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自然资源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1275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复习自然资源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期末复习自然资源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期末复习自然资源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期末复习自然资源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期末复习自然资源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末复习自然资源学.docx

《期末复习自然资源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复习自然资源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期末复习自然资源学.docx

期末复习自然资源学

自然资源学原理2016年初期末复习

P24自然资源的概念

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

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

自然资源的范畴是不断扩大

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及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P30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资源基础:

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

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2)探明储量:

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3)条件储量:

也是指已查明的储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这种储量不是静止不变的。

4)远景资源:

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

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探或极少勘探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估计理论资源的方法是根据已勘探地区过去的发展模式外推。

6)最终可采资源:

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总和的统称。

P33影响探明储量的因素

1)利润要求和勘探政策

2)技术、知识和工艺的可靠性。

3)需求水平

4)开采成本

5)资源产品价格

6)替代品的可得性与价格

(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区别见P34)

注1:

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是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的界限---经济可行性界限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技术革新、价格与需求刺激、经济和政策环境影响。

注2:

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的共同特点是“已查明”,但查明的确定程度不定,即使是已经密集勘探,对范围、质量、地质特征均已确定的储量估计仍有近20%的误差。

P36可更新资源的度量

✧最大资源潜力:

流动性性自然资源在理想情况下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

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吸收能力(同化能力):

环境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

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P40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6个)

1)稀缺性:

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

这就产生了“稀缺”这个自然资源的固有特性

绝对稀缺:

总需求>总供给相对稀缺:

总供给能满足总需求

2)整体性:

各种自然资源要素是相互影响的。

各地区间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地域性:

地域分异规律。

4)多用性:

多种功能和用途。

5)动态性:

本身变动,增值性与报酬递减性。

6)社会性:

附加人类劳动。

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P49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5个

1)自然资源总量大(土地面积、生物多样性、矿产),类型齐全(表明中国有较大的综合开发利用优势)中国是世界资源大国之一。

2)人均资源量少

3)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东西差异极其明显,南北资源组合的差异也很大

4)资源禀赋欠佳

✧耕地质量:

中下等地和有限制因素的地占60%,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干旱地区与山区,资源质量较差。

✧矿产资源:

多数矿产贫矿多而富矿少;小型坑采矿山多,大型露天采矿山少;工、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少,利用难度大,成本较高。

5)资源潜力可观(矿产资源、资源节流)

P74关于自然资源稀缺和冲突的观点(悲观派和乐观派)

P74悲观派

1)代表:

新马尔萨斯主义者

2)代表作:

梅多斯《增长的极限》

3)观点:

“太空船地球”说、“热寂”说、“世界模型3”,都断言增长将遭遇极限。

4)意义:

所阐述的观点只是警告,不是悲观的预测,更非判决。

他要求人类做出选择,那就是可持续发展;这种全球实证研究在方法上也开拓了新的方向;此外,用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原理进行的理论推导方法也有借鉴意。

又多数为科学家,结论虽然悲观但论证却相当具有说服力。

悲观派:

此论证本身起先知式的启示作用,指出地球对人类发展限度及超越此限度的悲剧性后果,促使人类从根本上修正自己行为,并涉及整个社会组织,其全球观点及发展全球战略应对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取向,极大促进了关于人类未来的全球性研究

动态观念的缺失:

悲观派关于自然极限的判断往往基于静态观念,忽视自然资源的动态性质,此观念全部与事实不符;缺失还在与既忽视了人类的影响机制也忽视了资源文化性质

5)缺失:

悲观派关于自然资源极限的判断往往基于静态的观念,忽视了自然资源的动态性质;忽视了人类的响应机制;也忽视了资源的文化性质。

P80乐观派

1)代表:

丰饶论者

2)代表作:

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

3)观点:

历史外推论、市场响应论、替代作用、耗散结构论,都认为增长没有极限。

4)面临的挑战:

市场的不完备性;市场机制与社会目标的矛盾;市场机制加剧了某些资源的稀缺;增长仍会面临社会极限。

✧市场响应论—市场体系会对极限自动做出响应。

经济系统运作的这种机制将使消费不至于增长到极限而导致崩溃,而是随着价格的上涨相对平缓地终止。

✧替代的作用—任何资源产品总有替代品或总能找到替代品。

P83替代作用的多种形式:

直接替代、技术或资本替代、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替代作用、产业结构或生活方式的变化改变了所需产品和服务的组合。

P110资源稀缺

a)绝对稀缺:

