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9435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年度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年度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年度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年度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docx

《学年度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docx

学年度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2019-2020学年度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1)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

1、图7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

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

“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2.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有价值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二重证据更有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3、(公元65年)冬十月,日有食之。

……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直言得失。

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颁示百官,诏曰:

“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悚然兢惧。

”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汉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B.汉朝统治者所尊崇的儒术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C.“天人感应”思想根深蒂固

D.“君权神授”成为君臣共识

4.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

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

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

这反映了()

A.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B.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

C.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D.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

5.从汉朝以后到唐代,儒学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变成了比较注重文献、历史,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于把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内在传统接续起来。

宋代理学接续“儒学内在传统”的是

A.理生万物B.格物致知C.心即理也D.强调人格、修养

6.南宋官员叶适以“功利之学”来反对朱熹理学。

他认为:

“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叶适强调:

“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主张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

这反映出()

A.理学有性理空谈倾向B.叶适否定了“格物致知”

C.南宋后儒学无实用性D.理学不能满足统治需要

7.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新航路开辟

8.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面、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

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9.有人说:

“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这反映出其思想主张是()

A.反对学习西方B.中体西用C.变法改制D.民主共和

10.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

“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

……新之义有二:

一曰,淬励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其所本无而新之。

二者缺一,时乃无功。

”梁启超强调()

A.新民之道是立国之本B.改造国民的素质C.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D.新文化的融合性

11.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专制统治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

12.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微,以均地力。

”由此推断国民党

A.国民政府实行资本主义土地国有B.认识到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

C.开始关心民生尤萁重视土地问题D.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13.《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

“嗣后乡试会试及科举考等,悉照旧制,乃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既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B.预备立宪C.清末新政D.戊戌政变

14.蔡元培曾指出:

“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他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

如墨子的名学,不是曾经研究西洋名学的胡适君,不能看得十分透彻,就是证据。

”这表明蔡元培()

A.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B.反对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

C.不赞成胡适研究西方学术D.主张将中西文化融合研究

15.从晚清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晚晴到民国初期,中国政坛上演的这一出出大戏,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其体现的本质是

A.近代中国政局的动荡不安B.晚清民国宪政道路之艰难

C.保守势力始终占据了优势D.中央集权的不断削弱过程

16.“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这一原则写进了1954年宪法”。

“这一原则”是指()

A.不结盟原则B.睦邻友好原则C.“一国两制”原则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7.古希腊人所尊奉的诸神,不过是大写的人,呈现出人格化和世俗化的特征。

这说明古希腊()

A.缺乏神圣的宗教信仰B.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

C.具有征服自然的能力D.哲学研究以人为主题

18.有学者认为,希腊哲学家和演说家构建的民主与法制理念在罗马能够被轻易接受。

这反映了古希腊与古罗马()

A.有相同的政治理念B.两国国情基本相同C.有类似的经济生活D.都尊重公民的权利

19.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

材料体现了雅典哪一价值观念

A.生命至上B.城邦优先C.人民主权D.法律至上

20.“大约到1550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开始衰落。

衰落的一个原因是1494年法国的入侵,引发了数十年后欧洲各列强卷入的战争……从长远看,更基本的因素是瓦斯科·达·伽马在印度加尔各答港的登陆使意大利遭受打击”,对此解读最全面准确的是()

A.战争是文艺复兴衰落的原因之一B.16世纪中期文艺复兴开始衰落

C.文化的兴衰伴随着经济的强弱D.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文芝复兴衰落

21.“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作人类的成员。

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这里的“普遍适用性的法则”是指

A.信仰得救B.限制王权C.民主革命D.理性平等

22.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不论各色人等,高矮肥瘦黑白强弱,都因为需要交往而对交往规则承担同样的权利和义务……社会是一个挂满了葡萄的大梯架,每个人都一样有上苍赋予的入场券向上攀爬摘得鲜美的一份。

”材料体现的思想核心是

A.民主自由B.社会公正C.社会契约D.人民主权

23.备受世人推崇的《美国1787年宪法》解决了邦联的弊病,但在宪法正文中根本没有出现s1ave这个词,更没有涉及解决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以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美国宪法违背了民主的精神B.当时黑人对民权要求不强烈

