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早期流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4583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西方哲学早期流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现代西方哲学早期流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现代西方哲学早期流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现代西方哲学早期流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现代西方哲学早期流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西方哲学早期流派.docx

《现代西方哲学早期流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西方哲学早期流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西方哲学早期流派.docx

现代西方哲学早期流派

现代西方哲学

导论

•一、现代西方哲学产生的背景

•1.科学技术上的巨大突破导致思想观念剧烈变化

•①第三次数学危机

•②相对论

•③量子理论

•2.西方物质文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灾难和矛盾,引发了思想观念的危机

•①经济危机频发

•②社会矛盾激烈:

国内矛盾(政治分化、内部动乱、失业犯罪)、国外矛盾(两次世界大战)

•③生态危机加剧:

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④精神危机严重:

信仰危机(上帝死了)、道德沦丧(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嬉皮士)

•3.传统哲学的缺陷和矛盾

•①对理性的片面化、绝对化的信仰,思辨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

•②主客二元分立的、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的理论立场

•③哲学远离了活生生的现实和个人

•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根基被动摇了,对普遍、绝对、永恒、无限、必然之物的信念瓦解了,事物的具体性、相对性、暂时性、有限性、偶然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强调,人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被凸显了出来。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流派

•实证主义(孔德、穆勒、斯宾塞)

•唯意志主义(克尔凯郭尔、尼采、叔本华)

•新康德主义(柯亨、文德尔班)

•马赫主义(马赫、阿芬那留斯)

•生命哲学(柏格森、狄尔泰)

•新黑格尔主义(布拉德雷、鲍桑葵、克罗齐)

•实用主义(皮尔士、詹姆士、杜威)

•实在主义(哈特曼、怀特海)

•分析哲学(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

•现象学(胡塞尔、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萨特、雅斯贝尔斯、加缪)

•哲学人类学和人类文化哲学(舍勒、卡西尔)

•结构主义(斯特劳斯、阿尔图塞、拉康、巴尔特)

•弗洛伊德主义(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

•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哈贝马斯)

•解释学(伽达默尔、利科)

•科学哲学(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库恩)

•宗教哲学(马利坦、鲍恩、蒂里希)

•后现代主义(德里达、福柯、利奥塔、罗蒂)

(三)现代西方哲学的特征

•放弃了建立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以及把哲学当作科学“科学的科学”的企图;

•企图排除作为近代认识论基础的二元分立倾向;

•对传统的理性万能和理性独断倾向进行了猛烈的挑战;

•倡导人文精神。

第一章现代西方哲学的先驱

第一节帕斯卡

•一、生平

三、主要思想

(一)人是伟大的也是渺小的

•1.人是伟大的在于他会思想,即他对自身、生与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境况、目标和使命有自觉的认识。

而且,人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然后可以凭借思想不断超越自己的渺小(皈依上帝,找到永恒)

•2.人是渺小的在于不仅他的血肉之躯是脆弱的(疾病、自然灾害、突发事故),而且他的思想也受到外界条件和自己身体的束缚和制约。

•“思想由于它的本性是何等地伟大啊!

思想又由于它的缺点是何等地卑贱啊!

•“既是宇宙的光荣,又是世界的垃圾”

(二)既伟大又渺小的人是悲惨和不幸的

•1.真理

•2.善良

•3.幸福

•“当我考虑到我这短暂的生命将被前前后后的永恒所吞没,甚至我看见我占据的这块小小的空间将被无限巨大的空间所席卷而互不相知,我就害怕,我对自己是在这里而不是在那里以及为什么是现在而不是当时非常震惊。

•(三)消遣是恶,快乐是罪,因为它们妨碍人们认识自己走向上帝。

•(四)人的不幸来自原罪,来自于有限的人对无限的追求。

•(五)直觉心灵高于数学心灵。

•(六)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终究要皈依上帝。

第二节克尔凯郭尔

•一、生平

三、主要思想

(一)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哲学的批判

•1.批判黑格尔以理性压制非理性。

•2.批判黑格尔以必然性压制可能性。

•3.批判黑格尔以普遍性压制个性。

•“问题在于找到一个对我来说确实的真理,找到一个我能够为它而生为它而死的观念。

(二)开创了新的哲学方向

•1.以孤独的、非理性的人的生存取代了客观物质和理性意识作为哲学的出发点。

•2.以个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情绪(厌烦、绝望、恐惧)代替了外部世界和理智认识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

