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缘起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5640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的缘起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佛教的缘起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佛教的缘起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佛教的缘起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佛教的缘起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教的缘起观.docx

《佛教的缘起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的缘起观.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教的缘起观.docx

佛教的缘起观

演培

一、缘起的重要

佛教的开创者,是出生于向被世人称为东方宗教哲学摇篮的印度释伽

牟尼。

当他出现在印度国土时,这一古老的印度,不特宗教哲学已经相当

的发达,就是文化也已到达高度成熟的阶段了。

在此宗教哲学文化高度发

皇的环境下所薰陶出来的伟大人物,不论他的思想是怎样的新颖,发见是

如何的高明,但总跳不出固有文化的巢臼!

所以佛佗所创造的伟大佛教,

不特有许多思想是承袭固有宗教哲学的,就是许多述语也是采用固有文化

中的。

这样,佛教不是没有它的特色了吗?

不,佛教所以在当时印度成为

最有力量最有地位而居领导作用的宗教,以及成为今日世界五大宗教中的

一大宗教,它虽有它的特色所在,不然,又何贵乎有这佛教?

其特色是什

么?

就是缘起。

缘起,可说是佛法的核心,是佛法不共其他思想的唯一特

质!

佛在一代时教中,虽说了种种的法,但无一不是缘起的多方开展。

代的佛法弘扬者,不论是小乘中的许多派别,大乘中的若干宗派,他的思

想之所以分化,诤论之所以发生,完全是由于对缘起的看法不同。

所以,

佛法的特色在缘起。

经中有一处叙述佛佗与外道的一次谈话,外道以种种方法建立自己的

理论,佛就予以一一的击破,最后外道被佛破得再没有办法了,就反问佛

佗道:

「我所说的都不对,你究竟又是说的什么呢?

」佛简单的回答他说:

「我说缘起」:

「我论因说因」。

这是以缘起为佛法特色的第一明证。

又一

经中叙述舍利佛的得道因缘,也是从缘起而悟入的。

舍利佛原是印度当时

有名的外道仙人,他虽曾亲近一个世间的老师求悟真理,可是始终不能从

老师的启发下,得到真理的消息!

一天他因事入城,在途中遇见了威仪庠

序态度慈和的马胜比丘,感觉得很惊奇,于是便在路上同他攀谈起来,问

他是随什么人学的?

所学的是些什么?

马胜比丘经他这样一问就很慈和的

告诉他说:

「我的老师是释伽瞿云,他所教我的法很多,现今我可以一缘

起偈,概括佛法的全要来告诉你,那就是:

『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

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我所学的也就是这缘起法。

」舍利佛听了,当

即于言下见道了。

这是以缘起为佛法特色的第二明证。

由此两种事实,可

知佛法的特色在缘起

佛在世说法,仅提示了一点佛法的宗要,并没有大谈特谈的详为发挥,

所以佛说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所未说法如大地土。

因此,后代佛法的弘扬

者,为了新思想新学术新潮流的适应,曾本佛法的宗要,而将佛法作不断

的创新,在所创新的佛法中,虽或有变了质的东西,但真的佛法并不是不

存在。

考察创新中的佛法真伪,就看他是否合乎佛所说的缘起。

缘起正法,

是佛举以示异于外道的,如不能合乎缘起的定义,就不能承认他是纯正的

佛法。

佛为什么特举缘起一法示异于外道呢?

因宇宙人生的一切,没有一

法不是相依相资的关系存在,离开相依相资的关系,宇宙界既没有独立存

在的神我为他的主宰,生命界也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我为他的灵体!

佛说法

以缘起为中心,诸法确也都是缘起的,佛弟子的弘扬佛法,又以是否合乎

缘起为真伪的分判:

因而更知佛法的特色是在缘起了!

佛是佛教的创始者,他所结予人们的印象,是伟大、是崇高:

此伟大

崇高的佛陀,离开人世入于寂灭后,使诸尊敬他的信众,不禁对他升起无

限的渴仰与孺慕:

但因不能再见到他的慈祥和蔼的尊容,于是就从渴仰孺

xx,对之产生种种的称赞之辞:

有的赞佛身的相好庄严,有的赞佛语的

微妙和谐,有的赞佛意的悲智广大,有的赞佛业的化度无穷,有的赞德的

深广维测:

有的举事实赞佛,有的用譬喻赞佛,有的、、。

虽有这种种的

称赞不同,但最善巧最得法的赞佛,是赞佛说法,佛所说法虽然很多,而

其要旨在对众生的烦恼,烦恼虽有无量无边,然为生死根本的是无明,能

够对治这无明的,唯是缘起,所以于甚深的缘起门中称赞无上的佛陀,是

为最殊胜最善巧的称赞!

