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题分十三个专题详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9816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题分十三个专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化学题分十三个专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化学题分十三个专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化学题分十三个专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化学题分十三个专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题分十三个专题详解.docx

《高考化学题分十三个专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题分十三个专题详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题分十三个专题详解.docx

高考化学题分十三个专题详解

2019年高考化学题分十三个专题详解

  (2019浙江卷)27、捕碳技术(主要指捕获CO2)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NH3和(NH4)2CO3已经被用作工业捕碳剂,它们与CO2可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反应Ⅰ:

2NH3(l)+H2O(l)+CO2(g)(NH4)2CO3(aq)△H1

反应Ⅱ:

NH3(l)+H2O(l)+CO2(g)NH4HCO3(aq)△H2

反应Ⅲ:

(NH4)2CO3(aq)+H2O(l)+CO2(g)2NH4HCO3(aq)△H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H1与△H2、△H3之间的关系是:

△H3=___________。

(2)为研究温度对(NH4)2CO3捕获CO2气体效率的影响,在某温度T1下,将一定量的(NH4)2CO3溶液置于密闭容器中,并充入一定量的CO2气体(用氮气作为稀释剂),在t时刻,测得容器中CO2气体的浓度。

然后分别在温度为T2、T3、T4、T5下,保持其它初始实验条件不变,重复上述实验,经过相同时间测得CO2气体浓度,得到趋势图(见图1)。

则:

①△H3______0(填、=或)。

②在T1-T2及T4-T5二个温度区间,容器内CO2气体浓度呈现如图1所示的变化趋势,其原因是_________。

③反应Ⅲ在温度为T1时,溶液pH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如图2所示。

当时间到达t1时,将该反应体系温度迅速上升到T2,并维持该温度。

请在该图中画出t1时刻后溶液的pH变化趋势曲线。

(3)利用反应Ⅲ捕获CO2,在(NH4)2CO3初始浓度和体积确定的情况下,提高CO2吸收量的措施有_____(写出2个)。

(4)下列物质中也可能作为CO2捕获剂的是

A.NH4ClB.Na2CO3C.HOCH2CH2OHD.HOCH2CH2NH2

.【解析】

(1)将反应Ⅰ倒过来书写:

(NH4)2CO3(aq)2NH3(l)+H2O(l)+CO2(g)△H1

将反应Ⅱ2:

+)2NH3(l)+2H2O(l)+2CO2(g)2NH4HCO3(aq)2△H2

得:

(NH4)2CO3(aq)+H2O(l)+CO2(g)2NH4HCO3(aq)△H3=2△H2△H1

(2)由图1可知:

在温度为T3时反应达平衡,此后温度升高,c(CO2)增大,平衡逆向移动,说明反应Ⅲ是放热反应(△H30)。

在T3前反应未建立平衡,无论在什么温度下(NH4)2CO3(aq)总是捕获CO2,故c(CO2)减小。

反应Ⅲ在温度为T1时建立平衡后(由图2可知:

溶液pH不随

时间变化而变化),迅速上升到T2并维持温度不变,平衡逆向移动,

溶液pH增大,在T2时又建立新的平衡。

(3)根据平衡移动原理,降低温度或增大c(CO2)

(4)具有碱性的物质均能捕获CO2,反应如下:

Na2CO3+CO2+H2O===2NaHCO3

HOCH2CH2NH2+CO2+H2O==HOCH2CH2NH3+HCO3

【答案】

(1)2△H2△H1

(2)①②T1-T2区间,化学反应未达到平衡,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所以CO2被捕获的量随温度的升而提高。

T4-T5区间,化学反应已到达平衡,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不利于CO2的捕获。

(3)降低温度;增加CO2浓度(或压强)(4)BD

(2019广东卷)31.(16分)大气中的部分碘源于O3对海水中I-的氧化。

将O3持续通入NaI溶液中进行模拟研究.