•(三)孤独的个人

•1.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体验世界,拥有相对于每个个人的主观真理。

•2.个人之为个人在于他的情感和意志(而非理智和身体),不受外部条件,也不受理性和逻辑规则的制约,有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决断的绝对自由。

•3.个人摆脱了对自然、他人和社会的依赖。

•4.个人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体验,是理性、逻辑所不能把握的。

•5.个人是为恐惧、颤栗、绝望等情绪所支配的,他必须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个人的生存乃是无尽的斗争。

•6.个人只有信仰上帝才会发现自己是真实的存在。

•(四)人生道路的三个阶段

•1.审美阶段:

人的生活被感觉、冲动和情感所支配,沉溺于感性的享乐之中。

莫扎特歌剧中的唐璜是典型代表。

•2.伦理阶段:

人的生活被理性所支配,克制自己的情欲,遵守普遍的道德准则和义务,甚至愿意为了崇高的理想而作出自我牺牲。

苏格拉底是典型代表。

•3.宗教阶段:

人的生活被信仰所支配,之为上帝而存在。

亚伯拉罕是典型代表。

•对克尔凯郭尔来说,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个人,或者说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徒。

第二章实证主义

§第一节概况

§一、19世纪中期,黑格尔派哲学瓦解,德国古典哲学终结,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终结,要求出现新的哲学思维方式。

§二、19世纪30年代实证主义最早出现于法国,40年代出现于英国。

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孔德,英国哲学家穆勒和斯宾塞。

§三、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

第一节概况

§三、实证主义是休谟经验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四、实证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

把符合自然科学要求的经验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企图克服传统哲学的思辨性和抽象性;要求把哲学局限于现象,提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

§五、后来在西方流行的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当代的某些科学哲学流派都深受实证主义的影响。

第二节孔德

§一、生平

§奥古斯都•孔德(AugusteComte,1798-1857)

§二、主要著作

§《实证哲学教程》、《论实证哲学的精神》、《实证主义概论》、《实证政治体系》、《实证宗教教义问答》

三、主要思想

§一、实证哲学的基本理论

§

(一)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

§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依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摈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那些所谓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最终证明的抽象本质。

一句话,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

§

(二)实证主义的目的

§考察各门自然科学的规律以及它们所利用的方法,并对它们加以综合,揭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建设性的知识。

§(三)实证主义所肯定的实在、有用的知识纯粹是关于现象范围之内的东西的知识,所谓规律是指现象间前后相续或彼此相似的外部联系。

二、人类和个人思想发展的三阶段论

§

(一)内容

§1.神学阶段(虚幻阶段)

§人们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来解释万物的内在本性、最后原因,获得绝对的知识。

与这一阶段相应的是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神权政治和军事统治的社会秩序。

§2.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

§人们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来解释一切,要求获得关于事物本质的绝对知识。

与这一阶段相应的是14-18世纪欧洲“启蒙时代”由抽象的民主和平等原则支配的政治制度。

§3.实证阶段(科学阶段)

§人们承认不能获得绝对的概念,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而是借助于推理和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

与这一阶段相应的是工业社会。

(二)评价

§三阶段论的目的是为了把实证哲学论证为体现了现代科学精神的最完善的哲学,同时也是为了把工业社会说成是最好的社会。

§孔德把人类思想的发展同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历史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认为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与一定的思想发展形态相一致,思想发展有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

这是合理的。

§但是三阶段论把思想本身当作了思想发展的根本原因,把人类的进步归结于人类所固有的道德和理智品质的进步,这是有失偏颇的。

而且,三阶段论也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

三、实证主义的科学分类

§为了达到实证的综合首先必须进行分类。

§分类应当从最单纯、最抽象、最一般的科学出发,依次及于较复杂和较不一般、较具体的科学。

§据此科学依次分为:

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社会物理学)。

四、实证主义的社会学

§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前者研究社会关系、结构及其性质和存在的条件,后者研究社会运动、发展的规律。

