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对中国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3977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海对中国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南海对中国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南海对中国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南海对中国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南海对中国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海对中国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docx

《南海对中国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海对中国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海对中国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docx

南海对中国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

南海及周边地区是国际政治和地缘政治的重要地区。

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该地区在政治、军事安全意义方面具有了更多的战略价值。

世界大国对该地区的战略关注和东南亚国家多数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使该地区的安全状况相对复杂。

因此,虽然目前威胁南海地区航行安全的最主要问题是日益猖獗的海盗活动。

然而,由于海盗问题的出现和发展与区域周边相关国家的政治、安全政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南海航行安全不仅表现为通常的海盗问题,而且还表现为与海盗问题有着特定内在联系的地区政治和安全形势。

政治和社会的分析表明,贫困和政治动荡与南海地区海盗问题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南海周边国家不能根本解决这些社会政治问题,让海盗产生的社会土壤继续存在,南海地区的海盗问题将会愈演愈烈。

当前东南亚地区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表明,针对海盗进行更为有效和严厉的打击并不是根治海盗的全部措施。

除了进行集体协作和打击之外,东南亚地区国家的自身建设,尤其加强政治稳定和推动经济繁荣的政策,同样是遏制海盗的重要手段。

如果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南海地区航行安全问题很可能难以根本扭转。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南海周边地区不仅是海权和陆权对抗的前沿——“边缘地带”,而且东南亚地区还是没有权力中心的“破碎地带”。

东南亚地区特殊的地缘政治特征为区域外大国势力影响该地区创造了条件。

冷战结束后,美国东南亚政策的调整和日本、印度等国更为积极的东南亚政策成为影响东南亚地区安全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军事势力开始重返东南亚地区。

目前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等国纷纷为美国重新量身订造了各种海军后勤保障体系。

美国还积极改善了与越南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甚至试图租用金兰湾海军基地。

“9.11”事件以后,美国借反恐的名义进一步加强了与东南亚国家的防务合作,不断举行各种名目的联合军事演习。

美国的军事存在及其亚太战略框架已经成为影响东南亚各国政治、军事、安全政策,以及东南亚地区安全格局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由于日本能源进口主要依赖经过南海地区的航道,日本对南海航行安全问题一直非常关注。

伴随美国政策的改变,日本也积极谋求介入南海地区安全事务。

2001年日本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美泰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同年与菲律宾达成加强战略关系的意向。

2003年日本与东盟国家共同举办特别首脑会议,发布了旨在加强经济、政治和安全关系的《东京宣言》和《行动计划》。

加强与东盟关系的同时,日本还借助美国对中东的战争和国内法案的修改不断扩展自卫队军事行动的范围。

目前借助美日联合军事行动的名义,日本已经可以将军队派到南海地区执行任务。

印度对南海地区拥有更大战略影响力的意图也由来已久。

20世纪90年代提出“东进政策”以来,印度对东南亚安全事务介入的程度日益加深。

2002年印度与美国海军在马六甲海峡进行了联合巡逻;2003年又与日本等国在南海地区举行了联合军演,对南海地区的影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南海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关于南沙群岛主权归属之争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经济安全问题。

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对中国的经济安全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中国应该采取经济、政治和外交等手段消除南海问题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这些手段主要有:

重视南海的经济开发,充分利用南海的资源;增强中国军力,保证航线的安全和加大外交的力度,增强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可能性。

 

     

冷战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成为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竞争的焦点。

经济相互依赖的增强,对外贸易的频繁,现代经济对能源的高度依赖,金融风险的增大和经济竞争的加剧,促使经济安全成为各国政府考虑的首要问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更是如此。

学术界对南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从国际法的角度对当事国的理论依据或批驳或评析;对争端国采取的政策分析;各国解决南海问题模式的设想。

但对南海问题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制约论述还较鲜见。

本文着重论述南海问题与中国经济安全的关系。

 

   

一、南海问题的现状与趋势 

   

南海问题主要是指中国与某些东南亚国家在南海主权归属上的争议。

其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南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二是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问题。

第二个问题从属于第一个问题,因为解决了南海诸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可以划分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

故第一个问题是南海问题的核心问题。

南海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

一是经济因素。

南海资源丰富和重要的贸易通道对有关争端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是法律因素。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升了南海的价值。

