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课堂教学节奏与控制技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7405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课堂教学节奏与控制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二章 课堂教学节奏与控制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二章 课堂教学节奏与控制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二章 课堂教学节奏与控制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二章 课堂教学节奏与控制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课堂教学节奏与控制技巧.docx

《第二章 课堂教学节奏与控制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课堂教学节奏与控制技巧.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课堂教学节奏与控制技巧.docx

第二章课堂教学节奏与控制技巧

第二章课堂教学节奏与控制技巧

一、课堂教学节奏的成分

为了便于理解和讨论,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课堂教学节奏的几种可比成分:

(1)课堂密度

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程度。

新知识多,密度就大。

有的教师在解决课堂密度问题时,采取“快读快写”教学方法和大剂量训练法,教师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读完或做完规定的学习量。

课量密度加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要不断变换授课方法,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课堂速度

是对教学量的规定的概念。

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量。

包括新知识的学习和旧知识的巩固。

(3)课堂难度

指教授者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的表达、理解、运用等方面的难易程度。

它多属技术、方法、理解和理解水平方面的问题。

(4)重点度

是通过比较而确立的相对概括。

它是指课堂内重要的和主要的教学内容占全部教学内容比例的大小的程度。

(5)强度

指教师、学生双方在单位时间内,教授或学习一定难度和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所引起的双方身心疲劳的程度。

持久的高强度,有可能使教师传输教学信号的能力减弱,同时使学生接受教学信号的能力衰减。

(6)激情度

指教师、学生双方共同沉浸在教学美中,融于情景交融的境界中,所激起的双方情感的共鸣、情感振荡的程度。

高激情度的出现,常标志着教学高潮的到来。

教学节奏的高低、强弱规律变化,指以上六种可比成分按照“弱→强→弱”或“强→弱→强”多次循环,使教学跌宕有致、起伏自然。

还可以穿插进行“弱→渐弱→强”,或“强→渐弱→弱”的变化。

二、教学节奏的调控机智

教学节奏就是教学进程中的速度及其规律性变化。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如果45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的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

语文教学更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节奏过慢、单调呆板的状况,通过教师的机智调控,使教学节奏张驰得法、疏密得当、错落有致、起伏和谐。

对教学节奏进行调控通常运用四种手段:

(1)依据内容进行调控

重点难点,节奏宜缓,密而不紧;浅易的内容节奏宜快,疏而不虚;如《项链》一课,重点难点——情节布局之巧与人物心理刻划之妙应从容解析,其它内容则不妨轻描淡写。

此外,对阅读课文可长文短教或若干篇串联教,快节奏进行;对重点课文则不妨短文深教,慢节奏进行。

(2)依据教学方法进行调控

语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有的节奏舒缓,如讲练法、导学法、情景法;有的方法节奏紧密,如讲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师应当从教学内容出发灵活运用、互相调节,切不可注入式一讲到底,教学方法的单一必然导至教学节奏单调,教师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3)依据教学反馈进行调控

教学作为信息的传导与输入过程,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依据课堂动向进行节奏调控。

如发现学生疲备紧张,则以舒缓的节奏加强调节;如学生情绪松懈,则应加快节奏,让其情绪高涨。

(4)讲究休止艺术

合理的教学节奏如行云流水,行乎其当行,止乎其当止。

“止”是调控节奏的有效手段,正如激流勇进突转以细流幽咽,能驰以回味,休以运神。

如教师范读《小麻雀》一课时,结尾时放慢速度,最后一句可以沉思的口气低吟:

“……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

”尔后休止,暗示学生追寻言外之意。

这样,既引发了学生思考,又使教学有节奏感。

三、课堂节奏控制五原则

节奏是事物运动的连续,它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

事物运动有节奏,人的思维同样也有节奏。

人在思考问题时,有时百思不得其解,有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学生的思维同样如此,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在思维过程中出现一个高潮后,要再过一段时间出现另一个高潮。

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有节奏的,所以,课堂教学也要有节奏。

(1)快与慢有变换

快节奏就是要学生养成快看、快说、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

①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施快节奏的前提。

如预先在各种型号的大小黑板或投影上书写好课题、例题、习题,可以节约板书时间;

②课中的严格要求是施行快节奏的保证。

基本训练的内容应使学生脱口而出;专项训练可采用只列式不计算等手段;

③课后的作业时限是施行快节奏的关键。

如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注上完成时间;

