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9446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8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1

1.1项目名称与建设单位…………………………………1

1.2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组成…………………………………1

1.3研究的依据与范围…………………………………1

1.4项目概况………………………………………………3

1.5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4

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4

1.7结论与建议………………………………………………5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6

2.1项目承办单位概况……………………………………6

2.2项目背景………………………………………………6

2.3建设的必要性…………………………………………8

第三章市场分析……………………………………………10

3.1市场现状及需求………………………………………10

3.2市场预测………………………………………………11

第四章项目地址选择及建设条件…………………………13

4.1项目地址选择……………………………………………13

4.2建设条件……………………………………………13

5.1学校发展规划及专业设置…………………………15

5.2建设方案……………………………………………16

5.3培训学校建设规模……………………………………17

第六章工程技术方案………………………………………18

6.1总体规划……………………………………………18

6.2建筑结构方案……………………………………………23

第七章公用工程……………………………………………35

7.1给排水………………………………………………………35

7.2供电工程………………………………………………38

7.3采暖空调工程………………………………………………42

第八章环境保护、消防安全与节能……………………44

8.1环境保护与有关环保措施…………………………………44

8.2节能与劳动安全…………………………………………47

第九章项目管理与实施进度………………………………51

9.1项目管理………………………………………………51

9.2项目实施进度………………………………………51

第十章组织机构与定员……………………………………53

10.1组织机构…………………………………………………53

10.2组织机构图………………………………………………53

10.3定员………………………………………………………………53

第十一章项目招投标方案…………………………………55

11.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及招标组织形式…………55

11.2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程序…………………………55

11.3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质要求……………………56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57

12.1投资估算………………………………………………57

12.2资金筹措………………………………………………57

第十三章项目财务分析与评估……………………………58

13.1分析评估依据………………………………58

13.2总成本费用估算…………………………………………58

13.3收费依据……………………………………………………59

13.4利润估算…………………………………………………59

13.5不确定性和风险…………………………………………59

13.6盈亏平衡分析……………………………………………60

第十四章社会效益分析…………………………………61

14.1增收效益分析…………………………………………61

14.2外部效果分析……………………………………………61

14.3社会效益分析…………………………………………62

第十五章结论与建议………………………………………63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与建设单位

1.1.1项目名称

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项目

1.1.2项目承办单位、法人代表

项目承办单位:

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法人代表:

某先生

1.1.3项目拟建设地点

1.1.4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

工程咨询事务所

1.2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组成

某县工程咨询事务所接受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委托,即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勘察,收集相关资料,并依据国家及省市有关文件、规范、协议,对该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后,形成此报告。

1.3研究的依据与范围

1.3.1研究依据

1、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此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委托书;

2、《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

4、《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7、《关于实施农民工培训示范学校建设工程的通知》(劳社部发〔2006〕14号);

8、《普通高等学校建设规划面积指标》;

9、《某省2004-2007年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规划》;

10、《某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11、《某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

12、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数据、技术资料等;

1.3.2研究的范围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建设方案与规模、工程技术方案、公用工程、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和节能、项目管理与实施、组织机构与定员、项目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和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

1.4项目概况

1.4.1建设必要性

某省是全国人口大省,高等教育的规模还不足以满足某的需要,在全省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相对薄弱,现在全国万人在校大学生的比例平均是113人,某仅有73人。

尤其目前某省职业高中、职业技校、职业中专和普通中专生源流失率比较大。

而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使社会对高层次职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也对以促进就业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某市人口众多,现有农村劳动力86.76万人,采煤沉陷区造成失地农民19.7万人,失地劳动力11.7万人。

每年新增劳动力在1.6万人左右,就业压力较大。

近三年来,某市向各高等院校输送毕业生11700多名,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17000多人,并向上海宝钢,苏州、无锡、深圳等地输出高新技术人才2400多名。

随着某市经济的逐渐发展壮大,对各类实用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目前某市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学校规模较小,已经远远不能担负新增长劳动力转化的重任,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1.4.2建设规模与方案

本项目根据《技工学校(机械类通用工种)建筑规划面积指标(试行)》的规定指标,并根据相关政策,扣除教师住宅面积,按最终在校生规模2700人进行征地,一次性规划、建设实施。

因此,结合某市总体规划和拟征土地的场地情况,本次新征土地面积为50亩。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为38336m2,其中:

实训楼6603m2,教学楼4921m2,食堂及洗浴中心7262m2,男女学生宿舍10880m2,综合楼7370m2,其它辅助工程1300m2。

1.4.3项目管理与实施

本项目承办单位为某市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负责项目前期工作以及征地手续的办理和培训学校规划、设计、报批与实施,负责项目建成后的运营与管理等工作。

项目建设工期为1年。

1.5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3970万元,资金来源为:

(1)项目单位自筹资金3670万元,

(2)申请专项补助资金300万元。

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规模

备注

1

学生规模

2700

2

占地规模

m2

33000

折合50亩

3

总建筑规模

m2

38336

4

用水量

m3/d

180

5

用电负荷

kW

910

6

采暖热负荷

104KJ/h

470

7

总投资

万元

3970

8

资金筹措

万元

3970

8.1

项目单位自筹资金

万元

3670

8.2

上级财政补助资金

万元

300

9

投资回收期

含建设期

1.7结论与建议

某市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以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

