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7964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1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

《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

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区级联考】上海市青浦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此说作为主流社会价值观,最早出现在

A.春秋战国

B.西汉前期

C.西汉后期

D.宋朝前期

2.“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下列历史事件与此评价相契合的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澶渊之盟

D.岳飞抗金

3.下面是某纪录片的片头语,其所介绍的“皇帝”当指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4.长安是汉、唐陆上“丝绸之路”的东端,泉州则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们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下图中长安和泉州的位置编号分别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下列历史名词,就命名方式而言,与其他三项存在明显不同的是

A.绍兴和议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靖康之变

6.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

这说明鸦片战争后

A.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

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

D.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7.1906年,代表19世纪中期欧洲进步社会潮流的一份文献被节译成中文,文中最后有“噫来,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奋也”之句。

此句原意最有可能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D.“人人生而平等”

8.下面有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知识结构示意图中①②应分别填上

A.独立战争、南北战争

B.南北战争、彼得一世改革

C.南北战争、德意志统一

D.南北战争、俄1861年改革

9.19世纪最后30年,世界已无“世外桃源”。

彼时列强瓜分世界的主要手段为

A.原始积累

B.商品输出

C.资本输出

D.国家垄断

10.促使北宋科学家沈括“石油必大行于世”的预言付诸实践的重大发明是

A.万能蒸汽机

B.汽车

C.飞机

D.内燃机

11.20世纪初的《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

该说法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A.民主革命的进程

B.政体频繁的更替

C.社会思潮的演进

D.社会风俗的嬗变

12.“1917年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事件是我们历史不可分割而又复杂的组成部分。

这场革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的政治、经济、社会面貌。

”这场革命首先发生在

A.莫斯科

B.萨拉热窝

C.克里米亚

D.彼得格勒

13.20世纪某一时期,中国政府“废两改元”“法币改革”“改订新约”举措频频。

该“政府”应指

A.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B.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

C.中华民国北洋军阀政府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

14.下面为某支军队佩戴的臂章,画面由“青天白日”“蓝底白星”“红白相间的横条”等设计元素构成。

据此判断这支军队当是

A.北伐军

B.八路军

C.中国远征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15.这次会议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团结与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段解说词所评价的会议召开于

A.民国13年

B.民国24年

C.民国34年

D.民国38年

16.下图为小明同学的历史笔记,若想对省略处继续增补完善,以下适合列入的内容是

A.日德兰海战

B.马恩河会战

C.诺曼底登陆

D.索姆河战役

17.观察下列示意图,其中“?

”处应填入

A.马歇尔计划

B.北约与华约建立

C.富尔顿演说

D.多级化格局形成

18.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其中,导致从C到D、E到F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A.中苏关系、文化大革命

B.自然灾害、土地改革

C.“三面红旗”、改革开放

D.抗美援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9.下图反映美苏争霸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C.第二次柏林危机

D.星球大战计划

20.中共某会议公报:

“我们在明年把工作中心转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应有的成就,将是对建国三十周年的最好献礼。

”此次会议是中共

A.七大

B.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二大

评卷人

得分

二、新添加的题型

21.世界格局之演变

材料一: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

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

——(美)非利普尔《世界:

一部历史》

材料二:

享利基辛格曾注意到:

“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以及大量中等国家和小国。

——(美)萨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三: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材料一中学者认为推动美苏对峙加剧的因素有哪些?

(2)从材料一、二看,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认识学界对美苏“冷战”的评价?

22.中国的“世界观”

材料一(清乾隆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材料二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中英《天津条约》第五十一款广东在籍侍郎罗惇衍在《天津条约》签订后,在奏疏中诉说当地“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

——虞和平《从“夷务”到“洋务”》

材料三“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

……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

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材料四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

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

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乾隆帝的“世界观”。

(2)概括材料二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并简要分析原因。

(3)指出材料三先进中国人“世界观”的新转变。

(4)根据材料四,例举新中国“世界观”发展第三阶段,中国政府为践行“和谐世界”理念所作的努力。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世界观”转变的认识。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三、非选择题

23.思想与时代的交响春秋战国,社会裂变,思虑百端;思想与时代,交相呼应,共奏华章。

(1)完成下列提纲。

(将字母填入下列表格)

A、精神觉醒,百家争鸣B、世卿世禄制没落,军功爵制盛行

C、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D、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确立社会大变革

(一)背景: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二)表现:

1.工具与技术变革:

_________①___________

2.制度变革:

(1)经济上:

井田制瓦解,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

__________②__________

(3)人才选拔上:

__________③__________

3.军事变革:

车阵式讨伐式微,骑步兵袭杀兴起

4.思想变革:

_________④___________

(三)影响:

社会大转型

(2)若就该提纲展开研究,以下哪些是直接史料?