现在不妨从性空系的论典中,摘录几个赞佛说缘

起的偈颂,作为本节的结束。

中观论中举出八不的缘起颂后,接着说:

「能

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六十如理论说:

「为

应以何法,能断诸生灭?

敬礼释伽尊,宜说诸缘起。

」七十空性论说:

「以

诸法性空,故佛说诸法,皆从因缘起,胜义唯如是。

」缘起赞论说:

「由是

说何法,智说成无上,胜者见缘起。

垂教我敬礼。

」又说:

「如是依于怙,

希有称赞门,除说缘起外,谁能得馀者?

、、、、希有大师依,希有胜说怙,

极善说缘起,我敬礼大师。

」从这些赞佛说缘起的赞语中,更可证知佛法

的特色是在缘起了!

所以我要再结束的说一句:

全体佛法是以缘起为骨髓

为中心的!

二、缘起的定义

经中说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灭,此灭故彼灭」;

说是缘起定义的具体说明。

如将缘起二字拆开来讲;起是生起的意思,就

是果法生起时所因待的条件;合起来说:

就是果法生起所所因待的因缘。

名为缘起。

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两句,指出诸法的关系是:

因为这个东西的有,所以那个东西就有:

因为这个xx的生,所以那个xx

就生。

以十二缘起的内容说:

彼行业的有,是由于此无明,缘此无知的无

明,所以有彼造作的业行。

因此,这两句可以简单的解释做「缘起故彼起」。

此是指的因,彼是指的果,此彼二字,就是因果的代名词。

中观经论第五

章说:

「若用抽象的公式来说,缘起即是此故彼。

此与彼,泛指因与果。

彼之所以如此,不是自己如此的,是由于此而如此的,此为彼所以如此的

因待性;彼此间即构成因果系。

」所以诸法的生起,没有一法是无因而偶

然的,必须在此因彼果的相对关系下,方可说它存在与生起。

这是佛陀探

究宇宙人生的诸法现象何以会这样的所得最正确的结论,这正确的结论,

为其他任何思想所击不破的!

诸法的存在与生起,固是由于缘起,诸法的

还无与消灭,也是由于缘起。

所以说「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无对

有说的,灭对生说的,凡是有的必然要归于无,生的必然要归于灭。

如缘

起支中的行,是因无明而有而生的,当知它的灭无,还是因无明的灭无而

灭无。

援上例说,那是这机的:

因为这个xx的无,所以那个xx就无,

因为这个东西的灭,所以那个东西就灭。

因此,诸法的还无与消灭,必然

也是此故彼的缘起关系;离此缘起的关系,绝无实法的灭无。

中观今论第五章说:

「凡是依缘而起的,此生起与存在的必然要归于灭无。

所以佛说

缘起,不但说『此有故彼有』的生起,而是说『此无故彼无』的还灭。

他而有而生,必依他而无而灭,这是深刻的指出缘起的内在特性。

」根据

这缘起的定义,观察万有的诸法,不论是内在的生命界,外在的自然界,

法法都是缘起的。

进一步观察,不但有因有果从缘所生的内外有为界是缘

起,就是无因无果不从缘生的无为界也是缘起的,假使有人离开有为无为

另外找出一法来,这一法也是缘起的!

因此,存在的一切法,都是依缘起

而建立的,离了缘起,没有一法可得!

三、缘起的内容

缘起是佛法的特色,它的定义是此故彼的因果关系,那未,在此定义

之下所含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内容说,

是指的「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招集纯大苦蕴」;就「此无故彼无,此

灭故彼灭」的内容说,是指的「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纯大苦

蕴灭。

」现在根据这两大律内容,予以简单的解说如下:

生命界的一切,不论是高级的、低级的,谁都免不了在演变中的老病

死的扰悲苦恼,苦恼的来逼,谁都不愿受的,所以有了苦恼,就要想法解

决它。

但先决的问题是:

众生为什么会有众多的苦痛来逼迫呢?

探究到苦

痛的原因,于是就发现到由于有生,有生就决定有苦,苦是与生同时而来

的。

无知的有情,不知老病死的痛苦是由于有生,于是对于老病死的痛苦

极端厌离,而于生命的生存却相当爱乐,这不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吗?

