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吕梁市市情.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9542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吕梁市市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最新吕梁市市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最新吕梁市市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最新吕梁市市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最新吕梁市市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吕梁市市情.docx

《最新吕梁市市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吕梁市市情.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吕梁市市情.docx

最新吕梁市市情

最新吕梁市市情(2009村官备考)

默认分类2009-05-1814:

38:

34阅读118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吕梁市市情

一、  吕梁概况(吕梁概况

二、  历史沿革(历史沿革

三、  自然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土壤、矿产、林产、动植物)

四、  行政区划(全市总计:

1个市辖区 2个市  10个县)

五、  人口、民族、宗教(我市宗教基本情况、我市民族分布情况)

六、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

七、  环境保护(吕梁市环境质量状况)

八、  体育卫生(体育、卫生)

九、  教育事业

十、  道路交通

十一、综合经济

吕  梁  概  况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东与太原市、晋中市相接,南与临汾市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北与忻州市交界,因吕梁山脉纵贯全境而得名。

现辖2市10县1区,160个乡镇(街道办),3109个行政村。

总人口357.6万,其中农业人口284万。

国土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其中丘陵沟壑地区占70%以上。

吕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春秋属晋,战国归赵,汉代设西河郡。

一代女皇武则天,一代诗人宋之问,一代廉吏于成龙,一代直臣孙家滏,一代名将狄青是吕梁历史人物杰出代表。

吕梁是革命老区。

战争时期是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贺龙、叶剑英、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从事过革命活动。

战争年代,吕梁人民养兵十万,牺牲一万,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一部《吕梁英雄传》是吕梁人民前赴后继的真实写照。

吕梁是贫困地区。

尽管近年来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恶劣的生态条件和十年九旱等自然灾害侵袭,全面脱贫的任务仍很艰巨。

目前全市13个县市区中仍有10个扶贫工作县,其中6个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截止2007年底,仍有97万人处于温饱边缘,其中绝对贫困人口35.5万人,是全省最大的贫困市。

吕梁是资源富区。

吕梁蕴藏着煤、铁、铝等矿产资源40多种,主要产于我市的4号主焦煤被誉为“国宝”,铁、铝含量分别占到全省的29.6%和46%。

吕梁是全国著名的红枣、核桃、沙棘生产基地,被誉为“红枣之都”、“核桃之乡”“沙棘之府”。

吕梁山川钟秀,风景怡人。

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有集雄、奇、险、秀为一体的北武当山,有日本佛教净土宗发祥地玄中寺,有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碛口、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村西湾等风景名胜、文物古迹。

吕梁是发展新区。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五”期间,特别是2003年以来,吕梁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年位居全省前列。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37.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01亿元,年均增长16.1%;财政总收入由2002年的16.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5.1亿元,年均增长45.2%。

吕梁是潜力大区。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中央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以及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区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去年以来,我们举全市之力,铺开了包括282个项目、总投资2043亿元的“双百双千”项目大会战。

初步估算,这些项目全部投产达效后,“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将达到200亿元,我们将实现“经济总量再造两个吕梁,稳定脱贫,进入全省经济强市行列”的宏伟目标。

目前,全市上下呈现出政通人和、干事创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广大干部群众正在为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新吕梁再奋发努力。

历  史  沿  革

吕梁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

当时吕梁有屈邑、平陵邑、中阳邑及瓜衍县等。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吕梁为赵国境域,境内设有中阳、兹氏、大陵等。

秦庄襄王四年(前246)设太原郡后,吕梁遂为太原郡境域,设有大陵、兹氏等县。

汉初,吕梁仍为太原郡境域。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分设西河郡后,吕梁分属西河、太原、平阳三郡。

大陵、平陶、兹氏为太原郡辖县;蔺、皋狼、中阳、离石、土军、隰成、临水为西河郡辖县;蒲子县为平阳郡辖县。

王莽代汉后,兹氏县改兹同,大陵县改大宁,平陶县改多穰,临水县改监水。

东汉始立后各县遂复旧名。

东汉初,吕梁属于西河、太原、河东三郡。

离石、蔺、皋狼、临水、中阳、平周为西河郡辖县;大陵、平陶、兹氏为太原郡辖县;蒲子县属河东郡。

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九月“因匈奴寇掠,西河郡治南徙五百九十里”迁至离石县,为吕梁境内最早的郡级建置。