当全球尺度上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称绝对稀缺。

b)相对稀缺:

在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总需求,但由于资源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区域性稀缺称为相对稀缺。

目前自然资源稀缺都是相对稀缺而非绝对稀缺。

相对稀缺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利用、不适当的管理、人口增长过快、经济社会结构的不适应、科学技术的欠缺。

P114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性质

1.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

2.地缘政治造成资源稀缺;

3.贫困造成资源稀缺;

4.环境退化造成资源稀缺。

简述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的产生原因

参考答案:

(1)资源分布不均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

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造成有的地区自然资源的供给相对于当地的需求的不足。

(2)国家关系(地缘政治)造成的稀缺。

某些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一些特定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封锁、禁运等原因,造成遭受封锁禁运的国家或多或少都面临着资源稀缺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各地区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地缘政治造成的稀缺将减弱。

(3)贫困造成的稀缺。

贫困使得改善资源环境的投资难以实现,例如,通过建设水质净化厂向居民提供饮用水资源的投资不能保障,造成水资源的稀缺。

(4)生态系统退化造成的稀缺。

例如环境污染造成清洁空气资源的稀缺、草场退化造成的畜产品产量的降低进而造成食物资源的稀缺等。

P122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定义:

自然界的任何范围,只要有生命有机体与非生命物质的相互作用,并在其间产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就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复合的功能单位。

2)生态交错区:

生态系统的各种组分常与其他生态系统交迭,彼此重叠的范围。

生态因子:

生物因子(动植物、人类活动、物种间的关系)与非生物因子(气候、土壤、地形等)

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中一种因子的改变必然引起其他一系列因子的改变。

在一定限度内,可以通过调节限制因子来有效地管理生态系统,使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益。

P126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

1)供给功能:

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各种产品(食物、水、燃料、生物遗传资源等)。

2)调节功能:

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过程的调节作用获得的效益(空气质量、气候调节、控制疾病、净化水源等)。

3)文化功能:

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非物质效益(丰富精神生活)

4)支持功能:

指生态系统生产和支撑其他服务功能的基础功能(初级生产、制造氧气、形成土壤等)

P130太阳能与光合作用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意义

1)太阳能量对自然界的形成具有极大意义。

2)地球上全部有机生命(包括人类)都依靠这一小部分太阳能,石油、煤等能源追根寻源也来自这一小部分太阳能。

3)光合作用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环节,其产物是生命的基础。

光合作用所获取的太阳能并非全部都以植物组织的形式出现,因为其中一部分被绿色植物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新陈代谢所消耗。

P131食物链中的能量过程

净第一性生产率是食物链的第一环,对任何自然资源研究而言非常重要。

食物链上的每一环(成为营养级货营养水平)能量转换的效率是很低的。

这对于资源利用的含义就是:

离第一性生产离越远,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人类对食物的利用若想达到最高效力,就必需作为食草动物,降低其营养水平。

(有人认为历史上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以植物为主是因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过重,不得不如此。

在生态系统中的每一营养级上都有能量(热量)损失,使通过物种网络的潜能的数量减少。

林德曼效率(能量十分之一定律):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内营养级间能量转换的效率平均为10%左右。

——能量金字塔(太阳能→生物能)

P134无机物循环及其重要环节(可以把无机物看作生命循环的起点)

1)在天然状态下(不考虑人为干扰),营养物质流大部分保存在生态系统内,少部分由径流带出系统外。

与系统内部循环相比较,系统外的输入和输出一般是较少的,陆地尤其是如此。

这与能量转换的情况不一样。

2)在受扰动的生态系统中,演替物种对重建物质循环和积存营养物质起着重要作用。

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角度论述自然资源的极限

(1)自然界中的各种无机物都是有限的,在天然状态下(不考虑人为干扰,例如收获取走物质,不合理土地利用引起的水土流失、人工施肥等),营养物质流大部分保存在生态系统内,少部分由径流带出系统外。

与系统内的循环相比,系统外的输入和输出一般是较少的,陆地生态系统尤其如此。

(2)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很少部分来自地球内能。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是有限的,能被植物固定的太阳辐射能只占很小一部分(例如美国东部落叶阔叶林,初始入射能量中仅有0.91%变成植物的物质成分),因为某些光谱对光合作用是无效的,部分能量被叶面反射,植物自身的呼吸也要消耗部分能量。

另外,在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流动效率只有大约10%,即每一营养级上都有大量的能量损失(作为热能)。

P136生态系统中的熵与耗散结构

熵:

简单地说,熵是表示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度量,用它来描述系统的无序程度。

熵越大,系统越无序,意味着系统结构和运动的不确定和无规则;反之,熵越小,系统越有序,意味着具有确定、整齐的结构和有规则的运动状态。

熵—“有效能”的测度(“有序”程度的测度),即熵越大,有效能越小;熵越小,有效能越大。

技术进步相当于有效的“负熵储存。

P137耗散结构:

开放系统就能够远离均衡状态而产生的有序、稳定的结构叫做耗散结构。

P145环境阻抗(限制性因素):

一切妨碍物种实现其全部种群增长潜力(繁殖潜力)的环境要素,在生态学上称为限制因素。

达尔文将限制因素分为四大类:

食物供应、气候、疾病、异种捕食。

P149人类的能动作用与优势地位

1)人口数量:

J型增长;占绝对优势

2)人类的适应能力:

生理上、文化上的适应能力

3)人类的意识和智力:

反射性意识、主观能动性文化是进化的动力

4)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

解决食物短缺、控制疾病等。

P164各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精耕农业前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五种获食模式或社会形态:

狩猎-采集社会、粗耕农业社会、畜牧业社会精耕农业社会、工业化社会)

适应机制:

1)低能源消费

2)人口控制:

杀婴和弃老、漫长的哺乳期

3)高度灵活变通的社会组织:

迁徙、出访或接待

4)自然崇拜:

最小的生态系统干预

5)自给自足、互惠和平均主义:

无休止的送礼、受礼循环

P188土地利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改变了地表反射率等,影响辐射、热量和水分的交换;从而影响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增加反射率,增强大气稳定性,减少对流雨。

2)土地表面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其使大气组成和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气候变化。

3)改变大气中气体的含量和组成从而影响大气质量。

P192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分两种情况来看)

A、大气中化学成分对植物生长的直接影响:

a.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能使C3作物显著增加。

b.对C4作物生长增加不明显。

B、温室效应导致农业气候条件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a.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温度与水分。

b.中纬度“谷物带”变暖及伴随的作物水分亏损将使粮食生产潜力降低。

c.高纬度地区目前农业受到的热量限制会减缓。

总之,一般说来,中纬度地区将受损,高纬度地区将受益,但益不敷损。

P194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

1.食物生产和工业化用地挤占生态用地

2.边际土地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加速土地退化

A、水土流失B、土壤荒漠化C、土壤次生盐碱化

P202生物入侵

概念:

是指通过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将外来物种引入到其自然分布区之外,在那里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并对那里的生物多样构成威胁、影响或破坏物种和生物资源。

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a)外来入侵物种本身形成优势物种,使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影响并最终导致本地物种灭绝,破坏了物种多样性,使本地生态系统物种单一化。

b)通过压迫和排斥本地物种,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受破坏。

P205生态占用和生态潜力

生态占用:

(又称生态足迹)指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或消纳废物所占用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包括水域和陆域,其实质是见人类对自然资源(包括生态服务功能)的消耗与生态影响联系起来。

生态“占用”的是生态“潜力”,即一定地域能够提供的生态生产性地域面积。

生态生产性以标准化的土地面积单位即全球公顷来度量。

全球公顷:

代表世界所有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

P297能源消耗占用土地原因:

⏹化石能源本身就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生态系统生产力在长期地质历史中形成的不可更新资源;

⏹无论化石燃料的开采,还是水力电站、风力电站、火力电站、核电站的建设,乃至输电塔架,都直接占用土地;

⏹能源消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废气需要有一定的环境容量才能吸收。

P208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生态赤字:

一个地区的生态潜力小于生态占用(不可持续的程度)

生态盈余:

生态潜力大于生态占用(可持续的程度)

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资源利用超过了其自然资源的生态容量。

生态盈余表明该地区的生态潜力足以支持自然资源消费。

P209生态占用核算——两种方法:

获取人均消费量

1.综合法:

自上而下法

2.成分法:

自下而上法

P212对生态占用核算方法的评价

1.长处:

●形象的概念、丰富的内涵和新颖的思想。

●可测度性和全球可比性。

●可为决策提供支持。

●方法易于掌握。

2.缺陷:

◆生态偏激

◆对生态系统功能认识片面

◆生态生产性土地概念模糊

P252资源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根源(5个普遍成因)

✧人口:

人口增长、人均能耗

✧技术变化:

加剧资源环境问题,又提供解决办法.

