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考试试题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4909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考试试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考试试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考试试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考试试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考试试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考试试题doc.docx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考试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考试试题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考试试题doc.docx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考试试题doc

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先秦政治的历史论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言论

出处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

封略之内,何非君土?

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左丘明《左传》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孔子整理《诗经》

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

欧阳修《新五代史》

A.国家分裂割据B.实行土地私有

C.西周实行分封制D.实现中央集权

2.“家”字的含义曾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见下表)。

“家”字含义的演变反映出

阶段

主要含义

史料来源

氏族宗庙

甲骨卜辞

氏族(宗族)

西周金文

个体家庭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文献

A.血缘政治取代官僚政治B.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分封制度逐渐走向衰落D.中央集权制度己经形成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认为秦灭周,得水德,尚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遂成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材料本质上说明秦始皇

A.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                            B.提倡君权神授的理论

C.信奉阴阳五行的学说                            D.遵循以德治国的思想

4.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

这一制度的变化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                    D.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

5.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挤身贵族。

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人仕者占55.12%。

这一现象有助于

A.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B.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C.进一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D.改变传统政治阶层结构

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他们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一劳永逸。

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近代主权意识缺失B.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希望保全国家利益D.正确分析条约利弊

7.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

该图实质上反映了

A.满族贵族的特权削弱B.清政府中央集权削弱

C.科举制功能进一步加强D.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

8.钱乘旦评价某一件事时说:

“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这一事件

A.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B.拉开中国近代史序幕

C.体现“体用合一”思想                         D.以建立共和国为目标

9.1862年,同文馆开始招生,学生待遇极优,每月给三两银子,后增为十二两。

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

这在客现上说明

A.同文馆招生困难                                    B.政府重视同文馆

C.同文馆门槛极低                                    D.西学已成为主流

10.1898年,山西巡抚胡聘之购来机器设备,并以高薪从天津、汉阳等地招募来30余名技工,开办山西机器局制造武器。

该机器局

A.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直接目的                B.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

C.产品有利于清军装备的进步                D.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平等竞争

11.美国学者林蔚说:

“北洋时期的中国并不(完全)是病态的时代。

”下列史实不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北洋时期

A.经济有实质性增长                                B.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C.文化有较高的成就                                D.民主有长足的发展

12.《荣家企业史料》中记载:

近年欧洲农产渐复其战前原状,我国洋庄销路早已绝迹,而美国、阿根廷、加拿大等处均庆丰收,所产面粉销路甚滞,美国次粉售价极廉……广东、汕头、福州、厦门等处华粉销路悉数被侵占。

材料反映了

A.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B.一战结束后,民族面粉业陷入了萧条

C.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涌入了中国市场D.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3.1927年8月,毛泽东指出:

“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

”该思想

A.否定了八七会议上作出的决定            B.改变了中共对革命道路的认识

C.应是国共两党政治对峙的结果            D.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14.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

“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

”该电文证明

A.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B.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场的主战场

C.敌后战场在抗战中起了重大作用D.敌后战场的抗战支援了正面战场

15.某次国际会议结束后,一位美国记者评价道: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该会议是

A.1949年北平和谈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联合国大会

16.毛泽东指出:

“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C.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7.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特别提出,必须特别注意培养精通生产技术和其他各种专门业务知识的干部,必须在各个地方注意培养熟悉当地的情况、同群众有密切联系的本地干部。

这些论述的提出是由于

A.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已经完成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需要

C.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在全国逐步实施D.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在全国展开

18.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

这一决定

A.有助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B.旨在发展外向型经济

C.反映出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D.使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19.《尚书·多方》曰: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

”伯利克里说: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材料中两个“民主”的意思

A.主体相同,内涵一致                            B.主体不同,内涵相反

C.主体相同,内涵相反                            D.主体不同,内涵一致

20.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

公元1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

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

17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用拉丁文撰写。

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

由此可知,拉丁语

A.发展成为表意文字                                B.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

