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模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7088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模板.docx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模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模板.docx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模板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_模板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4.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作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教具准备]

    爱因斯坦画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1.出示爱因斯坦画像,简介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一个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一个是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来读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吧。

  (板书:

5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2.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要求掌握的:

蓄裹嘛呵啥

  二会字:

(一)撮踱(步)噢

  

(2)读准字音。

  (3)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蓄:

留着而不剃掉;裹:

(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

  (4)字形分析重点:

蓄(中间部分是“玄”字);裹(“衣”拆开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中间加“果”字,表音);噢(右上方里面是个“米”字)。

  (5)“嘛、呵、啥”在阅读中理解掌握。

  2.理清文章层次。

  

(1)各自轻声读课文。

画出文中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交往的起止。

  (第一次:

第1—3自然段;第二次:

第4、5自然段;第三次:

第6自然段)

  

(2)最后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互相帮助,成了好朋友)

  (3)填空练习。

  第一段是()自然段,写

  第二段是()自然段,写

  第三段是()自然段,写

  第四段是()自然段,写

  在课本上做段落划分记号。

  3.指名四人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完成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读拼音,写词语。

    xǜ()胡子guǒ()被子péng()

  2.课文分为哪几段?

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2)提问:

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3)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样子:

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衣着:

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着重抓住头发“蓬乱’’穿的衣服“又肥又长”脚下趿着“卧室里穿的拖鞋”)

  (4)什么叫“纳闷”?

(因为疑惑而发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是一个反问句。

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分角色即兴表演这一段的情景。

(由三名同学分别饰)

  (6)小结:

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2.阅读第二段。

  

(1)过渡:

上面一段写的是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巧遇上了。

  

(2)读课文中两个“仍是”的句子。

请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

(他穿的衣服……拖鞋)“仍:

—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

(‘‘他一:

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

  (3)体会“一边……一边……,,(‘一面……一面……,’在运用时的规律。

  (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口头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

  (4)分角色读第二段,大家从这一段文章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

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5)小结: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3.理解第三段。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

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

(乱或糟到不可收拾)工作室内:

样乱?

  4.以上三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几次交往?

说说这几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5.最后一段概写两人的交往。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

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

为什么?

  (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第三课时

  一、听写

    蓬乱 纳闷 踱步 冷不丁 衣衫不整

    蓄着 温柔 穿戴 手把手 一塌糊涂

    结合听写情况,指导正确书写。

  二、讨论

    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

为什么?

   1.书面准备发言提纲。

   2.组织讨论。

    小结:

爱因斯坦是一个最伟大的人。

他不把时间花在穿戴、布置房间和收拾东西上,而是把精力完完全全地放在搞科学研究上。

  三、研究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用小黑板(或用幻灯片)揭示下列句子:

    

(1)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2)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3)这还不简单!

     L提问:

这些都是反问句,能换一个说法吗?

     学生回答后小结:

(1)上述三句可分别改为:

①这个连衣服也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②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

③这很简单!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一般做法是:

     原句意思是肯定的,要改成否定;原句字面意思是否定的,要改成肯定。

学生如果对“肯定”、“否定”的意思不理解,可以先举例讲—讲“肯定”表示承认正面的;“否定”表示否认反面的。

  四、研究写对话的形式

   1.小黑板揭示下面的内容,提问:

这两段话都是写人物对话,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1)他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

“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这还不简单!

”女孩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说了出来。

“能记住吗?

”她问。

“也许能。

    

(2)父亲说:

“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

“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

“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

“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

“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2.讨论后小结:

这两段话都是写人物对话的。

在形式上的不同点是:

(1)把两个人说的话连着写;

(2)各个人说的话独立成自然段。

  五、作业指导

   1.出示下面的句子,重点研究

(2),用“只好”造句。

    

(1)他仍是衣冠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2)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读句子,理解“只好”的意思:

别的没有,这是惟一的,不得不这样做。

     口头造句。

   2.书面作业。

    

(1)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2)把课文中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宝应县城南小学    沈志彬

    《争论的故事》系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盛老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

兄弟俩为怎么些大雁而争论,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

故事讲完,盛老师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围绕这个问题,我校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了“争论”,而且教师之间也进行了三轮“争论”。

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进行了碰撞,对教育行为作了深刻反思,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一、来自课堂上的争论:

   1、课堂上的声音

   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声音,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现将两种声音实录如下:

   a.课堂1的声音:

师:

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

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

不是他们 的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生4: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

刚才说的是书上的四种观点,你们以为谁说得对呢?

生:

我支持第四种观点: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

为什么呢?

生1:

因为前面的三种说法太浅显了,最后一句话才是.总结道理。

生2:

这句话放在最后,又最深重,是整个故事的.总结。

所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真正告诉我们的是道理。

师:

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满意地点点头,没有一个表示有异议。

师;(.总结)是啊,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光说不做是不明智的,这样只能浪费时间,贻误时机。

    b.课堂2的声音:

师:

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

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生交流)

生1:

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

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

他们的争论,白白浪费了时机。

生4:

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先做起来。

生5:

我以为兄弟俩的争论都在说死话,结果大雁飞走了,告诉我们人不能说死话,要相互谦让一点。

生6:

我奶奶常跟我说,“好猫不叫”叫的最响的猫不一定是捉老鼠最多的猫,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说的多不如做的多。

……

   (大家交流了许多观点,更多的是支持:

“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做起来”)

师:

课文中的盛老师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生:

课文写“盛老师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那么盛老师对所有的观点都赞同肯定。

师:

你们对盛老师的态度满意吗?

