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名胜古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4395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临汾名胜古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西临汾名胜古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西临汾名胜古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西临汾名胜古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西临汾名胜古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临汾名胜古迹.docx

《山西临汾名胜古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临汾名胜古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临汾名胜古迹.docx

山西临汾名胜古迹

【自然风光】

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位于晋陕峡谷中段,吉县县城西北46公里的龙王庙处。

名胜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壶口瀑布宽50米、高30余米,洪波湍急,惊涛拍岸,粗犷壮观,气势磅礴,素有"黄河九曲之魂"、"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称,有"水电冒烟"、"谷涧起雷"、"彩桥通天"、"群龙戏浪"4大奇观。

黄河水跌入深槽,激起巨大云雾,恰似"水里冒烟";经煦阳斜射,水雾中出现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彩虹,又形成了"彩桥通天"。

滚滚黄河洪水势如龙腾虎跃,在深槽中亡卜翻腾,又恰如"群龙戏浪"。

因其形如巨壶沸腾,故名。

在壶口下游,有一长约5公里的石槽,宽约50米,汹涌澎湃的河水顺槽而下,犹如狂龙被囚,摇头摆尾,直达孟门,这条石槽被称为"千米龙槽"。

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内还有壶口秋风、孟门夜月、石窝宝镜、禹帽夕照、镇流巨石、守河神龟、壶口叉桥(为天然冰桥)等自然景观和龙门飞桥、早地行船、清代长城、桑津古渡、明代码头、龙王庙等人文景观。

壶口景色,四季各异。

严冬全孟春,河水涸瘦,流量只有150~300立方米/秒,冰封河面,安祥如眠,冰雪相映,细流涓涓。

更有瀑布激起的水雾,寒风中顷刻结冰,在瀑布周围形成一组红珊瑚、玉麒麟,阳光下七彩纷呈,形状各异。

晚春桃汛期,冰河解冻,流量猛增到8000~100立方米/秒,一变温柔为怒颜,狮吼虎啸,咆哮如雷,成群冰块,大者如屋,小者似牛,顺瀑直下,时而结队成行,时而垒积成山。

黄河水从北、东、西3个方向涌入龙槽,形成的瀑布总宽町达200多米,最大时町达千余米。

夏季,河水流量减为1000-2000立方米/秒,龙槽水位下降,落差加大,水柱冲天,吼声更壮。

金秋雨季,河水流量达到3000立方米/秒,主、副瀑布连成一片,洪波怒号,气贯长虹,景色壮丽。

春、秋季节水清之时,阳光直射,彩虹随波涛飞舞,景色奇丽。

明陈维藩《壶口秋风》诗有"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句,可谓真实写照。

壶口瀑布是世界上第一大黄色瀑布,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上的一颗明珠。

1987年7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88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1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1994年6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97中国旅游年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35张王牌和16条专线之一,

1995年3月被国家建设部指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5年3月被山西省旅游局评选为"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

孟门夜月从秦晋交界的黄河大桥朝下望,河水冲出龙槽豁然开阔,水面渐宽处,一块巨礁屹立河心,俯视如门,侧看如舟,仰视如山,实则是黄河中的一个小岛,它雄踞中流,划开河水,那就是传说中"山石为禹所凿"的孟门山。