该项目在工程选址、项目建设内容方面均通过了具体分析和多方论证,项目建成后,可以进一步优化地方人才专业结构,优化某市职业技术培训力量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对促进某市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由此可见,无论从工程技术上还是从社会效益方面,该项目都是必要的,可行的。

我们建议建设单位加快项目前期工作,积极落实建设资金,做好新校址的建设实施工作,早日开工,保质保量按施工进度安排完成项目建设,早日投入使用,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某市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06年6月经某市教育局批准的中等技术学校。

建校10多年来,克服了种种困难,不断发展壮大,现有校区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其中校舍面积1000平方米,教室面积1200平方米。

目前在校教师36人,其中专业教师26人,后勤人员10人,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有17人、大专学历8人,中专3人,高中7人。

学校开设专业有:

机电一体化、电子电器、数控技术应用、焊工工艺、电工技术与应用、普车技术与应用、计算机、手机维修、汽车维修、摩托车维修、涉农专业。

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06人,短训班接待能力150人,2009年培训职业技术人员800人次。

项目单位投资200余万元,添置培训实习用机械设备298台套。

近三年来,建立校外实习学校10多个,实行校企互动,项目单位已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000余人,就业率在95%以上。

2.2项目背景

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尤其是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的专业培训。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实施科学发展观,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方针,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更高更新的紧迫要求。

据统计,仅1990~2000年城乡共需就业劳动力2.76亿人,年均2700万人。

在这些就业的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仅占5%,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占20%,这显然不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职业技术人才的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唯一的办法是要设法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以缓和这一矛盾,让更多的劳动力能在就业前后接受职业技术培训,以使他们能更好地上岗工作。

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还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统计资料表明:

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大学教育的比重,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仅为2%,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8.8%的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2.7%的水平,甚至低于印度1981年2.5%的水平。

在这2%受大学教育的人口中,约近20%的人所学专业不适应市场需求,这种状况严重制约高新技术的推广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因此,为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人力结构调整必须适当先行,职业技术教育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针对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的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的重要任务。

近几年,我国兴起举办新型的职业技术学校,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和热点。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广义上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专科层次的高等学校,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简称三类教育。

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产业技术工人和生产管理人才。

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历史成就,但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要求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目前我国劳动者素质和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升级,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据统计,我国的技术工人有9700多万,中级的占35%,高级的仅占0.5%,剩余为初级技术人员,劳动力结构中的中高级技术人才比例仍然较低。

某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紧紧抓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从创新机制入手,努力构筑科学的人才工作体系,使全市的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跨越发展。

可以预测,未来5-10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3建设的必要性

职业技术教育是工业化和商品经济产物,它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它具有职业性、技术性。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产生和发展,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直接为社会提供人才和科技服务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

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于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不容乐观,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人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因而迫切要求扩大高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规模,但我国发展职业学校却比较乏力,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

某的职业教育事业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与周边市县相比,同国家要求相比,差距很大。

2008年,全市职业教育的毛入学率约为8%,远低于全国平均数11%。

在全省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相对薄弱。

某省作为全国一个人口大省,虽然经济总量居全国的前列,但多项人均指标在全国居后列,人口负担还没有完全转化为人才资源。

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省的教育水平落后,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慢、规模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制约某省经济发展和综合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严重制约某省经济和社会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某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十一五”期间某省各类职业学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200多万名职业学校毕业生,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800万人次的任务。

随着全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劳动力自身的质量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某市富余劳动力增长较快,但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学校规模较小,多数职业培训机构分布不均,场地狭小,不能形成规模化,另外专业设置不合理,一些急需的专业技能培训尚没有开展开来,有许多毕业生毕业后未能及时就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综上所述,为响应国家政策、振兴某经济、促进某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挖掘企业个人办学潜力,因此,某市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工程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第三章市场分析

3.1市场现状及需求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供的数字表明,我国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59位。

在技术工人方面,一些发达国家中,高级技师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而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占1.5%,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到60%,很多甚至连初级工都不是。

在今后很长时间里,我国都需要大量的拥有一定技能的技术工人,尤其是中、高级技工。

不仅如此,社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不断的水涨船高,相当多的领域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仅仅需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能进行设计甚至研发,这类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时下为社会所热捧的“灰领”阶层,其薪资待遇水平,决不亚于一般的“白领”阶层,是现阶段社会上炙手可热的人才,也是众多现代企业急切需求的对象。

然而目前我省的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质量偏低、教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校规模较小,布点分散,专业设置大多重复,专业教师大多靠教师转行或外借,实验实习设备短缺严重,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毕业的学生对口就业率低,导致社会信任度下降等的重大问题。

某市现有人口176万,在校学生29.7万人,其中在应届初中毕业生4.2万人,高中生3.1万人,每年新增劳动力6.6万人,农村目前有31万富余劳动力,另外与其相邻的县市,目前尚无完善的劳动力培训机构,这些都为某省某市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生源保障。

