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单元分层检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基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0981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单元分层检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单元分层检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单元分层检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单元分层检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单元分层检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单元分层检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基础.docx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单元分层检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单元分层检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基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单元分层检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基础.docx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单元分层检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基础

第三单元测试

(夯实基础)

1、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科学技术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的进展。

”然而这一“顶峰”在中国古代漫长的社会里也只是局限于手工业范围内。

其根本原因是()

A.宋明理学的思想禁锢性

B.封建小农经济的保守性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D.闭关锁国及重农抑商政策

2、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

"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实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

"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②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3、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但实用数学普及程度却超越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

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公式和法则编成口诀,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

材料中明朝数学的演变()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推动古代数学向纵深发展

D.表明明代数学成就落后于西方

4、我国在封建社会初期天文历法成就相对比较突出的原因是(   )

A.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B.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特殊智慧

C.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D.在封建迷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5、下面是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表。

这说明()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9

25

7

7

8

8

A.古代科技重视理性思维

B.古代忽视军事工业的发展

C.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D.科技发展与农耕联系紧密

6、2014年,当埃博拉病毒在非洲部分国家肆虐时,中医中药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

如果想了解传统中医中有关药物方面的知识,最适合查阅的资料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7、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

“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A.重人伦轻自然B.理论体系完备C.重实用D.重实验

8、《论语·为政》中记载: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思想纯正)!

"这说明()

A.《诗经》反映社会变革的趋势

B.《诗经》开创现实主义文学先河

C.《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9、“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这首古代著名诗歌()

A.反映了西周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

B.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主义风格

C.折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

D.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10、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11、钱穆认为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代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

这种文艺世俗化趋势反映了(  )

A.大一统时代背景                    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求民主的政治理想

12、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13、有人撰文称“四大名著”是中国人的四面镜子:

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雅趣;   映照出中国人的侠义;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信仰;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天下观。

这“四面镜子”分别是(   )

A.《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B.《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C.《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

D.《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1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15、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16、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的艺术门类是(  )

A.汉字       B.中国书法     C.中国画     D.中国戏剧

17、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魏普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

书法艺术有这样的发展的主观原因是()

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B.特立独行士人群体壮大

C.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

D.东方审美情趣的影响

18、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

19、中外艺术作品常有许多相通之处,以下两幅作品的共同点是(  )

A.注重写实,作品栩栩如生B.托物言志,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怀

C.注重写意,抒发个人情感D.大胆创新,开拓绘画艺术的新流派

20、史载.宋以后戏曲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从明代起.每年五月三日.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祭拜关羽的活动.此后.关公戏经久不衰。

此现象()

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形成B.体现了神化儒学的倾向

C.突出了戏曲的教化作用D.强化了宗教观念世俗化

21、有学者针对京剧提出:

“清代戏曲一方面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

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

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

材料反映了(  )

A.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B.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C.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D.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汉末年,疽疫肆虑,“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衰”。

张仲景记述道: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但竞逐荣势……帷名利是务。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

扰未十捻(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英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材料二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这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充、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

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写出其医学著作的名称并概括该著作的成就。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材料三下图是明清时深受人们喜爱的通俗小说《三言二拍》和《水浒传》

1.材料一的文学作品表现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属于宋词的哪一流派?

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3.依据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我国文学的主流是什么?

简要说明出现的原因。

4.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益之,罢不合秦文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材料二(科举)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凡择人之法有四……三曰书,楷法遒美……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

                                    ——《新唐书·选举志》

材料三这一时期(明朝)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了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李斯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秦始皇在“初兼天下”的情况下采纳这一建议有何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出唐代三位“楷法遒美”的著名书法家。

唐朝以“明字”和“楷法遒美”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和选官标准,这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这一特点形成的社会经济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唐宋时期的科技成就集中表现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但这些成就对中国古代生产方式的变革影响不大,根本原因是中国仍然处于小农经济状态下,阻碍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皆有阻碍作用,但并非根本原因。

2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影响。

火药推动了欧洲的反封建斗争,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智者学派的研究活动早于造纸术的发明,故①④错误。

3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教学、题干中提到明代数学在民间普及程度很高.这说明现实生活中使用广泛.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与数学相关的生活需求就大大增加.故选B项。

4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我国古代科技发达,但都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并为生产、生活服务,属于实用科技。

我国古代处于农耕经济时代,天文历法的发展,正是为了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

5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表格中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和农学等与农业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比其他领域的成果数显然要多,可以得出中国古代科技重在为农业服务的特点,故D项正确;A项不能得出;表格中“兵器”一栏说明军事工业没有被忽视,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比较,故C项错误。

