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33分子动理论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7735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选修33分子动理论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选修33分子动理论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选修33分子动理论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选修33分子动理论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选修33分子动理论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选修33分子动理论教案.docx

《高中选修33分子动理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选修33分子动理论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选修33分子动理论教案.docx

高中选修33分子动理论教案

2.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记住这个常数的数值和单位;

3.知道用单分子油膜方法估算分子的直径。

通过测量分子的直径和质量,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运用理想化方法,建立物质分子是球形体的模型,是为了简化计算,突出主要因素的理想化方法。

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中的估算能力

4、体会通过测量宏观量来研究微观量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其一是使学生理解和学会用单分子油膜法估算分子大小(直径)的方法;其二是运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微观量(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等)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学设备:

平板玻璃、量筒、塑料尺、水槽、透明方格纸、滑石粉、一次性针筒(5ml)、一小袋小白菜菜籽、洗洁精酒精溶液(1∶200)、长玻璃管、红墨水、酒精

学生:

预习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引言:

前七章学习了有关力学方面知识,认识了力和运动一些规律。

从第八章开始学习有关热学方面知识。

初中也学过一些热现象,对其本质也用分子动理论去认识,但很不够。

这一章要进一步学习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并讨论热现象的本质及包括热能在内的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探索物质组成的秘密。

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谟克得特说过,万物都是由极小的微粒构成的,并把这种微粒叫做原子。

这种古代的原子学说虽然没有实验根据,却包含着原子理论的萌芽。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原子的存在早已不是猜想,而被实验所证实。

请大家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有几点?

(答: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提问:

什么是分子?

(答:

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叫分子)

教师:

分子是很小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彩图2,让学生明确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来观察分子并测量其大小,而光学显微镜则不行。

学生:

观看课本插图,比较光学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教师:

分子到底有多大?

用什么方法才能测出分子的大小呢?

(不要求学生回答)

学生:

思考

教师:

出示下列器材:

一袋小白菜菜籽、一只10ml量筒、一把塑料尺,并提出问题“怎样测出菜籽直径”。

学生:

思考,提出实验方案,并在教师引导下加以修正。

教师:

综合讲评学生方案,通过投影仪定性演示实验:

量取3ml菜籽;在投影仪载物台上加放玻璃;在玻璃上把菜籽平摊成矩形。

学生:

观察实验,回答出计算菜籽直径的关系式是d=V/S。

教师:

菜籽和分子差不多大小都比较小,“测菜籽直径的办法是通过测量圈套量来研究较小量”,至于分子我们可以引申成“测分子直径的办法是通过测量宏观量来研究微观量”。

下面大家考虑一下如何来测油分子的直径。

学生:

可把油滴在水平面上,从而把油与菜籽一样平摊成一层(有的同学还说滴在水面上的油不能太多)

教师:

提问:

①在课堂上完成该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②怎样清楚地显示出油膜?

学生:

(在教师的帮助下回答)①必须把油滴稀释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该实验,②必须在水面上洒滑石粉来显示油膜的轮廓。

教师:

通过投影仪演示单分子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实验,并用来测出分子直径数量级:

把课前准备好的洗洁精酒精溶液(体积比1∶200),用针筒在接近水面处滴一滴到已洒了滑石粉的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

学生:

观察油膜形成过程及油膜形状,并提出测量油膜面积的办法(如:

用透明方格纸)。

在每个方格中如果洗洁精的面积多于半个格的面积,则按1个格算;如果洗洁精的面积少于半个格的面积,则忽略掉。

教师:

计算出油膜面积,填入投影出的例1的空格处,待学生给出解题思路后,投影解题过程并适当讲解。

例1:

洗洁精酒精溶液体积比是1∶200,1ml溶液可由针筒滴成230滴,滴该溶液一滴到水面形成的油膜面积是cm2,可求得冼洁精(看成由单一分子组成)分子直径是多少?

