是越来越少。

马尔萨斯:

认为高速人口增长是粮食增产速度所不能及的,因为在报酬递减规律的限制下,地球上有限的土地绝难使粮食增产的速度赶上人口增殖的速度。

他认为,农业受此规律的作用,其年产量的增加额都是逐渐地、不变地减少下去,土地肥力是绝对递减的,技术进步不能抵消报酬递减的趋势,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口生活资料无法得到供应。

李嘉图:

把土地报酬递减当成了产生地租的原因。

他认为:

“如果优良土地的存在量远多于日益增加的人口生产粮食所需要的量,或者是在旧有土地上可以无限地使用资本,且无报酬递减现象,那么地租就不会上涨,因为地租总是由于追加的劳动量所获得报酬相应减少而产生的。

”并且他认为:

“如果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总收获量不是递次减少而总是成比例递增的话,那么社会对农产品的全部需求尽可能在优等地上连续投资而取,那就不需要从优等地过度到耕种劣等地,也就不会产生级差地租了。

近代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内涵的扩展

马歇尔:

认为报酬递减规律适用于各业中为了生活和工作而进行的对土地使用。

克拉克:

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生产递减规律。

布林克曼:

提出了收益增加递减法则。

萨缪尔森:

进一步解释报酬递减规律是经济学和技术学的一个基本规律,但他认为这个规律要生效,必须加入相当多相等份量的可变因素。

马克思主义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批判

恩格斯:

提出“人类支配的生产力可以无限提高土地收获量”的原理,第一次驳斥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中对土地报酬与肥力递减的原理。

马克思:

“只要处理得当,土地就会不断改良。

土地的优点是,各个连续的投资能够带来利益而不会使以前的投资丧失作用。

不过这个优点同时也包含着这些连续投资在收益上产生差额的可能性。

列宁:

在批判俄国修正主义者布尔加科夫宣扬“土地报酬与肥力递减规律”是永恒规律时指出:

“此规律抛开了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状况这些最重要的东西。

2.土地报酬变动的三阶段分析

生产函数表达式:

Q=f(x1,x2,x3,…,xnx1,x2,x3,…,xn—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Q—总产量。

简化后的生产函数表达式:

Y=ø(xi)

平均产量(APP)=Y/X,表示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量;

边际产量(MPP)=△Y/△X,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总产量;

生产弹性(EPP)=MPP/APP=(△Y/△X)·(X/Y),反映报酬的变化强弱及变化方向。

资源和产量变化表

全年劳动用工X

(单位)

全年总产量

Y

平均产量

APP=Y/X

边际产量

MPP=△Y/△X

生产弹性

0

0

0

0

0

1

7

7.0

7

1.0

2

20

10.0

13

1.3

3

31

10.3

11

1.1

4

37

9.3

6

0.6

5

40

8.0

3

0.4

6

39

6.5

-1

-0.2

7

35

5.0

-4

-0.3

土地报酬变动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

O→Q。

在此阶段内,边际产量先增加至最高点M,然后下降;平均产量一直增加至最高点D;生产弹性≥1;总产量一直增加,先是向下凹,然后向上凸。

第二阶段:

Q→R。

在此阶段内,边际产量继续下降,平均产量开始下降,且边际产量较平均产量下降快,到R点,边际产量下降为零;生产弹性<1;总产量继续增加,到R点达到最高。

第三阶段:

R→。

在此阶段内,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仍继续下降,且边际产量已变为负数;总产量开始下降。

第一阶段由于变量资源投入不足,与固定资源(土地)的配合比例不协调,产出效果反映在报酬上虽然有利可图,生产力上升也很快,但资源利用和生产潜力的发挥很不充分,因此不能视为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生产阶段。

第三阶段由于变量资源投入过多,超出了土地的受容力,产出效果反映在报酬上出现全面下降,有的甚至变为负数,因此也不能认为是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生产阶段。

只有第二阶段,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的配合比例较协调,且每次增加的投入都带来了总产量的增加,因此,被认为是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生产阶段。

4.集约度:

每单位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多秒称为集约。

用公式表示:

I—集约度;A—工资费用;K—资本消耗;Z经营资本所需支付的利息;F—用地面积。

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变量投入的经营称为集约经营;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低比率的变量投入的经营称为粗放经营。

集约和粗放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所采用的比较尺度不同,结果就不同。

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集约度不是越高越好。

不同类型的土地上,集约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同一类用地之中集约度也有差别,也有集约和粗放之分。

衡量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度主要看两个指标:

城市人均占地面积和容积率。

根据建设部于1990年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按照城市的不同规模,将人均用地指标划分为四级,其中最低者为特大城市,人均用地指标为60.1-70.5m2,最高者为小城市,人均用地指标为105.1-120.0m2。