6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A、B两项是侧重于病理方面的医学著作,错误;《本草纲目》是药物学巨著,C项正确;《天工开物》是科技类著作,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7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忽视理论研究,因此C项正确。

A项错误,“重人伦轻自然”并非材料体现的内容;B项错误.依据相关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理论体系并不完备;D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并不注重实验。

8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察《诗经》材料中提出“思无邪”即思想纯正的意思,思想属于社会教化的一个方面。

因此选C。

其他三项都无从体现。

9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材料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它属于楚辞,这种诗歌体裁采用楚国方言、民间歌谣的形式,以浪漫主义风格叙事抒情,故答案为B项。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目,本题考查的是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其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的楚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李白的唐诗,“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宋词。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文学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表现大一统时代背景的是汉赋.故A项错误;题干并未列举宋代文学艺术的种类,无法说明其多元化.故B项错误;宋以后的文学艺术渐趋大众化、平民化,很显然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有关.故C项正确:

古代中国并没有出现民主思想.故D项错误。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从砖雕图案来看.各角色有着明确的角色分工.有丑角、旦角等.故A项正确。

13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红楼梦》把中国人最文雅的表达方式——诗词曲赋全部吸纳进来,把中国古典文化的方方面面——建筑、美食、园林、绘画等全部利用起来,充满了一般小说达不到的雅趣;《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充满了英雄气概;《西游记》照射出中国人的信仰;《三国演义》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向往安定太平的天下观。

D项符合题意。

14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对文学形式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5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A项错误,统一文字是在秦始皇时期;由题干和图片可知,经文中的种字体是先秦古文、小篆、隶书,这反映出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故B项符合题意,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6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汉字不是艺术,A错误;由“无图的画”可知C错误;由“无行的舞”“无声的乐”可排除D。

答案为B。

17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中国古代书法在魏晋时期发展为自觉的艺术,是与魏晋时期特立独行的文人群体分不开的。

魏晋时期,名士风流,崇尚清谈.纵论玄学,高谈佛道,高度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独立.体现在书法方面,使书法由重实用发展成为重审美的艺术。

故B项正确。

18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不是中国的特点.故A项错误;诗画合一是指诗与画的结合.与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注重用画面来传情达意.是情与景的结合.故C项正确;知行合一是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主张.不是中国画的特点.故D项错误。

19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观察图片可以看出,左图是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右图属于现代主义美术作品,两幅作品的共同点是追求意境,抒发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情感体验,C项正确;两幅作品都不注重写实,A项错误;B项属于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D项仅适合右图现代主义美术。

考点: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的绘画;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现代派绘画

20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市民阶层的形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A项错误:

材料中将关羽世俗化.体现的是儒学的世俗化特点,不是神化.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人们对关羽的态度.特別是关公戏曲经久不衰.说明当时关羽身上体现的"忠""信”思想有利于教化百姓.故C项正确:

材料是对戏曲这一形式的论述.不是宗教发展.故D项错误。

21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京剧的产生和发展百戏之祖是昆曲.不是京剧.故A项措误;依据材料-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

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可知材料反映了京剧是经融合后而推陈出新的产物.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叙述了京剧的形成.并没有反映其地位.故C错误:

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故D项错误。

22答案及解析:

答案:

1.背景:

瘟疫引起人口大量死亡;医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著作及成就:

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有重大发展,成为中医治疗学的理论经典(或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

2.特点:

实用性。

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

解析:

1.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可从材料中概括,关键信息是“东汉末年,瘟疫肆虑”“观今之医……”。

医学著作及其成就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2.特点可依据材料中呈现的科技种类或范围分析;原因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需求分析。

23答案及解析:

答案:

1.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流派:

豪放派。

时代特征:

天下分裂,阶级矛盾尖锐。

3.小说。

原因: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要求文学作品进一步平民化。

4.文学作品体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

解析:

联系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去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注意运用唯物史观解题,即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的成就及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意把握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与特点。

24答案及解析:

答案:

1.建议:

统一文字。

积极意义:

有利于巩固统一,维护统治;建立统一的文化,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2.书法家: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影响:

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3.新特点:

平民化、通俗化。

因素: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4.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解析:

1.由材料中“罢不合秦文者”“所谓小篆者也”可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从“大一统”和文明传承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

2.调动所学唐代书法家的相关知识可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书法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和选官标准之一,促使知识分子投身于书法创作,进而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据此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3.对“三教九流……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了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等关键信息加以概括整合可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调动所学明朝特别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等相关内容可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4.以马克思主义中有关社会意识与政治经济之间关系的原理为指导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