同年,临水县并入离石。

中平年间美稷县“南徒于兹氏县界,寻废”。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8年)“南匈奴内附”,左部居于兹氏,中部居于大陵。

三国初分,吕梁为魏国境域。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设置西河郡,治兹氏县,辖离石、中阳等县;大陵、平陶二县仍属太原郡,蒲子县仍为平阳郡辖县。

  

西晋。

吕梁境内各县分属于西河国和太原国,属县未变,仅兹氏县改隰城。

东晋十六国时期,吕梁境内较为混乱。

后赵石勒元年(公元319年)“以离石县境荒废”设置永石郡,寻改西河,后燕置离石护军。

永兴后西河郡并入太原郡。

        

北魏初立,吕梁为太原郡境域,设置有大陵、平陶、兹氏等县。

天兴初增设离石镇,延和三年(公元434年)设吐京镇,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吐京镇下设岭东、岭西二县,平陶县移出区境,大陵县改受阳。

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复置西河郡,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吐京镇改吐京郡,同年,废蒲子县,设汾州,吐京、西河等五郡为其辖郡。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设永安县,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岭东县改新城,岭西县改吐京。

        

东魏,吕梁仍为汾州和太原郡境域,汾州辖西河、吐京等郡,隰城、永安二县属西河郡;吐京、新城二县属吐京郡;受阳县仍属太原郡,离石境域仍设离石镇。

      

北齐、北周之际,吕梁当两政权纷争之地,北齐斛律金所筑长城的起点——金锁关即在区内黄芦岭上,今遗址尚存。

当时吕梁境内设有西汾州怀政郡、南朔州西河郡、吐京郡神武郡和并州太原都。

南朔州系由汾州改称,治所仍设隰城,西河郡隶属之。

离石镇改怀政郡,辖县有昌化、良泉等县,蔚汾县属神武郡,受阳县属太原郡,吐京、新城二县属吐京郡,后因裁郡改属怀政郡。

北周建德年间,西汾州改称石州;大象年间,南朔州改称介州;并增设定胡、窟胡、乌突三县及同名郡。

隋,吕梁分属于离石郡、西河郡、太原郡、楼烦郡、龙泉郡。

离石、修化(窟胡县改)、太和(乌突县改)、平夷、定胡、宁乡等县属离石郡,西河郡辖县有隰城、永安二县,受阳县仍属太原郡,岚城县属楼烦郡,石楼县属龙泉郡。

          

唐代,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隰州、岚州、并州(后改太原府)。

西河(隰城县改)、孝义(永安县改)二县属汾州,离石、平夷、定胡、临泉、方山属石州,宜芳、合河二县属岚州;石楼、温泉二县属隰州,交城、文水二县属并州(太原府)。

      

五代时期,吕梁境域内所属未变。

            

宋代,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岚卅、隰州,晋宁军、太原府。

离石、平夷、方山为石州辖县。

西河、孝义为汾州辖县;宜芳、合河为岚州辖县;石楼、温泉为隰州辖县;定胡、临泉为晋宁军辖县;交城、文水二县为太原府辖县。

          

金代,仅因晋宁军被撤销,辖县改属石州,其它州县的隶属未变。

元代,吕梁大部属于太原路(后改冀宁路)管辖,境内设置有交城县、文水县、兴州、岚州、临州、石州(辖离石县、宁乡县)、汾州(辖县有西河县、孝义县)。

石楼为晋宁路辖县。

明初,吕梁除石楼县属隰州外,境内州县均属太原府。

县有兴县、岚县、临县、交城、文水,州有石州(辖宁乡县〕、汾州(辖孝义县)。

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五月,汾州升为府,并倚郭设汾阳县,原太原府所辖州县、临县、永宁州及辖县宁乡县和原汾州辖县改属汾州府,府治设汾阳县城。

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石楼县改属汾州府,清代沿用朝制,建置未变。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取消汾州府建置,永宁州废州改县,三年(1914年)1月,永宁县改离石,宁乡县改中阳。

