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5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494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5篇.docx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5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5篇.docx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5篇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5篇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为《运算律》的第一课时,而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

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

本节课通过一些实例进一步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学生了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社会实践中的信息自由地提问。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问题意识,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

在教学中通过对两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同时鼓励学生用自身最喜欢的方法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运算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和概括性,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巩固了全课的内容,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

  通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不够及时。

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写出“6+2=2+6,1+9=9+1…”时,没有很好的解读学生的心理。

这位学生之因此写出一位数的算式,是因为他觉得写一位数加一位数的等式非常简单,方便计算。

但作为不完全归纳法,他写出的算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代表性。

此时如果追问学生,“是不是只有一位数加一位数才有这样的规律?

”,“那你对这位同学写得有什么建议呢?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培养他们思维的严谨性。

  二.没有很好的辨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运算律本质特性。

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不能进行准确的辨析。

可以增多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对比环节,对比得出加法交换律的本质特征:

加数没有变,结果没有变,运算符号也没有变,但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过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很多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2

  今天完成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由于借班上课,上完后感觉自身前半节课发挥得不如后半节课,不过学生对交换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交换律对减法、和加减混合的应用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这节课,我从学生以学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理解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进而明确提出除了帮助我们验算外还有什么强大的功能!

接下来利用加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进而发现还可以使减法简便,加减混合简便!

使交换律得以推广!

  听完课后,赵老师没来得及喝水就结合这节课进行了评析。

  赵老师首先肯定了我的素质,作为骨干教师课堂扎实,教学思路清晰!

  同时赵老师明确提出这节课可以从经验拓展的角度,让学生从更多的生活实例入手,从道理上理解“交换”,如8+74+2.想:

原来有8本作业,先拿来74本又拿来2本,我们可以这样,先拿来2本,又拿来74本,都表示现在有的,因此8+74+2和8+2+74是相等的。

再如:

35-17+5,可以这样想公交车原来有35人,下去17人,上来了5人,可以这样想有35人,上来了5人,又下去了17人。

这样的结果都表示现在有的因此人数是一样的。

结果是相等的。

  “理”上的理解更容易让学生从根上明白算理。

我在教学时,用计算的方法验证下的工夫多了一些,学生举例少了点,这样总感觉形式上稍多了点,另外“验证”更多的是验证这种方法可以,但不能在道理上理解,赵老师明确提出可以看看马刚老师的课例。

也鼓励我们多去看看名师的课例。

  从第一次听课得到王宏主任的指导,指出“苹果”的贯穿,课堂练习的量,今天得到赵老师的指导,自身感觉收获很多,发现了自身身上的不足,从备课到上课,用了两天的时间,昨晚还熬夜制作课件到11点多,虽然累,但自身有了收获,此时感觉一切累都值得!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3

  教学“加法交换律”这一块内容时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个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但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加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推动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这部分内容中,我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但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

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明确提出疑问:

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

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同时可迁移到“乘法”中来,获得“乘法交换律”。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4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的普遍规律。

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这一规律,以便为今后的应用服务。

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抽象建模,大胆猜测,操作验证,合作总结这四个环节,让学生能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含义,并从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本课我把凑整简算的思想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选择简便的方法是学习的最好途径。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理解与利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极好时机。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孩子们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纵观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复习引用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通过一组口算练习,让学生明确能凑整十或整百数的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便,这个为后面学习结合律打下基础。

  2.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设疑,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四个环节,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3.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

  习题设计能有效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节课在习题设计中,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①基本练习(填空)②变式练习(判断)③巩固练习(计算)④发展提升等。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在教学中也存在以下不足:

  1加法结合律学习在教学中所占比率应增加,学生在学习中还有疑虑,没有学透。

  2.整堂课在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在加法交换律上时间过长,练习的时间相应较短,显得后面在练习中有些仓促。

  3.教师的语言过于成人化,不适于中年级学生的年龄。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5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反馈练习三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环节利用课本上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导入,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发现算式结果相同,用等号连接,得出56+28=28+56,然后又让学生仿照举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反馈练习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本节课的教学非常顺利,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但我觉得本节课的知识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合并成一节课讲解呢,在以后教学本节课时我准备在“交换律”这节课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改善材料的呈现方式。

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

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

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然后教学乘法交换律交换律和结合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

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找到生活的原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

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

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

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

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找准教学的起点。

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然后是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接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利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因此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到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6

  加法交换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亲身经历“明确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总结规律”这一探究过程,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不错的氛围,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思考,发现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笔。

  2.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同时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通过猜想、验证、类比、归纳,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7

  《加法交换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P17:

例1的内容。

运算定律是本册书中的重点,也为以后的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我利用学生的举例、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环节设计合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情境导入环节,我利用播放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让学生从故事中找信息,自身明确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解决问题。

从故事中得到3+4=7(个)和4+3=7(个)这两个算式。

接着我说:

“对,两种吃法不同,结果猴子每天吃到的栗子的总数量是同样多的。

”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加法交换律。

  在探究规律环节,我利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图。

让学生从情景图中找信息,自身明确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或56+40=96(千米)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相同点是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

不同点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

然后问:

“这两个算式的和相等,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学生从中回答,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得到40+56=56+40这个等式。

我接着问:

“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学生回答: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则可以写成:

a+b=b+a我问:

“你能用自身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