C.逐渐变为书面语言                                D.是西欧国家的民族语言

21.“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

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

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人非达到目的工具                                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22.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几内亚国父和首任总统塞古·杜尔1958年声明,“几内亚宁愿要贫穷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

”这表明

A.苏东剧变后的非洲国家更穷困、更不稳定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的扩大

C.战争与和平、稳定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D.二战后民族主义在非洲得到迅速发展

23.1993年,美俄在《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中规定:

双方部署的核弹头数量减少约1/3,运载工具可减少近一半,削减目标须在生效后7年内完成。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世界多极格局正在形成                        B.国际局势出现缓和趋势

C.世界霸权的争夺日益激烈                    D.国家间对抗逐渐弱化

24.下表为经济互助委员会章程(宗旨)的演变概况(节选)由此可知该组织

时间

章程(宗旨)

1959年

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全面的经济合作”

1962年

首次对欧洲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1988年

与欧洲共同体签署联合声明,双方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关系

1991年

成立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开放型“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以取代目前的经互会

A.符合苏联与东欧经济发展规律B.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不断扩大

C.后期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渐弱化D.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

25.1850年雨果在悼念某位作家时说:

“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

一部了不起的题作‘历史’的书。

”“他”的这部书是

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C.《百年孤独》D.《约翰﹒克里斯多夫》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1688—1783年,英国社会拥有一个易于伸缩的社会分层系统,但社会流动日益加剧。

贵族阶层的开放是单向度的,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

贵族财产的衰落常常把他们的儿子推入工商业领域,这样贵族后代变成了商人。

人们靠从做学徒开始进入中间阶层,出身贫寒的人通过学徒制上升为企业主,甚至成为绅士。

英国社会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事商业和法学、医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的重要性迅速增强,他们由此获得较多的财产、较高的地位和较大的权力。

中间阶层的人数迅速增加,重要性日益增强,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

英国社会上层和中间阶层中有些人逐渐向工资劳动者靠拢,农村家庭农场主的破产和消失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多数转化为工资劳动者,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

英国社会的流动机制使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连结成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前进。

——摘编自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材料二晚清时期科举制出现严重弊端:

一方面,科举制下培养的大多教人思想僵化,往往成为早期现代化阻碍力量。

另一方面,科举制虽难以容纳向上流动的庞大社会群体,却吸引了广大文化层次较高的社会成员的参与,这就导致社会实业领域人才缺乏。

科举制废除后,社会流动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由于新式教育制度的勃兴和科举考试束缚的消失,向上流动的社会成员以新式教育为中介,获得了新的政治、经济、教育、工商、科技等适应社会结构变动需求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他们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具有一种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救世意识。

科举制的废除,使得“功名”身份不再是判断人们社会地位的唯一重要标志,社会各界从业者的社会地位由此也得到了提高。

于是,不仅是入仕,包括经商、从军等也成为人们谋求向上流动的选择。

社会流动的改善,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准备和提供了大量的、多样的人才,加强了社会活力。

——摘编自伍茂春《科举制的废除及社会垂直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社会各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的特征,并简析英国社会流动加剧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社会流动的变化特点。

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社会发展和社会流动关系的认识。

(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是社会保障法产生和初期发展阶段。

1881年11月17日德皇威廉一世发表的《黄金诏书》宣称:

“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并说改善工人福利,是为了“和破坏性的社会民主党的企图进行斗争”。

认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灭革命的投资”。

德国1883年制定的劳工疾病保险法规定某些行业中工资少于限额的工人应强制加入医疗保险基金会,基金会强制性征收工人和雇主应缴纳的基金,这标志着医疗保险作为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险度的产生。

1884年又颁布《劳工伤害保险法》,1889年颁布《残废和老年保险法》。

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一时间成为各国仿效立法的楷模。

——摘自史探径《世界社会保障立法的起源和发展》《外国法译评》1999年02期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开始启动。

