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面试试讲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9215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教案.docx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面试试讲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教案.docx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教案

【篇一:

小学数学教师面试题】

小学数学教师面试,十分钟说课(随机抽一说课内容)我面试时说课的是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简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性”例1-例2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垂直概念、会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及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实际情景引出三角形,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形成表象来抽象出概念,从而在这基础上学习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底和高(钝角三角形钝角边上的高在这里不作要求),最后,通过实验探索特性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本课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形的面积及其他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做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在三角形内做高

教学难点:

在三角形内做高

三、说学生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

但是对于三角形做高,要充分利用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垂直的概念”,它的依附性很大且作高还需学生动手、动脑多方面结合。

因此,对于作高就成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

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而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教师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的生活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强才干。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

情境活动教学法、类比迁移和多媒体教学法。

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概念、在练习中形成技能、在应用中学到知识。

五、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情景引入

在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欣赏各种本区及学校里面有三角形形状的建筑物,然后顺势提问:

“你能在这几符图中发现三角形吗?

谁来说说”从而揭示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这个情景的创设,不但揭示了课题,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概念是抽象的。

数学的抽象形式常使学生感到乏味,思维很难集中,而表象是形成思维的“细胞”,所以我通过以下环节来对三角形的概念进行教学:

(1)通过操作、形成表象

问:

“生活当中有这么多地方都用到了三角形,你能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三角形来吗?

”——让学生通过在摆的过程中,领悟到三角形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具备那些条件才能摆成功。

(2)突出关键词,突破难点词“围成”

通过问:

“你是怎样摆的”“为什么要这样摆”

——让学生把摆的过程通过说显化出来,再与全班交流、辨析从而理解关键词:

三条、线段、围成

然后追问“这个叫围成吗?

为什么”

突破难点“围成”

(3)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

——让他感觉到这个定义是自己给出的,体验到探索成功的价值,

然后呈现出书中给出的三角形的定义。

实例——概念——实例,这样就能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此我设计了下面这个环节

(4)正反例辨析,巩固概念

(出示一些平面图形)问:

“这些是三角形吗?

为什么”

来进一步理解关键词:

三条、线段、围成

2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如皮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样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和联系”因此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是,我在学生已经有了角的边和顶点的基础上通过问“你们看看手中的三角形,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再设问:

“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指的是哪,顶点又在哪?

”让学生明确

?

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三角形有三条边

?

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形有三个顶点

?

每两条线段的夹角就是三角形的角,三角形有三个角

顺势板书:

三角形的特征:

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3三角形的底和高

这一内容是此课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和已有经验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此环节我通过

a复习垂直的概念——(迁移)

b让学生找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

c讲解: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来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2)尝试做高、归纳步骤

根据刚才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尝试做高

提问: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高”,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明了知道三角形应该怎样做高,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技能的学习做示范。

然后一起归纳出做高的步骤:

a确定顶点

b找到对边

c做垂线

(3)做三角形的高

锐角三角形的高;

让学生根据步骤来做高,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突出重点:

“找谁为顶点,对边是哪条,最后怎样,是哪条边上的高”

接着提出问题:

“你能在刚才做高的三角形中做出其他边上的高吗?

”——这样把一个三角形三条高做完整的同时,达到了及时练习的目的。

直角三角形的高;

“你能把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做出来吗?

让学生尝试做,然后交流—指导—讲解,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就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展示图片)问“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三角形?

它究竟有什么特性呢?

”这样自然而然的转入下一个探索环节

(2)实验解疑

每组学生都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具,让学生在“手感”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性

(3)实际应用

提出问题:

“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呢?

举例说明

通过这个问题,就把教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的“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知

1、填空题

(1)三角形是由()条边()个顶点()角组成。

(2)()叫做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性;举出生活中应用这个性质的例子

——目的是巩固基本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2、练习十四第1题(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并做出一条高)

做完后问“你能画出前面两个三角形的另两条高吗?