生也

不是突突空空的,必有能生生命的东西存在使之而生。

这就是缘起的有。

有,有的地方把它当作行为活动所构成的业力讲,有的地方把它当作业力

所招感的生命自体讲。

就前者说,有过去的行业,必然有现在的新生命出

现;就后者说,有新生命出现,必然有果报的自体存在,果报的自体存在,

当然就免不了演变中的老病死苦了,所以生是由于有。

有情所以从行为活

动中构成潜在的业力,是因心境相接触时所生起的执取。

取是摄受执持的

意思,经论中说有「我语取、欲取、见取、戒禁取」的四种:

执持生命内

在的自我,叫我语取。

由此我语取为根本,或向外在的环境奔放,执取客

观的五欲,成为欲取。

或向内在的心灵探索,执取主观的倒见,成为见取。

甚而把那不是解脱的真因执取以为真因的,成戒禁取。

由此种种执取的动

力,引发身语意的三业,于是就构成未来身心的苦因,所以说取缘有,取

的存在,也不是偶然的,是由欲爱染着而使他驰取一切的。

因为,爱是一

期生命的深细根底,又是生命长流的主要动力。

生命的内在没有爱,就失

去一切活力了,所以爱为追求生命存在的一个强有力的要素。

爱著的对象

虽然很多,但主要的目的是自体爱与境界爱,对于精神物质组合成的生命

自体,恋恋不舍的耽著,是为自体爱;对于客观存在的一切境相,生起坚

固的贪著,是为境界爱,前者经中又说名我爱,后者又说明我所爱。

众生

就在这我爱我所爱的一切活动中,而向外道求执取,所以说爱缘取。

爱是

精神活动的表现,它之所以有此活动姿态的表现,是由于那或苦或乐的情

绪的波动,苦乐的情绪,佛经中叫做受。

谓诸感官与诸对象相接触时,客

观的对象,刺激感官的机关,生起不同的反因,谓之领受。

依内身所感受

的名自性受,依外器所感受的名境界受;若内若外的一切感受,适合自己

情意的名为乐受,违反自己情意的名为苦受,不合不违的中庸情意就名舍

受。

离有苦乐舍的三受不同,但就众生的喜爱来说,是厌苦而求乐的,所

以说受缘爱,受的领纳作用生起,是用于根境相接时所发生的触,触是根

境识三者和合相触所产生的认识开始,这起始的认识,假使与智慧相应,

正确的了知诸法是缘起,那就好了;可是他一开始就与无明合作,认为诸

法有实自性,而染著于或苦或乐的感受,所以受是缘触而有的。

触又是怎

样有的呢?

是缘于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有的。

六入为生起感觉的机构,有

了六入,必然要与六境发生关系,根境相涉入产生六识,于是就从三者的

合中生起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了,这在经中叫做六触身;

所以触是缘于六入而有的。

从六入生起六触,期间的关键是因所触的对象,

这对象在缘起支中名为名色,所以六入是以名色为缘的。

名,是代表的一

组精神;色,是代表的一组物质。

名色存在,就成六入触所取所认识的对

象了。

所以说缘名色而有六入。

名色还有他的因缘在,这就是识。

以识为

缘的名色,虽可说包括内在与外在的一切精神与物质,但经中却都以他为

组织有情身心的要素的!

有情身心的完成,始则由于入胎而与父精母血的

和合,继则由于在胎中的展转成熟增长广大!

然而。

什么去入胎呢?

又是

什么而使生命完成的呢?

探究到这生命的自体,于是就发现到了识。

识在

一期生命中,都居于主要的地位;一般不知他的重要性,以为识只是在入

胎时或在胎中时,负有重要的任务,出胎后似乎就无足轻重了!

其实,在

一期生命流中,任何一个时候,都不能离开它,何时离了它,何时生命就

要崩溃,所以说名色以识为缘。

入胎、住胎、出胎以及生命存在,都赖以

此识,这是不错的。

但再推前一步看,试问:

「识为什么会入胎?

为什么

入此胎而不入彼胎?

为什么在这有情身中起灭而不在另一有情身中?

