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复习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4152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中的心理学复习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活中的心理学复习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活中的心理学复习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生活中的心理学复习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生活中的心理学复习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中的心理学复习文档.docx

《生活中的心理学复习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的心理学复习文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活中的心理学复习文档.docx

生活中的心理学复习文档

1.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意即“灵魂之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最早把心理学建立起来的人是德国的哲学家冯特,他在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至此,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而具体的科学。

因此,人们把1879年确定为心理学的诞生年。

2.1888年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授予卡特尔心理学教授的职称,心理学才在学术界取得合法的地位。

最早研究心理学的人是亚里士多德,他的著作《论灵魂》被公认为是最早研究心理学的专著。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4.心理过程

(一)、认知过程

(1)、感觉:

信息的输入和确知;

(2)、知觉:

信息的解释;

(3)、记忆:

信息的再反映;

(4)、思维:

就是人们应用概念进行认知的过程。

(5)、想象:

就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6)、创造:

从已知出发,最终超越已知的过程;

(二)、情绪、情感过程

(1)、情绪:

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情感:

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

(1)、意志:

指确立目标,克服困难,提取新生的能量以达到目的的过程;

5.个性心理

(一).个性的意识倾向性

(1)、需要:

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某些心理或生理因素的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2)、动机:

指在需要的基础产生的,激励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为,并将行为导向某一具体目标的心理过程;

(二).个性差异

(1)性格:

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气质:

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系统的总和;

(3)、能力:

表现为人的一种高效率的适应力;

心理学属于边缘科学,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点上生长出来的学科群,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6.心理学的任务

最根本的任务是:

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个案法

问卷法

8.人的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所谓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指心理是人脑自身具有的特定功能和作用。

因此,大脑是人心理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离开了大脑,心理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人的心理是以人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所决定的。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

人是心理活动的主体,人自身所具有的需要、动机、情感、知识结构必然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从某种意义说人的某种心理往往是经过人已有的主观世界过滤而产生的。

我们在认识和了解人的心理时,除了要注重外在的客观世界外,还应充分认识人的主观因素。

//这种主观因素就是人的意识!

9.印象形成的特点与偏见

(一)、表情特征的知觉

(二)、主要特征的知觉

(三)、把各种特征逐向地看成一致

(四)、消极、否定的品质更容易影响对一个人的正确印象。

10.从众心理

(一)、含义:

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在认识和行为上表现出与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二)、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1、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团体目标

2、为取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

3、为了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现状

4、不愿意感受与众不同的压力

(三)、影响从众心理产生的因素

1、群体规模

2、群体凝聚力

3、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4、个性特征和性别差异

11.首因效应

(一)、含义:

又称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在与人第一次交往的过程中,给对方形成的在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印象。

(二)、第一印象效应的信息来源

第一印象主要获得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饰等方面的印象。

1、自己亲眼见到对方所获得的印象(面对面)

2、自己看到或听到对方其他方面的材料时所获得的印象。

(三)、第一印象的特征

1、表面性

2、片面性

3、类化

4、归因

12.近因效应

(一)、含义

指最后一段时间或日常生活中要分别的那段时间留下的最深印象。

(二)、表现

1、一般来说,对他人的印象,如果中间无间断,第一印象是主要的,中间有间断,则近因效应是主要的。

2、对不熟悉的人第一印象效应是主要的,对熟悉的人近因效应是主要的。

13.晕光效应

(一)、含义:

又称“晕轮效应”、“光圈效应”等。

它是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深刻鲜明的印象后,遮掩轻其余品质特征的现象。

(二)、结论:

一个人漂亮有魅力,于是他的其他特点往往也被认知为具有积极意义了,这显然是晕光效应引起的偏见。

14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指人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征。

2.环境-----指人周围的客观世界,或存在于人们周围的一切因素的总称;

3.教育------社会最终将按教育程度来安排工作和领取报酬!

