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留守学生调研.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996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充市留守学生调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南充市留守学生调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南充市留守学生调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南充市留守学生调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南充市留守学生调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充市留守学生调研.docx

《南充市留守学生调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充市留守学生调研.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充市留守学生调研.docx

南充市留守学生调研

南充市留守学生调研报告

共青团南充市委

(2010年9月)

“留守学生”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伴生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

当前,这一特殊群体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党政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

近段时间,共青团南充市委对我市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关爱工作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和思考,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南充市每年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多达150多万人,他们每年挣回务工收入80多亿元,全市共有农村学生74.4万人,其中留守学生43万人,占56%。

隔代监护39.1万人,占91.1%,寄养3.14万人,占7.3%,无人监护0.65万人,占1.6%。

在一些乡镇学校和片区,留守学生已成为生源主体。

仪陇县留守学生就有近10万人,占学生总数的62.99%,嘉陵区达到63%。

这些留守学生主要分布在农村,他们中的许多人存在着生活失助、安全失保、情感缺失、心理失衡,行为道德失范、学业成绩偏差等突出问题,是一个需要特别关爱的特殊群体。

(一)留守学生人数分布情况。

按年级分,一至九年级留守学生的人数分布相对比较均衡,所占比例均在10%左右;按年龄分,5周岁至18周岁留守学生的人数分布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特征,其中,5周岁1290人,占0.3%,10周岁至14周岁学生各年龄段所占比例均在11%左右;按地域分,山区农村学校留守学生数20.2万人,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47.67%,城区及平坝农村学校留守学生数22.8万人,占留守学生总人数的52.33%.

(二)留守学生的生活环境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有3.2万名留守学生与姑、舅、姨等亲戚或邻居生活在一起,占留守学生总数的7.3%;有39.6万名留守学生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占留守学生总数的91.1%,这些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小学和文盲合计的比例高达67.17%。

以仪陇县为例,双亲外出的72800名留守学生中,有46592名是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占64.2%;有19656名托付给其他亲朋好友照管,占27.9%;有5751名没有临时监护人,独自一人生活,占7.9%。

(三)留守学生父母打工与回家频率情况。

在留守学生中,父母去外省打工的占94.95%,绝大部分在粤浙沪,其中在广东、深圳的就占62.39%。

绝大多数孩子都知道父母在什么地方打工,但不知道详细的打工地址。

留守学生中,父母双方或一方一年以上没有回家的占27.11%,个别学生家长从子女上学就没有回过家。

二、留守学生关爱情况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力度。

特别是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留守学生关爱工作纳入“八大民生工程”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留守学生关爱工作,将关爱留守学生工作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一)高度重视,留守学生关爱环境逐步优化。

一是强化领导。

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留守学生关爱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留守学生关爱工作汇报,并作出重要批示。

各县(市、区)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嘉陵、营山等地把此项工作纳入政府“惠民行动”,统筹推进;西充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其他县级领导,带头与留守学生结成“一帮一”、“一帮几”对子,举全县之力,推动关爱工作。

二是加大调研。

今年5月,团市委由班子成员带队,分成三个组,分别深入9县(市、区)的学校、农村、社区等基层单位,以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开展了留守学生生存现状调查摸底。

同时,各县(市、区)团委也按团市委统一课题安排,市县联动,深入开展调研活动。

高坪区撰写的《高坪区留守学生生存现状调查》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一等奖;嘉陵团区委撰写的《你在家乡还好吗?

》被嘉陵区委《内部参阅》转发。

西充团县委撰写的《西充县落实四举措建好留守“家”》被该县科发观简报专条刊发,这些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为工作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是明确责任。

市委、市政府将“留守学生之家”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并由市实施民生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督办,每月通报建设进度。

在团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上,团市委要求各县(市、区)团委书记要就留守学生关爱工作向当地党政分管领导作好汇报,争取重视支持,同时把此项工作作为对县(市、区)团委目标考评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整合资源,留守学生之家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加大关爱资金筹集力度。

今年,团市委争取市电业局、省青基会留守学生建设专项经费60多万元。

营山团县委成功举办留守学生关爱主题晚会,老红军、全国关工委顾问王定国出席晚会并现场捐赠1万元,县上四大家所有领导、乡(镇)党委书记、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现场观看演出并捐款,营山电视台全程直播晚会实况,当晚共现场募集留守学生关爱资金82万元。

二是积极争取部门支持。

今年团市委积极协调,争取上海康新公司在我市建立留守学生之家2所,摩托罗拉留守学生之家2所,川电留守学生之家8所。

嘉陵区探索出“部门援建”的模式,以区委办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守学生之家”建设的实施意见》,将19个区级部门与19所留守学生相对较多的学校结成对子,明确要求相关部门完成1个标准化的“留守学生之家”的援建任务。

蓬安团县委联合教育局在全县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留守学生之家”建设,将留守学生之家建设纳入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活动场所建设中,努力提高留守学生之家建设的规范化和覆盖面。

三是严格建设标准。

团市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留守学生之家的建设严格按照“五个一”的标准进行实施。

各地根据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在硬软件建设方面各具特色。

南部县根据《四川省“留守学生之家”建设标准》,结合该县的实际,制定出具体统一的建设标准。

硬件建设要求有场地、有标牌、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人员配备既要有专人管理、也有志愿者队伍,软件资料要求建台帐、活动记录既有整理成册的纸质档案又有分门别类的图片档案。

西充县结合省、市要求,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标志、基础设施、硬软件要求、配套设施等五方面硬件建设标准和“一册三表六制度”的软件要求。