慢节奏就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①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

概念教学应经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剖析表达概念的语句;

②充分暴露结论的发现过程。

对于法则、性质、定律、规律等,应使学生真正弄清来龙去脉;

③充分暴露公式的推导过程。

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不同途径来推导公式;

④充分暴露思路的选择过程。

在应用题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想,经历思路的剖析、矫正、转轨、定型等过程;

(2)动与静有交替

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

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争辩等;所胃“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等。

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态,以致于学生兴奋过度,造成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或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抑制学生的思维,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符合教学美学的教学节奏,应是动与静的交替与有机结合。

比如教师为了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出示这样一道计算题:

“25×12+25×18”,教师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题目有哪些计算方法。

由于学生个人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所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动)。

学生积极思考热烈发言想出了十种解法。

如果教师只重一题多解的量、不重质,那么就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所以在学生得出这道题目的多种解法后,教师不要急于转入下一个题目讨论,而应该启发学生冷静地思考哪些解法比较合理,哪些解法没有意义。

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为掀起下一个教学活动的高潮提供了基础。

(3)张与驰有错落

“张”,就是紧张、急促;“驰”,就是轻松、舒缓。

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张”,会造成学生紧张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驰”,学生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运用课堂比赛、课堂辩论和教师紧张、急促的语言等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也要运用游戏、故事、活动和幽默的语言等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

通过张与驰的互相错落,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韵味美。

比如,教学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教师出示20道乘法的口算题,让学生进行速算比赛。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从课外集中到课堂上来。

比赛结束后,教师用一个小故事导入新课:

小猴到小熊家作客,小熊对小猴说:

“今天我请你吃三盘苹果。

”说着,端出三个空盘子。

教师边讲边在讲台上放三个空盘子,并启发学生想一想:

“小猴吃到几种苹果?

怎样列式?

”这样导入新课,不但缓和口算比赛时的紧张气氛,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课,诱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4)疏与密有间隔

“疏”就是间隔大、频率小;“密”,就是间隔小、频率大。

课堂教学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隔变化。

课堂教学既要“密”如基础训练速度快、密度高,使学生达到娴熟、脱口而出的程度;也要有“疏”,如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速度要慢,要给学生深思熟虑的时间。

这样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使学生精神振奋,提高教学效果。

(5)起与伏有波澜

“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灵通的高潮状态;“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地平稳,兴奋稍微退落的状态。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一起一伏的节奏,将学生带入起伏跌宕、波澜变化的教学艺术情景中去,使学生享受教育艺术的美。

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可以在导入、讲授、巩固三个阶段掀起两个高潮:

教师在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和三角形的底与高以后,教师猜想计算三角形面积和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一样用底乘以高。

学生对教师的猜想反映不一,有的说对,有的说错。

课堂掀起了第一个高潮,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图形剪拼的方法来证明教师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个个动手,兴趣很浓。

当学生用多种剪拼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还要除以“2”以后,心里非常高兴,课堂上掀起了第二个高潮。

四、课堂节奏的控制途径

(1)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形成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使自己在课堂上的讲述既能保持教材内在的逻辑联系,又能在细节问题处理上,做到具体生动、形象鲜明,能直接付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使教者的语言节奏与学生的生理及思维节奏合拍,使学生能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

有的教师一贯低沉和冗长;有的则一贯地高昂和短促,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学生的精神疲劳,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语言修养问题。

”可以这样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故语言修养的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全体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

有位教师对这个问题说得十分贴切和深刻,他说:

“听觉是人的高级的审美感觉之一。

教师的语言首先要准确、明晰,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同时,在语调上要谦逊温和,抑扬顿挫;在速度上要缓急有致,张驰有度;在风格上要刚柔相济,或庄或谐;或侃侃而谈,如唠家常;或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2)通过教师的神、情、行、态的变化来形成教学节奏

神,在此是指教师的精神状态、神采;情,是指教师的表情、情调;行,是指教师的行为举止、教学动作;态,是指教师的教仪、教态。

教师处于课堂注意的中心,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神、情、行、态只是无声的因素、非语言性的因素。

但又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如同菜肴的调味品和佐料。

充分利用这些无声因素,使之成为非语言性的教学表达方式,将有助于形态良好的节奏。

(3)通过课堂的教学程序来形成节奏

一切协调、平衡、均匀、律动,并带有规律性的因素,都可以称之为节奏。

因此,教学节奏还应该包括课堂结构的布局,对教学内容的剪裁与设计等。

有人说得好:

首先,要使全课的结构严谨,忌“松”忌“散”;其次要注意设置波澜,忌“平”忌“淡”;再次,还应注意留下“空白”,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忌“直”忌“浅”。

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随着教师的引导,时停时续、时而凝神静思、时而跃跃欲试、时而窃窃私语,时而互相质辩。

这样,才能构成课堂教学的时起时伏、动静相济、疏密相间、繁简得当、快慢相宜、手脑并用、紧凑凝炼的格调。

(4)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来形成教学节奏

一节课总有其开始部分、进行部分、结束部分,这是一节课的自然划分。

在这三部分里都展开何种内容,进行何种活动,采取何种方法以及这三部分之间的照应、联合和转换,也属于教学节奏的范畴。

拿方法来说,一节课怎样开始?

是开门见山,还是曲径通幽;一节课如何?

是层层剥笋,还是单刀直入;一节课怎样结束?

是峰回路转,还是水到渠成。

这里总有许多教学策略可供选择。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性,就能形成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教学节奏。

(5)通过教学情境、教学气氛的创设来形成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内在的思想感情、心理变化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

这种变化可称之为内部节奏,教学情境、教学气氛正是这种内部节奏的表现和反映。

不管教师或学生是否意识到,课堂教学总是有一定的情境和气氛中进行的。

在教学中,师生双方以及学生间在思想感情上又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感染,形成心理上的互助。

教学情境、教学气氛使教学过程序了感情色彩,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心理体验。

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气氛,使之形成有机的变化,就会成为促进教学的适宜节奏。

(6)通过快与慢的调整来形成教学节奏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里,信息来源广、信息量大、信息传递迅速,这就必然要求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尽量多的知识,并要求提高对信息鉴别、选择和加工的能力。

所以教学节奏中的快与慢,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包含着教学内容的多少。

赞可夫在谈到传统教学的缺点时曾指出:

一是教学内容十分贫乏;二是教学进度太慢,过分强调了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以至学生的发展往往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

在教学中克服拖沓、达到精练,这是我们的目标,但要达到这一目标也不是单纯靠追求快节奏就能奏效的。

现代生活,包括现代教学活动的节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一味强调单一的快节奏,那就不是社会(教学)生活,而是机器转动;不是活人,而是机器人。

这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该快就快、该慢就慢、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结合。

例如,刚接一个教学班,开始就不妨把速度放慢点,让师生有一个互相熟悉的过程,一旦相互熟悉或相互适应后,就可加快进度,又例如,在教授基本概念和法则时可放慢速度,但如果在教授基本概念和法则本身的同时,能把后面的某些内容提早进行渗透的话,那么在学习后面的内容时,就能加快了。

局部的慢、整体的快,这也是一条基本经验。

(7)通过重复和变化形成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本身体现了重复与变化的同时存在。

重复可使教学得到统一和巩固;变化可增加新的因素,造成对比,推动教学活动继续发展。

我们所说的重复,是允许的或必要的重复,而不是体现传统教学法的那种“多余的重复”或“机械的重复”;我们所主张的变化,是在重复基础上的变化,而不是无休止的变化。

我们要克服那种变式:

订正,再变式,再订正……搞得学生无所适从,对巩固基本规律知识无所帮助的那种为变化而变化的不良倾向。

重复与变化不是绝对分离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往往是变化中有重复,重复中有变化。

重复可长可短,变化可大可小,但所有的重复与变化,都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决不能为重复而重复,为变化而变化。

(8)通过连贯与停顿来形成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的连贯性,一方面体现在课堂结构上的严谨和有层次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教师语言的叙述上,特别是要在小段间的自然转折上,应做到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让学生听来感到自然流畅,轻松自如,没有“断层”的痕迹,以保持学生思维的连贯与一致性。

在强调教学连贯性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停顿在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

一节课中要有停顿,这种停顿,是为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消化新的内容,并允许学生议论或提出质疑;这种停顿,对差生显得格外必要,因为他们连贯思维的时间不能维持过长,并且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得比较慢。

所以适当的教学停顿,有利于逐步培养差生掌握知识的自信心,使新的教学内容能得到他们思想上的认可。

一个单元(后)也应有停顿,这种停顿,是在学习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的教学过程之后,来一个相对的静止,让学生回顾或整理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或教材中的逻辑联系,让学生在思想上,对这些知识点能建立彼此之方面的联系,以利于他能系统地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