直接史料(填写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定项选择)

(3)名家辈出,名言流芳。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根据“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即根据军功获取相应的奖励和官职,所以此说作为主流社会价值观最早应该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故选A项;秦朝以后以儒立国,以军功获取爵位不再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故排除B、C、D项。

2.B

【解析】

【详解】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指的是相对落后的民族向相对先进的民族学习而实现民族的进步,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此评价契合的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推动了鲜卑族的进步和民族间的融合,故选B项;商鞅变法属于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和“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不属于实现民族的飞跃,故排除C、D项。

【点睛】

题意中的评价指的是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即相对落后的民族项相对先进的民族进行学习的过程。

3.C

【解析】

【详解】

根据“擅长‘柔道’治理天下的皇帝”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治国过程中推行柔道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故选C项;刘邦推行黄老思想恢复社会经济,刘彻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刘备的治国中也没有体现“柔道”,故排除A、B、D项。

【点睛】

“柔道”是刘秀的治国策略。

4.A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①应为长安,②应为洛阳,③应为泉州,④应为广州,所以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项,故选A项。

5.C

【解析】

【详解】

“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所以A、B、D项都是以皇帝的年号命名,命名方式相同。

文指的是汉文帝,景指的是汉景帝,不是以皇帝年号命名,与其他三项命名方式不同,故排除A、B、D项,故选C项。

6.A

【解析】

据材料1844—1863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可知,上海的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逐渐超过广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近代外贸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转向上海,故A正确。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是指经济形态的变化,如近代企业的出现,故B.错误。

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过于笼统,开放的表现不仅仅限于对外贸易,故C.排除。

材料无法说明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故D.排除。

7.C

【解析】

【详解】

“奋”有振作、兴起的意思,所以“四海之内皆兄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生而平等”都没有能够体现出“其安可以不奋也”的题意,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A、B、D项。

根据“代表19世纪中期欧洲进步社会潮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世纪中期欧洲的进步社会潮流应该是工人运动的兴起,所以“其安可以不奋也”体现应该是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兴起,故此句愿意最有可能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故选C项。

8.D

【解析】

【详解】

废除美国黑奴制度的是南北战争,所以①处应为南北战争,废除俄国农奴制度的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所以②处应为俄1861年改革,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

9.C

【解析】

【详解】

“19世纪最后30年”指的是1870年以后,此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所以列强瓜分世界的主要手段应为资本输出,故选C项;原始积累是指殖民扩张时代,商品输出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均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B项;国家垄断是经济发展形态,而非瓜分世界的手段,故排除D项。

10.D

【解析】

【详解】

万能蒸汽机的燃料是煤炭,故排除A项;汽车和飞机的主要动力依靠的是内燃机,它们的出现在内燃机发明以后,故排除B、C项;内燃机使用的燃料来自于石油,促使北宋科学家沈括“石油必大行于世”的预言付诸实践,故选D项。

11.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题目中的“制造派”、“变法派”、“自由民主派”分别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军事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的君主立宪派和民主共和派,故本题应选C项;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故排除A项;20世纪初的中国仍为封建社会,故排除B项;题目中未涉及社会风俗的变迁,故排除D项。

12.D

【解析】

【详解】

根据“1917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的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场革命指的应该是俄国的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的彼得格勒,而非是莫斯科、萨拉热窝和克里米亚,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20世纪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并发生在1917年的革命只能是俄国十月革命。

13.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废两改元”、“法币改革”指的是1935年的币制改革,此时正是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故选B项;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存在于1912年,并很快为北京临时政府取代,中华民国北洋军阀政府存在于1912—1928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成立的苏维埃政权,均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A、C、D项。

14.C

【解析】

【详解】

“青天白日”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勋章,“红白相间的横条”指的是美国的星条旗,所以这支军队是得到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军队,北伐军并没有得到美国支持,所以臂章上不可能有“红白相间的横条”,故排除A项;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其臂章上也没有“红白相间的横条”,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能够同时佩戴“青天白日”和“红白相间的横条”标志的应该是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远征军,故选C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作战对象就是美国,所以其臂章上更不可能有“红白相间的横条”,故排除D项。

15.C

【解析】

【详解】

根据“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团结与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次会议指的应该是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1945年按照民国纪年换算应该是民国34年,民国13年指的是1924年,民国24年指的是1935年,民国38年指的是1949年,故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和易北河会师都是二战期间的标志性事件,日德兰海战、马恩河会战和索姆河战役都发生在一战期间,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A、B、D项;诺曼底登陆发生在二战期间,所以适合列入,故选C项。