C.美国宪法并未实践人民主权D.体现原则与妥协的宪政精神

24.贝多芬用人们难以忘怀的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信念。

据此判断贝多芬音乐的主旋律是()

A.古典主义的悲剧情结B.文艺复兴的人文关怀

C.现代主义的批判意识D.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

25、18~19世纪,欧洲、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

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

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当时人们

A.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B.对科技发展的期盼

C.对自然王国的理性描绘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二、材料题(共计3题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早在汉魏,因佛教的传播和翻译经文的需要,早期白话文便已经萌芽。

到唐代,佛教兴盛,白话译经的传统也得到了延续,无论是传世作品,还是在敦煌文书中,变文、曲子词、禅宗语录、早期话本都已通篇采用白话文。

入宋后,人们的口头语和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文言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读书人甚至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下里巴人要说的话。

在这种情况下,话本小说、南曲杂剧、俗词俚语诸宫调等纷纭迭出,迅速占领世俗生活的高地。

两宋理学思潮的兴起,也开辟了理学家们用白话记录师徒语录的传统。

至于明清小说和戏曲则将白话这一书面形式推向高峰。

材料二进入十九世纪末…中国人发现典雅精炼的文言文在表达新生事物、传达新思想时已力不从心。

黄遵宪认为中国必须走“语言与文字相结合”的道路,这样才有助于平民教育、保国保种。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幼学》表达了“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的思想。

晚清白话文运动就此展开。

20世纪初国运维艰,一些为白话文正名的奔走者希望以“直译欧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继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

在通过以翻译为纽带语言接触后,欧洲语言的一些特点逐渐进入汉语,最终融入其中,成为别具一格的“欧化汉语”,这也是“五四”百年以来的白话文区别于传统白话的特色。

时至今日,白话文运动已有百年。

有些欧化的语法现象已经渗入汉语的肌理,成为汉语不可分割的血肉;但仍有些“老骨”,依然顽固地卡在喉结,难以为汉语所吞咽。

—编自蒋波《从“我手写我口”到欧化汉语——白话文运动一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白话文不断发展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相较于古代白话文,中国近代的白话文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及启示。

(12分)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隋书,食货志》载:

“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

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

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颖又认为长吏肆情,遂请行输籍之法。

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写成定簿,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

由于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

这样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虽然隋代农民赋役较前代有所减轻,但是纳税人口却比前代成倍激增,隋朝经济改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由此一目了然。

——摘编自《从改革的角度看隋朝的“国计之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意义。

(6分)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7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

1、【答案】B2.【答案】D3、【答案】C4.【答案】D5.【答案】D6【答案A7.【答案】C8.【答案】B9.【答案】B10.【答案】B11.【答案】C12.【答案】D13.【答案】D14.【答案】D15.【答案】B16.“【答案】D17【答案】B18.【答案】D19.【答案】B20.【答案】C21.【答案】D22.【答案】B23.【答案】D

24.【答案】D25、【答案】D

26.(20分)

摘编自蒋波《从“我手写我口”到欧化汉语——白话文运动一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白话文不断发展的原因。

(8分)

不断发展的原因:

佛教传播和本土化的推动;口语与书面语差异巨大,不适应民众生活需要;两宋理学思潮兴起的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相较于古代白话文,中国近代的白话文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及启示。

(12分)

特点:

近代白话文运动伴随救亡图存运动而不断发展;用欧美语法来改造汉语;(4分)

原因: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近代外来侵略不断,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宣传改良和革命思想的需要(6分)

启示:

语言的发展需要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其它文明的优秀成果(2分)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意义。

(6分)

35.【答案】

(1)内容:

清查户口以防遗漏;对户口不实者严惩;总体降低征税标准;赋税数量根据户等高低征收。

(9分)

(2)意义:

国家所控制的户口大幅度增加;削弱了地方豪强对社会的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在客观上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6分)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内容和意义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7分)【答案】

(1)特点:

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8分)

(2)影响:

“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