3、练习十四第2题(怎样给摇晃的椅子加固)

4、拓展练习

数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三角形

五、回顾梳理、总结反馈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3、你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反思,重视学法,同时让学生梳理今天所学习的内容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六、说板书

总之,这节课,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采用观察操作,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让课堂冲满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二: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面试通过分享的模板)】

一、说教材(分析教材、明确目标)

1、教材内容:

人教版……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年级上册第*章第*节第*课时)

2、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2-3)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学生观察、分工合作、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不断地尝试中产生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形成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4、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

(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5、教具学具准备:

二、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解决关键。

在教法上,本节课采用了……

在学法上,学生通过……

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以活动为主线,以探究为中心得教学理念。

在学法上,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自主参与,交流讨论,理解方程的概念和意义,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本次说课的核心和重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了一些5个环节

1、创设情境,新课导入(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课堂小结)

5、布置作业

作业为第几页,针对学生的素质差异进行分层训练,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能具体、直观地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排疑解难,掌握新知识,我的板书设计以内容为主,清晰,明了地展示。

【篇三:

面试教案材料之小学数学】

面试教案材料之小学数学

比较数的大小近似数

一、教学内容:

教材10-11页例5、例6,10-11页做一做,练习三1-4题。

二、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求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六、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七、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

(1)一个五位数,最高位是()位,一个六位数最高位是()位。

(2)99864里面有()个万,101010里面有()个十万。

2.在○里面填上“>”“<”或“=”

999○1010601○564687○678

(先让学生填一填,然后指名同学说一说各是怎样比较,引导学生说出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1)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那么亿以内数的大小如何比较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教师板书:

比较数的大小

(2)教学例5

①出示例5: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9864和101010356000和360000

②比较第一组数99864和101010

观察这两个数,并试着比较大小。

想一想:

你是根据什么比较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比较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第一种:

通过读来比较:

99864是九万九千八百六十四;101010是十万一千零一十,十万多比九万多大,所以99864<101010。

第二种:

通过位数来比较:

101010是六位数,99864是五位数,因为六位数的最高位是十万位,而五位数的最高位是万位。

所以,六位数比五位数大,99864<101010。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肯定两种方法道理相同,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

③反馈训练:

98965○10000096780○109650

④总结方法:

刚才我们比较的几组数,每组的两个数位数有什么特点?

那么这样的两个数如何比较大小呢?

使学生明确:

位数不同的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教师板书: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就大。

⑤比较第二组数356000和360000

观察这两个数,想一想用刚才的比较方法行不行,为什么?

该如何比较呢?

同桌同学互相讨论。

启发学生想: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当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时,要比较左起第一位数,第一位数大的数就大。

第一位数相同时,要比较左起第二位数,第二位在的数就大。

第二位相同时,再比较第三位数?

?

,现在,这两个数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也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的数: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第一个数左起第二位是5,第二个数左起第二位是6,所以,第二个数大。

356000<360000

⑥总结方法: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如何比较大小?

教师板书: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先比较左起第一位?

?

再比较左起第二位?

?

⑦反馈训练:

70080○7010150140○63140

(3)总结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

位数不相同的怎么比较?

位数相同时,怎么比较?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教师板书:

50000和1800000

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

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

(2)教师指出:

为了读写方便,我们常常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因为整万的数后面都有4个0,所以改写时,只要从后面去掉4个0,换上一个“万”字就可以了。

教师板书:

50000=5万

(3)学生自己把180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并说一说改写方法。

180000=180万

(4)反馈训练:

10页做一做。

3.教学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1)出示例6:

①读一读例6各数,想一想:

整万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读、写都很方便,那么像例6这样不是整万的数,如果在不需要特别精确数据的情况下,也可用什么办法让它读、写方便呢?

(引导学生想:

可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②求近似数用什么方法呢?

(四舍五入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下面各数千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49269375

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学生做完后,请他们说一说。

③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把例6各数万位后面的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呢?

教师板书例6的题目要求。

同学试着做一做,边做边想: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引导学生类推出:

因为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时,是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所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千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指名学生说出每个数的近似数,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求的?

教师板书;84380≈8万726310≈73万

(2)总结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讨论:

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确定尾数,然后根据尾数的最高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它的近似数。

(3)反馈训练:

11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三1题后2小题。

38456○8354641020○409300

2.练习三第3题和4题。

3.练习三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例5: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9864和101010

356000和360000

99864<101010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就大)

356000<360000

(位数相同时,先比较左起第一位?

再比较左起第二位?

?

)50000=5万

1800000=180万

近似数:

例6:

把下面各数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1)8438084380≈8万

(2)726310726310≈73万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看“千”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