相传大禹治水时,先在这里凿开了第一个阻挡洪水的"龙门"暗洞,就叫它孟门。

那孟门巨石之上,至今赫然镌有金明郡守所写的"卧镇狂流"四个一米见方的朱红大字。

如到河水下落时,这四个字便能露出水面,供游人观赏。

禹帽夕照在壶口瀑布东岸,龙王庙后,有一座孤峰,犹如天上飘下的一顶帽子扣在壶口岸边。

在夕阳余辉照射下,远远望去,它似乎在风中悠悠而动。

在光线渐暗的时候,它又似乎飘飘欲下,颇有清幽之感。

这座孤峰.就是石帽山,又叫"禹帽峰"。

传说这座孤峰是禹王的斗笠变成的。

石窝宝镜龙槽两岸淡赫色的石板面上,显露出许多树叶、鸟虫等古化石图案。

其间还夹杂着一个个储满清水,可把山川景色映照其间的石窟,小者如杯,大者如瓮,或斜或直直伸石底,如同一面面形态各异的镜子。

据考证,这些石窝水洼并非人工所凿,而是经洪水激流数干年来冲击石块盘旋磨蚀而成,因此,每个坑从坑沿滑到壁都光滑无比,而且每个石窝里都有一个圆形石头。

明代有人作诗赞曰;"河底有天涵兔影,山间无物掩蟾光......因其孟门开宝镜,嫣娥向晚理残妆。

"

姑射山仙洞风景名胜区姑射山又称藐姑射山,位于临汾市西约16公里处。

古代哲学家庄子在《南华经》中所说: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即此。

姑射山于隋唐时即为道教圣地,故又称姑射仙洞。

北宋政和八年宋徽宗曾亲游姑射仙境。

姑射山仙洞风景名胜共分北仙洞、云雾寺、南仙洞、龙须瀑四个景区。

主要名胜景点有大雄宝殿、铁佛洞、王母楼、照天池、会仙台、韩湘子庙、南天门等。

姑射山松柏葱郁,楼阁林立,

1987年7月27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陶唐峪景区位于霍州市东南15公里处,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陶唐峪之称得名于古平阳(今临汾)上古时期,传说陶(yao)唐氏部落首领尧王(后称尧帝),曾在此山巡游、考察、避暑,山中至今遗有尧祠、尧宫,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也曾在此山中洗浴,故山中也有仙女池。

陶唐峪景区大多为自然山水风光,这一点很难得,山雄、水秀、石奇、谷幽、景美、山民朴实等等为其特点,依山傍水所建曲折山道,爬上翻下甚是快慰,从山门下入口处舜渔潭,再往前就是后山一线天处;玉泉寺、龟山(摩山岭)、莲花台,正处于开发状态,山道比较艰难。

石门到一线天处,有百米长左右近似攀岩,手抓铁索爬行地段线路,线路一侧是巍峨高峰,一侧是瀑布深河,惊险奇绝之中使人顿生豪气。

【文化遗址】

丁村遗址位于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临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庄,长约十一公里,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

丁村遗址,是一片片断崖沟壑中的砂砾地,就在这里,发掘出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开始,是在1953年的挖沙工程中发现的。

1954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的专业考古人员组成发掘队在丁村长约11公里、宽约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

从黄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砾层中,发现了3枚丁村人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两千多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同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和30种软体动物化石。

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的沙砾层中发现了1块小孩的头骨化石。

因其发现于丁村,故名"丁村人"。

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相近。

柿子滩遗址位于山西省吉县东城乡西村,是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现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遗址。

2000年到2001年,考古工作者选择20个地点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出土了3000余件石制品、动物化石及装饰品。

发现方圆2公里的古人类活动中心区域,并发现一处距今2万年左右的篝火遗迹,从发掘的层面上仍能看到具有一定分布规律的烧土、烧骨、碳灰、动物碎骨和石制品。

此次挖掘还发现了一些至少有2万年历史、制做精美的蚌贝类穿孔装饰品,是近年来中国旧石器考古较为重要的发现。

柿子滩遗址石制品组合特征,代表了旧石器末期分布于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

柿子滩遗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探索中国细石器工业的起源和区系类型,以及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城东北的陶寺村附近,总面积430万平方米,是以陶寺文化(前称:

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要内涵的遗址。

1958年,在文物普查中发现,1961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已清理墓葬1300余座,获得一批陶、木、石、玉、骨器,发现了我国夏代文化的蓝本和我国最早的蟠龙图腾,以及我国最早的青铜铸件。

