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6235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青岛市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青岛市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青岛市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青岛市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市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docx

《青岛市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市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docx

青岛市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青岛市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有关商朝历史的卡片,其中存在错误的一项是()

A.建立时间B.开国君主C.灭亡时间D.亡国君主

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A.孟子﹣﹣民贵君轻

B.韩非子﹣﹣“兼爱”“非攻”

C.墨子﹣﹣无为而治

D.庄子﹣﹣以“法”治国

3.考古人员在洛阳平原发掘出一座都城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这座都城遗址应是

A.二里头遗址B.殷墟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

4.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是

A.华佗B.张仲景C.扁鹊D.孙思邈

5.如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说唱俑》。

塑像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假设他说唱的内容是歌颂当时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他赞美的应该是

A.“文景之治”B.孝文帝改革

C.“光武中兴”D.刘备在成都称帝

6.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以下思想家及其主张搭配不相符的是

A.老子——主张“仁政”

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C.荀子——主张实行“礼治”

D.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

7.李明班上来了一个新同学,他说:

“我的姓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大家猜猜我姓啥?

”(  )

A.夏B.宋C.唐D.秦

8.图片见证历史。

以下图片反映出道教在古代中国影响的是

A.

B.

C.

D.

9.以下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搭配正确的是

①华佗——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②司马迁——所著《史记》秉笔直书,文笔优美

③祖冲之——测算出的一年时间与现代测算结果只差50秒

④顾恺之——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10.公元前112年,为加强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同意铸造了钱币,该钱币是

A.

B.

C.

D.

11.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

该文献主要介绍了

A.江南的手工业技术B.全国江河水道系统

C.战国到五代的历史D.北方农业生产经验

12.《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为改变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措施中不包括

A.轻徭薄赋B.休养生息C.以德化民D.严刑峻法

13.“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它”是战国时期修筑的一水利工程,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

A.防洪、灌溉B.蓄水、发电C.航运、旅游D.养殖、科研

14.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15.前秦和东晋之间的一次著名战例是

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淝水之战D.巨鹿之战

16.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人民的餐桌上除了稻米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北方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的减少

17.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不少成语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列哪一个成语出自春秋战国时期

A.纸上谈兵B.草木皆兵C.楚河汉界D.闻鸡起舞

18.下图为“丝绸之路”示意图,在当时要沿着丝绸之路送汗血马去中原,应走的路线是

A.西域——玉门关——河西走廊——长安B.西域——河西走廊——阳关——洛阳

C.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西域D.河西走廊——西域——阳关——长安

19.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历史兴趣小组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

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指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的是

A.《三国》

B.《三国志》

C.《三国演义》

D.《三国英杰传》

20.“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

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

”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21.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A.公元3世纪初期B.公元3世纪20年代

C.公元3世纪末期D.公元2世纪20年代

22.毛泽东曾说:

“人常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刘秀是个例外,十年不鸣,一鸣惊人。

他在家读书,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轰轰烈烈,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

”这个新王朝出现的安定局面是

A.开皇之治B.光武中兴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23.《老子》一书中说:

“人法(效法,学习)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体现的老子的思想是

A.顺其自然B.仁政爱民C.兼爱非攻D.中央集权

24.胡适说:

“孔子是了不起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

A.仁者爱人B.有教无类本力C.因材施教D.为政以德

25.“工匠精神”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

战国时期既演绎成都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又体现“工匠精神”的著名工程是

A.大运河B.长城C.都江堰D.青铜器

二、材料综合题

26.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既有延承也有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任能”

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四见如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

你知道谁是通过这种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写出一个即可)

(2)材料二反映出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有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个朝代实行的什么制度?

后来这一制度被秦朝的哪种制度所取代?

(4)材料四图示反映秦始皇开创了一套怎样的政治体制?

27.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尽管各民族之间曾经存在矛盾与冲突,但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

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以上均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

为了抗击这一民族,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的原因以及内迁带来了什么结果?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内迁的各族中哪一民族为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了改革?

请举出该改革的两项措施。

改革的影响如何?

(4)请你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材料三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

据记载有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沿海扩散。

“八姓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

——摘编自梁克家《三山志》

(1)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河姆渡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名称。

对比以上两种工具,说明图二工具的优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重大水利工程;并概括这个工程发挥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八姓入闽”的原因。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八姓入闽”对福建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纣王自焚,周武王灭商。

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2.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民贵君轻,这组搭配是正确的。

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

故A正确。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故排除B项。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故排除CD项。

故选A。

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发掘于洛阳的二里头遗址,不仅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群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这反映了夏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故A符合题意;殷墟遗址在今安阳、河姆渡遗址在今浙江、半坡遗址在今陕西,故BCD排除。

故选A。

4.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圣”,故B符合题意;华佗被称为“神医”,故A不合题意;扁鹊、孙思邈不是东汉名医,故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5.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刘秀统治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社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说唱俑》赞美的是“光武中兴”,故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出现的盛世,故A不合题意;北朝的孝文帝改革,东汉不可能赞美,故B不合题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东汉已经结束,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6.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仁政”是儒家学派的主张,A符合题意;BCD项搭配与史实相符,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7.A

解析:

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夏朝建立的相关内容。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丙同学说他和中国第一个王朝同姓,应姓夏,故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8.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能反映出道教对社会深远影响的图片是青城山。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青城山是全球道教天师道的圣地,A符合题意;云冈石窟与佛教有关,B排除;龙门石窟与佛教有关,B排除;借花献佛与佛教有关,D排除。

