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1442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docx

《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docx

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

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1.土地:

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含义:

①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②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

③其性质和功能(如土地适宜性等)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④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资源:

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土地资源:

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基本特征:

(1)土地的资源特性

①生产性:

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②区域性:

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土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

③动态性:

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④可更新性:

表现在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和维持,并不会因连续使用而降低;

⑤多功能性:

可以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功能,土地的用途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大功能,即生成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和空间功能。

⑥有限性:

地球陆地表面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

⑦不可替代性:

土地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2)土地的资产特性

①商品特性:

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可以进入商品流通,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

A具有非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的二重性;

B土地的价格具有两重性:

作为自然物的土地价格和作为开发的土地价值的价格;

C空间位置无法移动,常被称为不动产。

②产权特性:

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土地产权必须通过相关的法律确认程序后才能生效。

③增值特性:

一是,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二是,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因人们的创造性劳动而不断的增值。

④不动产特性:

源自其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和永久使用性两个方面的特点。

二、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

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①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包括划分的标准和原则;

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分布规律;

③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一般来说,土地类型是土地资源类型研究的理论基础;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

①土地资源调查

②土地资源评价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能力:

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①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

②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①土地资源保护包括对土地资源数量上的减少控制和质量上的退化防治;

②土地资源管理是为了确立并巩固与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以及监督土地利用而由国家制定的包括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措施,其研究重点应放在各项管理措施的制定、管理体系的建立、管理措施的实施等的方法论上;

三、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发展方向:

1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强化土地资源综合研究的前瞻性、技术性和创新性;

2理论建设仍是土地资源学发展中面临的紧迫任务,切实加强土地资源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着力推进土地资源学科体系的完善与重点领域的深入发展;

3重视土地资源学科的应用探索和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的科技创新研究,为我国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土地资源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的科学决策服务。

研究重点:

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A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B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C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

D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

E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和一些特殊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A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B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C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一、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

1.太阳辐射:

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生态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①光照强度;②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2.热量资源:

①温度;积温;③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3.降水:

①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②地形与降水

二、简要分析地貌质量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举例说明

1.海拔高度:

划分地貌形态类型,如平原、高原、丘陵与山地的重要指标;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

2.坡度:

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地势起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侵蚀程度与农田基本建设条件、灌溉条件、机耕条件等方面。

3.地貌类型:

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五大类。

三、地质条件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1.岩石及矿物质组成:

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土壤和地下水产生的。

它是土壤形成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形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也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储藏条件和水质,并对土地类型演化有一定的作用。

2.不同风化壳母质类型的土地资源特点

①残积物、②坡积物、③洪积物、④冲积物、⑤湖积物、⑥风积物、⑦海积物

四、在研究和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时,如何考虑水文与地球化学条件

土地资源的水文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包括地表水资源和低下水水文特质;地球化学分析主要是研究一下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聚的规律。

1.地表水:

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和量直接影响土地资源利用。

①地表径流的流水作业对地貌类型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地表径流的差异必然导致地表形态以及沉积物状况的不同,因此在开发利用方式上也截然不同;而且地表径流产生的各种母质及其性质对土壤的形成、分布及肥沃度等均有显著的影响;

②地表水的丰缺状况与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灾害关系密切;

③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时,一般应根据地表径流及其流水作用的规律,考虑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④地表水资源状况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选址与布局等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2.地下水:

在土地资源研究与开发中,首先要考虑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含水层性质、供水、排水、水质和影响区域土地质量的相关因素。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寻找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更为重要,在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时,必须掌握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分布规律及其与地表水的关系等,做到合理开发利用。

3.区域地球化学:

对土地资源利用影响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对某些地区由于地理或地质的原因,导致部分化学元素与一般的地区化学统计量相比,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富集或欠缺的现象,从而影响该地区生物生长和人类的健康,以致影响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①地理因素影响;②地质因素影响;

五、论述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六、试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

七、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有哪些因素

八、在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时,如何考虑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以及土地利用的区位选择问题

第三章土地类型及土地资源分类

一、阐述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果的概念

1.土地类型:

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2.土地资源类型:

是广义的土地类型,主要是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

因此,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直的土地单元集合。

3.土地利用类型:

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其特点:

①它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

②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

③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

④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

二、阐述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原则和命名方法

1.分类系统

①中国1:

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②区域性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2.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①自然发生学的原则

②综合性原则

③主导因素原则

④实用性原则

3.命名方法:

①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

②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

③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

三、简述土地类型的几种划分方法

1.发生法

2.景观法:

顺序法、两列指标网格法、路线考察法

3.参数法

四、什么是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试述研究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的意义

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他们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对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地类型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对区域土地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的认识,又可以促进土地类型分类工作的深入,也能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产布局提供较为直接的参考依据。

1)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

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

2)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

是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

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对大农业生产布局有重要意义。

五、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六、简要说明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的分类原则和分类体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为12个一级类和56个二级类。

