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南方周末》新年贺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7166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99年《南方周末》新年贺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999年《南方周末》新年贺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999年《南方周末》新年贺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999年《南方周末》新年贺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999年《南方周末》新年贺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99年《南方周末》新年贺词.docx

《1999年《南方周末》新年贺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99年《南方周末》新年贺词.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99年《南方周末》新年贺词.docx

1999年《南方周末》新年贺词

1999年《南方周末》新年贺词

  篇一:

2016南方周末新年贺词

  南方周末2016新年贺词——在巨变的时代相依前行又是一年过去了,此刻的你无论怅然若失,还是踌躇满志,我们确定无疑的是,你的生活方式已经被悄然改变。

  慢慢的,你习惯了视线水平向下45度或更多,习惯了拇指上下左右5厘米距离的游走。

这样两个再简单不过的姿势能够产生的联想,可能是一餐饭、一场电影、一张车票、一件电器,也可能是一间房、一部TAXI、一次远足?

?

  对许多人而言,拇指在手机屏幕方寸间游走的距离,也许超过双脚走过的路程。

没人去计算它不经意间吞噬的时间与记忆——看着一年前下载的客户端,你是不是时常会记不得它是什么;面对储存卡突然爆满的照片,也会偶尔腹诽究竟它们拍在何时;公众号关注的越来越多,可能够静下心来打开的却越来越少?

?

身边的朋友,不是在谈创业,就是在真刀真枪的写计划书、搞项目。

资本的大潮几度吹皱春水,互联网+、大数据、P2P、双创、孵化器、众筹?

?

一些词被高高抛起,一些词却终于悄无声息地沉入水底,仅留下水面波澜。

  太多的生活方式不是已经被颠覆,就是正在被颠覆中,当然一个积极的说法叫“迭代”。

频繁的迭代声中,于是,一切行业随时都会变成传统行业。

跟不上时代是这个时代最致命的挑战,多少坚固如长城的东西已迅速销声匿迹。

创业者们则纷纷穿上T恤牛仔,站上演讲台,一个个自称产品经理。

  是的,这是产品的时代,是一个强调变化远超以往的时代。

百年老店与一夜明星,往往就在翻云覆雨间。

戴尔、诺基亚、摩托罗拉、MSN?

?

这些辉煌的名字瞬间就仿佛过眼云烟。

  前所未有。

这是一个被变化加速快进的中国。

过去一年,无论城市中产还是小镇青年,无论社会精英还是草根平民,无不深处这一变局。

  然而,在乱花迷眼的新时代,传统社会仍然在按照它的逻辑自然生长。

在这一年,延续长达三十五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终于终结,习马会创造了两岸领导人首度会面的历史,股市让股民大喜大悲了几轮过山车,十三五规划出台让中国未来五年的脉络清晰可见?

?

  无论身边微末之事的变化,还是宏大的国家时政变化,时代车轮滚滚向前。

在快与变之中,在速生与速朽之间,那旋转的万花筒,有一个坚定稳固的内核,它们经历时间的淬炼,依然散发出不变的灼灼光芒:

那就是我们对法治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对经济更发达、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向往,对仁与义的期许,对更符合人性与人类发展方向的道德律的坚持。

  这些不变之物,将一切快和变,护持在人类文明之轨。

它们如同我们头顶的苍穹,日升月落,亘古如斯。

  变化是表,不变是里。

在所有的变化里,却总有一些东西会天荒地老,历久

  弥新。

知止而后有定,激荡之中有静。

有静气,然后能谋虑,我们才能积极适应和创造变化,以无愧于这个巨变的时代。

  南方周末同样在拥抱这个新时代。

无论媒体变局多么剧烈、传播介质如何进化,我们相信,人们永远需要优质稀缺的信息、深刻多元的思想和温暖心灵的情怀。

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坚持,这是我们不变的信念,也是我们准时与您相见的原因。

南方周末移动客户端也选择在今天以一种全新面貌亮相,它代表着我们在变化中的坚守,它让我们在浩瀚的网络世界里继续在一起,逐梦天涯、相依前行。

  互联网等新科技像一条巨大的鲶鱼,所涉之处,或静水流深,或暗流汹涌,而这个古老而伟大国家的大棋局,也正在深化改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复兴文明,波澜壮阔。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牵一发动全身,中国这艘大船,在变与不变的历史洪流中,需要稳健,需要灵活,需要智慧与定力。

