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5195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爱莲说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爱莲说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爱莲说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爱莲说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莲说教案设计.docx

《爱莲说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教案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莲说教案设计.docx

爱莲说教案设计

爱莲说教案设计

【篇一:

《爱莲说》教学设计】

沂水县黄山初级中学刘敬波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诵读课文。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写菊、牡丹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理解作者运用“菊”“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教具:

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前言:

今天很荣幸和老师们一起参加这次研讨活动,多谢石主任给我这次发言的机会,通过刚才分组研讨、交流,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在座的老师们扎实的基本功、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滞后。

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个个是精品,老师们的发言字字珠玑,真是获益匪浅!

在此,我也只好班门弄斧,请多多包涵!

下面说一说我备这节课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谁能说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由哪种花构成的?

(生答:

莲花)澳门人民之所以选择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是因为澳门不但莲多、莲美,还因为莲花能象征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

无独有偶,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颂莲言志的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

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

他是怎样借描写莲花来抒发心志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检查预习:

(过渡:

第二个环节:

检查预习。

导入新课后,就开始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检查预习的内容主要是“文学常识”和“生字读写”这两个学前目标,然后围绕这两个目标设计2—3道题。

我是这样设计的:

1.?

?

2.?

?

3.?

?

3道预习检测题做完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以便学生对作者及文体“说”能有更为准确全面的了解,从而能达到快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目的。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字,朝代哲学家。

2.本文是一篇(文体),通常借说明。

3.生字读音:

甚蕃()濯()清涟()淤()泥亵()玩鲜()有闻......

◆教师补充有关作者及文体知识:

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2.“说”是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的意思是什么呢?

1

学生回答?

?

(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过渡:

由介绍“说”这种文体,引发这样一道思考题:

课文标题《爱莲说》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答?

?

然后教师追问:

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

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是我设计的第三个环节。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将朗读教学贯彻课堂始终,后面的“疏通文意”“研读课文”“背诵课文”等环节,我都安排了朗读训练,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齐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借此落实教学目标。

关于本课的朗读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三、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

要求读音正确、注意朗读时的节奏、语气、语调。

并把自己朗读时的困惑做好标记。

2.小组解决朗读难题,把好朗读关,让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朗读,并划出朗读的节奏。

3.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任意抽取2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效果。

5.学生轻声通读课文,读出感情。

6.齐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过渡:

“朗读”这一环节着重体现了《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学生在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结合课下注释、抓住关键词进行翻译,并互相讨论疑难问题,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基本理解。

这是本课的第四个环节——疏通文意。

翻译是文言文的重点,应多安排时间落实,在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

四、疏通文意:

1.分组自学。

参照注释和工具书,先独立翻译,并标出不懂之处。

2.小组内解决难以翻译的句子,教师可点拨。

3.师生互动,检测翻译效果。

可采用提问法、出示检测题等形式进行。

(见《学案》提到《学案》,我插上两句题外话,在日常教学中我大多采用教案与学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学案中得到巩固提高,而且我在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与中考紧密相连,力争每篇课文都与中考亲密接触,教学效果不错,不妨一试!

言归正传。

出来,齐读!

在读中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

五、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第五个环节:

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研读课文,赏析文章的内容、写作手法、作者情感等等,给学生出示思考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一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我是从3个方面进行设计的?

?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质:

出示问题组:

1作者爱莲的什么呢?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赞美了莲花的哪些品质?

(成果展示后教师进行小结?

?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表格展示:

2

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做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然后让学生用朗读来传达对这句话的理解,要读得有层次、有感情。

........

教师给予朗读指导:

“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轻读。

以下三层,要读出层次感。

前两层亦可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

2.理解运用“菊”“牡丹”来正衬、反衬的作用:

出示问题:

●作者写爱莲的同时,也写了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思考这个问题,教师可进行思路点拨:

让学生回忆以前课文中学过的衬托手法的运用,然后举一反三,再来理解本文衬托手法的作用。

如鲁迅在《社戏》里为了突出双喜、阿发等一群农家孩子的欢快心情和摇船的本领,除了运用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样童话意味十分浓厚的比喻进行正面描写之外,更以“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从侧面进行烘托,尽管看上去只是轻轻的一笔,但双喜他们的聪明能干,都是作者通过对他人的神情、表现、反应等描写来实现的。

又如汉乐府《陌上桑》在描写秦氏女子罗敷的容姿美貌时写道: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里作者就是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次要人物的举止行动的勾画来衬托主要人物秦罗敷的。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牡丹”来衬托莲花。

作者写陶渊明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

用菊花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出示问题组:

1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2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1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2爱不同的花象征不同的生活态度。

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

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之情。

作者世人对爱牡丹,贪慕富贵,作者对此厌恶鄙视。

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高洁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然后我再次安排了朗读训练,让学生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并进行朗读指导:

..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是什么句式?

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是什么句式?

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是什么句式?

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

的语气。

慕富贵。

在当时污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过渡: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形式,以达到对课文内容、写作手法、作者3

情感等内容的深入理解,我感觉教学效果应该是不错的。

第六个环节是:

背诵课文。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音韵之美、内容之美及作者的品德之美。

六、背诵课文: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让学生把书合上,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齐背《爱..莲说》。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衬托)——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过渡:

第七个环节:

布置作业。

我是这样设计的?

?

通过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七、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仿照《爱莲说》一文句式,任选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草树木写一段托物言志的短文(150字左右),并试着运用衬托手法加以表现。

(课堂交流学生习作,找出闪光点集体欣赏。

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爱莲说》这篇传世佳作的粗浅设计。

老师们听完后,可能都感觉到这是很普通的一个教学设计,的确如此。

我设计的这节课是课堂实用型的,适合大多数老师讲授这篇课文,因为石主任花这么大精力,目的就在于让我们一起研讨课堂教学——文言文和散文的教学流程,让教学内容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搞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我们要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扎扎实实、让学生学有所获的课堂教学。

所以,在这里我展示的是《爱莲说》这篇课文的整个教学流程以及每个环节是如何设计的,希望老师们能从中有所获益,你我能产生一点共鸣,今天所说也就没有徒劳。

谢谢石主任和各位老师,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4

【篇二:

《爱莲说》优秀教案】

爱莲说

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

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

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蔓()净植()亵玩()焉()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濯()谓()隐逸()噫()鲜()宜乎()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语句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出……不妖)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正直、芳香

风度(亭……亵玩焉)清高

2、总结: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

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

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

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

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

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

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

“谓”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

(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

(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

(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

(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

(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

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是什么句式?

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是什么句式?

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

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

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

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

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

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衬托)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篇三: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河北省临西县第一中学刘彦青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2.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很多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脍炙人口的赞莲的佳作——《爱莲说》

二、了解题目作者

1、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来阐明道理或主张,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2、认识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全文内容;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

四、初读课文,读通语句

(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结合注释或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把握节奏,朗读流畅。

(二)读准字音

蕃()鲜有闻()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读准节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五、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对照注释,逐句疏通,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二)解释词语

蕃: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鲜有闻: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六、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3、文章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呢?

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五、拓展链接,深化理解

你知道哪些赞颂莲花(荷花、芙蓉)的诗句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

六、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2分)

(1)可爱者甚蕃蕃:

(2)陶后鲜有闻鲜:

2()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娇媚。

3、填空。

(1分)

本文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七、作业

在历史的发展中,很多植物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你最喜欢哪种植物呢?

仿照本文写一篇200字以内的小短文。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