实际中很多城市都超过了最大指标,达到了142.67m2。

目前全国城市土地平均容积率是0.3,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6.农业用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提高复种指数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7.城市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加大旧城改造

●调整土地利用方向

●依法处置闲置土地

●开发地上和地下空间

第4章土地规模经营

1、规模经济:

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引起经济效益的变化,它反映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规模效益。

规模效益:

当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按相同比例增加时,产量发生变动的情况。

只有当经营规模扩大,其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全部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时,这种经营规模才具有规模效益。

经营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适度。

平均成本最低点所对应的规模为适度经营规模。

对于规模经济,可以分别从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两方面来考察。

内在经济是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在扩大规模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经济效益的增加。

外在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收益。

当然,经营规模扩大也可能会出现内在不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内在不经济是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在扩大规模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经济效益下降。

外在不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

因此,经营规模扩大后,可能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

规模收益递增:

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

规模收益递减:

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

也称为规模不经济。

规模收益不变:

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等于规模扩大的幅度。

2.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的制约因素

⏹人地矛盾趋于加剧

⏹农民的收入水平、资金积累和购买力低

⏹农业的比较利益低

⏹集体土地产权不明晰

⏹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化程度低

⏹非农产业收入不稳定和农民现有素质较低

3.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经济效益

指标

单位

200以上

100-200

50-100

20-50

20以下

地均GDP

万元/km2

9666

7097

5415

3529

1717

人均GDP

元/人

5896

4329

4386

3035

1769

人均用地

m2/人

61

61

81

86

103

我国的城市规模和规模效益

城市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益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创造的GDP不断提高;二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占地面积不断减小。

城市规模在100-400万之间时,可以获得较大的规模净效益,而在200万时,规模净效益最大。

第5章地租理论

1.地租:

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地租的分类

⏹前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地租和社会主义地租

前资本主义地租包括奴隶制地租和封建制地租。

奴隶制地租反映的是奴隶主剥削奴隶的关系。

封建制地租反映的是地主剥削农民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反映的是土地所有者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

社会主义地租反映的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对土地收益的分配关系。

⏹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缴纳的地租,绝对地租是不管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垄断地租是某些具有特殊自然条件的土地,其产品具有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

⏹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

契约地租也称商业地租,是指土地所有者将土地租给土地使用者,土地承租人与土地出租人签订租赁契约所确定的租金;经济地租也称理论地租,是指土地总收益扣除总成本的剩余部分,即利用土地所得超过成本的纯收入。

西方古典地租理论

⏹古典经济学派早期的地租理论

威廉·配第:

在他的名著《赋税论》首次提出,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并指出由于土壤肥沃程度和耕作技术水平的差异,以及产地距市场远近的不同,地租、地价因而也不同。

威廉·配第为级差地租理论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杜尔阁:

在他发表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一书中指出,由于农业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生产力,所以能使劳动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扣除为自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数量还有剩余,这是自然恩赐的“纯产品”,也是土地对劳动者的赐予,这种“纯产品”是由农业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向土地取得的财富,但却为土地所有者占有,这就是地租。

杜尔阁初步揭示了地租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

亚当·斯密:

在他发表的《国富论》中,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居民分为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地主阶级,有三种基本:

工资、利润和地租。

他认为,地租是因使用土地而支付给地主阶级的代价,它来源于工人的无偿劳动,是“一种垄断价格”。

亚当·斯密实际上已经肯定了绝对地租的存在,只是尚未明确提出绝对地租的概念。

詹姆斯·安德森:

在《对谷物本质的研究》一文中,首先正确地把握了地租的性质,他指出不是地租决定土地产品的价格,而是土地产品的价格决定地租,并说明了土地因肥沃度不同而产生差额地租。

他对级差地租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解释,因此,马克思认为安德森是级差地租的真正创始人。

⏹李嘉图和屠能的地租理论

 李嘉图的差额地租学说:

他认为,土地的占有产生地租,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产品,是由劳动创造的,是农业经营者从利润中扣除并付给土地所有者的部分。

他认为,农产品的价值由耕种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即由最大的劳动耗费量决定,因此,优、中等地的产品价格除补偿生产成本和获得利润外,还有差额利润,因而形成级差地租。

这是级差地租Ⅰ。

同时,李嘉图对级差地租Ⅱ也做了考察。

他考察了在同一块地块上追加同量劳动和资本而劳动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差额地租。

这是级差地租Ⅱ。

 屠能的地租理论:

他在1826年发表的名著《孤立国》一书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土地位置与地租的关系。