侯马晋国遗址春秋时代的晋国,从晋景公十五年(前584)到晋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家分晋,共经历了208年。

在这208年里,都城新田(今侯马一带)成为晋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此时正是我国奴隶制度崩溃、封建社会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解放后发掘出的侯马晋国遗址,为我们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一九六一年,"侯马晋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尧陵位于临汾市东,郭行乡北郊村西隅,涝河北侧,距市区35公里。

尧陵依山傍水,建在山脚下一个半岛形的岩石丘上,涝河环绕,岩崖下潺潺西流。

陵丘为纯净黄土筑成,高50米,周3O0米,古柏葱茂,世称神林。

陵前筑有祠宇,相传为唐初所建。

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载:

唐太宗征辽曾驻跸于此,因谒尧陵遂塑己像。

元中统年间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筑尧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间,都曾重修。

现陵丘如故,松柏依旧。

祠内现有山门(门上为乐楼)、牌坊、厢房、献殿、寝殿、碑亭等建筑。

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围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画

霍州千佛崖(俗称石佛崖,亦名佛峡)位于霍州市城南

7.5公里的辛置镇郭庄村西百余米。

千佛崖系石雕群像,座东向西,背靠大运公路,面临千里汾河。

地势东高西低,缓坡伸延至汾水之畔。

崖面东西宽

5.2米,xxxx

12.3米,总占地面积640平方米。

千佛崖现存有唐长庆二年

(822)、xx五年

(1510)铭文,从铭文中可以断定千佛崖始创于唐代。

从千佛崖雕刻的时间和艺术上看,唐代石刻是一个鼎盛时期。

题记历史说明它从崇佛祀佛的唐代开始雕凿,后又历经漫漫七百年间的续刻,不知经过了多少民间雕刻艺术家的鬼斧神工遂形成今之规模。

在整座群雕中,最大的一尊大佛高

5.5米,为唐长庆年间雕刻,是千佛崖石刻群体中的主佛。

这座大佛,慈眉善目,两眼平视,体态丰满,神情关注,以它智慧的目光,注视着人世间的芸芸众生。

其造形端庄、丰润,线条清晰,充分体现了唐代追求丰满圆润的艺术风格。

其余小佛或为三躯一龛(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四菩萨,或一佛一龛,或坐或立。

神态或慈祥,或虔诚,或天真,或喜悦......丰富生动,栩栩如生,无一雷同。

千佛崖造像艺术有着明显的民俗化趋势,"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既富于写实又兼收并蓄了民间艺术中想像丰富、生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民间佛教造像艺术的独创精神和我国古代历代雕刻艺术在吸取外来文化时表现出的艺术民族化的独特风格。

千佛洞俗名佛洞庙,在吕梁山南端乡宁县城东5公里营里村悬岩上。

山上树木茂密,花香扑鼻。

在丛林山花之中,突出巨石一方,长宽高各20米,体积近800立方米,佛洞即开凿于巨石之腰。

洞高

3.1米,宽深各

4.5米,四壁满雕神龛及佛像,刀法简炼,姿态庄重,局部绘有壁画,内容为佛传故事。

窟顶雕出藻井图案。

按其造像风格,应是隋唐作品。

洞前寺宇两进院落为明清建筑,有山门、厢房、配殿、献殿等,巨石位居最后,千佛洞则成为寺后佛堂。

寺宇规模不大,且布局严谨,殿堂结构简洁,形制典雅,与四周山石树木相互辉映,颇富雅趣。

寺内石碑,记载着信徒礼佛盛况及寺宇重修经过。

挂甲山石刻在山西吉县城南里许挂甲山。

此地背依锦屏山,面临清水河,杨柳夹崖,拱桥如虹,景色优美。

据县志记载,唐尉迟敬德出征寓此,曾在锦屏已挂甲,更名挂甲出,有传说唐太宗与秦琼奔赴长安,曾挂甲山巅,故名。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在山脚石崖上雕造佛像五区,每区二至三龛,龛人火焰式,龛内内多为一佛二菩萨,龛为座为覆莲瓣束腰须弥状,菩萨胁侍两侧。

