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双基限时练7李商隐诗两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0389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双基限时练7李商隐诗两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双基限时练7李商隐诗两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双基限时练7李商隐诗两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双基限时练7李商隐诗两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双基限时练7李商隐诗两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双基限时练7李商隐诗两首.docx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双基限时练7李商隐诗两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一号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双基限时练7李商隐诗两首.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双基限时练7李商隐诗两首.docx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双基限时练7李商隐诗两首

双基限时练(七) 李商隐诗两首

一、基础测试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锦瑟 落色 稼穑 贪婪吝啬

B.马嵬 巍峨 帷幄 韦编三绝

C.金柝 唾弃 箨龙 落拓不羁

D.华年 白桦 犁铧 哗众取宠

解析 A.落色shǎi,余读sè;B.巍峨wēi,余读wéi;C.全读tuò;D.白桦huà,余读huá。

答案 C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C项“更”应为“还有”。

答案 C

3.从抒情方法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属于直接抒情的一句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   B.望帝春心托杜鹃

C.此情可待成追忆D.不及卢家有莫愁

解析 A项用锦瑟来象征进行抒情;B和D都是用典抒情。

答案 C

4.选出对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

A.庄生晓梦迷蝴蝶——此句用庄子化蝶之典,喻写年轻时沉迷的美好情境。

B.望帝春心托杜鹃——用望帝化杜宇之典,诗人托冤禽写伤感,写恨怀以表达殷切的思念。

C.沧海月明珠有泪——用鲛人泪变珠之典,隐寓自己才能不被世用的悲哀。

D.不及卢家有莫愁——用莫愁女之典,指玄宗慨叹自己的妃嫔比不上莫愁女漂亮。

解析 D项“莫愁”之典,意在表明“不如百姓夫妻恩爱,长相厮守”。

答案 D

5.下面是李商隐的一首题为“银河吹笙”的小诗,中间两联的后一句残缺,请根据律诗的特点,选出恰当的一项(  )

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梦他年断,____①____。

月榭故香因雨发,____②____。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A.①别树羁雌昨夜惊 ②风帘残烛隔霜清

B.①风帘残烛隔霜清 ②别树羁雌昨夜惊

C.①残烛风帘隔霜清 ②别树羁雌昨夜惊

D.①昨夜别树羁雌惊 ②风帘残烛隔霜清

解析 从律诗的颔联、颈联须对仗考虑。

答案 A

6.对下列常识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六军:

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后泛指军队。

B.四纪:

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年。

C.七夕:

指农历七月七日夜,也称乞巧节。

D.“鸡人报晓筹”中的“鸡人”指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即更筹,敲击报时用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解析 B项中一纪应为十二年,四纪是四十八年。

答案 B

二、课内阅读

阅读《马嵬(其二)》,完成7~10题。

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夹叙夹议。

叙,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说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议,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中“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C.尾联包含强烈的对比。

从章法上说,是对前文的总结;从艺术构思上说,是由前一方面引起的联想。

D.本诗写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

既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暗含指责,又对玄宗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解析 D项中“深深的同情”不正确,本诗思想内容的独到之处,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唐玄宗。

答案 D

8.诗的首联“徒闻”“未卜”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用“海外更九州”概括了术士在海外仙山寻杨贵妃的传说,而后用“徒闻”加以否定。

“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明明白白的结束了,因此“徒闻”“未卜”流露出作者对唐玄宗、杨贵妃二人爱情的讽刺之情。

9.诗的颈联“六军同驻马”与“七夕笑牵牛”内容上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唐玄宗、杨贵妃本来是发誓要“世世为夫妻”的,可当遇到“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怎样呢?

玄宗虚伪、自私的本质被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来和“六军同驻马”相对照,表现出了二者的因果关系。

10.这首诗最突出的手法是对比,请举例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手法在诗中用得很多,如颔联和颈联,运用对比,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跳跃。

“六军同驻马”与“七夕笑牵牛”两相对照,意义丰富,耐人寻味。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与妻子莫愁白头偕老,对比鲜明,意义深刻。

三、能力拓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风  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①,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②,销愁斗几千?

注 ①宝剑篇:

初唐将领郭元振,向武则天呈《宝剑篇》: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武则天大为赞赏。

②新丰酒:

典出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酒店,店主人对他很冷淡。

马周要酒悠然独酌。

后唐太宗召对,授监察御史。

11.《风雨》一诗描绘了怎样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题时,先确定人物身份,再据诗歌及注释确定人物性格、品质、境遇等,而后组合作答。

答案 本诗描绘了一个怀才不遇,长期沉沦飘泊、凄凉孤独、愤懑不平而又欲极力挣脱苦闷的志士形象。

此形象就是诗人本身。

12.这首诗突出的手法是对比,试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题干已指出“对比”手法,从诗句中找出对比点即可。

答案 “黄叶”与“青楼”对比,“新知”和“旧好”对比,环境的冷与内心的热对比等。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流  莺①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②,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 ①宣宗大中三年(849)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②参差:

指鸟振翅飞翔。

13.这首诗写到的“莺”,诗人称之为“流莺”,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诗中描写“流莺”的两个方面,作答时抓住“漂荡、参差”“不自持”和“巧啭、本意”“未有佳期”等关键词分析即可。

答案 ①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飘动流转;②它百啭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体会,虽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

14.这是一首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藉之作,比喻(或象征)是其主要手法。

试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要求赏析诗中运用的比喻(象征)手法。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把自己要表达的感情寄寓在流莺之上,诗中的流莺是作者用以自况之物,抓住这些,结合注释①和具体诗句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诗人用流莺的飘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5.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是怅恼的,友人“诗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赏的。

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情感的体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答案 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16.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此句有点深)“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

答案 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17.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者从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四、语言表达

18.找出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述方面存在的3处错误(包括标点),并加以改正(错处只填序号)。

(1)李商隐十岁那年,父亲在幕府中去世。

(2)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祭裴氏姊文》)(3)虽在故乡,却情同外来的逃荒者。

(4)或者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羸文弱,形成他易于感伤的性格。

(5)但同时也促使他想通过科举,振兴家道。

错处

修改

答案 

错处

修改

(2)

句号放在括号后边

(3)

“外来的”去掉

(4)

“或者”改为“或许”

19.根据提示内容,补出《夏日题老将林亭》这首律诗的三、四、五句,注意律诗颔联和颈联结构对仗、音韵和谐。

夏日题老将林亭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提示 

(1)三四句写侯门围墙,小雨侵蚀,细草低垂,毫无生气;园内水面,轻风回旋,把那落在水面的花瓣聚在一起。

(2)五六句写老将将辘轳放在井中,取井水之凉浸酒使之清凉可口;打开鹦鹉笼子,任其自由往来,好让它在有客时报告主人,督请煎茶待客。

答: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

①墙头雨细垂纤草 ②水面风回聚落花 ③井放辘轳闲浸酒

示例二:

①围墙小雨生细草 ②小园轻风拂落花 ③井放辘轳浸清酒

20.请在下面的横线处以“读李商隐”为内容再仿写三个句子,构成排比句。

翻阅中国灿烂的文化长卷,先哲们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令我们有所感,有所悟。

读李商隐,我懂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一种缠绵的思念;读李商隐,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李商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李商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我懂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我懂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一种心灵的契合 我懂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一种智慧的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