」探

讨到这些问题,就不能不推论到过去的行为活动了,所以识是以行为缘的。

生命的一切行为活动,虽说有种种不同,但从理论的立场来看,不外感苦

报的罪行,招乐果的福行,以及获得上界生命的不动行。

此诸行业的完成,

是依于身语意的三业而有的,所以经中有说有身行、语行、意行。

从身语

意行创造罪福等行,由罪福等行,牵引生命主体的心识入胎,于是新的生

命就开始了。

牵引心识入胎的行,也不是盲动的,他还有那使其活动的东

西在,这就是生死根本的无明。

无明是对明说的,明是智慧,以此智慧本

可认识诸法的真理的,但因无明蒙蔽这真智的关系,于是就生起种种的错

误认识,而不知诸法是缘起和合的了。

由不知诸法是缘起的,于是就生种

种的妄执,由生种种的妄执,所以的种种的烦恼,由有种种的烦恼,所以

就发动身语意而创造或罪或福的行为了。

有情的生命所以在生死长流中一

直在作无止境的奔放,其动力就在这发动行为的根本无明,所以说无明缘

行。

上述的缘起内容,是从缘起的流转门,作望果而推因的说明,那是非

常明显的:

此下要说的缘起内容是就缘起的不灭门,作灭因而灭果的形式

来显示。

行为的活动既是从生死根本的无明而有的,要想不再创造新生命

的业因,突破生死轮迥的大圈,非得勘破根本无知的无明,无明灭了,一

切有漏的行业自然就停止,所以无明灭则行灭。

识是由行领导去投胎的,

领导者失却了领导作用,被领导者那里还会发生作用呢?

所以行灭识也就

灭了。

名色是因认识而存在的,或因识的执持而有的,假使识已不能执行

执持的任务,或者不去认知它,它当然也就归于灭无了,所以识灭则名色

灭。

有名色则有六入,六入是在名色和合的生命自体上安立的,组合生命

自体的名色崩溃了,在上安立的六入,自然是同归于尽,所以名色灭则六

入灭。

为感觉机构的六入,是触相的动因,如六入灭则触亦灭。

触灭,因

触而生起的苦乐感受,也就无有。

由无领受的情绪,所以就不会发生爱染。

爱染不生,就不向外弛取。

弛取,是构成未来身心业力的动能,若不弛取,

三业不兴,自然就没有能生身心的有──业,所以取灭则有也灭。

由有的

业,可以说未来的生,没有业怎会有生?

所以有灭则生灭。

有生则苦生,

无生则苦灭。

苦与生是俱来的,所以生命不生的时候,一切老病死的扰悲

苦恼都没有了,老病死的扰悲苦恼都没有了,老病死扰悲苦恼灭,纯大苦

蕴也灭,就达到身心解放而入于涅盘的圣境了!

所以佛教所讲的涅盘还灭,

也是从因果的事实缘起的原理上建立的!

四、缘起的二律

缘起的内容,有上二组不同:

一组是显示的流转xx,一组是显示的还

灭律。

从流转律看,明白的看出了生死轮迥的现象;从还灭律看,明白地

看出了涅盘还灭的现象。

生死与涅盘,流转与还灭,是佛法的两大中心论

题。

一是学佛者所需放弃而厌离的一面,一是学佛者所需追求而悟证的一

面,这不但现在学佛者需要如此。

就是开示缘起法的佛陀,悟见缘起法的

佛子,也无不是从这缘起二律解脱过来的!

上面说过,佛法是论因说因的:

宇宙人生的一切,所以如此如彼的存

在,不特纷然杂陈的宇宙界,我人不知它的底细,就是不息奔放的生命界,

我人也不知它何以无限止的连锁不断。

大圣释伽世尊,从他的缘起正观中,

悟证了生命实相后,体见有情世界的存在,唯是惑业苦的缘起钩锁,从此,

释尊就透澈的认识了生命苦痛的源泉,针对这源泉而施以截断,于是就不

再在三界五趣中流转而得还灭的涅盘了!

所以佛法重视探求诸法的原因,

原因改变了,现象自然就变了。

不过所寻求的原因要正确,不正确还是没

有用的,例如一个国政治的腐败,舆论要求改革刷新刷时,执政者必需虚

心的检讨政治所以失败的原因,然后再针对这原因而施以革新,政治才会

上轨道,社会才能得安乐!

不然,政治益紊,动乱愈多与舆情所要求的适

得其反,岂不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吗?

诸有求解脱厌生死者,也是如此,务

必探得生命苦痛的动因,方能达到生命解放的目的!

然而我佛未出世前,

一般要想跳出生死轮迥走进涅盘城的人们,因了不得生死苦痛的真因,可

怜始终在生死圈中兜转不得出离!

悲心彻骨髓的佛陀,观见轮迥中的众生

痛苦,就把自己所体悟的生死流转和解脱生死的法则,开示众生,以建立

缘起流转和缘起还灭的两大因果律!