3.2市场预测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日前完成的《中国人才报告》指出,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高度的相关性,预计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强。

报告指出,从年均增长速度方面考察,1978-2008年,人才总量的增长速度年均为7.34%,实际经济总量(GDP)的增长速度年均为9.38%,经济增长对人才总量增长的弹性系数为1.28,即人才总量每增长1%,拉动经济增长1.28%。

报告指出,中国学历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低水准(11%左右)相比,差距在2%-3%之间。

报告并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国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

到2010年,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供需缺口为1746-266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缺口为211.5-224.3万人,第二产业为1172.8-1266.6万人,第三产业为3170.7-3421.7万人,某产业为414.6-440.8万人。

报告同时指出,“十一五”期间,人才供求总体上将存在总量短缺与结构性短缺、供给性短缺与需求性短缺并存的状况。

但是,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我国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我国的职业教育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面对如此巨大的人才缺口,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项目所在地某市近年来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致力于做大工业经济、做强骨干企业,作优特色产业,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8家,特别是开发区,以及食品、轻纺服装、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了某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聚集优势进一步凸现。

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强劲发展的同时,对劳动力的需要也日益明显,企业的发展尤其需要素质好、技术高的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随着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的需求也会不断加大,这对某某市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是及其有利的。

第四章项目地址选择及建设条件

4.1项目地址选择

4.1.1选址原则

1、突出学科特色,立足发展。

2、符合城市规划,推进互动。

3、整合各种资源,提高投资效益。

4、凝聚师生力量,体现众志成城。

4.1.2选址评价因素

选址工作,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结合培训学校发展目标,对建设选址方案进行了分析、决策,项目建设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影响项目选址三大方面的因素,即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

4.1.3项目场址确定

根据某市城市规划及某某市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际情况,该项目选址位于某市某区某镇某村北侧,某村南侧,某西路,占地面积50亩,该项目场地地势平坦,地面无附属物,目前各项前期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场地条件适宜教学楼建设。

4.2建设条件

4.2.1气象条件

项目所在区域位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主要特点是春季温暖大风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

4.2.2场地地质条件

根据钻探揭露及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结果,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由第四系冲积物组成,主要岩性为粘性土和砂土。

4.2.3水文条件

某市境内地下水非常丰富,水位稳定,水质良好,适宜居民饮用和工业用水。

某市地下水埋深3.5m左右,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储量充足,易开采,易利用,对混凝土无浸蚀性,排水条件良好。

4.2.4地震烈度

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4.2.5基础设施条件

1、给排水

该地块位于某市城区,有完善的给水和排水管网,可保证项目建设期及建成后的用水和排水需要。

2、供电

该地块有供配电线路,可满足项目用电需求。

3、通讯

某市现已全部架设开通全国直拨程控电话及移动通讯,可满足项目固定和移动通讯要求。

4.2.4建设材料及运输条件

工程所需的建设材料如:

钢材、木材、水泥、电缆等均可通过汽运,由当地建筑材料市场供应。

第五章建设方案与规模

5.1学校发展规划及专业设置

5.1.1总体发展规划

在未来一段时间,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培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管理科学、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知名度较高的集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就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学校。

5.1.2具体发展规划

1、建设规模

项目建成后在校生规模达到2700人,包括全日制、短期培训、农民工培训。

2、示范学校体制

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改革,加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定岗培训,争取与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职业院校联合,多层次办学。

3、队伍建设

(1)建设一支观念先进、业务精炼、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务实高效、勤政廉洁的干部队伍,所有干部具备现代化管理技术的手段和能力。

(2)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具有较强的科教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制定教师培训进修计划,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建设名牌教师队伍。

4、专业建设

设置机电一体化、电子电器、数控技术、焊工工艺、电工技术、汽车技术、计算机、手机维修、摩托车维修、农业技术、烹饪、旅游管理、市场营销、轻纺服装等多专业并举,集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校。

5、教学设施

更新教学、实训设备,加快教学信息化进程,采用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

6、学生教育和管理

完善和创新学生管理制度,形成全员育人的大德育体系,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杜绝较为严重的违纪事件,形成勤奋学习、苦练技能、团结进取、文明礼貌的良好风尚。

7、校园文化与环境

合理设置具有文化品位、育人功能的校园设施和文化景点,精心培育“文明、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

5.2建设方案

5.2.1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

2、《中共某省委、某省人民政府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3、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长期规划;

4、关于印发《技工学校(机械类通用工种)建筑规划面积指标(试行)》的通知(劳办培字〔1991〕18号);

5、《某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厅等部门2004-2010年某省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

6、培训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5.2.2建设方案

根据某市教育发展规划,结合培训学校发展规划,确定培训学校最终在校生规模为2700人。

培训学校开设有电子、机械、汽车、农业4个系22个相关专业。

设置了中式烹饪、西式烹饪、中西式面点、旅游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建筑预算、施工管理、园林花卉、药品营销、中药制药、轻纺服装、化工工艺、药品检验、设备检修、医疗器械、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车工、钳工、电工、焊工22个专业。

设置200个教学班。

5.3培训学校建设规模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