12个一级类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土地。

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依据和原则

1.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以服务国土资源管理为主,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覆盖特征、利用方式、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及管理特性等因素。

2.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

依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运用土地管理科学及相关科学技术,采用多级续分法,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归纳、分类;

②实用性原则:

分类体系力求通俗易用、层次简明,抑郁判别,便于掌握和应用,既能与各个部门使用的分类相衔接,又与时俱进,满足当前和今后的需要,为土地管理和调控提供基本信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③开放性原则:

分类体系具有开放性、兼容性;

④继承性原则:

借鉴和吸取国内外土地分类经验,对目前无争议或异议的分类直接继承和应用。

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容

土地现状基本调查主要包括调查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数量、质量、权属和覆盖状况调查等内容,为以后进行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查清各土地权属单位之间的土地权属界线和各行政辖区范围界线;

2.查清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并量出各类土地面积;

3.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

4.编制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建立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

5.调查和分析土地权属争议,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见和建议。

二、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是什么?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有哪些优势?

1、工作程序:

①准备工作;②外业调绘;③内业工作;④检查验收

2、基本方法:

以地形图、航片为底图的常规的野外测绘填图方法和遥感调查;

三、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图件一般的编绘程序?

如何应用计算机进行土地资源图件的编绘

1、编绘程序:

编绘草图阶段;编绘原图阶段;清汇原图阶段

2、计算机制图方法:

利用GIS进行专题图制

①数据的输入

②数据处理

③地图的整饰和输出

四、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目的是什么?

怎样利用3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主要是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等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状况进行监测。

3S技术:

“3S”技术是GPS、RS、GIS,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GPS:

是全球定位信息的简称,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一代精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RS:

技术则是利用地物的电磁波特性进行地面物体信息快速获取的一种手段。

GIS:

则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利用3S技术进行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技术要点:

①利用遥感技术快速获取地面变化信息

②GPS引导土地利用变更外业调查并使RS数据能实时地与原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实现动态配准

③利用GIS数据实现对基础图件和数据库的数字化更新

五、土地资源调查报告内容有哪些

1.调查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

主要包括调查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和总面积。

自然概括中包括对各个土地构成要素的分析。

社会经济概括包括人口、劳动力、生产产量和产值,人均收入水平等。

2.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和工作过程:

主要包括调查人员组成、机构设置、调查工作的组织,调查的步骤和采用的技术线路和方法,主要技术规范,等等。

3.调查成果与分析:

调查区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与分布,包括土地类型的位置、分布规律、面积、形态结构和自然特征等,还包括对土地资源质量的初步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是汇总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土地利用效果;各种土地资源专题图等。

4.问题与建议:

分析土地资源在利用、管理、保护中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

一、土地评价的作用

土地资源评价又称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包括对土地的各种自然构成要素以及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评定。

作用:

1.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评价通过研究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直接的关系,为土地利用规划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土地用途和土地质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最客观的依据,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2.服务于土地交易:

土地交易一般要求对土地进行估价,土地估价是对土地经济价值的评价,其形成的结果是各种土地交易活动的基础资料乃至主要依据;通过土地评价对土地经营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经营后的产出进行分析,也是土地使用者选择土地的重要参考。

3.服务于土地税收:

许多国家仍参照土地评价划分的土地等级来征收土地税,一般包括两个步骤:

①通过土地评价,确定全国范围内的土地等级;②根据土地等级制定土地税收政策和税收标准。

土地评价可为土地税收工作提供有用的基础资料。

4.服务于土地管理:

科学地管理土地,可以使土地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使其开发、利用、保护做到合理、高效、持久,这一切均以土地评价的结果为依据。

土地评价为土地资源配置实施效果提供了评判标准;可通过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对其影响进行分析,判断现现在的土地利用方式能否可持续;可通过土地评价,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制定相应的土地政策提供依据。

二、如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1.土地评价单元:

整个评价范围的土地,可以按土地性状的组合方式,划分成若干多个的土地单元。

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对象的最小单位。

2.划分依据:

评价对象的变易程度、评价目标的精度要求、土地调查所能达到的程度等。

3.方法:

①以土壤分类系统为基础:

在大比例评价时由于其他因素变异不大,土壤在土地综合性质变异中起主导作用,可直接利用土壤分类系统的某一级作为评价单元,准确地反映了土壤情况。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大比例的土地评价。

②以土地类型分类系统为基础:

土地类型是根据全部土地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体的相对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结果,一方面反映了土地的气候、地学、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的相对均一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表现了人类活动结果的相对均一性和差异性。

土地类型分类单元是理想的土地评价单元。

③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

土地利用现状中自然地块都很破碎,直接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作为土地评价底图,通常适用于土地利用调整或土地利用规划,也用于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

三、FAO的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

土地适宜性:

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的综合适宜程度。

由于土地条件时千变万化的,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质量的要求也是千变万化的,二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协调与满足,这种协调与满足程度,就是土地自然适宜性。