其中卧佛一龛,右手托腮,左膝徽曲,造型生动,神态自如。

雕造手法剔地突起与线雕相结合,与其他石窟中圆雕相较,别具一格。

明代移民遗址位于洪洞县城北贾村西古大槐树公园内。

明代时这里为广济寺,寺旁有汉槐1株,1370年(明洪武三年)明朝政府在此设局驻员,发放"凭照川资"进行移民,旧址被移民后裔尊为寻根问祖之地。

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14年(民国三年)在山东做官告老还乡后的贾村人景大启在古大槐树处建成碑亭、茶室和牌坊等纪念建筑物。

碑亭坐北朝南,位于古汉槐处,单檐歇山式屋顶,檐下饰有斗拱、雀替,玲珑精巧。

亭内立碑1通,高

3.5米,宽

0.8米,碑首为盘龙雕饰,额题"纪念",碑阳刻"古大槐树处"隶书大字,碑阴刻有明末迁民始末。

碑亭后存1200年(金承安五年)石幢1座,为广济寺遗物。

碑亭南侧建四柱三门式牌坊1座,斗拱飞檐,尚存古风,牌坊正面横额刻"誉延嘉树",背面刻"荫庇群生"。

碑亭东侧为明代与占大槐树同根蘖生的大槐树,现在古槐旁系滋生的第三代槐树已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鹳窝"。

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海内外数以亿计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几个世纪以来,古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

【古代建筑】

尧庙位于临汾市秦蜀路南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汾史称平阳,《尚书》载"尧都平阳"。

司马迁《史记》云: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

足见华夏文明自尧始。

尧庙原建于汾河西岸,晋元康中徙汾东,唐显庆三年(685年)迁至今址,距今已1300余年;历代均为国家级祭祀之所,并进行过多次修葺与扩建,清康熙临汾和光绪帝以及慈禧太后曾御驾临此。

尧庙现占地

5.33公顷,主要有山门、王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古建筑群,以及距今已1600余年的汉代奇树柏抱槐、柏抱楸、鸣鹿柏、夜笑柏等景观。

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在此举行祭尧仪式并逢庙会,康熙帝巡幸尧庙时,定为皇会,届时全国各省、各族及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前来谒祭,庙会之盛为华北之冠。

历代帝王将相,达官司显贵,墨客骚人,对尧庙吟咏甚多,赞叹备至。

大云寺又名铁佛寺,位于临汾市区西南隅。

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遭地震毁坏,五十四年

(1715)重建。

寺院由山门、献亭、中殿、方塔、藏经阁等建筑组成。

方塔是寺院的精华,六层,一至五层为方形,第六层为八角,按八卦方位排列建造。

塔高30米,系水磨青砖砌成,塔的四角边有铁峰28个,微风乍起,叮当作响,清脆悦耳,古趣盎然。

各层均有琉璃图案构件,装饰成仿心,共计64块,内容为佛门传说故事,为阳城县匠师所作,引人注目。

塔内一层中空,空间较大,内置高六米、直径五米的生铁铸佛头,造型丰满,眉目端庄,形神兼备,为唐代原作,故有铁佛之称。

它反映出盛唐时期平阳冶炼技术水平,对研究我国采矿、冶炼技术有重要价值。

平阳鼓楼坐落在临汾市区中心,大约始建于北宋年间,金、元、明、清皆重修过,但楼体仍保持原建筑特点。

楼的平面呈正方形,四边各40米,面积1600平方米,通高

40.5米。

四面没回廊。

基座全用青砖砌筑,座高八米,南北东西有高宽各五米的券门。

四个券门横额分别题刻"北达幽并"、"南抵秦蜀"、"东临雷霍"、"西控河汾"。

楼体稳重厚实,结构得体。

上做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楼阁,建筑独特,高大雄伟。

古人称之为"拔地千寻,依云逼日"。

可惜这样一座重要的古建筑,于1948年毁于战火。

1983年,临汾市人民政府成立修复鼓楼委员会,倡议全市人民集资捐款修复鼓楼。

1984年开工,1986年恢复原貌。

牛王庙戏台在山西临汾市西北25公里魏村牛王庙内。

戏台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毁于地震,至治元年(1321年)重建,明、清曾予修补。