✧经济增长

✧市场制度的缺陷:

外部性(外部成本及外部效益)就是在做个人决策是所有未被个人考虑的经济或社会活动的无偿补助作用。

✧伦理观念——人与自然分离,高于自然、目光短浅

(6)自然资源的公共性质(7)外部性问题

P264经济分析最重要的两个基本假设:

人通常力图使其利润最大化、价格支配资源的配置

P266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学观

1.稀缺的生产要素:

3种基本生产要素

a)人力资源:

劳动

b)自然资源:

土地(土地本身、地下矿藏、野生植物和动物等)

c)资本:

固定资本(厂房、机器和设备等)和流动资本(资金和产品)

P267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学含义

A.绝对稀缺:

当对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这时造成的稀缺就是绝对稀缺。

B.相对稀缺:

当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需求,但分布不均衡会造成局部的稀缺,这称为相对稀缺。

资源危机:

无论是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还是相对稀缺,都会造成该种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和供应下降,一般称之为资源危机。

自然耗竭:

当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超过了资源基础的最终自然极限,就发生自然资源的自然耗竭。

经济耗竭:

在自然耗竭远未出现时,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超过其价值的时候,就发生了经济耗竭。

对人类发展构成威胁的是相对稀缺和经济耗竭。

自然资源稀缺与价格:

某种资源的价格通常反映其稀缺程度。

P270自然资源的供需平衡

1.自然供给:

指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资源的可得数量。

2.经济供给:

在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范围内,某用途的资源供给随该用途收益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影响自然资源供给的因素:

1)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2)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量

3)其他用途的竞争

4)科学技术的发展

5)自然资源利用的集约度

6)交通条件的改善

7)政府政策与公众舆论

P273自然资源的自然需要与有效需求

自然资源的需求(自然和经济的两种概念)

自然需求:

自然资源需求的自然概念是指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要(或欲望)

有效需求:

自然资源需求的经济概念是指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称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

影响自然资源有效需求的因素有:

1.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

2.自然资源的需要

3.需要者的支付能力

4.自然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比价

5.自然资源产品与其他产品的比价

P287外部成本及其内化

1.外部成本与内部成本

✧内部成本:

由某一经济财货所包含并计入市场价格的直接费用。

✧外部成本:

就是生产和使用某种经济财货又没包括在该财货的市场价格中的有害社会后果。

2.外部成本的内化:

政府强迫生产者把外部成本的全部或大部包括进经济财货的初始价格中。

外部成本内化尚未实现原因:

a)大多数有害物品的生产者不愿意承担外部成本;

b)要确定制造和使用某种经济财货的有害后果的价格是一件难事。

P293自然资源配置的主体与关注

自然资源配置的主题

a)效率:

浪费、污染——无效率

b)优化:

指自然资源利用的决策从社会的角度看是否合乎需要

c)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P295资源资源配置的基本关注

1.产权、效率与政府干预

2.经济决策的时间尺度

3.可耗竭性、可替代性和不可逆性

P322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根源:

a)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

b)确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合理:

生产价格定价法(东方)市场定价法(西方)

c)历史因素

d)“公共财产”问题

P323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危害:

a)导致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b)导致财富分配不公和竞争不平等

c)一项重要的国家岁入化为乌有

d)资源物资补偿和价值补偿不足

e)国民财富核算失真

P325重建自然资源价值途径:

1.政府干预途径:

外部性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介入(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2.市场机制途径:

使外部性在产权界定的基础上,重新回到市场中来(科斯:

科斯定理——只要产权关系明确地予以界定,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就不会发生背离。

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P379自然报酬递减规律

报酬递减律:

反将某一变动生产要素连续投入附加到另一有限的固定要素上时,逐渐会达到一点,在此后的每一单位投入的附加产出(或边际产出)将减少并且最终成为一个负数。

报酬递减律成为影响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最重要规律之一。

P390规模经济的概念:

从长期来看,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也应看做是变动要素。

当所有生产要素都是变动投入时,也就是整个生产规模变动时,所发生的收益变动称为规模经济。

✧内在经济:

指一个生产单位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

内在不经济反之。

✧外在经济:

指整个行业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个别企业得到的好处。

外在不经济反之。

规模收益的变动:

a)递增:

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

b)递减:

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

c)不变:

规模增加幅度与收益增加幅度相等。

生物多样性有几个层次的含义: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2.针对自然资源问题,面对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简述世界所出现的两种孑然不同的观点及原因。

理解悲观派的主要观点与理论;了解悲观派的意义与缺失.

理解乐观派的主要观点与理论;了解现实对乐观派的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