17.C

【解析】

【详解】

凯南的遏制政策提出于1946年2月,杜鲁门主义提出于1947年3月,马歇尔计划的提出是1947年6月,北约建立于1949年,华约建立于1955年,富尔顿演说发表于1946年3月,所以发生在凯南遏制政策提出和杜鲁门主义提出之间的应该是富尔顿演说。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北约、华约的建立都在杜鲁门主义提出之后,故排除A、B项,故选C项;多极化格局形成的说法有误,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

18.C

【解析】

【详解】

中苏关系的变化和中国国内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A项,我国在E点,即1975年左右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故排除B项;从C到D城镇人口的减少是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左倾错误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60年冬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量城镇人口重新返回农村,“三面红旗”指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由E到F城镇人口的增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有关,故选C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2001年,故排除D项。

19.B

【解析】

【详解】

卡斯特罗是古巴领导人,赫鲁晓夫为卡斯特罗拔“牙”反映的是20世纪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在于美国的争斗中处于下风,被迫撤走部署在古巴的导弹,故选B项;第一次和第二次柏林危机均与卡斯特罗无关,故排除A、C项;星球大战计划是美国政府于80年代提出的,当时苏联的领导人已经不是赫鲁晓夫,故排除D项。

20.C

【解析】

【详解】

根据“明年”、“建国三十周年”可知此次会议召开的时间是建国二十九周年时,即1978年。

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中共十二大召开于1982年,故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

(1)因素有二,一是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经济、军事阵营加剧了对峙局面的形成。

(2)国际格局由两极争霸向多极格局趋势演进。

原因: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超级大国地位削弱;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其他发展中国家等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3)学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客观(全面、辨证)的评价。

该观点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解析】

【详解】

(1)根据“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推动美苏对峙加剧的因素主要是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他们随之成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阵营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对峙局面的形成。

(2)根据“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以及大量中等国家和小国”可知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是由美苏两极争霸向多极化格局演进。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和苏联解体、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壮大有关,结合所学进行作答即可。

(3)根据“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可知学界对美苏争霸的评价力图全面客观,一方面看到了美苏争霸带来的不利影响和世界局势的动荡,但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美苏争霸对避免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以及推动科技发展的积极作用。

22.

(1)天朝上国自居,推行宗藩体制

(2)变化:

逐步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宗藩体制,逐渐形成现代世界观;对西方从鄙视到平等再到尊崇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严峻;西学源源不断传入;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学的不断深入;

(3)以俄为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现代化道路

(4)积极融入世界,加入APEC和WTO,融入全球化进程;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

(5)本问采用分项评分方法。

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

观点

评分项二:

史实与材料

评分项三:

论述

评分项四:

组织;最高层次:

能够辨证综合分析:

中国人眼中的世界观变迁,受到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国家关系的重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反映近现代中国世界观从“俯视”—“仰视”—“平视”视角的转换,更是折射出近现代中国从沉沦走向伟大复兴的艰难曲折而又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历程。

【解析】

【详解】

(1)根据“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可知体现了乾隆帝以天朝上国自居,推行宗藩体制的世界观。

(2)根据“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表现在逐步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宗藩体制,逐渐形成现代世界观;对西方从鄙视到平等再到尊崇。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和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和中国人对西方学习的深入有关。

(3)根据“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先进的中国人将学习的内容转向马克思主义,即开始以俄为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现代化道路。

(4)根据“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可知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前后,此时中国政府为践行“和谐世界”理念所作的努力主要有加入APEC和WTO,融入全球化进程;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

依据所学进行作答即可。

(5)依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人“世界观”的转变主要是和社会环境、对西方学习的程度、对国情的认识程度、国家实力的变化以及国际关系、国际形势的变化有关,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23.

(1)①C②D③B④A

(2)C、D

(3)①B②D③A④C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属于工具与技术变革的是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故①处应为C;属于政治上变革的应该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确立社会大变革,故②处应为D;属于人才选拔上变革的应为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军功爵制,故③处应为B;属于思想变革的是百家争鸣,所以④处应为A。

(2)司马迁的《史记》著作于西汉,焦秉贞的《圣迹图》绘于清代,都属于二次加工史料,中国邮政发行的邮票显然也不属于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直接史料,故排除A、B、E项;《商君书》是商鞅的著作,反映了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思想,战国铁犁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农业工具的相关情况,所以《商君书》和战国铁犁都属于直接史料,故选C、D项。

(3)“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反映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以A对应③;“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反映了孔子的“仁”的主张,所以B对应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C对应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所以D对应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