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8278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0.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0.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0.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1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

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母亲也常常说:

“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心里默念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他赶紧谢我:

“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

“吃了3个法郎?

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

“你简直是疯了!

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94.“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

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95.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96.于勒接到10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97.“我”在心里默念的话属于什么描写?

你怎样理解文中“我”心里默念的话?

【答案】

94.原先称于勒是“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

后来则称“这个人”“这个流氓”。

从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她嫌贫爱富、自私冷酷。

95.前一段景物描写衬托出全家人当时快活而骄傲的心情;后一段景物描写则衬托出全家人失望沮丧的心情。

96.表明于勒很少得到这种温暖,进一步表明于勒确实很穷。

(答案合理即可)

97.心理描写。

对叔叔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不满。

【解析】

【分析】

94.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

根据选文第一段中的“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可知“我”的母亲原先称于勒是“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

根据倒数第三段中的“你简直是疯了!

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可知后来母亲则称于勒为“这个人”“这个流氓”。

从母亲对于勒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嫌贫爱富、自私冷酷的人。

95.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答时先找出运用景物描写的句子,再结合文章内容和景物描写的作用来分析。

第一处景物描写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句中的“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描绘出大海的优美景色,烘托出全家人快活而骄傲的心情。

第二处景物描写是“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此句将“哲尔赛岛”描绘成是“紫色的阴影”,烘托出全家人因于勒身份的曝光而失望沮丧的心情。

点睛: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

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⑥深化作品主题。

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96.本题目考查了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运用。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社会环境中,某些具有特征的细微末节的生动的描绘。

细节描写的作用:

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暗示人物身份等。

从“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中可读出于勒真实的生活状况,他现在过得很不好,确实很穷,很少得到这种温暖。

97.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此句属于心理描写。

句中由“我的叔叔”上升到“我的亲叔叔”,有力地表现了“我”对叔叔于勒的悲惨遭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我”对父母对待于勒采取快速逃离的态度的不满。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  )。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我希望(),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98.填写文中空缺的三处词语。

99.“这个奇迹”指_______________,“两个强盗”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画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谈谈蕴含其中的感情。

101.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102.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

【答案】

98.荡然无存、富丽堂皇、有朝一日

99.圆明园法兰西英吉利拟人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圆明园

100.略愤怒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

101.“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反语

102.作者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财物归还中国。

【解析】

98.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以及对成语的积累。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与“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的语境相符;“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用来形容圆明园比较贴切;“有朝一日”指“将来有一天”,应该填在第三个括号内。

99.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结合下文的“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可知,“这个奇迹”指的是圆明园,充分肯定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两个强盗”指的是两个国家,从“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

从“手挽手”“笑嘻嘻”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英法联军的丑恶行径。

结合上文的“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可知,“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的就是“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圆明园”。

100.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从“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可知,这是对侵略者的讽刺,作者对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圆明园的行为进行了谴责。

10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掌握和对修辞手法的辨析。

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起一定作用。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与上文的“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相照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作答时可以根据“赞誉”这个关键词进行判断。

“赞誉”的意思是“称赞”,在这里是反语的修辞,讽刺并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102.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

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

作者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颠倒黑白;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圆明园祭

冯峥

(1)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

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你不懂我的心。

(2)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一览无余。

(3)然而,在凄厉妁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源阁的浩翰藏书……

(4)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

……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5)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

以至100多年后仍引起人们振颤的心共鸣。

(6)然而,对于玉焚香殒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

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7)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8)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

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9)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10)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

⑾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修建。

⑿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成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马嵬坡上的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

⒀这是历史的悲哀!

⒁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的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

⒂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

⒃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嶙屹立,傲骨常在!

⒄100多年前,方才唱赞诗的雨果坚信:

总有这样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⒅而我永远相信:

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

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

103.从全文看,“我”刻意要去圆明园而朋友们劝“我”别去的理由各是什么?

104.第(4)段中那个“深情的声音”是谁发出的?

105.第(6)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____,其中的“这种心情”是指_______的心情。

106.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107.就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态度?

108.残破的圆明园作为历史的写照,对我们炎黄子孙有何作用?

请用一句名言回答。

【答案】

103.我是想去祭圆明园,所以我要去;而朋友们以为我是看风景而那没什么可看的,故劝我别去。

104.雨果

105.抒情悲伤

106.因为护花无力和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107.作者持否定态度。

108.读史使人明智。

【解析】

103.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从“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可知,“我”去圆明园的目的是祭奠;从“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可知,朋友认为圆明园没有风景,不值得去。

104.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

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从“法国130年前”可知,“深情的声音”是雨果发出的,即通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发出的声音。

105.此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辨析能力。

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指作者在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感情或观点时所使用的语言组合样式,包括描写、议论、记叙、说明、抒情。

从“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可知第(6)段运用了抒情的方式。

从“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可知“这种心情”是悲伤、难过。

106.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

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从“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107.本题考查对作者态度的理解,可以结合文中的议论、抒情的句子来作答。

从“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成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马嵬坡上的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可知,作者认为圆明园是历史的悲哀,不主张重建圆明园。

点睛:

我们在解答主观题时应充分利用文本,或直接选用原文语词,或以原文中的词或句子为基础进行改写,或综合连缀文中的词或句子,总之能用原文中的语词来回答问题的就不要“杜撰”,这样保险系数较大。

108.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

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

“读史使人明智”是培根的名言,告诉我们:

读史可以看到别人的正确与错误,从而使自己面对同样或类似的事件时,能够做出最好的判断。

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圆明园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