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经济史专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4390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史经济史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世界史经济史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世界史经济史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世界史经济史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世界史经济史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史经济史专题.docx

《世界史经济史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史经济史专题.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史经济史专题.docx

世界史经济史专题

世界史经济史专题

注:

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

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两化”趋势、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主要国家经济发展脉络三个小专题。

每个小专题包含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五个实用构成部分。

小专题一: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两化”趋势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

新航路开辟后。

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初步形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其标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③最终形成:

二十世纪初。

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世界市场的作用(评价):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并使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②列强对世界其它地区国家的侵略、宰割,使亚非拉国王地区陷入长期落后状态,但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建立背景:

随着二战胜利的临近,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的机制,以稳定世界秩序;二战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惟独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大大膨胀起来;经济实力的急剧膨胀使美国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②建立:

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③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从而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2)二战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过程、意义。

①过程: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②意义:

尽管在体系中,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是它们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①背景:

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相互影响和依赖的程度加深。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②成立:

1993年底,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时,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

1994年4月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③宗旨和原则:

世贸组织是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的,它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即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④作用:

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于2001年11月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正式成员。

影响:

中国加入世贸,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中国加入世贸,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对中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世界来说,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将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发展趋势及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①原因:

市场经济制度是运行方式;新科技革命提供物质条件;国际金融是催化剂;跨国公司是主要力量;两极格局的结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②趋势表现:

国际贸易的增加;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的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4)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双刃剑):

①积极作用(利):

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②存在的问题(弊):

一是剪刀差。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

在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有优势,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底子薄、技术水平低、生产设备落后等原因,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二是共命运。

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

三是主导权。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和挑战。

4.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洲经济区域一体化:

①背景:

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二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使欧洲人民意识到不能再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欧洲联合的必要性强烈的表现出来。

②进程: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1957年,六国首脑签署《罗马条约》。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在布鲁塞尔宣告成立。

1967年,以上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68年,关税同盟建成。

同年,欧洲共同农业政策基本得到实施。

1985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提出;1993年,正式开始运作。

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欧洲一体化的内容从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1995年,欧盟决定将欧洲单一货币定名为欧元。

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

③意义:

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

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欧元的诞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稳定地发展。

(2)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对美国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加拿大和墨西哥也需要应对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因此,三个国家开始建立区域经济组织,以求与欧共体等抗衡。

②过程:

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域组织。

该协定从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③作用:

在经济上形成互补。

促进了三国的经济发展。

为三国贸易的扩大和生产的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其他美洲国家也开始意识到经济联合的重要性。

(3)亚太经合组织:

①背景:

20世纪70~80年代,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密切。

②过程:

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美国等12个国家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

③原则:

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以及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

其合作方式被看做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

④作用:

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

还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课标版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01):

开辟新航路

(1)东方的诱惑: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

于是,很多西欧人都渴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同时,教会也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

而这一时期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更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新航路的开辟: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领一支由三艘帆船组成的葡萄牙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

到达非洲的最南端,迪亚士把它命名为“风暴角”;后来,葡萄牙国王把它改称为“好望角”,希望它能带来好运。

10年后,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印度。

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圆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也一定能到达中国和印度。

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哥伦布以为这里就是印度。

他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居民,其实那只是今天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

哥伦布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他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沿着哥伦布开辟的航路,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3)走向会合的世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地方,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各地销售,赚取丰厚利润。

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

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历史上称这些变化为“商业革命”。

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这被称为“价格革命”。

所有这些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02):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海上马车夫”:

荷兰濒临大西洋,手工业发达,但自然资源稀缺,本地市场狭小。

许多荷兰人外出从事商业活动,来往于世界各地,赚取了许多钱财。

荷兰因此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1581年,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国王的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当时,荷兰拥有的船只超过1.5万艘,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人因此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当时,在荷兰政府支持下,一些资金雄厚的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很快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2)“日不落帝国”:

新航路开辟以后,大西洋航运日趋繁忙,英国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人海外贸易的竞争。

1588年,西班牙派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讨伐英国,遭到惨败。

从此,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17世纪初,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据点。

不久,英国爆发了革命,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方面,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

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

英国在殖民争夺战争中,先后打败荷兰、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3)世界市场的拓展:

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

此后,荷兰、英、法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

当时,西欧国家生产力还不高,仅仅依靠正常贸易,远远不能满足它们对财富的贪欲,抢掠、欺诈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卑劣手段。

在美洲,西班牙殖民者抢夺大量财富的同时,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由于被屠杀、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死去。

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大量非洲黑人被掳掠卖到美洲为奴,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

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03):

第一次工业革命

(1)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当时,越来越多的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还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由于呢绒出口剧增,刺激了羊毛需求,地主们热衷圈地养羊,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

许多人把在殖民掠夺中获得的财富投资于手工工场,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在新兴的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首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飞梭出现以后,人们希望提高棉纱产量。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一次能纺出多根纱线的纺纱机,他把这种纺纱机命名为“珍妮机”。

后来,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

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

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从工场到工厂:

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雇用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

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

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做工,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工业革命也促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3)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不久,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厂所需要的原料也要来自世界各地。

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04):

第二次工业革命

(1)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们把这一历史进程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

发电机、电动机先后问世,出现了集中供电的发电厂,输变电技术也日益完善。

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

内燃机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蒸汽机,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特别是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人们在用内燃机驱动火车和轮船的同时,还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化学工业的发展也令人瞩目。

科学家们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科学技术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

(2)垄断组织的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纺织、钢铁及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很多工厂有成千上万的工人,资本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

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

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

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3)世界市场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更为迅猛,也更为广泛。

它在多个国家和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同时展开,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汽车越来越多,火车和轮船越来越先进,交通运输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5.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01):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系。

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这些文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2)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

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是,这个体系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它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

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6.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02):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洲联盟:

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从反面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7年,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欧共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2)北美自由贸易区:

为了应对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挑战,美国加强了和加拿大、墨西哥的合作。

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根据协议,北美自由贸易区将用15年时间,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影响下,亚洲太平洋地区也开始谋求建立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是:

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同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亚太经合组织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7.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03):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