他认为,某一种产品的产地价格常与产地到消费中心市场的距离密切相关,某种产品的产地价格通常等于中心市场价格与产地至中心市场间运费的差额,这就是区位地租。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产产地距市场越近,地租越高,相反,产地距市场越远,地租越低。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地租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的错误观点,肯定了地租的本质是土地经济关系的反映。

马克思明确指出:

“地租来自社会,而不是来自土壤。

●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地租造成产品价上涨的错误看法,马克思指出:

“地租不是产品价格昂贵的原因,相反产品价格昂贵倒是地租的原因。

●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级差地租产生于土地的自然差异的错误观点,指出级差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经营垄断,土地质量差异仅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基础。

●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否定绝对地租的错误观点,阐明了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区别,明确指出产生绝对地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3.资本主义地租分析(简答题)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有关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级差地租Ⅰ

⏹土地肥力的差异是形成级差地租Ⅰ的条件之一

级差地租Ⅰ的形成及地租量

(一)

土地

等级

所耗

资本

平均

利润

产量

个别生产价格

社会生产价格

级差地租Ⅰ

(元)

(元)

(公斤)

全部

产品

每公斤产品

每公斤产品

全部

产品

(元)

劣等

100

20

200

120

0.6

0.6

120

0

中等

100

20

250

120

0.48

0.6

150

30

优等

100

20

300

120

0.4

0.6

180

60

●土地位置的差异是形成级差地租Ⅰ的条件之二

级差地租Ⅰ的形成及地租量

(二)

地块

距市场距离

生产资本投入

运输费用

资本总支出

平均利润

个别生产价格

社会生产价格

级差地租Ⅰ

(公里)

(元)

(元)

(元)

按20%计算

(元)

(元)

(元)

10

100

5

105

21

126

132

6

15

100

7.5

107.5

21.5

129

132

3

20

100

10

110

22

132

132

0

⏹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Ⅱ的形成及地租量

土地

等级

所耗

资本

平均

利润

产量

个别生产价格

社会生产价格

级差

地租

(元)

(元)

(公斤)

全部

产品

每公斤产品

每公斤产品

全部

产品

(元)

劣等

100

20

200

120

0.6

0.6

120

0

优等

100

20

250

120

0.4

0.6

180

60(Ⅰ)

在优等地上追回投资

100

20

350

120

0.34

0.6

210

90(Ⅱ)

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的关系

关系:

级差地租Ⅰ是级差地租Ⅱ前提和基础。

原因:

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Ⅰ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

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即为绝对地租。

农业中绝对地租的形成及地租量

生产

部门

资本有机构成

剩余

价值

平均

利润

产品

价值

生产

价格

超额

利润

绝对

地租

m=100%

(元)

(元)

(元)

(元)

(元)

工业

80C+20V

20

20

120

120

0

0

农业

60C+40V

40

40

140

120

20

20

绝对地租来源于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够形成超额利润的条件,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使这一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并使之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资本主义垄断地租

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仅是某些土地具有特殊的自然力,能够生产某些特别名贵又非常稀缺的产品,如名贵的茶业、珍贵的果品等。

这些产品不仅可以按照大大超过生产价格,而且也超过其价值的垄断价格出售。

资本主义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矿山地租

马克思指出:

“真正的矿山地租的决定方法,和农业地租是完全一样的。

首先,经营矿山同使用农业土地一样,需要缴纳级差地租。

各个矿山有用物质的蕴藏不同、矿层深浅不同、开采难易不同、距离消费地点的远近不同等,导致各个矿山开采的矿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的不同。

其次,经营矿山同使用农业土地一样,需要缴纳绝对地租。

在采矿业中,由于不需要购买原料,因而资本有机构成通常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有些矿山有一些稀有矿产品,它需要缴纳垄断地租。

稀有矿产品可以按垄断价格出售。

⏹建筑地段地租

建筑地段地租包含了级差地租。

土地位置对级差地租的数量起决定作用。

建筑地段地租包含了绝对地租。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要使用建筑地段,也必须缴纳绝对地租。

某些建筑地段,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如市中心繁华地段,其经营者的产品价格就具有垄断性并能带来垄断利润,因此,建筑地段也存在垄断地租。

垄断地租成为建筑地段地租的主体部分。

4.社会主义级差地租

⏹社会主义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和原因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级差地租的客观物质条件仍然存在。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级差地租的社会经济原因。

⏹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分配与归属

 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条件下,级差地租Ⅰ主要应归土地所有者,即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级差地租Ⅱ主要应归土地经营者所得。

然而,无论是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其中的一部分应归于国家所有。

在土地国有制条件下,级差地租Ⅰ应全部归国家所有,级差地租Ⅱ在土地使用年限内,应主要归土地使用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