民国七年(1918年),增设方山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吕梁各县均属晋绥边区(先称晋西北)行政公署。

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后,吕梁境内设兴县专区和汾阳专区,兴县专区辖有兴县、临县、离石、方山、岚县等11县,汾阳专区辖县有汾阳、孝义、交城、文水、中阳、石楼等9县。

1951年3月27日汾阳专区撤销,交城、文水、汾阳、孝义等县划归榆次专区,中阳县划归兴县专区;石楼县划归晋南专区。

1952年7月1日,兴县专区撤销,兴县、岚县划归雁北专区;临县、方山、离石、中阳划归榆次专区。

1954年7月1日,离石、方山二县合并为离山县。

1958年11月10日,文水、交城二县并入汾阳县,中阳县与离山县合并为离石县,孝义县并入介休县,岚县分别划入静乐和兴县,石楼县并人吕梁县。

1959年9月19日除孝义县以外其它各县恢复建置,1961年5月恢复孝义县建置。

1971年5月,吕梁地区组建,同时恢复方山县,新增设娄烦、交口二县;1972年4月,娄烦县划归太原市;1971年10月5日,新增设柳林县。

1992年孝义撤县设市;1996年离石撤县建市;1996年汾阳撤县建市。

2004年7月,吕梁撤地设市。

 

自  然  地  理

位置

吕梁市组建于2004年,辖1区2市10县,总面积21095平方公里,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介于北纬36°43'—38°43'和东经110°22'—112°19'之间,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东与太原市和晋中市相邻,南与临汾市接壤,北与忻州市为邻。

离石市是吕梁地区所在地,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气候

吕梁市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悬殊。

春季干燥,雨少风多;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降雪偏少。

多年平均降水量502.5mm,吕梁关帝山主峰一带为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在700mm以上,而临县、柳林沿河一带较为干旱,降水量通常在450mm以下。

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很不均匀,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冬季最少,只有3%左右,且年际变化很大

,降水量多年份和最少年份相差2--3倍。

.降水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平均而言,山区降水多于平川,南部山区多于北部山区。

年平均气温8、9℃左右,全年>10℃的有效积温2534、7——3870、0℃。

一月份气温最低,全区平均气温为—7、2℃,极端最低气温为—30、5℃,出现在北部的岚县。

七月份气温最高,全区平均气温为22、8℃,极端最高气温为39、9℃,出现在平川的汾阳市。

年.平.均.日.照.时.数2351、7——2871、7小时,无霜期一般为133——178天。

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暴雨、冰雹、霜冻和风灾。

  2、气候分区

  吕梁市地形复杂,气候各异,根据农业气候资源和气候条件,全市可分为四个不同的气候区域。

  ①晋西丘陵包括,春轻旱,夏微旱农业气候区

  本区主要包括吕梁山西坡临县以南的离石、柳林、石楼等地区。

7本区光热资源在全区趋于中等状况,降水多集中在7--9月,降水强度大,多大雨、暴雨,由于坡陡沟多,垦殖过度,易发生洪涝灾害

春季温高雨少,土地裸露,多大风扬沙天气,春旱时有发生,直接影响春播工作。

  ②兴县丘陵温和,春干旱,夏轻旱农业气候区

  本区包括兴县和紫金山以北的黄河沿岸地区。

主要气候灾害一是干旱严重,春季干旱明显;二是降水集中,强度大,多暴雨天气,水土肥流失严重,三是秋霜冻来的早,常因霜冻造成大秋作物减产。

  ③吕梁山区高寒,春微旱,夏不旱农业气候区

  本区包括吕梁山主体山脉,汾河上游河谷间山小盆地及部分高原、垣地等,北至岚县、南至交口。

本区地势较高,气候寒冷,生长期短,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水热资源分布不协调,中高山区降水少,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产量很低。

  ④盆地温暖,春干旱,夏轻旱农业气候区

  全市包括交城、文水、汾卫星、孝义四县的平川的半山区。

本区光热资源丰富,平川地区生长期长,灌溉条件好。

主要气象灾害一是干旱比较,二是干热风天气多,影响小麦丰收,三是有时出现麦收期烂场雨,夏季暴雨大风造成高秆作物倒伏及秋霜冻等,均可造成农作物歉收。

  3、气象灾害

  ①干旱。

干旱是吕梁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区素有“十年九旱”之称。

我市干旱季节分布规律是:

一是春旱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直接影响冬小麦返青及大秋作物播种;二是有些年份汛期推迟或无汛期,出现严重的旱年,直接影响农业丰收;三是秋旱时有发生,影响冬小麦的播种。

1997年--2000年连续四年的干旱为历史罕见。

  ②冰雹。

冰雹是吕梁主要农业灾害天气,随大风、强雷雨天气产生,有季节性明显,地方性强、灾情重等特征。

我区冰雹分布特点是:

山区多于平川,不毛之地多于森林草地;旱年多于涝年,白天多于夜间,下午多于上午。

  ③暴雨。

吕梁市虽以旱著称但在降水量集中时段常有暴雨发生,产生洪涝灾害,损失较大。

1988年汾阳市洪涝灾害损失巨大,兴县1996年暴雨影响巨大。

从统计资料分析,我区暴雨多出现在7月和8月,占全年总暴雨的80%,6月和9月占18%。

暴雨分布是北部多于南部,山区多于平川。

下午到傍晚出现机率最多。

  ④霜冻。

霜冻日出现的迟早,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吕梁地区霜冻特点为:

南部无霜日多于北部,平川无霜日多于山区,年际变化较大。

  ⑤风灾。

我市大风多出现在冬春季,尤其春季危害较重,因春季气温回升,土地解冻,表层失墒快,大风将表层干土刮起,形成扬沙或沙尘暴天气。

据统计,我区大风多为西北偏北风,每年出现八级以上大风日数平均为7--10天。

 

水文

(一)、水资源总量及其特点

吕梁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47亿立米,其中:

河川径流量为11、1亿立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9亿立米。

水资源总量中河川径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重复量,重复量包括河川基流量4、069亿立米,柳林泉年径流量1、23亿立米,河道渗漏、山前侧向补给地下水的地表径流0、207亿立米,共计5、51亿立米。

根据吕梁的自然社会状况,水资源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非常贫乏。

按1999年全区人口334、54万人计算,人均占有量为433立米,为全国人均水平的20%,比全省平均水平还少30立米。

按1999年全区耕地878万亩计算,亩均占有量为165立米,为全国亩均占有量的11、5%,比全省平均水平少40立米。

二是分布极不均匀。

首先干旱年和丰水年相差悬殊很大,降雨极值比相差达5、93倍。

其次年内分配不平衡,占有水资源总量76、7%的河川径流,近三分之二的量集中在汛期,且以暴涨暴落的洪水出现。

再次是区域分配不均,平川区每平方公里9万立米,而山丘区每平方公里只有6、5万立米,占平川区的72%。

三是日趋衰减。

根据《山西省水资源公报》(1997年)公布,1997年吕梁市水资源总量仅有8、821亿立米,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57、1%,其中地表水占4成,地下水占6成。

  

(二)、水系

  吕梁市全境均属黄河流域,以吕梁山为界,河流分为直入黄河和通过汾河流入黄河两个水系,即黄河支系和汾河支系。

  1、黄河支系

  黄河支系流域面积13786平方公里,河流多源出吕梁山西麓,水源多为潜层地下水涌出,水源不稳定,水量受季节变化影响比较明显,并且受年度间降水量影响的变化也比较明显。

其中较大的河流有:

  黄河干流自保德县而来,至兴县北会村牛家洼入境,为吕梁市与陕西省界河,经兴县、临县、柳林至石楼县后北头村出界,境内全长296公里。

据吴堡水文站观察记录,年平均径流量397、3亿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20、9公斤/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达2、68万立米/秒(1940),枯水期最小流量仅有39、5立米/秒(1978年)。

  岚漪河发源于岢岚县荷叶坪山马跑泉,至兴县木崖头乡青草沟村东南1公里处入吕梁境,至裴家川口汇入黄河。

河道全长120公里,其中吕梁境内36公里。

流域面积2167平方公里,吕梁境内为544平方公里。

河床比降为8、59%。

多年平均径流量0、94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1170万吨,1967年实测洪峰流量2740立米/秒。