(1)O3将I-氧化成I2的过程由3步反应组成:

①I-(aq)+O3(g)=IO-(aq)+O2(g)△H1

②IO-(aq)+H+(aq)HOI(aq)△H2

③HOI(aq)+I-(aq)+H+(aq)I2(aq)+H2O(l)△H3

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反应△H=。

(2)在溶液中存在化学平衡:

I2(aq)+I-(aq)I3-(aq),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

(3)为探究Fe2+对O3氧化I-反应的影响(反应体系如图13),某研究小组测定两组实验中I3-浓度和体系pH,结果见图14和下表。

①第1组实验中,导致反应后pH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

②图13中的A为_____,由Fe3+生成A的过程能显著提高Ⅰ-的转化率,原因是_______。

③第2组实验进行18s后,I3-浓度下降。

导致下降的直接原因有(双选)______。

A.c(H+)减小B.c(I-)减小C.I2(g)不断生成D.c(Fe3+)增加

(4)据图14,计算3-18s内第2组实验中生成I3-的平均反应速率(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

(1)将已知3个化学方程式连加可得O3+2Ⅰ+2H+=Ⅰ2+O2+H2O,由盖斯定律得△H=△H1+△H2+△H3。

(2)依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可得,K=。

(3)①由表格可以看出第一组溶液的pH由反应前的5.2变为反应后的11.0,其原因是反应过程中消耗氢离子,溶液酸性减弱,pH增大,水电离出氢离子参与反应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氢氧根浓度增大,溶液呈碱性,pH增大。

②由于是持续通入O3=,O3可以将Fe2+氧化为Fe3+:

O3+2Fe2++2H+=2Fe3++O2+H2O,Fe3+氧化Ⅰ:

2Fe3++2Ⅰ=Ⅰ2+2Fe2+,即A是亚铁离子。

Ⅰ消耗量增大,转化率增大,与Ⅰ2反应的量减少,Ⅰ3浓度减小。

(4)由图给数据可知△c(Ⅰ3)=(11.8103mol/L-3.5103mol/L)=8.3103mol/L,由速率公式得:

v(Ⅰ3)=△c(Ⅰ3)/△t=8.3103mol/L/(183)=5.5104mol/Ls。

答案:

(1)O3+2Ⅰ+2H+=Ⅰ2+O2+H2O,△H=△H1+△H2+△H3。

(2)

(3)反应过程中消耗氢离子,溶液酸性减弱,pH增大,水电离出氢离子参与反应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氢氧根浓度增大,溶液呈碱性,pH增大;Fe3+,BD

(4)(计算过程略)5.5104mol/Ls

命题意图:

化学反应原理与元素化合物

(2019福建卷)23.(16分)

利用化石燃料开采、加工过程产生的H2S废气制取氢气,既廉价又环保。

(1)工业上可用组成为K2OM2O32RO2nH2O的无机材料纯化制取的氢气

①已知元素M、R均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3周期,两种元素原子的质量数之和为27,则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

②常温下,不能与M单质发生反应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CuSO4溶液b.Fe2O3c.浓硫酸d.NaOHe.Na2CO3固体

(2)利用H2S废气制取氢气来的方法有多种

①高温热分解法

已知:

H2S(g)==H2+1/2S2(g)

在恒温密闭容器中,控制不同温度进行H2S分解实验。

以H2S起始浓度均为cmolL-1测定H2S的转化率,结果见右图。

图中a为H2S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关系曲线,b曲线表示不同温度下反应经过相同时间且未达到化学平衡时H2S的转化率。

据图计算985℃时H2S按上述反应分解的平衡常数K=________;说明温度的升高,曲线b向曲线a逼近的原因:

___________

②电化学法

该法制氢过程的示意图如右。

反应池中反应物的流向采用气、液逆流方式,其目的是___________;反应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后的溶液进入电解池,电解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②b、e

(2)①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所需的进间缩短(或其它合理答案)

②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反分

H2S+2FeCl3=2FeCl2+S+2HCl2Fe2++2H+2Fe3++H2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推断、原子结构、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及计算、电化学等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同时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

(1)R为+4价,位于第3周期,应为Si元素,同理M为Al元素。

常温下铝与Fe2O3不反应,与Na2CO3也不反应;

(2)①K===。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物的转化率越高,与平衡转化率差距越小,所以离得近。

②FeCl3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H2S:

2FeCl3+H2S=2FeCl2+S+2HCl。

该逆流原理与浓硫酸中SO3的吸收相类似,气体从下端通入,液体从上端喷,可以增大气液接触面积,反应充分。

从图可知电解过程中从左池通入的Fe2生成Fe3(阳极反应),循环使用;而另一电极产生的则为H2(阴极反应)。

故电解总的离子方程式为:

2Fe2++2H

专题十二: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019福建卷)11.某科学家利用二氧化铈(CeO2)在太阳能作用下将H2O、CO2转变成H2、CO。

其过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中CeO2没有消耗

B.该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C.右图中△H1=△H2+△H3

D.以CO和O2构成的碱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CO+4OH2e=CO32+2H2O

【答案】C

【解析】利用盖斯定律可知△H1+△H2+△H3=0,正确的应该是△H1=-(△H2+△H3),这里是考察盖斯定律。

(2019海南卷)5.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6C(s)+5H2(g)+3N2(g)+9O2(g)=2C3H5(ONO2)3(l)△H1

2H2(g)+O2(g)=2H2O(g)△H2

C(s)+O2(g)=CO2(g)△H3

则反应4C3H5(ONO2)3(l)=12CO2(g)+10H2O(g)+O2(g)+6N2(g)的△H为

A.12△H3+5△H2-2△H1B.2△H1-5△H2-12△H3

C.12△H3-5△H2-2△H1D.△H1-5△H2-12△H3

[答案]A

[解析]:

盖斯定律常规考查。

③12+②5-①2即可得到4C3H5(ONO2)3(l)=12CO2(g)+10H2O(g)+O2(g)+6N2(g)的△H,答案选A。

[2019高考重庆卷6]已知:

P4(g)+6Cl2(g)=4PCl3(g)△H=akJmol1

P4(g)+10Cl2(g)=4PCl5(g)△H=bkJmol1

P4具有正四面体结构,PCl5中P-Cl键的键能为ckJmol1,PCl3中P-Cl键的键能为1.2ckJmol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P-P键的键能大于P-Cl键的键能

B.可求Cl2(g)+PCl3(g)=4PCl5(g)的反应热△H

C.Cl-Cl键的键能为(b-a+5.6c)/4kJmol1

D.P-P键的键能为(5a-3b+12c)/8kJmol1

答案:

C

【解析】原子半径PCl,因此P-P键键长大于P-Cl键键长,则P-P键键能小于P-Cl键键能,A项错误;利用盖斯定律,结合题中给出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可求出Cl2(g)+PCl3(g)=PCl5(g)△H=(b-a)/4KJmol-1,但不知PCl5(g)=PCl5(s)的△H,因此无法求出Cl2(g)+PCl3(g)=PCl5(s)的△H,B项错误;利用Cl2(g)+PCl3(g)=PCl5(g)△H=(b-a)/4KJmol-1可得E(Cl-Cl)+31.2c-5c=(b-a)/4,因此可得E(Cl-Cl)=(b-a+5.6c)/4kJmol-1,C项正确;由P4是正四面体可知P4中含有6个P-P键,由题意得6E(P-P)+10(b-a+5.6c)/4-45c=b,解得E(P-P)=(2.5a-1.5b+6c)/6kJmol-1,D项错误。

(2019上海卷)9.将盛有NH4HCO3粉末的小烧杯放入盛有少量醋酸的大烧杯中。

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反应剧烈,醋酸逐渐凝固。

由此可见

A.NH4HCO3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该反应中,热能转化为产物内部的能量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NH4HCO3+HClNH4Cl+CO2+H2O-Q

答案:

B

【解析】醋酸逐渐凝固说明反应吸收热量导致醋酸溶液温度降低,即NH4HCO3与HCl的反应为吸热反应,A项错误;因反应为吸热反应,即吸热的热量转化为产物内部的能量,故B项正确;因反应为吸热反应,则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C项错误;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物质的状态,D项错误。

(2019山东卷)12.CO(g)+H2O(g)H2(g)+CO2(g)△H﹤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A.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途径,反应的△H也随之改变

B.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C.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D.若在原电池中进行,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解析:

催化剂虽然改变了反应途径,但是△H只取决于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H不变,A错;这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也不变,B正确;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左移,反应放出的热量减小,C错;若在原电池中进行,反应不放出热量,而是转换为电能,D错。

答案:

B

(2019新课标卷2)12.在1200℃时,天然气脱硫工艺中会发生下列反应

H2S(g)+O2(g)=SO2(g)+H2O(g)△H1

2H2S(g)+SO2(g)=S2(g)+2H2O(g)△H2

H2S(g)+O2(g)=S(g)+H2O(g)△H3

2S(g)=S2(g)△H4

则△H4的正确表达式为

A.△H4=(△H1+△H2-3△H3)B.△H4=(3△H3-△H1-△H2)

C.△H4=(△H1+△H2+3△H3)D.△H4=(△H1-△H2-3△H3)

解析:

考察盖斯定律。

根据S守恒原理,要得到方程式4,可以用(方程式1+方程式23方程式2)即选择△H4的正确表达式为△H4=(△H1+△H2-3△H3),即选项A正确。

答案:

A

(2019北京卷)6.下列设备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

【答案】D

【解析】

A、硅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故错误;

B、锂离子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故错误;

C、太阳能集热器是将太阳能转变为热能,故错误;

D、燃料燃烧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热能,故正确。

(2019全国新课标卷1)28.二甲醚(CH3OCH3)是无色气体,可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由合成气(组成为H2、CO、和少量CO2)直接制备二甲醚,其中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反应:

甲醇合成反应:

①CO(g)+2H2(g)=CH3OH(g)△H1=-90.1kJmol-1

②CO2(g)+3H2(g)=CH3OH(g)+H2O(g)△H2=-49.0kJmol-1

水煤气变换反应:

③CO(g)+H2O(g)=CO2(g)+H2(g)△H3=-41.1kJmol-1

二甲醚合成反应:

④2CH3OH(g)=CH3OCH3(g)+H2O(g)△H4=-24.5kJmol-1

⑴Al2O3是合成气直接制备二甲醚反应催化剂的主要成分之一。

工业上从铝土矿制备较高纯度Al2O3的主要工艺流程是(以化学方程式表示)。

⑵分析二甲醚合成反应④对于CO转化率的影响。

⑶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另一产物为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⑷有研究者在催化剂(含Cu-Zn-Al-O和Al2O3),压强为5.0MPa的条件下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结果如下图所示。

其中CO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⑸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烧燃料电池(5.93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

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_______个电子的电量;该电池理论输出电压1.20V,能量密度E=_____(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1kWh=3.6105J)

答案:

(1)Al2O3(铝土矿)+2NaOH+3H2O=2NaAl(OH)4;NaAlO2+CO2+2H2O=NaHCO3+Al(OH)32Al(OH)3Al2O3+3H2O

(2)消耗甲醇,促进甲醇合成反应①平衡向右移,CO转化率增大;生成的H2O,通过水煤气变换反应③消耗部分CO。

(3)2CO(g)+4H2(g)=CH3OCH3(g)+H2O(g)H=-204.7kJ/mol;该反应分子数减小,压强升高使平衡右移,CO和H2的转化率增大,CH3OCH3产率增加。

压强升高使CO和H2的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4)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平衡左移

(5)CH3OCH3-12e-+3H2O=2CO2+12H+;12

(1)工业上从铝土矿中提纯高纯度氧化铝的流程是:

用氢氧化钠溶液溶解铝土矿,然后过滤,在滤液中通入过量的CO2,得到氢氧化铝,然后高温煅烧氢氧化铝,即可得到高纯度的氧化铝。

(2)合成二甲醚消耗甲醇,对于CO参与的反应相当于减小生成物的浓度,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动,使CO的转化率提高。

(3)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将①2+④即得到反应2CO(g)+4H2(g)=CH3OCH3(g)+H2O(g),所以该反应的放热△H=-90.1kJ/mol2-24.5kJ/mol=-204.7kJ/mol。

(4)该反应分子数减小,压强升高使平衡右移,CO和H2的转化率增大,CH3OCH3产率增加。

压强升高使CO和H2的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5)原电池中负极失去电子,所以负极电极反应式是CH3OCH3-12e-+3H2O=2CO2+12H+;二甲醚中碳原子的化合价是-2价,反应后变为+4价,失去6个电子,所以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12个电子的电量;由于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所以该电池的能量密度=

(2019北京卷)26.(14分)

NO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1)NOx能形成酸雨,写出NO2转化为HNO3的化学方程式:

_.