4.人自身的主观因素

指人并非被动的接受外界事物的影响,相反它对外界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选择和过滤作用;同时,人是具有意志力和创造力的主体,它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现实的不足,创造条件以达到和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愿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15.成长中的心理困惑

(一)、克服恋母情结

1、含义:

现代心理学认为:

所谓“恋母情结”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

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即一种心结。

2、“恋母情结”的心理特征倾向(表现)

(1)、无主见,缺乏进取精神;

(2)、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易女性化;

(3)、缺乏自主意识,精神极度容易慢性萎缩;

3、如何克服恋母情结

(1)、最重要的是改变对母亲的态度,即不把母亲作为依存和撒娇的对象,而是作为照顾对象;

(2)、变倾诉为受诉,即不是让母亲听自己诉苦,而是听母亲诉苦。

(3)、转变依赖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即主动地体贴他人,宽容他人;

(二)、克服恋父情结

1、含义:

现代心理学认为:

恋父情结是指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2、心理特征倾向(表现)

(1)、恋物癖,特别眷恋男性物品。

如:

打火机、刀、剑、枪、棍棒等。

(2)、排同性,倾大龄异性。

3、如何克服恋父情结

(1)、首先是进行性的教育,

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性的社会角色教育

让孩子明白“男女有别”,教育孩子从依恋父母中解脱出来;

第二、是帮助孩子走向同龄同性伙伴,结交同性朋友,为将来青春期结交异性朋友做好铺垫;

(2)、其次要行为配合

孩子的“恋父情结”主要源于婴儿期父爱的过溢与母爱的不足;

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父亲要有意识地疏远女儿;

第二、是母亲应该急起直追,满足女儿的爱欲依附;

(三)、摆脱空虚感

1、含义:

空虚是一种消极情绪。

是人的一种不踏实,不实在,弥漫性的心理感受。

2、拥有空虚感的人的表现

(1)、情绪消极

(2)、精神萎靡

(3)、自信心低下

(4)、生活态度冷漠

3、如何摆脱空虚感

(1)、调整需求目标

(2)、求得社会支持

“找心理医生”“做公益”“当志愿者”

(3)、博览群书

(4)、忘我的工作

(5)、目标转移

16.单身的心理倾向

(一)、含义:

单身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类型

1、“单身贵族”------自愿选择单身生活,觉得这样最美,是一种心理倾向。

2、“暂时单身”------这类人渴望结婚,但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人结婚。

(三)、成因

1、一是具有自恋和同性恋倾向

2、信息处理能力跟不上变化,难以维持和发展人际关系,实际社交圈子缩小,彼此的信任度下降。

3、受过不良教育,价值观产生偏差

4、心理遭受过创伤,如:

家庭不幸经历;失恋或伴侣背叛;恋人或伴侣不幸死亡;

17.如何走出单相思

(一)、含义:

很难下个准确的定义,一般理解为:

单相思是心病,反映出一个人的情爱的心理状态。

(二)、单相思人的心理状态

1、自卑感很深

2、自信力不足

3、主动性较差

4、心理负担过重

(三)、如何走出单相思:

方法有二:

1、一是移情(转移注意力于学习或工作)

2、二是倾诉(一是告诉对方,二是告诉朋友)

18.网恋心理

(一)、含义

由于网络的普及,网络与爱情之间出现了某种契合度,人们发现了在虚拟网络空间可同时满足对爱以及安全感的需求,这就是网恋。

(二)、类型

1、超越型的虚幻网恋

这类网恋者幻想能在网络上得到超越一切世俗的纯真爱情。

这类人往往很容易在网络上坠入爱河而不能自拔。

2、超脱型的浪漫网恋

现实爱情婚姻必须面对柴米油盐。

而网恋却不必面对这些,在网上可以恋爱得死去活来,而不必谈婚论嫁。

因而,他们感觉到一种最超脱最浪漫爱情体验,因此深陷其中而乐此不疲。

3、游戏型的欺骗网恋。

只想在网络上体验一下交友甚至是好玩的感觉,他们既无心真诚爱对方,也无意对自己的言行负任何责任。

(三)、如何看待网恋

1、强化自我意识

2、明白网恋的特性

3、加强自控能力

4、注意转移

19.吸烟成瘾的心理分析

1、男性:

吸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吸烟驱除不良情绪

很多人希望通过吸烟控制自己的焦虑、紧张,不少人在自己情绪低落、悲伤时吸烟量增加

有些人通过吸烟解除疲劳,集中注意力量增加

2、女性:

女性吸烟则较少出现上述动机

女性吸烟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吸烟表示自己自立,与男性平等、新潮;

希望通过吸烟减轻体重

(二)、青少年吸烟的心态

1、好探险心理

由于青少年时常会尝试做一些父母不允许做的事情,以满足个人的好探险心理;

2、从众心理

3、虚荣心理

(三)、如何戒烟(从心理学角度)