  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让我们一起重温苏轼的名句: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无论是蜉蝣众生还是宇宙星辰,再大的变化,都只是天地一瞬。

而不变的,是人类文明前行的身影。

  2016,让我们继续相依前行!

  篇二:

多年南方周末的新年祝词

  编者按:

从黄文俞、左方两位老先生种下的理想开始,直到现在,即便曾经的风华已经逝去,但是有些坚持的东西,不是任何一个邪恶的宣传部可以阻挡的,范以锦、江艺平、程益中、喻华峰、沈颢等等,他们一直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即便江艺平早就无法再写主编寄语,即便南周被一次次的内部清洗,停业整顿,即便他们的主编和记者们一次次的含冤入狱,然而,这实在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一切只是和一个信仰有关,那就是,一句真话比一个世界更加沉重。

  1997年主编寄语

  作者:

江艺平

  岁末,有一种特别的牵挂,缠绕着我们的心。

让我们牵挂的人,就是千万个陌生的“你”。

  回望一道走过的1997,我们共同经历了多少大事:

“万众送小平”的啜泣犹在耳边低回;“香港回归夜”的焰火还在眼前闪耀;党的十五大响鼓重捶声震寰宇;三峡“世纪梦”牵动亿人的心……

  日子在交织着泪水和欢笑中匆匆流逝,日子也在交织着担忧和希望中匆匆走来。

无论这日子曾经多么地不平常,走进寻常百姓家,它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而平平常常的日子,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哪怕是弱小者的生存,也和“强”字分不开。

活着,就意味着“生”之顽强。

  读者也许还记得,“芳草地”曾经登过一篇《深秋的北风》:

在北京的大风天里,一个下岗男人坚守街头卖他的梨,妻儿来了,苦劝不回,他说,他要为这个家担负起一种责任。

  我们自以为饱经沧桑,阅透了人生,心早已磨出厚茧,可是,一篇朴素的文章,一段质朴的对话,一个感人的细节,仍足以令我们鼻子发酸,心头发烫。

我想起了一位女作家十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

“你的心并不是粗砺荒漠的一片,那光明的一隅,会永远充满了温情地留给世上无助的弱者。

  当弱者努力摆脱无助让自己站得更直时,我们的心又何止充满温情。

我们把永远的尊敬留给他们。

  走过1997,我们有梦圆的欢欣,也有梦碎的痛苦,而执著于梦想的追求,使我们天涯咫尺,息息相通。

就在几天前,一位读者给编辑部写来了他亲历的一件事:

在湛江开往海口的轮船上,百无聊赖的他买下一份《南方周末》,尚未读完,就已经泪流满面。

他把报纸递给了正在甲板上追逐嬉闹的一群素不识的少年,少年们看完报纸,也如塑像一般陷入了沉思。

  深深地打动了这一群人的,是老榕的文章,那篇取自网络、感动过无数人的《大连金州没有眼泪》。

当轮船靠岸,各自东西,少年们也许很快就淡忘了这不期然而至的邂逅,但是,在甲板上触动他们沉思的东西不会湮没。

中国足球梦碎金洲的夜晚,也许是老榕儿子10岁的生命历程中最寒冷的一夜,但就在那寒冷之夜的第二天早晨,孩子幼小的心灵已经开始照耀着一种特殊的阳光,那就是理想和希望。

  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理想没有希望的日子,就如同我们无法想象没有阳光的日子一样。

正因为有了阳光赋予生命的作用,地球才没有变成石头。

  莎士比亚告诉过我们:

“草木是靠着上天的雨露滋长的,但是它们也敢仰望穹苍。

”而在穹苍之上,“同一个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我们的草屋。

”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陌生的朋友,我们同行。

希望从来也不抛弃弱者。

  希望就是我们自己。

  1999年主编寄语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作者:

江艺平

  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让我们轻轻地作个道别,说一声:

“再见,一九九八。

  回望逝去的365个日夜,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我是一个记者”。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现场目击了朔州假酒荼毒生灵的惨祸;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奋力传递了昆明“铲除恶霸”的呼喊;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仔细观察了中国电信反垄断的艰难进程;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忠实记录了亿万军民战胜世纪洪水的巨大勇气和抗争精神……

  有人说,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

  也有人说,履行一项职责时总会感到是在还债,因为它决不会令我们自己非常满意。

  记者所履行的职责,何尝不是对公众的一种“还债”————

  他要告诉人们世界上发生的新闻,

  他还要告诉人们新闻背后的真相。

  对于这样一项职责,我们当然时时力有不逮,但我们愿意为此而竭尽全力。

  植物的生命要靠它的绿叶显示,新闻的生命要用它的真实担保。

  面对世俗的力量,尽管生命有时也会显得脆弱,尽管我们也不都总是那么坚强,但是,我们决不苟且于虚伪和庸俗,决不。

因为我们深深懂得,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踏的东西。

  读者也许还记得伐木工人的最后一个劳模吧。

为了寻找他,以便寻找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真相,我们的记者排除了“报喜不报忧”的地方干扰,翻山越岭,穿过一个又一个伐木点,终于找到了生病住院的主人公,这位老伐木工发自内心的忏悔,为“寻找长江的伤口”留下了最真实的言说和最切肤的痛。

  我们的许多报道,就是不断发现和不断寻找的结果。

  记者的眼睛不仅仅为发现事实寻找真相而睁开,记者的眼睛也常常被真情打动,而轻轻闭上。

  在东北灾区,滔滔洪水已退,漫漫严冬将临,迎着刺骨的寒风,一位大嫂对我们的记者悠悠地说了一句:

“我们需要什么?

太多了,国家哪帮得过来,今年灾情这么普遍,自己苦点都没啥……”言者毫不经意的话语,却令闻者心头一热,久久为之发烫。

  面对如此重灾巨创,柔弱之躯内蕴藏的宽厚与善良,谁说不是一种坚强?

  也正是人民所固有的善良和坚强,唤起我们一种不可摧毁的希望。

也只有那些曾抱住几块脆弱的木板,在狂风暴雨的急流中颠簸过的人,才能体会到一个晴朗的天空是多么的可贵。

  告别一九九八,回访我们报道过的新闻,作恶多端的孙小果终于被一审判处死刑,身心俱疲的改革者董阳终于在他乡找到知音,而中国电信也终于开始降低消费者们抱怨已久的不合理收费……这就是世道人心。

是的,希望从来也不抛弃弱者。

希望就是我们自己。

  1999年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作者:

南方周末编辑部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

这是我们与你见面的第777次。

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

这是冬天里平常的一天。

北方的树叶已经落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上,人们在大街上懒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希望,每个人都握紧自己的心事。

  本世纪最后的日历正在一页页减去,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

除了真实。

人们有理想但也有幻象,人们得到过安慰也蒙受过羞辱,人们曾经不再相信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

好在岁月让我们深知“真”的宝贵——真实、真情、真理,它让我们离开凌空蹈虚的乌托邦险境,认清了虚伪和欺骗。

尽管,“真实”有时让人难堪,但直面真实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实的人群是坚强的人群。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

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就像平常一样,我们与你再次见面,为逝去的一年而感怀,为新来的一年作准备。

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

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

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惟有祝福: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则不停为你加油。

  我们不停为你加油。

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因为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

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

我们看着你流离失所,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我们看着你中流击水,我们看着你重建家园。

我们看着你无奈下岗,我们看着你咬紧牙关,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我们看着你笑逐开……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你们的一部分。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

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我们要向你、向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说一声,“新年好”!