总之,教学迸度的适宜性,教学内容重复的科学性和变化中的艺术性,课堂结构及言语言的连贯性,以及教学停顿的必要性,是教学节奏中几个要素。

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在上述几个方面自觉地锻炼自己,形成自己的教学节奏上的特色,给学生以鲜明的节奏感、乐感或美感。

五、课堂教学节奏的调节方法

节奏,原本是艺术上的一个概念,它是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

例如:

音乐节奏,就是通过乐曲中音的时值(音的长度)和节拍强弱的交替出现并合乎一定规律而形成的。

从广义上讲,节奏又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物质现象,它产生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之中,表现并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及重复性。

艺术节奏,则是对物质世界中的节奏现象的一种审美概括和反映。

自然界中,昼夜的更替,气候、物候的变化,月亮的圆缺朔望,海洋的潮汐,一些植物花叶的昼开夜合,动物心脏的搏动,人体的生物钟等,都是不同的节奏现象;社会生活中,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工业生产中的工艺流程,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人们劳与逸、工作与休息的交替,交通运输中的客、货流量等,也都包含着一定的节奏。

教学,作为人类的一个特殊活动领域,也具有它本身特有的节奏。

概要地说,课堂教学节奏,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规律性和重复性的教学变化形式。

课堂教学节奏的意义在于:

不同的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适宜的节奏,有促进教学的积极作用;不当的节奏,则对教学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这是由于节奏和教学之间,存在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

适宜的节奏,作为教学的适宜形式,使教学获得充分的表达。

所以,教师对于教学节奏,不可不慎。

节奏,是解决某些课堂教学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

节奏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教师采取适宜的节奏去解决课堂教学矛盾而得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发展就是对同的同一和斗争。

课堂教学也是在教学矛盾的不断解决与转化之中向前发展的。

德育与智育、知识与能力、主导与主体、重点与一般、教材与讲授、教与学、问与答、讲与练、详与略、博与专、多与少、增与减、快与慢、取和舍、虚与实、收与放、隐与显、藏与露、起与伏、顺与逆、张与驰、接与断、升与降……。

教师能动而艺术地创设教学节奏,将有利于上述教学矛盾的解决。

(1)教学行程的节奏

一堂课,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如一台戏、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有开端发展,也有高潮终结。

如果平铺直叙,便缺少艺术的魅力和美感。

因此,要努力把45分钟安排得既科学合理,又富有变化,以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教学的行程节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二是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

二者有机的结合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行程节奏。

教学行程的起始便是教学内容的导和,教学行程的发展便是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学行程的高潮是教学重点的突破和解决,教学行程的终结便是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小结。

教学行程慢的时候,便是教学内容详处理的时候;教学行程快的时候,便是教学内容略处理的时候。

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行程,首先要求全面把握教材、突出重点、合理剪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守财奴》一文的教学,人物形象分析为一重点,一般都安排一课时,试以这一课时的三种教学安排为例为稍做说明:

安排甲:

①明确教学目标3分钟;②逐段讨论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及人物性格35分钟;③小结人物性格的分析5分钟;④归纳主题思想2分钟。

安排乙:

①明确小说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3分钟;②学生自读,分别指出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5分钟;③按塑造人物的不同方法分别分析人物的性格30分钟;④归纳人物形象5分钟;⑤归纳主题思想2分钟。

安排丙:

①明确教学目标3分钟;②学生自读并且选片断对塑造人物的方法及人物性格进行分析10分钟;③指名分析,教师点评10分钟;④重点片断讨论分析10分钟;⑤分析人物关系,归纳人物形象10分钟;⑥归纳主题2分钟。

很显然,三种安排中丙较为合理。

第一种安排,整堂课以单调的逐段分析形式在重复(即使逐段分析中可能会有一些形式上的变化,也只是微观的),全课的教学行程平直呆板,教师的处理也面面俱到,把学生自读和讨论分析相结合,但在按塑造人物的方法分类分析人物性格时主次不明,缺少重点,未能摆脱单调重复的教学程序。

第三种安排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铺垫有高潮、有点有面,多种教学形式结合,形成了良好的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行程节奏,能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效率。

(2)教学环节的节奏

课堂教学环节,是连接课堂教学结构的纽带、链条和扣节,必须按照教学规律去组织衔接,正确处理“主导”“主体”和“主线”的关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时间。