故此题选择A。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青城山是全球道教天师道的圣地。

9.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张仲景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故①④搭配错误,含有①④的ABD排除;司马迁所著《史记》秉笔直书,文笔优美;祖冲之测算出的一年时间与现代测算结果只差50秒,故C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0.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12年,为加强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了钱币---五铢钱,仔细审查,C符合题意;A属于秦朝使用的半两钱,排除;BD属于战国时期的货币,排除。

故此题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汉武帝在经济上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辨识能力。

1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我国北方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D。

12.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以德化民”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选项ABC都属于汉初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严刑峻法是秦朝的治国方针,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因此战国时期修筑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重要作用是防洪、灌溉。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A项符合题意;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排除B项;公元前1046年周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建立周朝。

排除C项;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排除D项;故选择A。

【点睛】

历史第一要素是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是解题的关键,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15.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秦和东晋之间的一次著名战例是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

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选项C符合题意;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选项A不符合题意;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选项B不符合题意;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魏晋南北朝时期”,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也促进了民族融合,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纸上谈兵出自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选项A符合题意;草木皆兵出自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选项B不符合题意;楚河汉界出自楚汉争霸,选项C不符合题意;闻鸡起舞出自东晋祖逖的北伐,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

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汉朝时期,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过玉门关,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西亚,再到欧洲。

所以当时要沿着丝绸之路送汗血马去中原,应走的路线是西域——玉门关——河西走廊——长安,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属于最接近史实的文献,B项符合题意;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和小说《三国演义》以及电视剧《三国》的影碟都是文学作品,是后人根据历史创作出来的,不是最接近史实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由此可知,汉帝国灭亡后到隋朝建立统一之前,历经的“长期动乱时代”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1.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22年属于公元3世纪20年代,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2.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B符合题意;开皇之治是在隋文帝时期,A不符合题意;开元盛世出现在唐朝,C不符合题意;康乾盛世出现在清朝,D不符合题意。

综上可排除ACD,故选择B。

2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人法(效法,学习)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知,材料体现老子顺其自然的主张,A符合题意;仁政爱民是儒家学派的主张,B不符合题意;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C不符合题意;建立中央集权是法家的主张,D不符合题意。

综上可排除BCD,故选择A。

24.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大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筼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

在此以前,由于学在官府,平民子弟无权进入官府的学校学习,孔子创办私学,才使平民子弟有机会上学。

题干中“有教无类”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思想,故选B;仁者爱人是孔子的核心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方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主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25.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成都平原、工匠精神”可知,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运用“深淘滩、低作堰”治水思想,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造福了四川人民,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C符合题意;大运河、长城不经过四川,故AB排除;青铜器体现“工匠精神”,但与成都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无关,故D排除。

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成都平原、工匠精神”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二、材料综合题

26.

(1)禅让制;尧、舜、禹(写出一个即可)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西周,郡县制

(4)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公,选贤任能”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

解析:

(1)禅让制;尧、舜、禹(写出一个即可)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西周,郡县制

(4)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公,选贤任能”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通过推举的方式选拔具有威望和才能的部落首领。

第2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2)根据“禹传子,家天下”可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3)第一问:

根据“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可知,周朝分封建制,实行了分封制。

第二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

(4)分析材料可知,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至高无上,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三公各司其职但都对皇帝负责。

在地方上建立了受中央直接控制的郡县制。

综合来看,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27.

(1)匈奴。

派大将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2)原因:

①少数民族对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向往;②为了躲避战乱。

结果:

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3)鲜卑族。

改革措施:

①迁都洛阳;②使用汉语

解析:

(1)匈奴。

派大将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2)原因:

①少数民族对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向往;②为了躲避战乱。

结果:

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3)鲜卑族。

改革措施:

①迁都洛阳;②使用汉语;③穿汉服;④改汉姓;⑤与汉族人联姻。

(答出其中两项措施即可)

影响:

①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③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答出两点即可)。

(4)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匈奴进行战争。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2)原因:

根据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可以从少数民族对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向往、为了躲避战乱分析原因。

结果:

根据所学可知北方大量南迁促进江南地区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3)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鲜卑族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改革措施:

根据所学回答出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即可,如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等。

影响:

从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等方面来回答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对民族关系的发展主要从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进行分析回答。

28.

(1)水稻。

优点:

更坚固、更耐用、更锋利(写出一点即可)。

(2)都江堰。

作用:

防洪、灌溉、水运。

(3)原因:

中原战乱频仍。

作用:

给福建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解析:

(1)水稻。

优点:

更坚固、更耐用、更锋利(写出一点即可)。

(2)都江堰。

作用:

防洪、灌溉、水运。

(3)原因:

中原战乱频仍。

作用:

给福建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写出一点即可)

(4)因素:

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劳动力;社会安定。

(写出一点即可)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河姆渡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是水稻。

图二中的农具为铁制,与骨制农具相比,铁制农具的优点是更坚固、更耐用、更锋利。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重大水利工程是都江堰。

该工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防洪、灌溉、水运等方面。

(3)“八姓入闽”反映的是中原人民南迁,其南迁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中原战乱频仍。

起到的作用主要是给福建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因素主要有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劳动力;社会安定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