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中考文言文专项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4145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13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中考文言文专项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中考文言文专项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中考文言文专项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中考文言文专项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中考文言文专项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中考文言文专项1.docx

《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中考文言文专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中考文言文专项1.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中考文言文专项1.docx

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训练中考文言文专项1

2022-2023年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训练中考文言文专项1

一、初中文言文2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并州①有人姓纥干②,好戏剧③。

邑传言有狐魅④,人心惶。

一日,纥干得一狐尾,遂缀于衣后,至妻旁,侧坐露之。

其妻疑为狐魅,遂密持斧,欲斫之。

纥干云:

“吾非魅。

”妻不信,走,至邻家,邻家又以刀仗逐之。

纥干叩头谢:

“我纥干也,第⑤戏剧饵,何意专杀我?

【注释】①并州:

山西太原。

②纥干(hégàn):

复姓。

③戏剧:

开玩笑。

④狐魅:

狐狸精。

⑤第:

只,仅仅。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①好戏剧(________)   ②遂缀于衣后(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妻子不相信,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用刀棍打他。

B. (他的)妻子不讲信用,(纥干)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用刀棍打他。

C. (他的)妻子不相信,(纥干)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他。

D. (他的)妻子不讲信用,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他。

(3)“其妻欲斫之”、“邻家又以刀仗逐之”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

C

解析:

(1)喜欢、爱好;用针线缝(联结、连接)

(2)C

(3)邑传言有狐魅,人心惶

(4)开玩笑不可太过分,否则自找麻烦。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缀:

联结、连接。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

信:

相信。

补出省略的成分(纥干)。

逐:

追。

故选C。

(3)根据“邑传言有狐魅,人心惶。

”当时外面正闹狐狸精,大家都很害怕,人心惶惶。

(4)纥干喜欢开玩笑,于是狐狸尾巴,就缝在了衣服后面,加上当地的传言,引的妻子和邻人,操起斧头向他砍来,拿起刀棍追逐他。

启示人们开玩笑不可以太过分,否则自找麻烦。

故答案为:

⑴喜欢、爱好;用针线缝(联结、连接)

⑵C;

⑶邑传言有狐魅,人心惶

⑷开玩笑不可太过分,否则自找麻烦。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翻译的辨析。

解答此题要理解句子的意思,能够翻译句子,对选项要逐项对照,进行判断正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读懂原文,理解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分析理解,用文中的原句进行作答。

⑷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

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通过一定的内容、情节、故事、人物等概括文意,以及感悟。

【参考译文】

   山西太原一带有个人姓纥干,喜欢开玩笑。

当时外面正闹狐狸精,大家都很害怕,人心惶惶。

一天,他得到一条狐狸尾巴,就缝在了衣服后面。

来到妻子身旁,他侧身而坐,故意将狐狸尾巴露在外边。

妻子见了,暗自怀疑他是狐狸精,于是便悄悄操起斧头向他砍来。

他马上说:

“我不是狐狸精!

”妻子不相信。

纥干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逐他。

他磕头道歉说:

“我是纥干,这仅仅只是一个玩笑,你们为什么一心要杀死我呢?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注】①黔敖:

齐国的一个富人。

②蒙袂辑屦:

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

③贸贸然:

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

(1)给短文拟一个题目。

(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以待饿者而食之________

②从而谢焉________

(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4)文中的“饿者”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例子也能体现这种精神?

请举出一例。

解析:

(1)不食嗟来之食

(2)给……吃;道歉

(3)我就是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到这个地步。

(4)饿者具有强烈的自尊心,看重人格,宁死不屈。

朱自清宁可挨饿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解析】【分析】

(1)根据文章的内容,可以拟:

不食嗟来之食;

(2)①以待饿者而食之:

用来等待饥饿的人来吃。

食:

给……吃;②从而谢焉:

便向饿汉赔礼道歉。

歉:

道歉。

(3)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做该题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重点词语有:

唯、斯。

译文:

我就是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到这个地步。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课外知识的积累。

联系文章的主题:

骨气。

可以联想到“朱自清宁可挨饿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故答案为:

⑴不食嗟来之食

⑵给……吃;道歉

⑶我就是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到这个地步。

⑷饿者具有强烈的自尊心,看重人格,宁死不屈。

朱自清宁可挨饿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考生要仔细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考生要理解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注意平时的积累。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

师襄子曰: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有间②,曰:

“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木得其志也。

”有间,曰:

“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为人③也。

”有间,有所默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师襄子离席再拜,曰:

“此曲确《文王操》④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进:

继续学(新内容)。

②有间:

过了一段时间。

③为人:

作曲的人。

④《文王操》:

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

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③可以益矣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志也

B.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C.不知其善也           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D.有所默然深思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中孔子一直不换学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日:

教学相长也。

②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答案:

B

解析:

(1)味美;自我反思;增加,加深

(2)B

(3)D

(4)①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我己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5)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

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解析】【分析】

(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旨:

味美。

(2)A项,表示推测/代词,代曲子。

B项,都是“表并列”。

C项,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反问语气,呢。

D项,语气词,不译/兼语词,从这里。

相当于“于之”,“于此”。

故选B。

(3)D项,“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错误,孔子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加上对这首曲子的理解。