该河季节性变化较强,冬季有四个月为结冰期(上年12月至下年3月)。

  蔚汾河发源于岚县野鸡山,由界河口入兴县境,至张家湾村汇入黄河。

据县志载:

“管涔以西至合河,皆汉汾阳县城,汾阳北山,汾水出焉”。

又因河流经县南蔚山脚下,故名蔚汾河。

较大的支流有南川河和交楼河。

河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1478平方公里,河床比降9.73%,多年平均径流量0.757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1440万立方米。

据1967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840立米/秒。

该河冬季结冰,封冻期三个月,(上年12月至下年2月)。

  湫水河古称临水,亦名龙泉水、秋水。

《水经注》谓之“陵水”。

发源于兴县白龙山下湫水寺,流经临县湫河川至碛口镇汇入黄河。

河全长122公里,流域面积1989平方公里,河床比降为6.5%,多年平均径流量1.05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2400万吨,平水期流量1.1亿立米/秒,1967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3670立米/秒。

主要支沟有郝家沟、油坊沟、代坡沟、太平沟、城庄沟、榆林沟、安业沟、大峪沟、车赶沟、招贤沟等,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沟共有26条。

  三川河由北川、东川、南川河及三川河柳林段合称,流经方山、离石、中阳、柳林四县市,于柳林县石西乡两河口村汇入黄河。

三川河全长168公里,河床比降4.14%,流域面积4161.4平方公里。

年平均径流量为2.84亿立方米(含柳林泉流量1.23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4070立米/秒(1966年),年平均输沙量2440万吨。

其北川河为三川河正源。

发源于方山县北赤坚岭,至离石县城西与东川河汇合。

全长90公里,流域面积1456.1平方公里,河床比降6.4%,常年清水流量约0.6立米/秒,年平均输沙量202万吨,年平均径流量0.949亿立方米。

北川河上源多为花岗岩和古老变质岩山区,降水较多,水量丰足,河谷双较开阔,宽约1000--2000米,由于河流弯曲,谷中形成了极不对称的两级阶地。

东川河位于离石县东北,上源分小东川河和大东川河,在五里铺汇合,全长44公里,河床比与北川河相汇。

东川河流域总面积为944平方公里,年平均输沙量804万吨,年平均径流量0.306亿立方米。

南川河古称宁乡水,发源于中阳县刘家坪乡界牌岭,由南向北流经中阳县城、金罗等地,在离石县交口镇汇入三川河。

南川河上源偏东为枝柯河,偏南为其干流。

主河道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835.4平方公里,河床比降上游为1.6%,下游为1.0%。

年平均径流量0.458亿立方米。

南川河流域上游为土石山区,面积为5976平方公里,植被较好,年平均输沙量24.6万吨,中下游为黄土丘陵区,面积238平方公里,年平均输沙量569.3万吨。

三川河柳林段,一名清水河,由北川、东川、南川河自离石县城至交口镇间汇合而成,向西至柳林县两河口村汇入黄河。

全长78公里,河床比降0.38%,流域面积925.5平方公里,河谷宽度500--1200米,年平均径流量0.236亿立方米。

  屈产河又名龙泉水,发源于石楼县东石楼山西侧。

流经城关、西卫由曹家垣入柳林县,至石西乡下塌上村汇入黄河。

全长74.9公里,流域面积1205平方公里,河床比降为0.93%,年平均流量为0.342立米/秒,洪水期流量为130--240立米/秒,结冰期由上年11月开始至下年1月开始解冻。

  2、汾河支系

  汾河支系流域面积7309平方公里,河流源出吕梁山东麓,水源系潜水的断层水。

由于水源不稳定,河流水量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

其中主要河流有:

  汾河干流自太原市清徐县而来,文水县阎家堡村东一公里处入吕梁境,为吕梁地区与晋中地区界河。

在文水县徐家镇村南一公里处出境,又经平遥、介休市至孝义市霍家堡村折而重入吕梁境,至东董屯村南二公里处出境,境内长度共计40公里。

据兰村水文站实测:

平均流量为21.8立米/秒,含砂量44.2公斤/立米。

  岚河亦名岚州河,《岚县志》称:

“绿水河”,发源于岚县河口乡马头山脚下,上源亦称岚城河,有普明河、合会河等较大支流,至曲立入娄烦县境后江入汾河。

吕梁境内河长56.7公里,流域总面积1146平方公里,本区境内为1055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668亿立米,年平均输沙量为547万吨。

该河水量季节性变化较大,平水期流量仅有1.8立米/秒,洪水期流量为170立米/秒,最大洪峰流量1879立米/秒(1958年)。

  磁窑河发源于交城县西北磁窑沟内贺家岭,故名。

瓦窑河为其最大的支流。

河出磁窑沟后进入平川区,至石侯村合瓦窑河入文水县境,经汾阳至孝义北桥头村汇入汾河。

现河道为原汾河故道,河原由交城境内入汾。

河全长121公里,流域面积为568、6平方公里,河床比降沟口以上为3、33%,以下为1%,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0万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20万吨。

该河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百分之九十的径流集中在汛期,均被下泄出界,上游极少用于灌溉,文水县以下可得洪灌之利。

  文峪河古称文谷水,又名文水,为汾河的主要支流之一。

《元和郡县志》谓:

“文谷水,出交城县西南文谷”。

又因河水多波纹,故名。

河发源于关帝山脚下,自上而下接纳了东西葫芦水、窑儿河、三道川、二道川水、西冶河、头道川水、峪道河、禹门河、向阳河、阳城河、虢义河、孝河等,至孝义市南姚村东1、5公里处汇入汾河。

全长155公里,流域面积411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3203平方公里,平川区909平方公里。

据1956年——1984年实测资料,年平均径流量2、56亿立方米,其中最大值5、84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值0、921亿立方米(1972年),汛期径流量为1、11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量的43%;最大洪峰流量为1751立米/秒(1959年)。

该河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12月至下年1月为结冰期。

  孝河正源为况镇河,至薛家会以下先后接纳下堡河、柱濮河、曹溪河,经孝义古城南,东流至芦南村0.5公里处汇入文峪河。

全长56.5公里,流域面积460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为0.16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为2100立米/秒。

  双池河上源为村川河,发源于交口县,先后接纳了大麦郊河、院川河等,至双池镇以下称双池河。

全长72.6公里,流域面积为1111平方公里,其中吕梁地区境内982.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为10.7%,年平均径流量为0.184亿立方米。

  (三)主要泉水

  吕梁市境内大于100升/秒的泉水,共有七处,总年径流量为1.53亿立方米。

  柳林泉位于柳林镇东龙门会、寨东一带的三川河谷中,属于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内出露的上升泉。

泉水呈集中和分散状出露,泉水海拔高度为801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23亿立方米,(流量3.9立米/秒),泉域范围4400平方公里,其中石灰岩裸露面积1700平方公里。

泉水来自不同的方向,反映在水质上有明显的差别,河谷北侧的水质较好,南侧因受煤系地层的影响,水质略差。

  吴城泉出露在吴城镇驿沟与大东川交汇处,由于呈城逆断层上盘古老变质岩的抬升,阻挡了自东部汇集的岩溶水,形成蓄水构造。

流量为170--530升/秒,钻孔单位涌水量4.36--7.6升/秒?

米。

大者可达26.66升/秒?

米。

  神头泉位于汾阳县峪道河镇神头村,泉水出露在北--北东向断层带上,地下水由北--西向寒武奥陶系内溶洞水补给,涌水量316--450升/秒,矿化度0.25克/升。

泉口标高海拔1127.07米。

  峡口泉一名向阳泉,位于汾阳县城西15公里的向阳村西峡口一带,故名。

因沟谷的常年侵蚀,使寒武系石灰岩出露在地表,中统石灰岩中的地下水溢出成泉,为一下降泉,泉水由北侧寒武--奥陶系内溶洞水补给,流量为150--175升/秒,矿化度0.26克/升,泉口标高海拔1150.88米。

  西冶泉位于中阳县南川河东源枝柯河上,出露在北--北东向离石油房坪--中阳枝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