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交流项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7753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化交流项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际化交流项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际化交流项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际化交流项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际化交流项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化交流项目.docx

《国际化交流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化交流项目.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化交流项目.docx

国际化交流项目

国际化项目

1.宋庆龄基金会

我会“丰田助学基金”项目受助学生交流团赴日参访

2009-11-0120:

12

我会李宁秘书长(左二)与古桥专务董事、田中部长、三好课长合影

交流团同学和东京大学学生交

  受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邀请,我会“丰田助学基金”项目首届访日交流团一行24人于10月19日至25日赴日参观访问。

10月19日下午,我会李宁秘书长与丰田汽车公司古桥专务董事就企业公民责任、金融危机应对、公益事业发展等话题进行了会谈,一致对“丰田助学基金”的前期工作表示肯定,并希望今后在更多领域开展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与交流。

此后,李宁秘书长与丰田汽车公司古桥专务董事出席了欢迎晚会,并与交流团的同学们热烈交流。

  在日期间,交流团组织了与东京大学学生代表的交流会,大家就生活、学业、就业等热烈交谈,气氛友好。

之后,交流团参观了东京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丰田博物馆、丰田交通安全中心、以及丰田的环保示范工厂—堤工厂等相关设施,并与东京丰田汽车公司员工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交流。

交流团成员前往丰田会馆参观并合影留念

  组织受助学生代表访问日本,是我会“丰田助学基金”项目为受助学生安排的诸多培养活动中的一环。

该项目不仅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金援助,更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和需求,展开具有规划性、持续性的活动,以递进式的培育方式逐年变换活动内容,从意识、思想上层层深入,旨在塑造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青年,帮助他们由“受助”成长到“自助”,并进一步传递温暖、传播爱心,积极“助人”,这也正是“丰田助学基金”的特点所在。

  参加此次访日活动的受助学生代表纷纷表示,感谢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丰田公司在资助自己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提供这样一次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回到各自的学校后,他们会将此次日本之行的经验和感受分享给更多的同学,使大家共同成长和进步。

 

宋庆龄基金会致力两岸青年交流凝聚亲情

中国台湾网7月16日北京消息 近年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积极致力两岸青少年文化教育交流。

先后成功举办了“两岸少年儿童大联欢”、“两岸青少年社会教育研讨会”、“两岸大学生领袖论坛”等大型品牌交流活动。

引领两岸青少年加强沟通理解,深化血脉亲情。

  创新模式推动两岸青少年深入交流

  几年来,宋庆龄基金会邀请台湾百余所高校的5000余名大学生来大陆交流参访,参与交流活动的大陆民众和大学生志愿者达上万人次。

  基金会深入探讨建立两岸长效交流机制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不断把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引向深入,扩大合作交流成果。

  2006年宋庆龄基金会推陈出新,特别策划了以“走进北京”为主题的“体验式”交流活动。

该活动由“走进奥运”、“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进历史”、“走进校园”等五个板块组成,将传统交流中的旅游参观强化为更加贴近生活的真实体验;将单纯的晚会联欢,强化为更加贴近心灵的真情互动,为两岸学子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分享友谊的同时,获得人生的成长和发展。

  2006年,宋庆龄基金会携手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与中国国民党青年团合作,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两岸大学生领袖论坛”。

两岸近百所高校的200余名学生骨干围绕“开展两岸青年交流的意义及途经”进行了深入探讨。

林毅夫、李开复等知名人士为参与论坛的两岸学生代表做了专题报告。

论坛还发布了《倡议书》,号召更多两岸青年参与交流活动,共享交流成果。

  两岸心连心教育兴中华

  近年来,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交流已日益成为两岸交流中气氛最活跃、成效最显著的领域之一。

宋庆龄基金会组派两岸数百所中小学校长教师互访交流。

在此基础上,2007年基金会携手中国教育学会、台湾教育会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两岸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论坛”以“突破校园围墙、架设育人桥梁”为主题,引起了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两岸教育交流活动,使两岸教育工作者加深了解、深化友谊、分享经验,共同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发展教育事业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同时直接影响和辐射到青少年一代,意义十分深远。

