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1115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练习新人教版必修5

第8课咬文嚼字

“无不例外”与“无一例外”

2011年12月17日《法制文萃报》第12版右下角《结语》中写道:

“‘骄奢思淫欲,酒色丧官德’。

色欲熏心的‘淫才’,无不例外都‘栽’在了欲壑难填、纵情泄欲上。

”其中,“无不”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即“没有一个不”,表示全都。

“无不例外”当然是“全都例外”。

把这个意思放进上述语境中,意思就成了:

色欲熏心的“淫才”,全都例外地“栽”在了欲壑难填、纵情泄欲上。

好像按例不该“栽”似的。

这显然不是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不难看出,“无不例外”改为“无一例外”才是文中要说的意思。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

陈瑞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文学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1)单音字。

倒涎(  ) 锱铢(  ) 岑寂(  ) 付梓(  )

王嫱(  ) 憎恶(  ) 没镞(  ) 烟榻(  )

清沁肺腑(  )

答案:

xián zīzhū cén zǐ qiáng zēng zú tà qìn

(2)多音字。

   漂

 藉

 鲜

答案:

jiáojiàojué piàopiǎopiāo chéngshèng jíjiè juànjùn xiānxiǎn

(3)形近字。

 

 

 

答案:

jíyījíjī dúdúdúdúdú chánchándàndān

juānjuānjuàn

“歹”读作è,是个会意字。

其甲骨文和小篆的形体,上部像骨头破碎的裂纹,下部像死人的空骨。

“歹”的本义为死人残裂的骨头。

后来,楷书写成了“歹”。

“歹”是个部首字。

“歹”只作义符,没有作声符的。

从“歹”的字都同死有关,如“殓”“殡”“殁”“殪”“殊”“殇”“殃”等。

引申为坏、危险,如“好歹”“歹人”“殆”。

(1)援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铁成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富五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才高八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杀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尺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索然无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引用成例。

援,引用。

(2)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3)神仙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铁就变成金子。

比喻把不好的作品改好。

(4)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5)形容富有文才。

(6)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

后泛指写定著作。

(7)书信。

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8)也写作“索然寡味”。

形容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1)锱铢必较/斤斤计较。

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意外地多得了10英镑,所以大可不必(  ),随便把它花掉好了。

②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整则可谓(  ),胜于他人。

③你没有必要在每个小细节上面那么(  )。

A.锱铢必较 B.斤斤计较

答案:

(1)提示:

锱铢必较:

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

斤斤计较:

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

答案:

“锱铢必较”侧重于形容计较财物,而“斤斤计较”不限于此。

①B ②A ③B

(2)简洁/简捷。

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弥尔顿在许多的段落中(  )地概括了人民的处境。

②这是一个利用二进制计数器(  )计任意数的方法。

③对那些大公司来说,这种创意既(  )又方便。

A.简洁 B.简捷

答案:

(2)提示:

简洁:

没有多余的话,简明扼要的意思。

简捷:

也写作“简截”,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简单快捷。

答案:

“简洁”的对象多是行文、言语的内容等,“简捷”的对象多是说话内容、工作方法等。

①A ②B ③B

(3)幻觉/错觉。

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沉溺在一种奇怪的、幸福的(  )之中。

②它给人们的一个(  )是,似乎学习仅仅是为了加深和巩固已有的知识。

③他的头脑已经不再能分清(  )和现实。

A.幻觉 B.错觉

答案:

(3)提示:

幻觉:

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例如没有声音而听见声音。

有某种精神病或在催眠状态中的人时常有幻觉。

错觉:

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如筷子放在有水的碗内,由于光线折射,看起来筷子是弯的。

答案:

“错觉”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而幻觉夹杂着想象和愿望,严重的幻想常与妄想有关。

①A ②B ③A

背景链接

“咬文嚼字”,本指过分推敲字句或在某些字句上纠缠,而不领会其精神实质,含有贬义。

朱光潜的这篇《咬文嚼字》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即提倡遣词造句“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以求做到“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使之“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作者对文字的咀嚼,具有非凡的敏感,能品出丰富细微的意味。

文章旁征博引,摭拾古今“咬文”佳话,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好思想和感情。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与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

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

文脉梳理

一、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五段),回答问题

1.下表是第一部分中所举的例子及其说明的道理。

结合课文,选取其中一个进行具体分析。

例子

分析

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修改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文字与思想情感密切相关。

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与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分析:

“你是”是主谓结构,而“你这”显然不是。

可见,句式不同,情感便也不一样。

炼字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炼字题的一般答题步骤如下: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分析;③找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尽量点出表现手法。

2.第四段的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

你认为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

(1)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2)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3)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

视之,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

本题可参考课文中朱光潜先生的观点进行分析。

言之有理即可。

3.作者举郭沫若先生、李广射虎、贾岛推敲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结合文中的原话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文字的增减,句子的意味不同。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二、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第六至第七段),回答问题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字的联想意义的?