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因为有你,才有我们。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

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互相关怀。

  2000年新年献词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作者:

江艺平

  这是千载一遇的时刻,百年的更迭,千年的交替,都将汇于同一个瞬间。

为了欢呼新世纪的太阳照临地球,全世界的人们都在翘首以待……

  这又是岁末平常的一天。

这是我们第829次和你见面。

面对着即将远去的一个世纪,面对着就要开启的新千年之门,也许,我们真的该来一次“世纪之旅”,就像聪明的同行已经去做的那样———派记者去新西兰,去那个2000年第一缕阳光照射到的地方?

或者去五大洲,去感受不同肤色的人们异域狂欢的情状?

“世纪之旅”?

千年等一回呵,为什么不呢?

  15名记者受命出发了。

他们脚步匆匆,他们意绪绵绵。

他们要去的地方其实都不陌生,每个人却又分明都有一点惴惴然。

是呵,“近乡情更怯”,处在百年之交、千年之交的故乡,你别来无恙否?

  这就是我们献给读者的一次世纪末特别的旅行————“记者回家乡”(见1—8版)。

  一群难得在故乡转悠的人,有人甚至对那片土地已睽违多时。

他们终年的奔波行走,总是在寻找他乡的故事;他们的爱和恨,也更多地倾注在别的地方。

家乡,成了每个人心灵深处秘不示人的珍藏。

  现在,就让他们小心翼翼地把珍藏打开吧———

  那些版图上无甚出奇的所在;那些所在处平平常常的故人;那些故人里被岁月模糊了的面容;那些面容中被风霜蚀刻下的皱纹……这一切一切,都因为百年之交、千年之交的踏访和叩问,在我们的记者的笔下,变得异常生动、鲜明、隽永,历历在目,触手可及。

  为什么我们总是眼里含着泪水?

读完了这一组“记者回家乡”,也许,你会找到答案。

而我们必须表达的,是我们对那片土地的敬意。

  我们要向乡间的母亲致敬。

她用一双小脚走过春夏秋冬,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才算丈量完所有的苦难。

母亲,我们祝福你,因为你知道怎样把你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

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

我们要向天国的父亲致敬,他的在天之灵,冥冥之中依然向儿子散发出最质朴的光辉。

即使刚刚承受了失去父亲的巨大创痛,在接到采访特大海难的任务时,儿子首先记起的,还是父亲常说的那句话:

别为了自个的事耽误了公家的活。

  我们要向一位新婚的妻子致敬。

就在新婚之夜,她的丈夫却匆匆登上颠簸的长途公共汽车,去采访令人撕心裂肺的海难事故现场,他这样做只有一个理由:

“我是一个记者!

”而她的理解和支持,正好成为他义无反顾的另外一个理由。

  ……

  这是一次特别的旅行,在千年末,在世纪末,在中国,但决不是衣锦还乡。

十几个记者,于同一个时刻,奔向天南海北,回到他们曾经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是要用他们的眼睛,去观照故乡的现实和未来;是要用他们的心灵,去丈量故乡和新世纪之间的距离。

而他们的记录,是要给这个喧嚣的千年末和世纪末,留下一份真实而冷静的言说。

  我们走近千年之交,走过“我们这1000年”。

即使在那些最偏僻的山村,我们也能看到,这1000年,是“人怎样变成巨人”的一部煌煌巨著。

在人类所获得的越来越大的空间里,容纳了与日俱增的成功和骄傲,也容纳了与日俱增的痛苦和不平。

毋庸讳言,当西方在这1000年中一步步走出蒙昧的时候,中国却日益远离汉唐的辉煌,甚至在最近160年里曾坠入屈辱的深渊。

20世纪中国人的猛醒与奋争,正是对千年来多舛命途的强烈反弹。

  我们走近百年之交,走过“我们这100年”。

百年风云激荡,血和泪交织,铁和火迸溅,光荣与梦想在高高地飞翔,造就了人类文明之旅中最多劫难也最多华彩的一程。

在百年中国的交响乐中,“科学”、“民主”是叩击命运之门的重重音符,“改革”则是它响遏行云的高潮。

《南方周末》有幸,在这样的高潮中降生;《南方周末》记者有幸,亲眼目击和参与这场痛苦而辉煌的涅。

  今夕何夕?