一节课的教学环节,搞单一式的“满堂满”不行;搞均衡式的“平分秋色”也不行;搞琐碎零乱、无度无序、只求热闹的“花架子”更不行。

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不良感受,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掌握教学环节时,必须审时度势,在削弱、不忽视双基的前提下,将课堂教学按轻重缓急设置好搭桥引路、探究获取、记忆巩固、归纳概括、灵活运用等环节,并使之丝丝入扣、“合辙压韵”,既要有教学达到高潮时,学生思维处在最集中、最兴奋,迅速准确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良好精神状态,又要有教学平稳时,学生思维处于相对静止、停顿、休整阶段,使他们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还可以在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以后,让学生自由支配一些时间,从而避免“囫囵吞枣”。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运用启发诱导、提问点拨、演示暗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讲解与设疑、议论与练习、展开与收拢浑然一体,有机地协调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环节按其特点和规律有节奏地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教学内容的节奏

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教师讲授的主旨。

传授的多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完整地构建新知纳入旧知的阶梯,言简意赅地阐述知识的精华。

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文字的多少平铺直叙、不分详略、不按主辅地讲解,就会使学生如同嚼蜡,收不到强烈感人的节奏效果。

教师在驾驭和处理教材时,必须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做到有放有收、详略得当。

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概括知识的规律,并在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上,既有知识的连贯性与覆盖性,又有内容的阶段性和章节性,做到有层次、有章法、有主次、有坡度、有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此外,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时,还应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节拍”,声应抑扬顿挫、神应庄重典雅,使声神融会,相得益彰。

做到随境而迁、为文而变、因人而异。

如讲到重点时,加强语气声调,满腔韵致激情;讲到难点时,缓和语气声调,言词委婉清晰;阐述成功经验时,语气宜庄重、生动、铿锵有力;解剖失败教训时,语气应严肃、沉稳、诚然有理。

这种声情并茂、师生共鸣、教学相长的氛围场景,无疑会将知识的甘泉自然和谐地注入学生的心里。

(4)教学速度的节奏

课堂教学速度快慢的运用,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适时操作和调整进行的频率,准确掌握教学进程。

节奏过快,会使学生思维不及、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节奏过慢,会使学生思维松散、厌倦无聊,“缺乏营养”;节奏单一,会使学生思维呆滞、漫不经心、索然寡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承受力,从整体节奏的速度上,做到有效控制。

其速度宜快慢交错、有张有驰、此起彼伏,形成有规律性的变化。

既要使学生学到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以开发。

要控制好教学的讲解、训练、复习、批改和考试等进度,使做、看、讲、练纵横贯穿、协调搭配,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延展持续较长时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5)学生思维的节奏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鲜明的节奏,就要努力寻求有效刺激使学生的思维呈高效率的节奏思维。

首先要注意思维活动总体趋向的渐强。

一开始上课,学生刚进入这一节课的学习,心理、生理各方面都有一个准备过程。

倘若让他们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接受高强度的思维训练,一下子很难适应,甚至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是或自插心理,这就为一节课的教学投下了一个阴影。

有些课一开始就“冷场”,原因就在于抛出的问题整体性强度难度较大;而优秀的教师上课,开头的问题总是精心设计,难度适当,甚至“顾左右而言他”,于不知不觉中煽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后面较大的思维训练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整堂课的安排看,要把那些要求较高、强度较大的思维训练放在后边。

从另一角度说,一堂课中,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放在后边。

从另一角度说,一堂课中,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没有一定的强度,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平静”之中,也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

其次要注意强弱刺激的交替。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都是在外界刺激下进行的。

从思维的一般特点看,它总是线性发展的,而不是直线发展的。

因此,课堂思维训练的渐强也不宜是直线状的渐强,而应是在保持总体趋向渐强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刺激的强度,以形成学生思维的鲜明节奏。

要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呈现出节奏思维,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变化思维训练的形式,可以是形象思维训练和抽象思维训练相结合,通常先形象思维后抽象思维。

思维节奏是一种心理变化。

课堂上提倡学生积极的思维,但不能把弦绷得太紧,应有张有弛,形成节奏。

教师的讲授、设疑、提问都要能起到调节学生思维活动节奏的作用。

例如:

演示实验时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观察现象,思维就相对处于低潮,而实验成功,揭示结论时,思维就上升到高潮;教师归纳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