故选D。

(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故:

所以。

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习:

熟悉。

(5)必须扣住“学”和“不足”来解答。

结合孔子在学习过程中一步步发现自己“未得其技”“未得其志”“未得其为人”,最后通过学习一步步解决的过程来分析。

故答案为:

⑴①味美;②自我反思;③增加,加深

⑵B

⑶D

⑷①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我己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⑸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

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⑸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注意举例说明,抓住孔子学习的变化来印证。

【附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

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上说:

“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

“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

“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

“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

“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

“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

“我还不了解作者。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

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

“我知道他是谁了:

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

”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

“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________

②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你认为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解析:

(1)同“鳏”,老而无妻;女子出嫁

(2)所以人们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只以自己的孩子为孩子。

(3)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纲领;二是基本特征,满足人的生存需求,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人人安居乐业,满足人的精神愉悦需求;三是美好前景。

【解析】【分析】

(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矜”,通假字,通“鳏”,老而无妻;“归”,女子出嫁。

(2)本题翻译重点字词:

“故”,所以;“子”,以……为子。

(3)结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分析:

社会纲领;结合“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分析得出基本特征:

第一方面,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第二方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三方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结合“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得出:

美好前景。

故答案为:

⑴①同“鳏”,老而无妻;②女子出嫁

⑵所以人们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只以自己的孩子为孩子。

⑶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纲领;二是基本特征,满足人的生存需求,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人人安居乐业,满足人的精神愉悦需求;三是美好前景。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的概述,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文章的段落层次,概述层次内容。

【附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茌平人马周①,客游长安,舍与中郎将常何之家。

六月,千午,以旱,诏文武官极言得失。

何武人不学,不知所言,周代之陈便宜②。

二十余条。

上怪其能,以问何,对日:

“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草耳。

”上即召之:

未至,遗使督促者数辈。

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③门下省,寻除监察御史,奉使称旨。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马周:

唐初大臣。

②便宜:

指有利国家,合平时宜之事。

③直:

进入。

(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①及谒见________

②寻除监察御史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草耳。

(3)选文中的唐太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解析:

(1)等,等到;不久

(2)这不是臣写的,是臣的门客马周为臣详写的。

(3)唐太宗是个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人唯才,英武果断的明君。

【解析】【分析】

(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及”,等,等到;“寻”,不久。

(2)本题翻译重点字词:

“此”,这;“具”,详细。

(3)结合“上即召之:

未至,遗使督促者数辈。

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寻除监察御史,奉使称旨。

”的意思“太宗立刻召见马周,马周没有及时赶到,太宗皇帝接连派使者多次催促。

见面以后,太宗皇帝对马周的谈话非常满意,下令让他进入门下省,不久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得出:

唐太宗是个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人唯才,英武果断的明君。

故答案为:

⑴①等,等到;②不久

⑵这不是臣写的,是臣的门客马周为臣详写的。

⑶唐太宗是个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人唯才,英武果断的明君。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事件或人物描写,揣摩表现的性格特点。

【附参考译文】

   马周西行去长安,中途走到新丰,住在一家旅店里。

店主人只顾招待照顾一些有钱的商人,而顾不上照顾马周。

马周于是命人拿酒悠然自得地独自喝,店主人感到他很奇怪。

游历到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的家中。

当时太宗诏令文武百官上书畅谈得失。

常何因为是武官,没有浏览过经书,马周便代他陈述对国家有利建议二十多条。

这些事都合乎旨意。

皇上对常何的能力感到惊异,问常何。

常何应答说:

“这不是我能写的,而是我的客人马周代我起草的。

”太宗立刻召见马周,马周没有及时赶到,太宗皇帝接连派使者多次催促。

见面以后,太宗皇帝对马周的谈话非常满意,下令让他进入门下省,不久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马周奉使出巡也非常符合太宗皇帝的旨意。

6.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B.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A文选自《________》,B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男有分________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

③屋舍俨然________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

(3)B段文字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A文中的哪两个短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4)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亲”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如鸣珮环,心乐之                  

B. 无案牍之劳形                  

C. 渔人甚异之                  

D. 不独子其子

(5)A文中的“大同社会”与B文中的“世外桃源”在主题创作上有什么共性?

答案:

D

解析:

(1)《礼记》或《礼记正义》;陶渊明

(2)职分,职守;兴起;整齐;类

(3)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4)D

(5)都是作者构想出来的一种理想社会,都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解析】【分析】

(1)A文选自《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B段文字作者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分”:

职分,职守。

“属”:

类。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俨然”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整齐的样子”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在准确理解A文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可提取“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作为答案。

(4)A.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B.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C.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D.“不独子其子”与题干句“故人不独亲其亲”都是名词意动用法,分别为“以……为子”和“以……为亲”。

故选D。

(5)甲文中的大同社会是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乙文中的世外桃源是百姓生活幸福、安宁。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如: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了。

所以说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故答案为:

⑴《礼记》或《礼记正义》;陶渊明;

⑵职分,职守;兴起;整齐;类;

⑶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⑷ D;

⑸都是作者构想出来的一种理想社会,都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词语的用法。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来分析词语的用法即可,然后再辨析异同;

⑸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联系实际,进行解答。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

(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