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

指评定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过程。

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

就是根据土地对不同的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适宜性程度将土地进行分类,它实际上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目标,也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的一种直观表示。

FAO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是一种解释性分类系统,它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种类的土地适宜性分类,而且始终保持一定的结构,即具有相同的分类类目,每个类目在应用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种类时,仍然保持它在不同的分类范畴中的基本含义。

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四级分类制。

它包括定性的和定量的、当前的和潜在的适宜性分类,而且对可能选择的每一种土地用途都分别进行分类。

该系统采用逐级递降的四级分类法:

1)土地适宜性纲,反映土地适宜性的种类,表示针对所考虑的土地用途是适宜的还是不适宜的。

纲有两个级别:

①S纲:

适宜,这类土地对所考虑的土地用途能可持续利用,即可以产生足以抵偿投入的收益,而且没有破坏土地资源的危险。

②N纲:

不适宜,这类土地所考虑的土地用途不能可持续利用,其原因可能是存在着不可克服的一种或多种限制性因素。

2)土地适宜性级,反映纲内适宜性的程度,可按照在纲内适宜性程度递减的顺序用连续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适宜纲内级别:

①S1,高度适宜,土地对某种用途的可持续利用没有限制,或只有较小的限制,它不致显著地降低产量或收益,并且不会将投入提高到超出可接受的程度;②S2,中度适宜,土地对指定用途的可持续利用中存在中等程度的限制性,这些限制将减少产量和收益并增加所需的投入,但从这种用途仍能获得利益,虽有利可图,但明显地低于S1级的土地;③S3,勉强适宜,土地对指定用途的可持续利用有严重的限制,因此将降低产量和收益或增加必需的投入,其收支仅仅勉强达到平衡。

不适宜纲内级别:

①N1级,当前不适宜;②N2级,永久不适宜

3)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类内限制性的种类或需要改良的种类。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反映亚级内土地利用或经营管理的细小差别。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宜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土宜:

指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条件对某些植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植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殊的适宜性,表现出与其他地方的同类产品所不同的特有品质。

土宜评价:

是指在土宜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条件对土宜的形成产生影响的机理。

一般来说,土宜评价除了评定生产力,更加注重评定产品的品质。

土宜评价是一种特殊性的土地自然适应性评价,遵循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1)土宜调查,是土宜评价的基础,它是针对某些土宜而进行的详细土地调查。

2)土宜要求,如何确定土宜要求是土宜评价的最核心部分,土宜要求分为两类:

①一般性土宜要求,指其正常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生态、生理条件。

②特殊性土宜要求

③土宜要求与土地质量的匹配

④土宜评价结果表达或分类方法

五、土地资源核算的基本步骤

土地资源核算是针对一定的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资源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资源核算的一个组成部分。

土地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核查计算。

所谓经济价值,一般用土地资源的价格表示。

土地资源核算的实质是计算土地资源的总价值(格),其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

①对核算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分等定级;②对基准时间点的不同等级的土地资源的价格(单价)进行评估;③分别计算不同等级的土地资源的价值(面积乘以评估单元),将所有等级的土地资源的价值汇总,求得核算区域内的土地资源的总价值。

土地资源核算是在完成土地分等定级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的工作是采用收益还原法进行土地估价,具体方法如下:

1)进行土地级差收益测算

2)把土地收益还原成土地价格

3)对还原出的地价进行修正

4)计算总的土地资源价格

六、农用地分等定级体系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是指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级、级别。

体系:

①农用地等别:

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侧重于反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等别越高,说明其生产潜力、适宜程度、投入水平等越高,障碍因素越少,限制程度越低。

反之则等别越低。

②农用地定等:

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侧重于反映农用地现实的(或实际可能的)区域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等别反映的是由相对稳定的土地性状(如土壤质地等)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差异;级别是在等别所考虑的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该行政区(一般为县级)内所有实际的土地生产力有影响的因素,因此,它反映的是现实生产力的差异。

七、因素法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的基本过程

农用地分等的方法主要为:

因素法和样地发。

农用地定级的方法主要为:

修正法、因素法、样地法。

评价过程与方法:

①划分指标区、确定指标区分等因素及权重

②编制“制定作物—分等因素指标值—农用地质量分值”记分规则表

③划分分等单元并计算各分等单元制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④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⑤计算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

⑥计算农用地综合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等指数

⑦农用地等别划分与结果

八、用德尔菲法确定各因素因子的权重

城镇土地定级方法技术要点:

1.因素因子权重的确定:

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因素因子的权重。

邀请熟悉定级区域的专家和领导,通过填写土地定级因素因子选择及权重征询表,参与因素因子权重的确定。

由专家根据经验对每项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打分;根据专家打分结果,计算各因素的平均重要性和各专家对其重要性评价的偏离度,如果偏离度超出可以接受的范围,则将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