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课本出现的文学常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5655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阶段课本出现的文学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阶段课本出现的文学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阶段课本出现的文学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阶段课本出现的文学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阶段课本出现的文学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阶段课本出现的文学常识.docx

《高中阶段课本出现的文学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阶段课本出现的文学常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阶段课本出现的文学常识.docx

高中阶段课本出现的文学常识

2017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增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

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

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

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

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

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

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

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

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

《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

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

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

“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

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

古代的坐具。

6.新妇:

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

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

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9.六合:

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

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

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

盛行于东汉到唐。

11.箜篌:

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2.妾:

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3.公姥:

公公和婆婆。

14.适:

出嫁。

(始适还家门:

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黄昏:

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6.人定:

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7.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8.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

汉献帝年号。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

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

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

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

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

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号: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

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

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短歌行》

1.杜康:

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

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

对对方的尊称。

衿:

古式的衣领。

青衿:

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阡陌:

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6.《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兰亭集序》

1.癸丑:

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

春季的末一个月。

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

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契:

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

1.望:

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晦: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

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

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

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

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

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

(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

1.浮图:

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

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

《愚公移山》: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琵琶行》

1.琵琶行: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

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

贬官,降职。

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

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

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

商人。

        7.出官:

(京官)外调。

8.管弦:

指音乐。

管,箫笛之类的管乐。

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

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

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李商隐诗》

1.望帝:

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

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

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六军”:

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

《周礼·夏官·序官》: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

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

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

“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桥》诗: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

忍泪失声询使者:

几时真有六军来?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南齐书·百官志》:

“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

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

《新唐书·百官志四上》:

“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

”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4.当时七夕笑牵牛:

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

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5.四纪:

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

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

河内遇到饥荒。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

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粟:

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5.庠序:

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过秦论》

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

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

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八荒:

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3.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

4.合从(从,通“纵”):

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5.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

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6.履至尊而制六合:

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

履至尊,登帝位。

六合,天地四方。

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8.俯首系颈:

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

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9.迁徙之徒:

征发的人。

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10.谪戍:

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11.万乘:

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12.一夫作难:

指陈涉起义。

作难,起事,首事。

    

13.七庙隳:

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

七庙,天子的宗庙。

14.百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15.陶朱:

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

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16.戟:

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17.九州:

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师说》

1.巫医:

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百工:

各种工匠。

3.六艺经传: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又称作“六经”。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5.传:

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②人物传记。

6.句读: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祝福》

1.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

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2.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辛弃疾词两首》

1.把吴钩看了:

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

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3.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苏武传》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2.丈人:

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3.节:

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4.假吏:

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

侦察兵。

6.阏氏:

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7.蛮夷:

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

四夷:

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

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8.奉车:

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后土:

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

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

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

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13.相坐:

相连坐(治罪)。

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14.株连:

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张衡传》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2.三辅:

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3.太学:

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4.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5.六艺:

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6.孝廉:

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7.公府:

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两都:

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

9.傅会:

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

10.公车:

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11.阉竖:

对宦官的蔑称。

12.豪右:

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3.下车:

官吏初到任。

14.视事:

官员到职工作。

15.乞骸骨:

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6.致仕:

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

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滕王阁序》

1.三江:

泛指长江中下游。

五湖:

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

在某地住宿。

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

典故:

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

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钟鸣鼎食:

指大家世族。

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

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

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

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

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

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

投笔从军。

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逍遥游》

1.晦:

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

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

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

1.表:

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

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

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

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3.秀才:

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4.郎中:

尚书省的属官。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5.洗马:

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6.东宫:

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7.牧:

古代称州的长官。

8.犬马:

臣子自谦。

9.皇天后土:

皇天:

古代指天,天帝。

后土:

古代指地,土神。

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

指天地。

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亦作“后土皇天”。

 

《阿房宫赋》

1.妃嫔媵嫱:

“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

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

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狱中杂记》

1.刑部:

又称秋官、宪部。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

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

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

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兵部:

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兵部又称夏官、武部,兵部尚书又称夏卿。

类似今天的解放军总政治部或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

刑部: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工部:

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

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

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2.京兆:

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

文中指清朝包括国都在内的顺天府。

3.五城御史司坊:

即五城御史衙门的监狱。

清时京城设巡查御史,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所以叫五城御史。

4.九门提督:

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设立于康熙十三年。

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

5.十四司正副郎:

清初刑部设十四司,每司长官,正职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总称为郎官。

6.大辟:

斩首。

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中国古代的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统称,可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

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刖(音月)、宫、大辟。

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

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后通行。

奴隶制五刑中除了大辟即死刑外,其他四种又叫做肉刑。

墨刑又叫做黥(qíng)刑,先割破人的面部,然后涂墨,伤好后留下深色的伤疤。

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经过魏晋隋唐,都没有此刑,但五代和宋又恢复,辽金元明清都有刺面刑,但有的轻罪则刺胳膊。

到清末光绪末期,彻底废除。

劓即割鼻子,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用笞三百代替,后来,又减少了笞数。

此后,该刑不再出现。

刖刑,夏朝称膑,周时称刖。

是指斩掉左脚、右脚或者斩双脚。

有的说称膑是去掉膝盖骨。

秦朝称为斩趾。

宫又叫淫刑、腐刑、蚕室刑。

开始是惩罚那些有通奸行为人,后来处此刑的人与通奸无关。

宫刑是五刑中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

东汉时曾经用这种刑罚来作为死罪减等刑。

隋朝法律正式废除。

大辟,即死刑。

秦汉以前的死刑种类很多,如戮、烹、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头后悬挂示众)、弃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