学生:

计算油膜面积,回答解题思路,看、听解题过程。

知道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教师:

物理学中测定分子大小的方法有许多种。

用不同方法测出的分子大小并不完全相同介数量级是一致的。

测定结果表明,除了一些有机物质的大分子外,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例如:

水分子直径约为4×10-10m,氢分子的直径约为×10-10m。

教师:

实验小结:

①我们测量分子直径的方法是通过测量宏观量来研究微观量;②分子确实很小,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学生:

与教师一起总结。

教师:

在上述实验中我们认为分子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

分子成球形,一个一个紧挨一个的排列。

教师:

分子间真是紧密无隙的吗?

并演示水和酒精的混合实验。

学生:

思考,观察,得出结论:

分子间有空隙;体会“近似”是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之一。

教师:

组成宏观物体的分子是很多的,那到底有多少呢?

请大家回忆一下化学中学过1mol的任何物质所含有的微粒数都相同,这个数有多大?

学生:

是阿佛加德罗常数:

×1023个。

教师:

阿佛加德罗常数是一个基本常数,科学工作者不断地用各种方法测定它,以期得到更精确的值。

用投影仪投影例2

例2:

现在已知1个水分子的直径为4×10-10m,1mol,水的质量是,求lmol水中所含的水分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

学生:

解:

根据已知条件可知lmol水的体积是1.8×10-5m3,每个分子的体积为:

,则

教师:

阿伏加德罗常数具有非常重要的物理意义,它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请大家回忆并写出阿伏加德罗常数联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式。

学生:

NA=V摩尔/V分子NA=M摩尔/M分子

教师:

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体积非常小,它的质量又如何呢?

(用投影仪投影例3

例3:

已知1mol氢气的质量是2.016g,在标准状况下氢的密度是×10-5g/cm,求每个氢分子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

一般可讨论出两种方法:

解法1:

1mol氢气的质量合×10-3kg,里面含有×1023个分子,则1个氢分子质量为

解法2:

在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体积是22.4L,则1个氢分子质量为

教师:

可见分子的质量是很小的。

【课堂小结】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研究方法小结:

处理微观领域问题有别于用牛顿力学处理宏观领域问题,往往需要通过测量宏观量来间接研究微观量;

3、单分子油膜法用到的分子模型;

4、阿伏伽德罗常量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教学设计说明】

这一课的知识内容是简单的,但它所涉及的是高中学生很少接触的微观领域。

一直沉浸在宏观现象和牛顿力学中的学生对微观现象几乎无感性认识,对研究微观现象的物理思想方法更是一无所知。

我觉得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仅让学生理解知识本身是绝对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初步把握微观领域的一些特点,体会物理学在研究微观现象时的思想方法。

其中,单分子油膜法实验是增加学生感性认识、了解微观领域特点的重要途径。

该实验蕴含的实验方法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研究微观现象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放大法)。

本节课成败的关键在于该实验的教学。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知识为线索、实验为中心、素质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为基本教学方式。

由教学指导思想到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的选择又必须依靠充分的教学手段。

考虑到学生较难想到单分子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实验方法,我在教材和资料提供的两个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辅助性的实验。

单分子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实验的辅助实验:

用米尺和量筒测出小白菜菜籽的直径。

实际教学中学生提出的方案有三种:

①、把100粒菜籽紧密排成一排,用米尺量其长度,再求直径;②、用量筒量出几百粒菜籽的体积,点出菜籽的颗数,先求出一粒菜籽的体积,再求出菜籽的直径;③、用量筒量出一定体积(V)的菜籽,把菜籽紧密地平摊成一层菜籽的矩形,再利用米测出其面积(S),最后由d=V/S算出菜籽的厚度,即菜籽的直径。

测量分子的大小

【实验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油酸分子的结构特点,学会用油膜法估测其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用统计的方法求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实验重点、难点】1.重点:

学会用油膜法估测其大小

2.难点:

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

【实验用具】①1∶200油酸—酒精溶液②铁架台③20ml注射器④注射用皮管⑤10ml量筒⑥塑料水槽(30×30cm)⑦30×30cm玻璃⑧坐标纸⑨彩笔⑩痱子粉

【实验分析和实验建议】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这一学生实验,是要让学生学习一种方法,即用宏观手段来研究微观问题,该实验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因此指导学生做好这个实验是十分有意义的.要做好这个实验,需注意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浓度配制

教材中要求老师事先配制好一定浓度的酒精油酸溶液,并无明确指明要配多大的浓度、而这一浓度大小的选择正是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通过多次试验,我们认为浓度选取1‰较合适.配制浓度为l‰的油酸溶液可经两次配制.第一次配制,在100ml量筒中准确地放人96ml无水乙醇,再用5ml量简量入4ml油酸,充分搅拌后,得到4%浓度的油酸溶液.第二次配制,取的无水乙醇放入另一个100ml量筒中,用5ml量筒准确量入第一次配好的浓度为4%的油酸溶液,充分搅拌,便得到l‰的油酸溶液.

通过两次配制,既可减小取液时的相对误差,又可用尽量少的液体配出.较准确浓度的溶液.在配制过程中应注意,

(1)小量简量取的溶质要全部放入溶液;

(2)充分搅拌;(3)油酸溶液配制后不要长时间放置,以免酒精挥发改变浓度.

二、粉的厚度

实验中痱子粉的作用是界定油膜大小的边界,痱子粉过厚,油膜不易扩散,使水面的痱子粉开裂,痱子粉太少,油膜边界不清.教材中要求学生将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如何“撒”.这是关键,为了让学生撒好痱子粉,可先将痱子粉装入小布袋中,然后拿一细木棒在水面上方轻敲布袋,即可得到均匀的、很薄的一层痱子粉.具体撒多薄的痱子粉,教师要事先试验.心中有数,并指导学生操作.

三、点的滴法

实验时,把配好的浓度为1‰的油酸溶液约(3ml一5ml)分到5ml量筒中,发给各小组,让学生用液管抽取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小量筒,训练准确、均匀地滴点.在练习之前,教师应示范滴管的拿取姿势,用左手食指、中指挟住滴管的中部.右手拇指和食指摄住滴管的胶头,两手掌靠拢.形成一个稳定的姿势,再把两肘支在桌上,这样可保证滴出每滴溶液时所用的力始终不变,数出的滴数误差就会减小.学生按上述方法操作,记下小量筒内增加一定体积(例如lml)时的滴数.接下来把一滴油酸溶液滴入撒好痱子粉的水面中央,这滴油酸溶液立刻伸展为一个80cm2,140cm2左右的以痱子粉为边界的近圆形油膜,边缘是锯齿形,当油膜中的无水乙醇挥发、溶解后.油膜便自动收缩为60cm2-120cm2的近圆形油膜.浅盘上盖好玻璃,用彩笔描出油膜边界,用坐标纸量出油膜面积.

注意了以上三个问题后,这个实验就不难成功了,实验过程中,另外注意浅盘选深度为5cm左右的圆盘,口径选40cm以上,底色用棕、黑等深色,痱子粉应保证干燥,浅盘中的水应提前放置(静置)10小时以上,滴管往浅盘水面上滴油酸溶液时,滴管口距下面的高度应在1cm之内,当重做实验时,应用大量清水把钱盘及量筒、滴管洗净,有条件的学校如用热水清洗或酒清擦试后再冲洗效果更佳.总之,只要教师精心准备,对学生认真指导,则可观察到应有的实验现象,一定会得到与油酸分子公认值×10-9很接近的测量估算值

【实验原理】

油酸分子式为C17H33COOH。

是一种结构较为复杂的高分子。

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C17H33是不饱和烃具有憎水性。

另一部分是COOH对水有很强的亲和力。

被酒精稀释过的油酸滴在水面上时,油酸溶液会在水面上很快散开,其中酒精先溶于水,并很快挥发,最后在水面上形成一块纯油酸薄膜。

 