  才艺儿童入岛交流引关注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每年组派大陆少儿艺术团和“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获奖儿童入岛交流。

  聪明可爱,极具艺术天赋的孩子们在岛内不仅深入到县市文化场所演出和举办作品展览,而且走进学校、社区与当地的少年儿童进行联欢。

  当地民众特别是儿童的家长对大陆政府、社会给予少年儿童这样优秀的教育和关注赞不绝口。

少年儿童的入岛交流起到了成人起不到的极佳效果。

  两岸学子携手创作歌曲《我们的心》凝聚感动

  2007年春,南昌大学一位叫李正磊的同学随基金会团组赴台交流,在台期间,与陪同交流的台湾同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交流结束后,李正磊与台北教育大学的陈莉家保持联系,延续着交流过程中的感动和友谊,二人计划共同创作一首歌曲表达两岸青年的心声。

最终,主修语文与创作的陈莉家只用了2个小时就写成了歌词,歌名定为《我们的心》。

而李正磊则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编曲、配器、录小样,动用了身边的一切力量与资源。

  当他们把自己制作的歌曲小样放到网络论坛时,反响超出预想的强烈。

两岸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这首歌的喜爱与支持,很多参加过交流的两岸学子听着音乐潸然泪下,因为他们感叹:

终于有一首歌能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如今,《我们的心》被两岸青年学生广为传唱。

两岸青年间不断加深的深情厚谊正如歌中所唱:

“我们的心,从没有海峡的界限,在同一片天空有着相同的语言,期待着我们相聚在海的那一边,承诺未来还要再见。

”(记者高珲)

首届两岸大学生领袖论坛

 8月17日上午,“首届两岸大学生领袖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开幕式前亲切会见了出席“首届两岸大学生领袖论坛”的全体与会者,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富卿,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杨岳,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俞贵麟、鲍培德参加会见。

  会见中,何鲁丽向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各位大学生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对“首届两岸大学生领袖”论坛的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

  会见结束后,举行了隆重的论坛开幕式。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俞贵麟致开幕词、中国国民党青年团副总团长林国正致辞,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席刘凯代表相关单位和社会团体致贺辞。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李宁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后主论坛开始,四名来自两岸的大学生代表就建立两岸青年互动平台的目的、意义、机制和途径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首届两岸大学生领袖论坛”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国民党青年团、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共同主办,论坛主题为“建立两岸青年互动机制的意义及途径”。

围绕主题设有三个分议题:

①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②全球化下的两岸经贸关系;③两岸关系的远景展望。

今后两天中,参加此次论坛来自宝岛台湾32所高校的71名学生(本科生46人、硕士21人、博士4人),以及大陆40所高校的93名学生(本科67人、硕士22人、博士4人),将围绕主题进行广泛深入地交流和探讨。

这是两岸大学学生领袖首次大规模齐聚祖国大陆,也是中国国民党青年团成立以来,第一次组织岛内青年学生领袖与大陆青年学生领袖面对面深层次地交流,它将在两岸交流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并在今后两岸青年交流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届两岸大学生领袖论坛”采取“参访交流、主题论坛、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

  “参访交流”——参加论坛的70多名台湾大学生8月13日分两组到达上海和西安,开始他们的大陆之行。

通过他们对古都西安的游览,领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

通过对现代化都市上海的参访,感受改革开放后祖国大陆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使台湾大学生对祖国大陆有了感性的认知和了解。

  “主题论坛”——此次论坛共收到两岸学生论文93篇,围绕论坛主题,两岸大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论述两岸青年互动平台的意义和内涵,并为如何建立两岸青年互动机制建言献策。

从他们提交的论文中,可以惊喜地看到,许多论文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操作性,达到了两岸青年互动平台由两岸青年参与共同构建的目的。

  “专题讲座”——两天的会议中,主办方还精心安排了深受两岸学子喜爱的知名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台湾省宜兰县人)作了题为“大陆经济发展形势及两岸经贸关系走向”的演讲。