营山县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布置场地、统一配备硬件、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培训志愿者的要求,对留守学生之家的建设进行统一打造。

(三)多管齐下,留守学生关爱措施更加有力。

一是加大志愿者招募力度。

团市委充分利用四川青年志愿者南充网、青年志愿者卡发行以及下属的南充义工联、西部计划仪陇、阆中、南部项目,先后选派80多名优秀志愿者到留守学生集中的学校任教或担任心理辅导员,让他们成长为值得留守学生信任和依赖的大哥哥、大姐姐。

利用今年驻市各大中学校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300多支志愿服务小分队、4000多名青年志愿者深入农村、社区,开展留守学生结对帮扶活动,辅导他们学习,排解心理障碍。

加强与市关工委的工作联系配合,动员组织“五老”(老专家、老战士、老模范、老教师、老干部)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时空、政治、经验、威望、亲情等优势,投身留守学生关爱工作。

10000多名关工委“五老”志愿者发挥余热,情系未来,以开办家庭学校、举办宣讲会、义务监管网吧、结对亲情监护等形式,广泛参与到关爱活动。

南部县动员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和“五老”志愿者组建了十多支“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队”。

二是丰富留守学生关爱工作载体。

为提高工作的有形和可操作化程度,我们广泛推行了“五个一”活动:

一是建立一份留学学生家庭档案。

学校通过家庭档案了解学生、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姓名、联系电话、家庭地址、家庭成员状况等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联系。

二是制定一张留守学生家校联系卡。

学校每月将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由班主任填好后,由学生交监护人并转告其父母,监护人将学生在家表现填好后交回班主任,学校家庭双方都了解学生的表现,便于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是建立一份留守学生成长档案。

将留守学生成长进步情况和获奖情况写成活页装入档案,肯定成绩,鼓励进步。

四是落实一个帮教人员。

对每位留守学生落实一个教师或团干部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

五是每月一封家信(一个电话)。

要求留守学生家长、学生双方每月互写一封信或互打一个电话,用亲情架起一座留守学生感化教育的桥梁。

三是关爱活动全面开展。

6月1日,团市委邀请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与高坪七小、高坪青苹果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共度“六一”。

深入阆中市高观中心校,为贫困留守学生送去团组织的温暖。

今年暑期,在全市留守学生中开展“爱心夏令营”活动,深受社会好评。

西充县深化机关干部“一帮一”结对关爱留守学生活动。

发出倡议,营造氛围,形成领导重视、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留守学生关爱格局。

元旦、春节、“六一”等节日,各地走访慰问留守学生1.2万余人次,慰问物资折价86万余元。

协同教育部门,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留守学生之家设置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组织校内外老师和心理医生,专门针对留守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咨询。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中小学校共建立心理咨询室3000多个,举办心理知识讲座2000多场次,接受咨询35万人次,基本确保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落实责任,留守学生关爱机制得以健全。

 一是建立教育管理目标责任制。

积极与宣传、教育、卫生、公安等部门沟通联系,争取协同配合,建立了学校、教师、监护人、社会“四位一体”的留守学生管理责任制度,并纳入相关单位年终目标考核范畴,层层签订目标,落实责任,逗硬奖惩。

二是建立代理家长制。

借助青年志愿者活动、青春助困创和谐行动等工作载体,组织发动机关青年干部、社会热心人士、社团组织、企业职工与留守学生结对子,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填补留守学生的心灵空白。

三是家长培训制。

团市委、市关工委下发了文件,专门对“家长学校”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特别侧重对隔代监护人的引导培训。

营山县团委和关工委,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编制了“家长学校”教材,落实了专门场地,安排了师资力量,工作力度大、有特色,被列入省级课题。

全市留守学生关爱工作网络和长效机制逐步形成。

三、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深入开展了留守学生关爱活动,但由于留守学生面宽量大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和留守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留守学生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部分留守学生厌学情绪较为严重。

从调查的情况看,90%以上的留守学生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化水平不高,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潜意识里认为,现在读书就业困难,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造成留守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据统计,留守学生中,上课不专心的约占26%,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的约占19%,有厌学情绪的约占36%。

(二)监护不力、健康状况堪忧。

留守学生绝大多数是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监护,还有部分是寄养在亲人或邻居家里。

临时监护人要么是年纪偏大,自身难保,要么是农活繁杂,力不从心。

大部分临时监护人都没有主动关心留守学生的身体状况,而寄养的留守学生即使生病也不愿意跟监护人说,硬拖硬扛,健康状况堪忧。

据不完全统计,留守学生中有15-20%受到疾病和恐惧的困扰,有8-10%留守学生营养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亲情缺乏,部分留守学生心理障碍严重。

由于留守学生父母(或一方)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与孩子缺乏交流和沟通。

大部分留守学生的爷爷奶奶封建迷信思想较重,对孩子的思想观念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且年龄一般相隔近40—50岁,与留守学生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造成部分留守学生存在不愿意与外界接触,自我封闭、情感冷漠、顽皮任性、冲动易怒、行为孤僻、自卑感重等心理问题。

(四)道德失范、犯罪现象不容忽视。

留守学生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学生普遍存在较强的逆反心理,有什么心事不愿意向临时监护人倾诉,对临时监护人的话也根本听不进去。

由于道德和品格教育在家里得不到正确调教,加上缺乏对事物的正确判断,部分留守学生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惯。

留守学生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普遍存在一种愧疚感,一般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助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