§孔德把人性当作社会的基础,认为决定社会的起源和性质的是作为人性之体现的情感意志,即人的本能。

§孔德认为一切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应当从“普遍的爱”、“普遍的同情”的原则出发,而绝不应当破坏现有的社会秩序出发。

五、实证主义的宗教

§孔德认为人的最高的道德责任,或者说,人的道德生活的最高形态就是对人类的爱和为人类服务。

§孔德认为人类相对于个人具有优越的地位,应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因此,实证时代的人们要像基督徒崇拜上帝一样崇拜人类,从而把实证主义变成了一种实证宗教,他自己称之为“人道教”,并仿效基督教制订了宗教仪式并建立教堂。

§孔德认为一切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应当从“普遍的爱”、“普遍的同情”的原则出发,而绝不应当破坏现有的社会秩序出发。

第三节穆勒

§一、生平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

§二、主要著作

§《逻辑学体系》(1843年)、《论政治经济学中若干未解决的问题》(1844年)、《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论自由》(1859年)、《论述和讨论》四卷(1859-1875年)、《代议政治论》(1861年)、《功利主义》(1863年)及《论妇女的从属地位》(1869年)

三、主要思想

§

(一)对物质和精神的解释

§穆勒坚持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一切人类知识都应以经验范围为限,哲学应当成为研究经验事实和科学方法的理论。

但是他又试图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外部世界的存在,认为物理科学和道德科学都以肯定外部世界的存在为前提。

§1.对物质的解释:

感觉的恒久可能性

§不管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总会引起相应感觉,而不以个别感觉者、观察者为转移的东西,叫做感觉的恒久可能性。

它们是恒久的、固定的、有规则的,因而我们相信它们是存在的,这就是人们一般称之为物质的东西。

§穆勒以感觉的恒久可能性来代替眼前的感觉说明外部对象,是为了表明,尽管我们的认识只能以感觉经验为限,但仍能形成个人的意识以外的对象的概念。

§感觉恒久可能性的基础是人的记忆、期待和心理联想。

这样一来,感觉和物质的区别无非就是现实的、当前的感觉与必将可能发生的感觉之间的区别。

§2.对精神的解释:

固定的、恒久的在各种情况下都将产生的精神状态,即感受或精神状态的恒久可能性。

§关于它们存在的信念同样是出于心理联想。

(二)逻辑体系

§1.对演绎法的批判

§穆勒逻辑学的主要特点是反对把理性演绎法的作用片面夸大,强调经验归纳法的作用,并对之做出了重要的发展。

§穆勒认为演绎法虽然是科学所必需的逻辑方法,但并不是获得新的知识和真理的方法,而且所谓的全称命题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只不过是众多特殊命题的汇集,同样没有超出经验事件以外的意义,因而演绎推理不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依然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从而成了经验范围内的类比推理,演绎法成了经验归纳法的一个从属部分。

三、逻辑体系

§2.归纳五法

§求同法(契合法)

§求异法(差异法)

§剩余法

§共变法

§求同求异共用法。

第四节斯宾塞

§一、生平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

§二、主要著作

§《社会静力学》、《进化的假说》、《心理学原理》、《生物学原理》、《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人与国家》。

三、主要思想

§

(一)第一原理

§斯宾塞认为哲学和科学都应以现象为研究对象,但他承认在现象之外有一种终极的存在,他称之为“力”。

这种绝对的力恒久存在,是一切现象的终极原因,是最高的实在。

但它终究是什么,这是人的概念和认识所无法表达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等科学和哲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不过是终极实在“力”的经验派生物,“力”本身是不可知的(自在之物)。

三、主要思想

§

(二)普遍进化论

§斯宾塞认为所有的现象领域都在恒久发生作用的“力”的推动下在恒久的进化。

§“进化是物质的集结,以及同时发生的运动的消散,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由相对不确定的、分散的同质状态进入到相对确定的异质状态,而被保留的运动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化”。

§一方面,进化是从相对不确定到相对确定,从分散到凝聚,从同质到异质的转化

§另一方面,物质的集结必然伴随运动的消散,所以到一定阶段进化就到了顶点,达到一种均衡状态,然后就是解体和退化。

§

(二)普遍进化论

§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论把物质和运动对立了起来,认为物质的进化与其运动方向相反,进化意味着消散,进化达到顶点处于平衡状态意味着失去了运动。