而论述字的联想意义主要是为了论述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联想意义:

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联想意义的善用可以使文章意蕴丰富;③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道理: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2.作者从上面三个方面来论述字的联想意义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举例论证。

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举了“烟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例子。

②联想意义的善用可以使文章意蕴丰富。

举了“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的例子。

③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举了“‘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的例子。

例证法

例证法是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引证法就是引用道理论据进行论证,这二者结合起来,称为“摆事实讲道理”。

这种方法是写作议论文最基本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是:

只摆出事实和引用理论是不够的,必须加以分析,在引用事实或理论论据后,要充分讲道理,道理讲透彻了,文章才能有说服力。

完整的论证结构应是:

观点(分论点)—叙事(论据)—分析扣题。

三、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第八段),回答问题

第八段是文章的观点性语段,试分析文章的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提出许多新颖独特的见解,但是课文也有不足之处,有些问题的分析,似乎未必完全恰当。

例如对“推敲”的推敲就是如此。

请你读一读贾岛的原诗,说说朱先生错在何处。

附: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探究思路】

―→

―→

―→

【探究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贾岛夜访李凝,而不是什么“孤僧步月归寺”。

诗的前半部分是写诗人来访,后半部分是写诗人访问归去。

中间贾岛与李凝谈了什么,通通省去未说,但从诗末句“幽期不负言”可以看出,两人说的是隐居生活的乐趣。

全诗表达了贾岛对李凝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己打算效法李凝的心愿。

诗中“入、敲、过、去”等动词,写的是同一个人在活动,这人当然只能是来访李凝的贾岛。

那个“敲月下门”的“僧”,不是另外的什么“孤零零的一个和尚”,而是贾岛(贾岛曾做过和尚),他“敲”的绝不是“自掩自推”的“寺”门,而是李凝幽居的门。

李凝居处的门到了夜晚当然是关了的,“僧”怎么会只“推”而不“敲”?

他如果不“敲”,李凝又怎么会知道有人来访?

由此可知,诗该用“推”还是该用“敲”,当是不言自明,真理还是在韩愈的手里。

朱先生的说法有欠妥当。

《咬文嚼字》一反过去以咬文嚼字为陋的观念,从新的角度对咬文嚼字的新意进行了阐释,入情入理,使人觉得耳目一新。

实际上,生活中对同一问题,由于角度不同而存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是很正常的现象,如对于作文中出现的社会流行新词语现象,就有不同观点,你怎么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应该欢迎,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排斥和扼杀。

理由:

新词是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因此,拒绝新生词语就是拒绝生活;青少年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扼杀新词使用就是扼杀青少年的创造性。

(观点二)要警惕流行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理由:

流行语往往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不规范性,青少年正值学习语言阶段,使用多了,会影响正常交流,养成不良习惯;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不能随心所欲地加以改造,关乎祖国语言的大问题。

请以“宽容”为题,精选论据论证一则观点。

(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宽容能成就大业。

有宽容之心,才能团结人,才能凝聚众人的智慧成就大业。

美国总统林肯,素以对政敌宽容著称。

后来终于引起议员的不满,有人劝他说:

“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你应该消灭他们。

”林肯微笑着回答说:

“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时,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林肯的话,一语中的。

正是林肯的宽容,起到了团结对手、凝聚智慧的力量,才能建设成富强的美国,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晕车(yùn)   红晕(yùn)  轮外圆晕(yùn)  晕头转向(yūn)

B.咀嚼(jué)  嚼舌(jiáo)  细嚼慢咽(jiáo)

咬文嚼字(jiáo)

C.没镞(zú)  斟酌(zhuó)  蕴藉丰富(yùn)

清沁肺腑(qìng)

D.岑寂(cén)  付梓(zǐ)  锱铢必较(zīzhū)

尺牍宣言(dú)

解析:

C项,清沁qìn肺腑。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得当的一项是(  )

A.蔡铭超拍下圆明园兽首却不付款的行为遭到了部分网友的置疑,有人认为竞拍成功拒付款,有违商业诚信原则,会把好事办成坏事!

B.20多年前,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将老舍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搬上荧屏。

如今,导演汪俊又率黄磊、蒋勤勤、赵宝刚等主演,将《四世同堂》再次搬上荧屏。

C.《谍影重重3》所创造的完美境界,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间谍电影,不少影迷对伯恩顶礼膜拜,认为伯恩的表演比邦德更胜一筹。

D.回望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音乐剧在上海的跨越式发展,都与上海大剧院里程碑式的音乐剧作品的引进休戚相关。

解析:

B项,栩栩如生:

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A项,应用“质疑”,“置疑”多用于表否定。

C项,顶礼膜拜:

比喻对人特别崇敬,现多用于贬义。

D项,休戚相关:

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环境保护是社会公共事业,政府要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加大环保工作的力度,动员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其中。

B.普希金一生历尽磨难,他追求真善美的自由天性,他所处的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他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C.以生漆为底层的彩陶的保护是世界性难题,如何将秦俑艳丽的彩绘保存下来,目前已成为文物工作的当务之急。

D.皮肤顽癣被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瘟神”,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使患者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上的折磨。

解析:

B项,主客颠倒,应改为“他和他所处的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C项,“目前”与“当务之急”语意重复,应删去“目前”。

D项,“背上”与“折磨”搭配不当。

答案:

A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独自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

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绿叶子上

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好过”,也听而不闻了

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解析:

首先由书斋到窗外景色,故③①;“这都是……连……也”有递进关系,故④②。

答案:

A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不求甚解

马南邨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地、不讲道理地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书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

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