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负责Google中国公共关系事务以及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的运营工作的李开复作了题为“选择的智慧”的演讲。

演讲结束后,两位专家还将分别回答与会大学生的提问。

两场精彩的专题讲座,将成为本次论坛的一个亮点。

  加强两岸交流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我会充分发挥自身民间团体的独特作用,不断巩固和创新两岸民间交流成果和渠道,开展全方位、多领域、主题鲜明的两岸民间交流,特别是两岸青少年间的交流互访活动。

仅今年暑期该会就接待了台湾青少年来祖国大陆参访逾千人,在两岸青少年中产生积极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此次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国民党青年团、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共同主办“首届两岸大学生领袖论坛”,旨在进一步深化两岸青年交流的内容,为两岸青年搭建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平台,使他们在参与、倾听、分享的过程中,加深了解、理解,增进互信、互助,同时更期待通过论坛的形式引领两岸大学生,在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理性的思考,增强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将由两岸青年有识之士凝聚共识,共同开创。

  论坛闭幕式上,与会的两岸大学生还将就论坛上达成的共识,发布凝结着海峡两岸近73所高校200余名青年大学生智慧和共识的《论坛共同倡议》。

 

2.外交部

韩外交部启动中日韩青年交流活动

人民网首尔2月28日电(记者孙伟东实习记者姜丽)在第六届中日韩首脑会谈在韩国召开之前,韩国外交部启动了“中日韩青年交流项目”,旨在增进东亚三国的友好关系。

这也是在东北亚三国首次举办的政府层面的青年交流项目。

韩国外交部将和中日韩合作秘书处(TCS)、中韩友好协会及日韩文化交流会联合策划三国青年交流活动,包括三国的大学生模拟首脑会议、三国合作知识竞赛等。

韩国外交部计划积极通过“中日韩校园和声”等小规模活动长期招募三国大学生加入兴趣小组,并向其提供帮助和支持。

除了对三国大学生在韩国成立的兴趣小组之外,韩外交部还计划向在中国或日本成立的兴趣小组提供支援。

一位韩国政府官员27日表示,举办这个活动是为了推动三国民间交流,期待通过这些活动增进青年们的友谊,将来为加强三国合作发挥重大作用。

3.教育部

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李嘉诚基金会简介

2004-09-01

邵氏基金会简介

2004-09-01

中国-加拿大西部基础教育能力项目

2004-08-31

中加学者交换项目

2004-08-31

与歌德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合作项目

2004-08-31

(APEF)亚欧基金原则

2004-08-31

与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交流项目

2004-08-31

中国-加拿大大学和工业伙伴项目

2004-08-31

中国-加拿大高等教育项目

2004-08-31

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教育合作项目

2004-08-31

与克鲁伯基金会合作“优秀青年学者奖学金项目”

2004-08-31

美国富布莱特项目

2004-08-31

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

2004-08-31

APEF简介

2004-08-31

APEC简介

2004-08-31

大学领导能力培训项目

2004-08-31

中美网络语言教学项目简介

2004-08-31

与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项目

2004-08-31

中国-澳大利亚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

2004-08-31

UNICEF儿童基金会简介

2004-08-31

UNDP简介

出国进修合作资助项目

中法欧洲法培训项目

2004-08-11

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

2004-08-11

英国电大远程教育培训项目

2004-08-11

以色列MASHAV项目

2004-08-11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志奋领”联合奖学金项目

2004-08-11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

2004-08-11

澳大利亚亚洲奖学金项目

2004-08-11

美国GoldmanSachs全球领导者项目

2004-08-11

美国朗讯全球优秀学生奖励计划项目

教育部DAAD/DFG中德学者短期合作交流项目通知

项目介绍

为进一步加强中德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切实支持两国对口高校开展“强强合作”,特别是支持那些已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与课题的院校、重点学科基地以及与德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联系密切、合作较好的高校,巩固和发展其对德教科研合作关系,2009年教育部将继续与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及德国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联合执行中德学者短期合作交流项目,支持双方学者到对方国家进行为期1-3个月的合作科研或课题研究。