(2)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引发N2和02反应,其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①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

②随温度升高,该反应化学平衡常数的变化趋势是_。

(3)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NOX的排放。

①当尾气中空气不足时,NOX在催化转化器中被还原成N2排出。

写出NO被CO还原的化学方程式:

_。

②当尾气中空气过量时,催化转化器中的金属氧化物吸收NOX生成盐。

其吸收能力顺序如下:

12MgO2oCaO38SrO56BaO。

原因是,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氧化物对NOX的吸收能力逐渐增强。

(4)通过NOx传感器可监测NOx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

①Pt电极上发生的是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②写出NiO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答案】

(1)3NO2+2H2O=2HNO3+NO;

(2)①N2(g)+O2(g)=2NO(g)△H=+183KJ/mol;②增大;

(3)①2NO+2CON2+2CO2

②由Mg、Ca、Sr、Ba的质子数,得知它们均为第ⅡA族。

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4)①还原;②NO+O2--2e-=NO2;

【解析】

(1)NO2与H2O反应生成HNO3与NO;

(2)①△H=945kJ/mol+498kJ/mol-2630KJ/mol=+183KJ/mol;

②该反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增大;

(3)①NO被CO还原N2,CO被氧化为CO2;

②由Mg、Ca、Sr、Ba的质子数可知,它们均处于第ⅡA族,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金属性增强;

(4)①由工作原理示意图可知,O2在Pt电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O2-;

②在O2-参加反应下,NO在NiO电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NO2。

专题十三:

化学与生活、技术、环境和工业

(2019大纲卷)6、下面有关发泡塑料饭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主要材质是高分子材料B.价廉、质轻、保温性能好

C.适用于微波炉加热食品D.不适于盛放含油较多的食品

【答案】C

【解析】本题结合生活,考察学生的有机基础知识,有机物的通性。

(2019福建卷)6.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切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英只能用于生产光导纤维

B.从海水提取物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C.为了增加食物的营养成分,可以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D.地沟油禁止食用,但可以用来制肥皂

【答案】D

【解析】A是一种用途,但不是唯一用途;B蒸馏淡水是物理变化;C不能过量。

(2019江苏卷)1.燃料电池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下列物质均可用作燃料电池的燃料,其中最环保的是

A.甲醇B.天然气C.液化石油气D.氢气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考核化学与社会问题中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资源利用等相关问题。

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率为80%,普通燃烧过程能量转换率为30%左右(《选修四》教材P77),氢气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其产物又是水,对环境无危害性,从能效比及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氢气的确是最理想的能源。

太阳能和氢能全面使用将是新能源领域人类努力的方向。

(2019四川卷)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硫可广泛用于食品的增白

B.葡萄糖可用于补钙药物的合成

C.聚乙烯塑料制品可用于食品的包装

D.次氯酸钠溶液可用于环境的消毒杀菌

【答案】A

【解析】二氧化硫有一定毒性,少量用于漂白,但不能用于食品漂白,A不正确,其余选项都是正确的,答案选A。

(2019上海卷)6.与索尔维制碱法相比,侯德榜制碱法最突出的优点是

A.原料利用率高B.设备少

C.循环利用的物质多D.原料易得

答案:

A

【解析】索尔维法制碱与侯德榜制碱法均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相同,在第二个过程中,索尔维法再用Ca(OH)2溶液与含NaCl、NH4Cl滤液作用得到循环利用的NH3时,有一部分原料NaCl伴随CaCl2溶液作为废液被抛弃了,造成NaCl的利用率降低;侯德榜制碱法在在第二步分离NaCl、NH4Cl的滤液时,是向低温滤液中通入NH3使NH4Cl析出,最后得到溶液基本上是饱和NaCl溶液,可循环利用,提高了NaCl的利用率,故答案为:

A。

(2019山东卷)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由于发生了加成反应

B.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等物理变化可以转化为清洁燃料

C.合成纤维、人造纤维及碳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利用粮食酿酒经过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

解析:

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因为被氧化所致,A选项错;煤的气化是化学变化,B错;碳纤维是碳的单质,C错;用粮食酿酒时,先在糖化酶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然后在酵母作用下转变为酒精,都是化学变化。

D正确。

答案:

D

(2019全国新课标卷1)7、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B、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C、碘是人体必须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

D、黑火药由硫磺、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答案:

C

解析:

A对,侯氏制碱法是将CO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