其中C17H33部分冒出水面,另一部分COOH则浸在水中,油酸分子直立在水面上。

形成一个单分子层油膜。

如果那滴油酸体积可以算出。

再测得单分子油膜的面积S。

即可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大小)d=V/S。

【实验过程】

1、用注射器吸取10ml1:

200的油酸酒精溶液,用铁夹夹住后固定在铁架台上。

用注射皮管作滴管,向小量筒内数数滴入5ml溶液,按一滴/秒的速度滴下。

5ml约420滴左右。

每滴含油酸体积

5ml/420×1/200≈

2、在塑料水槽中倒入适量的水,水面完全稳定后均匀的撒上痱子粉。

3、等粉完全静止后开始滴溶液。

下滴点距水面约2至3cm左右为宜。

过几分钟后油酸薄膜的形状趋于稳定。

若不够大则在滴一滴。

4、把玻璃板盖在塑料盆上。

用彩笔把油酸薄膜的形状勾勒在玻璃板上。

5、把画有油酸薄膜轮廓的玻璃复在坐标纸上(边长1cm)算出油酸薄膜的面积S(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统计有多少个1cm2的面积)。

6、根据每一滴油酸的体积V和薄膜的面积S即可算出游酸馍的厚度L=V/S。

即油酸分子的大小。

【实验纪录】

项目

油酸酒精溶液浓度

1mL溶液的滴数

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

一滴油酸的体积

油膜面积

数值

【本课点评】:

本次实验溶液浓度选取1‰的选择正是这个实验成功的一个关键,第二个关键是粉的厚度,痱子粉的作用是界定油膜大小的边界,痱子粉过厚,油膜不易扩散,使水面的痱子粉开裂,痱子粉太少,油膜边界不清。

大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都存在第二点做得不好的,以致误差较大。

分子的热运动

【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通过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发现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从对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结果。

【重点难点】

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

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

这是课堂上的难点。

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逐渐分散解疑。

【教具准备】

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实验:

分别装有二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

2.制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两个演示实验: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

提问:

上述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

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

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

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习过了。

(二)新课教学过程

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后来把颗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

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如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存在。

介绍显微镜下如何观察布朗运动。

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藤黄的水滴,将盖玻璃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许多颗粒,仔细观察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现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

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然后让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察,最好教师用教鞭指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参考点,让学生看这颗微粒以后的一些时间内对参考点运动情况。

让学生看教科书上图,图上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指出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秒观察到的位置的一些连线。

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秒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

2.介绍布朗运动的几个特点

(1)连续观察布朗运动,发现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涸,就看不到这种运动停下来。

这种布朗运动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悬浮液不冰冻),永远在运动着。

所以说,这种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

(2)换不同种类悬浮颗粒,如花粉、藤黄、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运动,说明布朗运动不取决于颗粒本身。

更换不同种类液体,都不存在布朗运动。

(3)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颗粒大了,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运动。

(4)布朗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释布朗运动的原因

(1)布朗运动不是由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所谓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指存在温度差、压强差、液体振动等等。

分层次地提问学生:

若液体两端有温度差,液体是怎样传递热量的?

液体中的悬浮颗粒将做定向移动,还是无规则运动?

温度差这样的外界因素能产生布朗运动吗?