庙内现存廊庑、献亭、正殿、垛殿等。

正殿供三王(牛王、马王、药王),塑像俱存。

戏台为木构亭式舞台,平面方形,单檐歇山顶,四角立柱各一根,前面及两侧前部敞朗,作为台口,音响效果较好,背面及两侧后部筑以墙壁,还保留着宋金乐亭古制。

台上无后场之分,前檐用八棱石柱两根,正面雕牡丹及化生童子,柱侧刻创建与重修年代。

台上梁架迭构,额枋、兰普、斗拱上下三层,形如庞大疏朗的藻井,简练精巧。

戏台古称舞亭或舞楼,宋、金时晋南一带已有,元代相当普遍,但保存至今者较少。

戏台为研究元杂剧在山西一带发展历史和金元时期戏台建造规制的重要资料。

庙内献亭,造型别致,结构精巧,也是一处较为珍贵的古代建筑。

广胜寺为我国一著名佛教寺院,位于汾河以东,距临汾市45公里,洪洞县城东北方向三十余华里的霍山南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平阳府志》记载,广胜寺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初名俱卢舍寺,亦称阿育塔院,又据寺内碑记载,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汾阳郡王郭子仪奏请皇帝改名为广胜寺,整修和扩建了寺庙。

郭子仪见到佛教"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便奏请皇帝改名为广胜寺。

元代毁于地震,现存殿堂为元代所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公元15-1527年)在上寺增建琉璃飞虹塔,始成今日规模。

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宝塔高耸,殿阁峥嵘,红墙殷殷,翠柏森森,呈现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明代监狱在洪洞城内旧县衙(今县政府)西南隅,有一座古老的监狱,据《洪洞县志》记载,这座监狱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距今已六百多年了,是我国仅存的一座完整的明代监狱,一九五九年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监狱,俗称"苏三监狱",那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苏三起解》就发生在这儿,明正德年间(公元一五○六--一五二一年)北京名妓苏三在洪洞蒙冤落难囚于此监,后人遂称之为"苏三监狱"。

苏三出身寒门,本姓周,系良家女,因家境生变,求亲不遇,被骗京城,附入烟花,排行三姐,号玉堂春,守法不逾,邂逅金陵王景隆,彼此相爱,矢志不渝,时洪洞县富商沈洪(字延龄),管贾京城,慕玉堂春之名,以重金赎回洪洞作妾,其妻皮氏妒之,置毒饭中,沈误食而亡,皮氏诬告苏三,知县受贿,屈打成招,遂称狱冤,后景隆中举得官巡按山西玉堂春逢夫得救,二人终成亲眷。