所以佛法说明一切都是以缘起为中心

的!

五、缘起的时观

从缘起的流转律来看,生命在缘起的钩锁中,从无明而有行,从行而

有识,从,识而有名色,、、、、、从生而有老死,似乎是前前生于后后,

而有前后的时间性的。

不错,凡是生灭的有为法,都堕在时间性中,生死

是缘生的有为法,当不能超越时间性。

但是,时间有曲折形的、有螺旋形

的、有直线形的,因果相续的时间性,是属于那一类型呢?

一般着眼于前

生后的学者,以为十二支的因果相生,是直线形的,其实这是错误的了!

要知十二支的前后相生,是生命缘起的详备说明,实则它是不出惑业的三

道的:

如无明与爱取的三支,是烦恼道;行与有的二支,是业道;其他识

、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的七支,是苦道。

所以古人总摄一颂说:

「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属业道,从识至受并生死,七事同名一苦

道。

」就这三道的不息循环看,生命缘起在时间中所表现的,是螺旋形的

,如环之无端的。

因为,现见现实所起的烦恼以及所造的诸业,是由现存

的生命自体而有的。

如是,可以推知过去的烦恼及业,是由过去的生命自

体而生的;同时,吾人又现见从现实生命体中生起现在的烦恼及业,如是

,可以推知未来的生命自体,也可生起未来的烦恼及业。

这样,向上追溯

,过去惑业,更从过去的生命苦果而来,过去还有过去,过去无始;

向下推算,未来苦果,更生未来的烦恼及业,未来还有未来,未来无

终。

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所以佛在经中告诉我们:

生命流转不已,是无

始无终的。

xx法师的xx讲要中说:

「人生世界的发展,有前后的困xx

相生,却又找不到始终。

像时辰钟一样,一点钟,二点钟,分明有前后性

,而从一到十二,十二又到一,也永远找不到它的起始,佛在这个迥旋的

因果相续中,悟到了因果之间的必然原理,在此上建立生死无始,故因与

果前后必然而又是无头无尾的。

如把十二支作直线似的理解,则因更有因

,果还有果,非寻出一个始终不可。

世间法──有时间性的──在前后而

没有始终;释尊在此缘起法上安立。

」所以缘起的时性,必须要正确的把

握住它,不然,那就必然要走上神本论、无因论、常因论,乃至因中有果

论的世间宗教哲学的老路上去,而于佛法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六、缘起的分位

缘起的时间性是螺旋形的,在这螺旋形的时间中,学者向来把那十二

有支分为过去、未来、现在的三世;如最初的无明行的二支,是属过去的

因;最后的生老死的二支,是属未来的果;中间的八支,则是现在的果与

因。

此三世因果的划分,是很明显的。

但一般形式缘起论者,却刻板的把

它划分为若干位次来说明。

如说识是依过去的行业而为现实生命最初入胎

的第一位;名色是在母胎中渐渐完成生命的第二位;六入则是生命已经完

成六根已经具备而即将出胎的第三位;此三位,都是说明生命在母胎中

发展的经过,从母胎中出生后,在婴儿两、三岁之间,虽经常的不断的

与外在的环境相接触,但还不能辨别事物的苦乐,所以是出胎后的第一位。

到了六、七岁的儿童时代,对所接触的事物,已渐渐生起苦乐的感觉,所

以是出胎后的第二位。

在这时期内,虽有苦乐的辨别,但还没有强盛的欲

乐,可是到了十四、五岁的少年时代,情形就大大的不同了,他不但能辨

别苦乐,且对所领纳的对象,知道如何的去爱好他,如何的使这所心爱的

关于我而为我所享受,这样一来,就到出胎后的第三爱欲位了,经过这个

热烈爱慕的阶段,到达成年的青年时期以及壮年、老年长时期中,由于爱

欲的特别旺盛,于是就不惜牺牲不顾一切的向所爱好的进攻追求了,是为

出胎后的第四取位,因爱取烦恼的冲动,促使身心的向外发展,所以就造

作种种的行业,以决定当来是怎样的果报自体,为出胎后的第五有位。

五位,都是说明出胎后的生命动态。

至无明行与生老死的四支,前二为过

去的两个阶段,后二为未来的两个阶段,虽皆不无与现在的诸位有着联系

的关系,但似乎都不相属的。

所以十二有支,在形式的缘起论者手中,竟

形成各个独立的地位了,这是多么不够正确的理解缘起之所以缘起。

所以

需从机械的缘起分位中。

深一层的从「彼此关涉的和合中,前后相续的演

变中」,作流动的组织的观察,方可窥见缘起的真义所在!