1、树立信心

2、将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

3、制定计划

4、把计划告诉别人

(一)、饮酒的根源

1、是一种心理需要。

2、是一种文化风俗。

3、是一种社交礼仪

(二)、饮酒的原因

1、从众模仿(特别是青少年)

2、出于好奇(特别是青少年)

3、社交需要“男儿不吸烟枉自活人间,男儿不饮酒枉在世上走”

4、逆反心理

5、寻求解脱“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

20.青少年网恋

(一)、青少年上网的心理

1、求知心理

2、从众心理

3、避世心理(即回避现实的心理)

由于学业的压力,家长的期望太高,同学间的竞争太大,从而使得青少年对现实的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焦虑甚至恐惧,为了摆脱这些压力而选择上网,进入一种虚拟世界,以求暂时的安宁和超脱。

4、破坏心理

(二)、如何摆脱青少年网恋

1、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2、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携起手来,还给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份属于自己的“空间”;

21.理解需要

(一)、什么是需要

1、定义

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某些生理或心理因素的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二)、如何正确地理解需要

1、需要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2、需要是一种主观状态,不能等同于客观刺激物本身;

3、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4、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重要源泉;

5、动物的需要与人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分类

1、按起源和产生可分为:

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按需要的对象可分为:

物质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

2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对底部的需要比高层次的需要更为有力和强烈;

23.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爱与归属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启示:

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4.成就动机

(一)、成就动机的含义

指人追求成功、力求完美,力求取得成就,有所作为的动机;

(二)、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环境

2、智商

3、教育

4、人自身的内部因素

(三)、成就动机强的家庭的特点

1、他们懂得孩子往后要有前途必须多读书,并认为社会最终是按教育程度安排工作和领取报酬的;

2、他们认为缺乏教育是取得成功的障碍,并常常为自己没有取得多少成就而内疚;

3、他们能一贯地鼓励子女认真学习,并准备上大学,有条件的还亲自指点子女学习;

4、他们严格要求子女,尊重子女的独立性、主动性,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家庭里比较具有民主气氛,能够容纳反面意见;

5、不保守,乐于接受新观念;

(四)成就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1、让学生(社会)明白知识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2、让学生(自己)经常性地在学习中成功,胜任愉快;

3、让学生(自己)掌握广泛而深刻的基础知识;

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克服

25.自我为中心

(一)、含义

指将精力过分集中在自我的身上,过分关注自己的问题,很少主动关心他人和社会的现象;

(二)、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1、因过分关注自身症状,容易导致疑病;

2、看问题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3、与他人交往时,只考虑自己的心理需求,不替别人考虑;

(三)、自我为中心形成的原因

1、多数自我为中心的人,从小就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家庭关注过多,长大后仍固守原来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将同事同学、朋友当成父母的形象或无意识地依赖他们;

2、有些人从小被家庭忽视,甚至遗弃、打骂,容易表现出自私、过分考虑自己的心理特征;

(四)、自我为中心的克服

1、应该把生活精力投向自我以外的学习、生活、人际、爱好等方面,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2、要学会接受批评,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

3、改善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平等交往;

26.多疑

(一)、含义

是指过多地怀疑他人、不信任他人的心理现象;

(二)、表现

1、是一种完全由主观推测、疑心他人的心理

2、多疑心理的人大多存在思维偏差,在思维上主动进行推理、推导

(三)、多疑心理形成的原因

1、多疑性格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2、多疑性格与个人的经历也有一定的关系;

(四)、多疑心理的克服

1、要用理智的力量去克制冲动的情绪;

2、要学会从别人的言行中了解别人的性格,对于那些正直、坦诚待人者,根本没必要怀疑;

3、要树立自信心,不必太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合别人的意,相信自己一定能赢得属于自己的友谊;

27.孤僻

(一)、含义

生活中有一些人不太愿意与人交往,独来独往,沉默寡言,内心封闭,我们把拥有这种心理现象行为称为孤僻。

(二)、孤僻心理的表现

孤僻形成的原因不同,表现也略有不同:

1、怪癖型

2、清高型

3、性格型

(三)、孤僻心理形成的原因

1、童年时的心灵创伤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2、家庭教育也是制造孤僻性格的一个因素;

3、有些人的孤僻是因为错误的观念;

(四)、孤僻心理的克服

1、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地自我暴露,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优点和缺点告诉朋友,不要顾及太多;