生:

不满意,盛老师对什么观点都:

“赞许”,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

   (生大多数不满意,都分学生表示满意。

师:

同学们,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实,是很正常的。

只要你说的有道理。

说兄弟俩很笨,我觉得有理;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也是事实;说没抓住时机也对,说做事关键先做起来也行……

   (课堂上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2、争论的声音

    课堂上两种声音,折射出两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大胆地解剖。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剖析与反思,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

孰是孰非呢?

支持课堂1的教师认为,故事是则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表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确,只有“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才一语破的,而且这样学生也能接受。

支持课堂2的教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一再提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这些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

文中盛老师那“赞许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这种多元的反应,也体现了编者、教材的价值取向。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归结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是要“一元”还是“多元”?

从文学作品鉴赏的多元性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差异性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应是多元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能以一刀整齐划一的方式要求学生,也不能以部分学生甚至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全体学生。

    二、来自检测的争论:

    1、来自检测的情况反馈

课堂上的争论平息不久,年级组搞了一次阶段检测,检测试卷就有一题:

读了《争论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结果课堂1的学生基本上都写成“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阅卷的教师都予以肯定,课堂2的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说兄弟俩笨的;有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有说要抓住时机的;还有说别的等。

阅卷教师逐一予以甄别。

说“要抓住时机”“要关键做起来”等道理的打了勾,而说“真笨”“浪费时间”等答案打了叉,经过统计,只有近一半的人答对了。

    2、争论的声音。

   争论发生在本年级组老师同阅卷的老师之间。

   年级组老师认为,学生的感受理解是多元的,不能强求一致,说“真笨”“浪费时间”的也是学生独特感受,这里不应该判错。

    阅卷老师认为,学生的独特感受应当予以尊重,如“要抓住时机”算对,“关键做起来”等也算对。

而.试题问的是“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兄弟俩真笨”“兄弟俩浪费时间”只能是当时的状况和简单的判断,你能说这也叫道理吗?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体现了如何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这一矛盾。

     语文教学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感受在更多的时候对更多的学生来说,是一致的。

不应该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

在特定的情况下,学生对特定 材料有独特的体验,这是正常的,也必须予以保护与尊重。

另一方面,“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而“文本的道理”却是不是个人感受的问题,它应该是明确的,最多数元的,不应该存在“一个个读者就有一个道理”的说法,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呢?

在争论中,全体老师再次达到共识:

首先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

教师应予以具体的分析,只要他能自圆其说,只要他的体验是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老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

但是,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

从更广、更深的角度看问题(这时学生的体验也有可能回归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中来,也有可能超越文本。

    三、来自教后记的争论:

   1、教后感交流

   原以为这场争论应该结来了,可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又引发了全校语文老师的一次争论。

在一次教师交流教后记的活动中,课堂上的老师在提出《争论的故事》教学中,他问学生:

“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

或者你支持哪一种观点?

”其中只问“感想”,没问“道理”,以致于课文学会了,感想很丰富独特,但“道理”却只有一半的人掌握。

“一石激起千层浪”,应问“感想”还是应问“道理”呢?

   2、争论的声音

   支持问“道理”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

“道理”是这则故事的核心内容,如果一篇文章学完了“道理”学不懂,可以说教学的失败、教育的失误。

其二,从当前的教学评价来看,一个学生只有体验感受,考试怎么办?

支持问“感想”的教师认为,“感想”即感悟以及想到的内容,其中包括道理的感悟,还包括联系自己看到听到的情况产生的联想。

语文教学就应当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和体验。

只有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的道理,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真的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争论后的反思:

    这次争论的其实体现了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和还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对矛盾上。

故事学完了,问“学生有什么感想”和“学生懂得什么道理”这本身本无谁优谁劣之分,两者可以兼得,既问“感想”又问“道理”,在感想中学生谈出道理最好,如牵不出“道理”也可顺势深究一下。

但从教师的争论中,要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思想的不同的倾向。

主张问“道理”的,是从文本出发,从落后课程评价出发,他们是在围绕教材教,围绕考试教。

主张问“感想”的,他们不仅是教材忠实的“消费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他们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学生本位意识——教育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教材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主体”在一定的情况下确实是一对矛盾。

多少年来“教师一直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主管部门考教材”,“教材”成了教师教学的唯一,也成了教师思想的“枷锁”。

新的教育理念指出,要改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课程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

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

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

享誉世界:

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

举世无双:

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

所向:

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

溃败。

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

抬起头,挺起胸膛。

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

若:

好像。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

跃跃:

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

要。

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

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

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

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

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

(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

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

(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

(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

兵马不仅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兵  马  俑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

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

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

(”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四、.总结课文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规模宏大

     19 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19《秦兵马俑》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恐龙的灭绝》第二课时教学.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理解、积累词语。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恐龙灭绝的五种说法,能用“因为……所以”说出相信的一种说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知道恐龙灭绝的五种说法,能用“因为……所以”说出相信的一种说法。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有层次的朗读,体会重点词语和用“因为……所以”         说出相信的一种说法等方法,使学生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时间   复习导入1、复习有关字词,为进入课文学习做准备。

          2、由词到句子,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进入情景。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31课(出示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现在猫头鹰博士要考考你们了,看你们还记得这些词语朋友吗?

3、再把其中三个词放到句子了,你还能读得这么准确吗?

4、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看.课件读课题。

   2、学生看.课件读词。

      3、学生自己读句子。

4、读给大家听。

   5分钟。

       创设情景1、创设情景,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对恐龙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词语读得很准,句子也读得不错,还知道了这么多知识,猫头鹰博士可高兴了,他要奖励大家看一段恐龙的录像,想看吗?

2、录像看完了,你有什么感受?

1、观看录像。

        2、谈感受。

6分钟。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的层次。

1、过渡:

我们看到了两亿多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恐龙是多么庞大,可这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呢?

你们想知道恐龙灭绝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