如组织生命的名色,在母胎中渐渐完成生命,固是由此二者的和合,

就是一期生命中的生命生存,从入胎识后,至取缘有前,任何一个时期,

也没有离开过名色二者,可见它不是局限于母胎中的一个阶段。

名色是缘

识有的,一般说,识是入胎的主体者,其实它也是一期生命中的要角,没

有它,生命也是无法生存的,不过识要执持生命,还需依托名色方可,这

在经中叫做名色缘识。

所以识与名色,是同时相依相缘而共存共亡的。

与阿难在大缘经中关于这论题的问答,叙述得非常明白,简单的说:

没有

识入胎,就没有名色,识入胎而不出胎,即或出胎而婴孩败坏,也没有名

色。

总之无识就无名色。

所以经说:

「xx!

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有

名色。

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反过来说:

为名色缘的识,假使不住在名

色中,就无所住处,识无所住,那儿还有什么老病死的扰悲苦恼?

因此,

没有名色就决定无识,所以经说:

「xx!

我以此缘,知识由名色。

缘名

色有识,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在识与名色相互为缘的条件下,生命得赖以生存。

可是我们知道:

名是代表的一组精神,那属精神的缘起诸支,自也是随生命而俱有的;色是

代表的一组物质,那属物质的缘起诸支,自也随生命而俱有的了。

所以现

在的八支缘起,每一支中,都可能有其他各支的现象!

至于过去的无明行

未来的生老死,也不是各个独立的。

依俱舍论说:

从无始已来宿生中,一

切发动业行的烦恼位所有五蕴,以及流至现在生命成熟的五支果位,总叫

做无明,因彼五蕴与此无明,是俱时而行的,由此无明力量,彼五蕴身才

得现行的。

无明如此,行也这样。

未来的生。

等于现在的识,所以俱舍论

说:

「当有生支,即如今识。

」现有识支,可具馀支,当有生支,自也不成

问题。

未来的老死等于现在的名色、六处、触、受、所以俱舍论说:

「是

如老死,即如今世名色、六处、触、受四支」现在这四支,能具有其它的

支分,未来的老死,当也可能具有馀支了。

所以过未的缘起支性,也不是

机械的各据自己的分位而不通于其馀的分位!

十二缘起既是组织的流动的彼此相关涉的,为什么又分为十二支而结

予独立名称呢?

这是就其特胜说的;无明为诸有的根本,其力最为强大,

其相最难了知,不说未断烦恼的异性,不易认识它,就是已断烦恼的圣者,

也难捉摸它,所以对于所断的烦恼,不是无明,误为已断无明。

经说破无

明壳,就是显示它的特胜。

若于此位无明最胜。

就以其胜立为无明。

行是

造作的意思,在一切的创造性中,就其感果的力量说,唯业最胜,所

以人们见到现果,就说是由往业所生。

若于此位业力最胜。

就以其胜立为

业行。

经说有情生命,是由六界组织成的,可是在这六界中,地水火风空

的五者,没有识的力最强胜,因为识是一身的主体,是精神界的心王,所

以生命在最初受生时识为最胜。

一期生命中,虽说都有名色的延续,但于

完成生命方面,惟有母胎中的名色二相,最为显胜,所以于此位中立名。

名识中有六入。

然仍另立六入名者,因胎儿的六处创立,根相最显,所以

于此位中有特名六入。

有六入就有六触,但在胎中触相不显,必须要到出

胎以后与外在的五尘接触,方有明显的感触发生。

如是受、爱、取,有各

个在本位中相显用胜,可以比例而知,生指未来受生说的,因为现在造了

业,一定要感未来果,当未来果将要生时,生的相貌特别显胜,所以别立

一支名之为生。

未来的生与现在的识,同样是生命的开始,然所以现在名

识未来名生者,俱舍光记说:

「现在识胜标以识名,未来生胜从生立称。

未来生命生了以后,当然是要老要死的,老死相显,所以特立一支。

此未

来的老死与现在的名色等四,同样是生命自体的存在,然所以立名不同者,

因为未来的老死,其相虽很明显,但望现在四支的相用,比较是还难以了

知的,所以就为它总立一个老死的名称。

由此可知十二有支,是就各自本

位的相显用胜立名的,并不是彼此互不相涉的。

所以俱舍论说:

「若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