1952年6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全国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措施》,公费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在全国实行。

1951年初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1月颁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正的决定》,使劳保医疗制度得以建立。

随着土地革命的结束,农村互助合作风起云涌,不少地方由群众自愿筹资成立了保健所、医疗所等医疗互助组织。

1956年,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了《高级农村合作社示范章程》,对合作社的社员因公负伤或因公致病的医疗给予了明确规定。

不久,全国普遍出现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集体与个人相结合,具有互助互济性质的农村合作医疗。

——摘王晓玲《中国医疗市场政府管制的历史演进及制度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背景和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徳国与中国的社会保险立法。

(5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时间

事件

约1815—1835年

欧洲商业帝国向中国出口鸦片的价值增加了5倍

1840年

为了对付中国中断贸易,英国封锁中国的港口

1842—1844年

《南京条约》结束了鸦片战争,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

1850—1859年

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

1860—1861年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19世纪50年代

2.5万中国人生活和工作在加利福尼亚

19世纪60—90年代

中国开展洋务运动

1870—1900年

世界工业产量增加4倍;世界造船业增加了2倍;世界贸易额翻了一番

1877年

维多利亚女王接受印度女皇的称号

1878—1913年

欧洲帝国的总面积翻了一番,总人口从3亿增加到5.5亿

1894—1895年

日本打败中国并占领台湾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

一部历史(下)》整理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2分)

2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材料 《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

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

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

1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刑、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

1910年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

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

             ——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1)根据材料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6分)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第四次考试

高三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选择题CBABDABAACDBDCCDDABCBDBCB

26.

(1)特征:

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各个阶层连结成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前进。

(4分)

原因: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旧的社会结构变动,阶级力量变化;重商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的影响。

(4分)

(2)变化:

社会流动渠道拓宽,社会流动由一元转向多元,流向适应社会结构变动需要的领域;向上流动社会成员素质高、思想新;受西方影响较大。

(任意一点2分,共4分)

认识:

社会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流动,合理的社会流动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分)

27.

(1)背景:

工业革命的开展造成了贫困、疾病、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自上而下的统一道路使德国阶级关系复杂,工人阶级和工人政党的斗争催生了社会保障立法;进步的社会理论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6分)

特点:

强制推行;立法保障;普遍共享、互济互利。

(任答1点1分,共3分)

(2)类型:

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分)

评价:

德国与中国的社会保险立法虽然处于不同阶段,社会制度和发展程度也不同,但两国的社会保险立法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的一项文明立法,在保护劳动者和公民权利,安定社会生活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3分)

28.示例1:

论题:

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逐步走向近代化。

(2分,言之成理即可)

阐述:

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然后向欧美其他国家扩展,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欧美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在华取得特权后,向中国疯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在外来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清政府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民族资本家创办近代企业;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激进民主主义者在西方“民主”与科学”旗号下,掀起新文化运动。

(8分,言之成理即可)

近代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经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层次,逐渐步入近代化。

(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论题:

近代中国由封闭到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分,言之成理即可)

阐述: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严禁对外贸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清政府妥协,《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外来商品输入使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农产品口益商品化;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洋务企业、民旅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和发展。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输出资本,加大对华经济侵略。

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8分,言之成理即可)

总之,近代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逐步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

(2分,言之成理即可)

(说明:

如答出与材料相符合的其他论题,阐述有理有据亦可给分)

29

(1)原因:

中国原有司法审判制度存在弊端(司法权由行政部门掌管,司法不独立);西方审判制度和观念的传入;司法主权丧失(列强攫取领事裁判权)的刺激。

(4分)

(2)内容:

成立专门的司法行政与审判机构;确立民刑分立原则;确定考试选拔法官制度;取消满洲宗室的司法特权。

(4分)

影响:

确立了司法审判的独立地位;有利于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动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