这一动人的历史故事被编成小说、戏剧等广为传颂,经久不衰,苏三监狱也随之闻名中外,成为人们参观游览和考察历史的名胜古迹。

蒲县东岳庙位于蒲县城东,这里环山十多里皆为松柏丛林,鸟语柏香,峰峦耸翠,景色宜人。

来到东岳庙所在地,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影壁上的"蒲县胜景"四个大字。

东岳庙创建年代不详,金泰和五年

(1325)已有,历代修葺。

由此北上,沿长虹磴道,经土地祠、将军祠、"御马厅"、"莲云厅",便可远远望见山门。

穿山门往上望,可见登仙桥,它是凌霄殿通往天堂楼的唯一通道。

凌霄殿的神龛塑像是黄滚夫妇,即黄飞虎的父母双亲。

在乐楼背后的通道口有一幅醒目的对联,它是蒲县的一个知县写的,上联是"伐吾山林吾勿语",下联是"伤汝性命汝难逃"。

大概是因为有这幅对联的原因,柏山的树木保护得很好。

从乐楼下到看亭里,南望是正面乐楼,再看东、西两侧还各有一乐楼。

显然这里过去可以同时演出三台戏,其热闹景象可想而知。

正面乐楼横楣有精致的木雕,其内容为人物故事,左为"渔樵",右为"耕读",中间是"八仙庆寿",并有花卉穿插陪衬。

工艺细致精巧,深受游人赞赏。

从看亭过金水桥是献亭,是为东岳大帝供献祭品、进行祭祀活动的地方。

该亭建于金泰和六年

(1206),四周敞朗,顶盖为歇山式;四角均为蟠龙石柱,造型精湛,或拱躯待发,或回首怒视,或腾于云雾之中,或游于波涛之上,或追鱼,或捕龟,生动逼真,是我国宋、金石雕艺术中的珍品。

献亭的正北是东岳行宫大殿,宫门额书"东岳齐天"。

殿内木制暖阁内塑着东岳庙之主神--东岳大帝黄飞虎的坐像,神态肃穆,长须垂胸。

传说,黄飞虎是商朝大臣,因纣王暴虐无道,遂反殷投周,跟周武王一起伐纣,屡建大功,直至战死沙场。

为了表彰其伐纣功绩,道教祖师封其"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为五岳之尊,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并执掌幽冥地府十八重地狱。

传说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方许施行。

所以这座庙里还设置了一座规模庞大的地狱。

东岳行宫后面是寝宫。

寝宫神龛里的塑像是黄飞虎夫人。

寝宫背后是昌衍宫,又名"子孙圣母祠"。

殿内木制神龛、泥塑主像三尊,为三霄娘娘。

传说其执掌人间生育。

最后是地狱。

从地狱入口下去,第一层是阴曹,分东曹、西曹。

周围廊下面的梁上绘着《封神演义》的故事。

从阴曹再下18个台阶,便是地狱。

地狱山由三面合围的15孔窑洞组成,是东岳庙中泥塑艺术之集锦。

正北五孔窑内设五岳大帝,东西两边是十殿阎君。

十八地狱在各殿案前交错罗列,各狱鬼卒,都在历行职守,施行冥罚:

有的推磨,有的拉锯,有的挖眼,有的刮面,有的搅油锅,有的烧火坑......或突眼怒视,或切齿鼓力,无不逼真传神,给人以生动之感。

在地狱塑像中,还穿插有"目连救母"、"龙王告状"、"唐王游地狱"、"刘全进瓜"、"胡迪骂殿"等人物造型。

整座地狱,从第一殿"阴阳界"始,到第十殿"轮回转生"止,各类塑像140余躯,尺度约同真人相等。

像这样庞大完整地狱造型,是我国现存寺庙中稀有的一组明代泥塑佳作。

尽管其表现内容荒诞无稽,但塑像本身却是研究我国古代塑造艺术的宝贵资料,因而受到国内外专家及游客的赞赏。

隰县小西天又名千佛庵,在山西隰县城西北1公里凤凰山,是一处佛教寺院,创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西天三面环山,庵前临河,古木参天,清流涓涓,凤凰山土崖如削,寺庙突出在高台边缘处。