此身何处?

时光流逝的无情涛声让人从昏睡中惊醒,脚下土地的真实质感让人摒弃虚妄。

我们的记者是有根的一群,正是清醒感知着这样的时空坐标,我们一同走过难忘的1999。

  我们走近1999的岁末,走过“我们这1年”。

在这一年里,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

我们一直没有放弃。

我们呼号不息,是因为没有一天曾熄灭我们的梦境乃至浪漫;我们致力于一毫一厘的进步,是因为我们痛感改革决无近路可寻。

我们一次次泪流满面地奔波在多灾多难的土地上,首先因为我们爱,因为爱,我们恨;因为爱,我们争;因为爱,我们以职业记者特有的方式,和土地,和父老乡亲血脉相连。

  今天,我们回家了。

我们回到自然,回到平凡,我们回到常识,回到真实。

真实有时也会让人难堪,但是,它显示出来的勇气足以令谎言却步。

  在岁末,在世纪末,在千年之末,我们回到家乡,带去绿叶对根的祝福,带走根对绿叶的情意。

我们的生命因它而变得充实,我们的胸襟因它而变得宽厚而柔韧。

  在岁末,在世纪末,在千年之末,我们像儿时一样站在家门口眺望。

当20世纪的太阳收起它最后一束光线,降临的不是黑夜,而是“我们的未来”。

  还记得惠特曼的这句诗吗:

“不论你望得多远,仍然有无限的空间在外边;无论你能数多久,仍然有无限的时间数不清。

  又一程“世纪之旅”开始了。

祝福你,朋友!

  2001年新年献词愿新年的阳光照亮你的梦想

  篇三:

从新年献词看《南方周末》的新闻价值坚守

  从新年献词看《南方周末》的新闻价值坚守

  杨建华

  (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系,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南方周末》编辑部新年献词已形成了独特风格和内容诉求,其承载的讯息让读者“在这里读懂中国“,字里行间透漏着“真实、正义和良知”。

本文以1999--2009年的南周(《南方周末》,以下南周都视为《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研究对象,利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南周新年献词的叙事模式、主题变迁、新闻价值取向和媒介定位等多角度分析,印证《南方周末》的新闻价值坚守。

  关键字《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文本分析、新闻价值

  一、绪论

  

(一)研究对象--从新年献词看《南方周末》的新闻价值坚守

  新年献词源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各大新闻文体的蓬勃发展应运而生。

拥有巨大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新闻媒体每年都有发表新闻献词的惯例。

在元旦来临之际,新闻媒体重申本年度关乎国计民生和聚焦社会热点的内容,涉及各阶层和群众的利益,并赋予媒体所持新闻理念和观点,体现其新闻价值诉求。

新年献词以其“时代性”、“历史性”、“文学性”深受读者追捧,成为新闻文体写作中的一道瑰丽风景。

媒体新年献词,特别是深具国家影响力的重要媒体的新年献词十分重要,不仅承上启下,开启新的一年,她更代表着媒体的价值核心和理想情怀,也标志着媒体的母语水平和文学才华。

1从1999-2009年《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虽然每年主题有所变化,但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相对稳定的内容诉求。

十年来,《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备受读者追捧,一方面源自其温暖又理性的话语,大气而又细腻的叙事,繁而不腻的修辞和形散而神不散的优美语言;另一方面源自献词体现出的新闻价值追求和坚守。

