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7239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

《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

教材解读:

课文是美国学者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

课文观点明确:

材料翔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明晰课文论证的思路,弄清楚运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的作用是什么,还要引导他们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指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体会创造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1.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激活思维,激发想象,崇尚科学。

教法与学法:

教法:

话题切入法:

先从本文的议论话题及内容切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本文的论述结构和要点。

学法:

探究、讨论法:

学习时,宜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抓住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小组内探究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摆事实论证的好处,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领悟作者表达的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自己的想象和思维,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了解作者概况,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新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教师随笔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约7分钟)

导入一:

小测验(用生活知识回答)

在哪种情况下,下列等式成立?

1+2=1?

1+3=1?

3+4=1?

例:

1+1=1?

(1里+1里=1公里)(1群羊+1群羊=1群羊)

小结:

由此可见,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区分事物的标准不同,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展示课文题目:

谈创造性思维

导入二:

我来给同学们讲个故事,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特性,就是总是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

法布尔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

围成一圈:

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圏一圏地走。

毛毛虫们不停地团团转了七天七夜,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

毛毛虫愚蠢。

毛毛虫没有寻找新路的精裨。

师:

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敢于去寻找第二种答案,它们就会得以生存。

动物如此,我们人呢?

生:

也要勇于去寻找第二种答案,不能盲从。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板书课题)

导入三:

被《美国INC杂志》赞誉为“他的创意活力无限”的罗迦•费·因格,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

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公司、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聆听他对于创意的思考。

1.作家作品。

(多媒体出示)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向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资料。

(多媒体出示)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

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作者想要说明,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的人最初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而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思考问题,就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

3.生字、新词。

(多媒体出示)

汲取(jí)孜孜不倦(zī)

锲而不舍(qiè)根深蒂(dì)固

汲取:

吸取。

推敲: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

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动作,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

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

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持之以恒:

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锲而不舍: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轻而易举:

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

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复习议论文知识点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论证和论据。

论点:

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

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

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创造性思维的魅力,从而引入本文教学。

 

通过这一环节,多角度促使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作家作品、作品体裁、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加以掌握,为进一步理解内容和探究本文的写法特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约7分钟)

1.认真读课文,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明确:

本文围绕“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从多层面展开论述,思路清晰,举例典型,有说服力。

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

(1)提出问题(第1、2段):

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2)分析问题(第3—12段):

第一层(第3段):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第4一5段):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第6—8段):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第9一12段):

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3)解决问题(第13段):

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保持好奇心、探索新思路、相信小灵感。

 

培养学生先理清思路再划分层次的学习方法和锤炼语言的意识。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约13分钟)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全文或部分段落)并思考问题。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是怎样得来的?

以这种方式开头有什么好处?

(2)“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

(3)为什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4)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5)课文列举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这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文中的哪句话?

这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你能再补充几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吗?

(6)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7)本文中涉及的问题较多,作者主要想论述什么问题?

(8)你认为应该怎样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呢?

评析:

此环节中,学生的自由朗读显得有点凌乱。

有的学生声音高,有的声音低,还有的学生读了几句,就干脆不读了,转而看幕布上的思考题了。

所以,此处改成指名朗读或者默读可能更合适些。

2.讨论问题。

(同桌讨论、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由对一个图形问题的分析得来的。

这样开头的好处是别致、新颖,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2)找到某个答案后,就会止步不前。

(3)因为不满足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创造,新的进步。

(4)①有渊博的知识;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5)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句话。

这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补充事例提示:

牛顿“万有引力说”、哥白尼“日心说”、鲁班发明锯子、曹冲称象、瓦特看见壶水滚沸,发明了蒸汽机。

(6)文章结尾段。

(7)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8)创造能力来源于创造性的思维,要学会多角度和“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评析:

此环节进行得比较顺畅,完成了教学目标1。

学生讨论气氛热烈,学生发言踊跃且准确。

特别是对思考题(5)的回答,有些补充事例超出了教师的预设。

如有学生回答:

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理论等。

 

展开讨论,梳理内容,引导学生发现观点之间的联系,理清文章思路

 

四、对照梳理,积累运用。

(约18分钟)

1.分析论证方法。

提问:

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

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请举例简析。

明确:

第一问:

因为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第二问: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

先从反面说: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第三问:

①举例论证。

如作者在论述“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时,列举了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

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②道理论证。

如“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等。

2.体会议论语言。

提问: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

①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你若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么样呢?

这是唯一……”

②第4段段尾: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③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后两例还有承接、过渡的作用。

提问:

分析“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一句所体现的语言特点。

这句话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密的特点。

作者在此句中强调数学问题,这种用语是非常准确、严密的。

因为数学问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思维方式可以多样,但是答案只有一个,这样用词是严密的。

3.拓展创新思维。

提问:

请发挥你的想象,把下列两个图形组合成一段话。

示例:

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了一轮红红的太阳。

在太阳的左上方,我看到了一座大山,高高的山尖,让我想到了埃及神秘的金字塔,那是创造古埃及光辉灿烂文明的地方。

 

帮助学生巩固学法,加深印象,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需要自己概括的问题时知道如何入手。

 

让学生加深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学生有着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

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教师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教师必需相信,只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一定能为学生开启一扇创造之门,一扇成功之门。

可取之处:

1.先整体理解,理清行文思路,然后分析论证方法,品味文章语言,最后进行拓展训练,这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拓展想象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不足之处:

1.本文是由问题引出观点,是教学的难点,对于难点突破不够。

2.对于重点语段的理解缺少指导和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