登小西天须经"通天桥",踏240余级台阶,穿越10多米长的土洞,才能踏入小西天的院门。

寺院外形奇特,众多台阶攀登而匕势如登西天极乐世界之感。

庵分上下两院。

古县延庆观在古县城东北屏风山上。

该观创建于宋宣和二年

(1120),竣工于xxxx初年

(1124),故名延庆观。

距今八百七十余年,由城东登延庆,山道崎岖盘旋,非健者,力不能支。

观内上院,建三清殿,古朴典雅,为旧时供神之所。

殿前有古枞一株,高18米,围4米余。

树冠为黛青色,形似伞状,时有异禽翔集其上。

殿东为神龙祠,石崖间有泉水汩汩而出。

凿石汇水,则清流潺潺。

泉水冰寒震齿,但严冬却不结冰。

泉水潜流出祠,循院中明暗二渠,经石龙之口,注入鱼池之中,人称其为"活水龙吟"。

池内锦鳞游泳,碧藻沉浮。

晴空倒映,泉声淙淙。

临池精神顿感清爽,而尘烦尽涤矣。

神龙寺南有石窑三孔,上建小亭。

登亭,北可仰望霍顶,西可鸟瞰县城。

亭下行云缭绕,故而亭名"翠云亭"。

观外群柏五六百株,遍布于屏风山西坡之上,粗径盈尺,细径数寸,衬托着延庆观之观景,使延庆观更显瑰丽迷人了。

浮山老君洞位于浮山县城南5公里处,占地面积1224平方米,始建于唐武德二年(619年),历唐、宋、元、明、清五朝的风尘岁月,有毁有建,始成现存规模、1957年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个部分,由南至北建于一条中轴线上。

老君洞洞深

8.3米,宽

10.1米,洞内左右各卷石洞一个,有石碑各一立于洞中。

石梁殿为洞上二层建筑,其结构奇特,殿、梁、檀、栋、椽、宇、檐、瓦等纯为石制,无寸木片瓦。

殿门两壁嵌《太上显化图》线刻石雕组画81块,殿内神台上雕有李老群石像,四壁有元代壁画《黄录朝圣》绘有115组612个神话人物,线条流畅,主题突出,造型生动,手法浪漫夸张,透视合理匀称。

《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报刊曾对其进行了刊载,是研究我国道教文化老子哲学思想及古代美术雕刻艺术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襄汾普净寺在山西襄汾县城西南30公里史壁村。

规模敞朗,建筑巍峨。

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元、明遗物。

山门三间,天王殿五间,悬山式。

菩萨殿五间内柱设在前槽,依柱筑扇面墙一道,墙前为观音菩萨和善财童子,丰润娴雅,两隅十八罗汉各具神态。

墙后地藏、道敏、冥化端庄肃穆,十殿阎凝神对坐两侧。

最后为大雄殿,五开间六架椽,原为悬山式,后改为硬山,斗拱四铺作单下昂,殿内后槽施二金柱制成佛龛,柱上用蝉肚形大雀替承托四椽伏,伏上架内额直达两山,次间大爬梁由檐头直承平梁以下,结架纯系元构。

龛内塑释迦、文殊、普贤华严三圣,其中二菩萨身式修长,衣饰合体,面形上方下圆,神态娴静慈祥,塑工颇为精巧。

坤柔圣母庙在山西吉县城东北8公里谢悉村土垣上。

四周山峦环绕,视野广阔,庙址居高临下。

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延佑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现存坤柔圣母殿为元代遗构。

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

殿内减柱造,四根金柱移于次间,柱头施大雀替,额枋两层,分置上下,形成井字形梁架。

下层设抹角梁,上层施栏额和普柏坊,前后檐及两山由爬梁承托荷载,中心由斗拱挑承着垂莲柱,结成疏朗的藻井,结构之奇巧,为我国古代建筑中所少见。

霍州署衙位于山西霍州市东大街北一侧,始建于唐代。

现存古建筑为元、明、清遗构,有大门、仪门、甬道、牌坊、戒石亭、大堂、二堂、内宅、静怡轩、西科房等。

规模宏大,形制壮丽,是我国现存唯一较完整古代州级衙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师家沟清代民居位于汾西县城东南5公里处。

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扩建而成。

总面积400多平方米,分主体和附属建筑两部分。

主体建筑布局合理,浑然一体,依山附势,雄浑壮观,其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