在项目范围内,今年全国可最多派遣60名学者赴德,我校限推荐1-3人。

该项目实施办法:

一、资助范围

此项目主要资助已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课题以及与德方高校或研究机构有合作课题的高校科研人员,重点支持建立联合高科技实验室项目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优先考虑留学回国人员和高校“强强合作”范围内的项目执行者。

两年内曾获得此项目资助、年龄超过55周岁的人员不具有申请资格。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促进与美大地区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第三次工作会议”在石河子大学举行

10月8日至9日,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促进与美大地区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第三次工作会议”在石河子大学成功举行。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新疆大学等24所中方项目参与院校的代表近50人参加了会议。

交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沈阳介绍了促进与美洲、大洋洲地区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的设立以及实施的有关情况。

他指出,当前全国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国家在《规划纲要》中单独用一个章节来阐述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这是前所未有的,是我们做好这一项目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教育部正在制定实施计划,积极促成我国教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尽早形成。

石河子大学校长向本春在开幕式上致辞。

他指出,美大地区促进科研合作和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是石河子大学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的重点项目之一。

在该项目的资助下,2007年,石河子大学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开展合作,进行棉籽油生物法生产生物柴油等关键技术的研究;2008年,石河子大学与北京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联合开展教育科研合作项目,结成“三兄弟合作伙伴”关系;2009年,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合作进行干旱区大面积农田实行膜下滴灌后水盐平衡分析与治理的研究,与梅西大学合作进行绵羊非繁殖季节产羔性状及基因分离研究。

这些项目的开展,对于提高石河子大学的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学校与海外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最终提升石河子大学的综合实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代表先后发言,介绍各自学校促进与美大地区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的进展情况。

会后,与会人员考察了石河子大学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973专项”实验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并前往新疆大学等高校考察自治区高校与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项目。

4.民间交流

[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第三届中国教育国际论坛。

2002年10月21日~25日,在北京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教育国际论坛。

论坛由主题论坛(全球化与教育发展)和6个专题论坛(中外合作办学研讨会、转型经济下的教育、21世纪民办教育的发展、研究型大学及重点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美地方大学的发展)组成。

12个国家、5个国际组织的32位专家学者到论坛发表演讲,前后有1200余位国内外代表出席。

北京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许智宏主持主题论坛并致开幕辞。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长郝克明、原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总干事克劳斯.施洛德、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等国内外10位著名教育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在主题论坛上作了演讲。

主题论坛紧紧围绕“经济全球化给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及对策”等展开了讨论。

论坛活动结束后,组委会编辑出版了论坛报告集,以扩大论坛的社会效果。

  中国国际教育展。

2002年10月19日~27日,2002年中国国际教育展分别在北京、上海举办。

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柳斌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教育展期间,举办了“出国留学说明会”、“美国部分大学介绍”等多项政策咨询、信息交流与项目洽谈活动,先后有3万人参观展览,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澳高等教育论坛--奥运会与大学。

2002年5月16日~17日,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委员会在北京共同主办了题为“奥运会与大学”的“2002中澳高等教育论坛”。

协会会长柳斌和澳大利亚教育部副部长迪.贾威女士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先后致辞。

来自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大学校长、教授、专家80余人参加了论坛,15位中国和澳大利亚大学校长、教授和专家就大学与奥林匹克运动以及大学在奥运会中的作用等专题的研究成果发表了演讲。

通过此次论坛,增进了中澳高校间的相互了解,对推动与澳大利亚有关大学的校际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汉语快速识字国际研讨会。

2002年8月9日~10日,由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主办的首届汉语快速识字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来自法国、德国、加拿大、美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多名从事汉语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和澳门等260名从事汉语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参加了研讨会。

举办研讨会的目的是为国内外汉语教学专家和学者及在汉语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创造一个共同研讨的机会,学习先进简便的汉语识字教学法,让人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识认汉字,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提高汉语运用水平。