他所谓的进化实际上是由外力推动的,是一种机械的运动。

§斯宾塞把事物的变化归结为量的变化,所以他认为社会进化只能通过点滴改良来实现,革命不但不会导致进化,反而无政府状态,导致社会的退化和解体。

(三)社会学

§斯宾塞社会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他利用生物学的概念,特别是利用进化论来解释社会现象,使社会学生物学化。

这突出表现在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上。

§斯宾塞认为社会如同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社会的分工类似于动物机体各个器官的分工。

动物有机体包含了营养、循环分配和调节三个系统,社会有机体相应的也有三个系统:

担负营养(生产)机能的劳动阶级、担负分配机能的商人阶级、担负调节整个生产以至整个社会的管理者阶级。

它们之间的均衡的,否则社会就不能生产和进化。

(三)社会学

§

第三章唯意志主义

第一节叔本华

§一、生平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

§二、主要著作

§1813年《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dievierfacheWurzeldesSatzesvomzureichendenGrunde),1816年《论视觉和颜色》(dasSehenunddieFarben),181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WeltalsWilleundVorstellung),1836年《论大自然的意志》(denWilleninderNatur),1839年《论意志的自由》(dieFreiheitdesmenschlichenWillens),1840年《论道德的基础》(dieGrundlagederMoral),1851年《附录与补遗》(ParergaundParalipomena)。

三、主要思想

§

(一)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

§世界一方面是意志,一方面是表象。

其中,意志是世界的本体,而当人以意志直观意志活动时,意志就成了直观的对象,这就是表象。

因此,世界既是意志,又是表象。

1、世界是表象

§①经验和思维到的事物都是人的表象中的事物,不是自在之物。

§②任何认知都离不开主体,客体以主体为条件,也只为主体而存在,任何客体都是由主体运用其固有的先天表象能力和相应的充足理由构造的。

§“一切的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只是为主体而存在。

§“主体就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的一贯的、经常性的前提条件,凡是存在着的东西,都是对于主体的存在。

1、世界是表象

§③主体和客体都是表象,都不是独立的实体。

§④人的认识是相对的,主观的。

2、世界是意志

§①人的本质是意志

§A.主客体相对而在,对它们本身的认识必须超越主客分立的模式,超出表象世界,寻找自在之物。

§B.人的身体像其它东西一样是客体,是更复杂的机器,人的本质是意志,身体是意志的外在表现或客体化,人的行动服从于目的、愿望。

§C.意志把自己所意愿的东西当作对象,因而主客合一了。

2、世界是意志

§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作为宇宙之一部分的人的本质是意志,由此类推可知,整个世界的本质都是意志。

§意志是世界的终极本体,是真正的自在之物。

3、意志是生存的意志和生殖的意志

§意志是非理性的、无意识的,是“盲目的、不可遏止的冲动”,其根本目的是保持生存,所以世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生物为了永恒的生存,就需要生殖。

4、理性是意志的工具

§“认识从根本上看来,……知识从意志本身产生的、作为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一种器械。

认识和身体的任何器官一样,也是维系个体存在和种族存在的工具之一。

§——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认识意志只能靠直觉,不能靠经验和理性思维,它们只能达及现象。

(二)悲观主义伦理学

§1.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摇摆。

§2.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盲目的不可遏止的意志。

§3.否定人的生命意志才能成为自由的人。

§①研究哲学

§②进行艺术直觉,直观理念

§③涅槃

(二)叔本华思想的创新

§1.提出主客分立只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不应将之本体论化,不应把主客体割裂开来当作独立的存在。

§2.不把实体(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当作哲学的出发点,而是代之以非理性的意志,强调人的自由活动。

§3.强调了非理性直觉的作用。

第二节尼采

§一、生平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1900)

§二、主要著作

《悲剧的诞生:

源于音乐的灵魂》(DieGeburtderTragödie),《人性,太人性的:

自由灵魂之书》(Menschliches,Allzumenschliches,EinBuchfürfreieGeister),《朝霞:

道德偏见之反思》(Morgenröte.GedankenüberdiemoralischenVorurteile),《快乐的科学》(DiefröhlicheWissenschaft),《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一本写给所有人及不写给任何人的书》(AlsoSprachZarathustra,EinBuchfürAlleundKeinen),《善恶的彼岸:

未来哲学的序曲》(JenseitsvonGutundBöse.VorspieleinerPhilosophiederZukunft),《道德谱系学》(ZurGenealogiederMoral),《偶像的黄昏:

如何以一支铁槌进行哲学思考》(Götzen-Daemmerung,oderWiemanmitdemHammerphilosophiert),《瞧!