归纳总结学生回答,液体存在着温度差时,液体依靠对流传递热量,这样悬浮颗粒将随液体有定向移动。

但布朗运动对不同颗粒运动情况不相同,因此液体的温度差不可能产生布朗运动。

又如液体的压强差或振动等都只能使液体具有定向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定向移动不是布朗运动。

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是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只能是液体内部造成的。

(2)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受到液体各个方向液体分子撞击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固体的微小悬浮颗粒,液体分子是看不到的,因为液体分子太小。

但液体中许许多多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不断地撞击微小悬浮颗粒,当微小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

如教科书上的插图所示。

在某一瞬间,微小颗粒在某个方向受到撞击作用强,它就沿着这个方向运动。

在下一瞬间,微小颗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它又向着另一个方向运动。

任一时刻微小颗粒所受的撞击在某一方向上占优势只能是偶然的,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小,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数越小。

布朗运动微粒大小在10-6m数量级,液体分子大小在10-10m数量级,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明显,因此,布朗运动越明显。

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越多,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不明显,以至可以认为撞击作用互相平衡,因此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

液体温度越高,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激烈,撞击微小颗粒的作用就越激烈,而且撞击次数也加大,造成布朗运动越激烈。

5.布朗运动的发现及原因分析的重要意义

(1)结合上面的讲解分析提问学生:

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分子的运动吗?

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吗?

布朗微粒是被谁无规则撞击而造成的?

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谁的无规则运动?

综合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1)固体颗粒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仍然是宏观物体;显微镜下看到的只是固体微小颗粒,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分子的;布朗运动不是固体颗粒中分子的运动,也不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无规则运动的原因是液体分子对它无规则撞击的不平衡性。

因此,布朗运动间接地证实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布朗运动随温度升高而愈加激烈,在扩散现象中,也是温度越高,扩散进行的越快,而这两种现象都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这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激烈。

所以通常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三)课堂小结

1.要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

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2.知道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

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

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4.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四)课堂练习

1.关于布朗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热运动

B.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内的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C.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

D.悬浮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激烈

答案:

C、D。

2.如图是观察记录做布朗运动的一个微粒的运动路线。

从微粒在A点开始记录,每隔30秒记录下微粒的一个位置,得到B、C、D.E、F、G等点,则微粒在75秒末时的位置  [   ]。

A.一定在CD连线的中点B.一定不在CD连线的中点

C.可能在CD连线上,但不一定在CD连线的中点D.可能在CD连线以外的某点

答案:

C、D。

五、说明

1.本节课取得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将布朗运动演示实验做好,让学生都看清楚布朗运动。

即使教学设备条件差的学校,也应该准备2~4台生物显微镜,预先调好后,让学生轮流观察。

设备条件好的学校,运用显微摄像头,对准载玻璃上有藤黄的悬浮液,拍摄的结果通过电脑在大屏幕投影电视上展现出来。

用显微镜观察布朗运动全部过程也应拍摄出来,给学生展示。

2.对于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要注意是无规则,而不是无规律。

无规则是指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每个分子的运动方向和速率在不断地改变,任何时刻,液体或气体内部,沿各个方向运动的分子都有,而且分子运动的速率有大有小。

对于某一个分子运动是无规律的,但是热学研究的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总体效果,对于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有规律可遵循的,这就是统计规律。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分子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表现出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知道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知道分子间距离是r0时分子力为零,知道r0的数量级。

(3)了解在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不同物质状态下,分子运动的特点。

2.通过一些基本物理事实和实验推理得出分子之间有引力,同时有斥力。

这种以事实和实验为依据求出新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就是逻辑推理。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内容有两个,一是通过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和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的一些演示实验和事实,推理论证出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二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而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能正确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关系的曲线的物理意义。

2.难点是形象化理解分子间作用力跟分子间距离关系的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具准备】1.演示分子间有间隙的实验。

①约1m长的,外径约1cm的玻璃管,各约20~30ml的酒精和有红色颜料的水、橡皮塞。

②长15cm的U形玻璃管、架台、橡皮塞、红墨水。

2.演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实验。

两个圆柱形铅块(端面刮光、平滑)、支架、钩码若干。

用细线捆住的平板玻璃、直径20cm的盛水玻璃槽、弹簧秤。

3.幻灯片:

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曲线和两个分子距离在r=r0,r>r0,r<r0时分子力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是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我们通过单分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