国外代表在研讨会上介绍了他们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国外汉语教学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此次研讨会,把已经成熟的汉语快速识字教学理论和实践介绍给世界各国同行,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德高等教育和科研合作论坛。

2002年10月,为庆祝中德建交30周年,受德国联邦政府和中国教育部的委托,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分别在北京、西安、成都、广州举办“中德高等教育及科研论坛”。

协会组织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20多所高校参加有关活动。

德方组织了30多所名校及科研机构的代表访华。

此次中德论坛包括展览展示和学术交流活动,为推动中德两国在教育领域开展更深层次交流与合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举办舒克舒诺夫博士演讲会。

2002年5月28日,受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委托,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教育和科学顾问、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长、前苏联教育部常务副部长舒克舒诺夫博士学术演讲会。

舒克舒诺夫博士在会上发表了题为“21世纪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及俄罗斯2010年前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构想”的演讲。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朱开轩、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等出席了演讲会。

演讲会对促进中俄两国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及进一步发展两国的友好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际产学研联合高层论坛。

2002年12月18日~19日,由国家经贸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国家产学研工程办公室和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共同承办的“国际产学研联合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

200余名国内外代表出席了会议。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杨柏龄、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等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本次论坛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产学研联合的第一次高峰论坛,是区域和企业进行国际产学研联合、国际技术创新交流和国际技术转移合作的平台。

  21世纪中国大学展暨中俄大学校长研讨会。

根据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决议,受教育部委托,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于2002年5月23日~6月3日,分别在俄罗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市组织举办了“21世纪中国大学展暨中俄大学校长研讨会”。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为大学展暨研讨会致贺辞,副部长章新胜出席开幕式及有关活动。

中国60所高等院校的50多位院(校)长及150多位代表共203人参加了此次教育展览活动,有8000多人次参观了展览。

共有17对中俄高校草签了26个合作与交流协议,10对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或意向书。

此次教育展览活动,是中国高等教育有史以来在俄罗斯也是在国外第一次举办的最大规模的教育展,集中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教育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扩大了中国高等教育在俄罗斯乃至东欧地区的影响。

同时,展示活动增进了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民间教育外交的作用。

在莫斯科展览会结束后,举行了中俄大学校长研讨会、语言教学圆桌会议和项目洽谈会。

中俄双方大学及有关教育机构约150个单位近200名校长及教授、学者和国际合作处工作人员等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就合作项目交换了意见。

  2002年中澳高等教育论坛。

2002年11月,为纪念中澳建交30周年,由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委员会(AVCC)共同主办的“2002年中澳高等教育论坛”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举行。

中澳大学校长、副校长、中国驻澳使领馆的官员、中澳两国教育部官员、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委员代表近30人出席了会议,双方代表分别介绍了过去30年来中澳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展望了未来两国在高等教育合作方面的前景。

之后,在悉尼大学召开了“2002年中澳联合工作小组会议”,小组成员对过去双方合作的项目进行了评估,讨论和制定了未来合作计划。

  [拓展多边与双边国际合作项目]

  2002年,在探索体制创新,全力开拓新的国际合作项目方面取得进展。

  高校领导者培训项目(LTP)。

(1)中澳大学校长跟班考察项目。

2002年5月以昆士兰大学校长为团长的“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工作回访团”来华进行为期7天的访问,对中国2001年参加第二批跟班考察项目的院校进行回访,考察了解中国第二批大学副校长赴澳跟班培训的效果。

2002年10月,协会组派以北京大学副校长郝平为团长的第三批“中国大学副校长赴澳跟班考察团”。

第三批跟班考察团在原来两次跟班考察的基础上又向纵深发展,此项目得到了两国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和参加项目院校的好评。

(2)中美大学校长跟班考察项目。

2002年4月,由协会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探讨的新的合作项目“州立/地方大学校长跟班项目”正式启动。

5月,中方派遣5所院校的5名副校长(院长)赴美进行跟班培训与专项考察。

10月,召开了中美地方/州立大学研讨会,中美12对项目院校代表及教育部高教司、国际司等有关人员40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