其彰显出的真善美的人文关怀和公平、正义、真实的社会责任新闻理念拉近了《南方周末》与读者心灵的距离,其可读性日益得到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的关注和肯定。

新闻价值对于不同主体的作用是有差别的,对于传播者来说,新闻价值是新闻记者衡量和选择事实是否可以成为新闻的标准,新闻价值是选择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对于受众来说,新闻价值是某些事实所具有的在满足受众新闻需要方面所具有的现在和潜在的作用;对于社会来说,”所谓新闻价值,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激发出来的社会创新需要的能量。

2本文对《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分析的新闻价值是以对社会的作用为主体,以受众的利益为基本,以传播者的利益为前提,综合新闻价值对传播者、受众和社会三种主体的利益,1王沧、宛月琴.新闻写作中的一道瑰丽风景——《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叙事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2XX百科:

http:

///view/

  印证《南方周末》对新闻价值的坚守。

  

(二)研究方法—文本分析

  本文是对《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表层内容进行分析深入到文本的深层意义,从中发现南周献词不能被普通阅读所能体会的深刻含义和对新闻价值的坚守。

笔者运用文本分析法选取南周新年献词中具有特征或象征意义的事件、语句和词语,深入解读它们的内涵,挖掘它们的深刻意义,把它们从新年献词中抽取出来进行量化,从而用来表示《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文本信息。

例如:

“阳光”“希望”“梦想”和“正义”等词语是南周新年献词中反复出现的特征词语;“愿新年的阳光照亮你的梦想”,“这梦想,不休不止”等是南周新年献词中具有代表性的语句,从中可体现南周人对梦想的渴求,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件等都可以从新年献词中抽取出来,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它们背后代表的深刻含义,从而可以体现南周新年献词表示的文本信息和其对新闻价值的坚守。

  (三)研究意义

  2013年《南方周末》编辑部新年献词出错事件备受网友关注,然而作为一份影响力和公信力巨强的周报,《南方周末》每年的新年献词都会成为了一道美味佳肴,深受读者品尝和喜爱。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承载的讯息让读者“在这里读懂中国“,字里行间透漏着“真实、正义和良知”,“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振奋人心,颇具影响力。

至今为止,南周已经拥有了稳定的读者群体和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从业者和管理者,读者信任南周人,南周人也会坚守新闻价值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二者的相互影响形成了南周背后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因此,研究《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深层意义对于媒体和读者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文献综述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得到了业内专业人士的关注和研究,据笔者所知,目前对于南周新年献词的研究文献有6篇,它们分别是于陆的《框架理论视阈下《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分析》,彭彭的《十年踪迹十年心——《南方周末》10年(1999~2008)新年献词评析》,萧夏林的《《南方周末》新年贺词的修辞分析》,王沧和宛月琴的《新闻写作中的一道瑰丽风景——《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叙事研究》,郭人旗的《《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话语表达方式比较——以2009年“新年献词”为例》,赵振宇和胡沈明的《2009年纸媒体新年献词的特点》。

上述篇文献分别从不一样的角度对南周新年献词进行了深入研究。

  于陆主要研究了框架理论视阈下《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对框架的高层次结构(主旨),框架的中层次结构(历史、归因、主要事件等),框架的低层次结构(修辞、风格和语法)进行分析,得出了“《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有着自己固定而独特的表述方式,这种表述方式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读懂中国”的视角。

  彭彭的《十年踪迹十年心——《南方周末》10年(1999~2008)新年献词评析》,主要是对献词的主题变迁和叙事风格进行了分析,概括每年的南周新年献词的主题,得出“国家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南方周末》亦不得不跟随时代的车轮向前滚动。

改变的是时代赋予它的内容,不变的是它的精神和使命。

  萧夏林的研究主要是对南周新年献词的修辞特点进行分析,对2007年南周新年献词《从今天起,我们更要彼此珍惜》进行修辞手法研究,提出了对献词失望的观点,虽然语言犀利,观点尖锐,但是也反衬了作者对南周新年献词的高度期望,促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