这个人》(EcceHomo)

三、主要思想

§

(一)重估一切价值

§“价值”是与生命有关的概念,价值的状况就是生命的状况,重估一切价值就是重估生命的条件。

§批判被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做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破除它们的权威,让人成为创造价值、制定善恶、肯定自我的人。

(二)酒神哲学

§日神(阿波罗,Apollo):

代表了希望、理想、健美、快乐、自由、力量。

§酒神(迪奥尼索斯,Dionysus),代表真实、本能、破坏、疯狂。

§“我宁愿做一个酒色之徒,而不愿做一个圣者”

(三)人和世界的本质是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derWillezurMacht)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

§1.人的本质是权力意志:

①肉体:

追求食物、财产、工具、奴仆;②精神:

追求知识、秩序、陶冶、同化。

§2.整个世界的本质是权力意志:

①物理学:

引力与斥力;②化学:

分解与化合,表现了一种侵占、征服的倾向。

§“世界除了强力意志之外,什么也不是;同样,你本人除了强力意志之外,什么也不是。

§——《权力意志》,张念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700页。

(四)永恒轮回

§含义:

权力意志的总量不变,只有局部的变化,所以过去和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未来会无限重复出现。

§目的:

排除理性主义哲学对绝对的、彼岸的世界的追求,肯定现实的世界和人生。

§在永恒的轮回中,权力意志创造意义,也给自己以意义。

(五)超人

§超人:

是生命力得到充分发扬的人,冲破了一切传统的死亡方式和道德规范束缚的人,是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创造力的人,是有着超群的智力、坚强的意志、绝对的自主性、高昂激情的人。

§末人:

个性泯灭、缺乏创造性和自由性、庸庸碌碌、浑浑噩噩。

(六)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

§主人道德:

超善恶,自己就是价值标准。

§奴隶道德:

把获得功力当作生活和行为的准则,把怜悯、同情、仁慈、宽恕赞为美德,把强者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当作恶人,害怕、嫉妒、仇视强者,要求强者抑制自己的情感意志,怜悯弱者。

(七)知识与直观

§对真理的追求是生命意志的表现,真理的标准在于是否符合主体的目的。

§理性无法把握变动不居的权利意志。

§理性(瞎子)是非理性(瘸子)的工具。

§任何真理不过是有用的、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神话虚构。

§“真理是一种如果离开了它某种生物便不能生存的错误,归根到底,生命的价值起决定作用。

(八)尼采思想与叔本华思想的区别

§反对把意志当作现象之外的自在之物,认为它就在人的具体活动之中。

§以权力意志代替了生存意志。

§以积极的悲观主义代替了消极的悲观主义。

第四章生命哲学

•第一节概述

•生命哲学(PhilosophiedesLebens,philosophyoflife):

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流行的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并进而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示。

•主要代表人物:

德国的狄尔泰(W.Dilthey)、奥伊肯(R.Eucken)、西美尔(GeorgeSimmel),英国的怀特海(A.N.Whitehead),法国的柏格森(HenriBergson)。

•生命哲学的特征

•不把生命看作是物质或精神、感性或理性的实体,而是看作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领悟,即心灵的非理性的内在冲动、活力和过程;

•生命哲学的中心点是“生成”(Becoming),它的意义是过程,是创造;

•反对机械、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主张以运动、创造和进化的观点来看待生命和世界;

•强调生命和激情对理性和经验的超越,具有非理性主义倾向,但又不完全否定理性和经验在一定范围内的作用,因而并非纯粹的反理性主义;

•生命哲学的类型

•生物学倾向的生命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