2、对你的朋友要有合理的要求和现实的期望;

3、积极主动与人交往,优化自我的性格;

4、对于因怪癖或其他心理障碍而引起的孤僻,应积极寻找病因,给予必要的治疗;

28.人际冲突

(一)、含义

指人际环境中个体或一部分人试图满足自身需要而使另一人或者另一部分人受到挫折时的社会心理现象;

(二)、人际冲突产生的根源

1、个性因素

源于人与生俱来的潜在的“攻击性”

2、争夺有限资源的冲突

3、价值观冲突

4、利益的冲突

5、角色冲突

6、权利冲突

7、组织中职责不清导致的冲突

8、风气不良引来的冲突

(三)、人际冲突的类型

1、有益冲突和有害冲突

2、个体冲突与群体冲突

3、地域冲突与跨文化冲突

4、需要的冲突与动机的冲突

(四)。

冲突的结果

(一)、冲突的有益结果

1、通常情况下,冲突的解决有利于消除分裂因素取得一致

意见,人际之间重新形成团结的气氛;

2冲突之后,人际群体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领导核心;

3、冲突的结果会使旧的不合适的目标被修改,代之以更合适的新目标;

4、在冲突的影响下,可能增加人际群体完成组织任务的干劲,使组织加速远转;

5、冲突可以促进创新;

(二)、冲突的有害结果

不可否认,冲突在更多的情况下会造成有害的结果,主要有:

1、会给某些当事人带来情绪压力,当这个人际冲突超过了正常的限度就会影响其身心健康;

2、剧烈的人际冲突常常会造成组织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给组织的整体效益带来损失,在冲突中还会浪费很多时间,也会浪费一部分金钱;

3、当冲突当事人的立场走向极端时,会造成人际冲突的组织系统处于不正常的状态,甚至使组织做出不正确的决策,进而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五)、处理人际冲突的几种方法

1、妥协

这是解决人际冲突的常用方法

2、权威评判

3、拖延冷处理

4、不予理睬

5、和平共处

6、转移目标

7、压制冲突

8、重建人际关系

9、教育缓解冲突(这里指第三者出面进行教育)

(六)、处理人际冲突不正确的方式

1、冲突周围的人都出现唯唯诺诺的倾向

2、简单地把人际冲突、意见分歧与不忠诚和背叛等同起来

3、不加分析,对冲突一概予以平息

4、粉饰太平,制造和谐合作的假象

5、对矛盾冲突的双方采取不同的解释

6、为增强个人影响和削弱他人地位而故意扩大冲突

人际关系的改善

30.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

1.选友----择善而交

2.选友----择善而交

3.沟通----言为情生

1、赞美

2、幽默

3、豁达

4.真谛----以内养外

31.人际交往的技巧

(一)、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二)、使他人保住面子

1、勿当众揭露他人的错误

2、勿故意渲染对方的失误

3、尽可能为对方挽回面子

(三)、注意交往时空的选择

(四)、学会委婉回绝对方

32.究竟怎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1、运用好心理调适。

心理调适需要维持心理平衡,可以通过心理与身体上的调适获得,如心胸宽广、遇事想得开、倾诉和运动等。

2、处理好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例如相同的价值观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自私、不诚实则可能会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

3、掌握好人际交往的艺术。

在日常交往当中学会多尊重别人、谅解他人,不卑不亢的态度、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处理事情留有余地等,都可以为你赢得融洽的人际关系。

4、学会化解矛盾。

如顾全大局、注重礼仪、让人三分、允许别人有不同意见、灵活应变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事业的成功以及身心的健康。

33.相处的艺术

1.待人的艺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以诚待人,尊重对方,切忌虚伪;

对上级要尊重但不盲从,对下级要平等相待不以领导自居,对同级讲友谊和尊重,求大同存小异;

掌握谈判艺术,即双方受益,既坚持原则又适当妥协;程序安排、见机行事、语言技巧、风度、知己知彼等。

会见群众(客户)态度庄重、风度潇洒、仪表不俗;

慎重对待许诺,取信于人,言必行,行必果。

2.理事的艺术: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辨证统一。

原则要坚持,灵活性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抓住中心和统筹全局的辨证统一。

领导积极性和群众积极性的辨证统一。

明晰性和含糊性的辨证统一。

创造开拓与和谐平衡的辨证统一。

宽与严的辨证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