三是中国因素。

海洋意识的淡薄和自身力量的制约使中国忽略了对南海的经营。

南海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与南海地区有关争端国的海域之争,而且,背后还有大国背景,南海地区是多种国际政治力量交汇的地区。

南海问题不仅涉及到法律问题,而且也涉及到经济和地区安全问题。

 

  

南海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多方占领。

越南迄今为止共占领中国南沙岛礁29个之多,是侵占南沙岛礁最多的国家。

菲律宾非法将我国41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划入其版图,并占领9个岛礁。

马来西亚于1983年8月和1986年10月以军事演习为名侵占了弹丸礁、光星仔礁和南海礁,此外还将27万平方公里南沙海域划入其版图。

印度尼西亚和文莱虽没有侵占南沙岛礁,但分别侵入了我国传统海域5万和3万平方公里。

中国台湾省控制着南沙群岛最大岛屿太平岛,而中国是南沙群岛的合法拥有者,却只占有7,个岛礁。

这样南海海域形成了6国7方纷争的局面。

 

  

第二,扩充军备。

越南基于海洋战略利益的计量,比较早地实施海洋战略,着手打造强势海军。

最近,据俄罗斯纽带新闻网报道,越南海军正在建造30至40艘400吨级的军舰,并计划投入38亿美元,在越南东北部建造一座占地3000公顷和可停靠4万吨级战舰的大型军港,2006年2月1日,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已下令购买无人间谍飞机数架进行海洋侦查和监控,以保卫其海疆。

新的间谍装备将会使菲律宾“情势觉察优势以便在非法活动发生时迅速有效的介入”南海争端。

马来西亚把军队的职能由镇压国内暴动调整到保护专属经济区和领土上,声称以捍卫其在南海所谓的“主权”。

尽管马来西亚军费预算相对低一些,但已把相当一部分用到它所侵占的原属于中国的岛礁上。

 

  

第三,联合对华。

在国际关系中,力量弱小的一方常常通过联合或结盟的方式增强自身的力量,以共同对付强大的第三方。

联合方式通常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几个国家处在一个国际组织中,以组织的名义共同与第三方对阵;二是在某一国际争端中具有共同利益的两个或多个国家暂时联合起来应付第三方,协调行动。

而在其他国际问题上未必有共同的利益,甚至有矛盾冲突。

第一种联合的形式就是以东盟组织的名义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博弈。

东盟以“一个声音说话”加强了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抗与谈判的实力。

第二种形式的联合主要是东南亚争端各国相互支持对方提出的解决争端的建议和联合开发资源。

 

  

第四,大国插手。

南海地区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资源引起区外大国的关注。

南海地区是日本重要的运输道、商品市场、投资场所和能源来源地之一。

南海地区的航道对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安全极为重要。

日本防卫厅早就表明了南海的重要性,它认为南海海域在运输资源到日本的地位非常重要,该地区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交通的关键。

因此,冷战后,日本积极“南下”关注南海问题。

印度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明显增长促使印度积极推行“东进”政策,意在扩大在南海地区的影响,扩大其在南海的“利益范围”。

日本和印度介入了南海问题的共同的手段有:

加强与东盟的军事上和安全上的联系,大肆炒作南海问题,使之国际化和复杂化。

美国是影响南海问题走向的大国。

冷战后,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的重点是欲通过南海问题防范和制约中国的崛起。

其对南海问题的态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由消极中立变为积极介入。

美国加大了对南海地区的军事渗透。

美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联合军事演习越来越多,演习的目的越来越清晰,即直接针对南海问题。

这种意图集中体现在“卡拉特”演习。

该演习的设想是“某一地区性大国”派兵占领了南海上有争议的岛礁并封锁了南海上的国际航道,美国应东南亚相关国家的要求,进行军事和人道主义援助,维护地区安全和海上航行自由。

2004年1月美菲举行的Balikatan-04的演习,出现了新特点:

一是演习地点首次出现在南海有争议的海域;二是首次把演习的目的定为抵御外来入侵。

 

  

南海问题发展的趋势表现出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和复杂化。

南海地区是世界主要大国力量、意志和利益的交汇点,隐藏着中日俄印和东盟等大国和组织的博弈格局。

南海问题现在不是说有没有国际化,而是说国际化程度轻重的问题。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南海问题的复杂化和国际化趋势就会进一步加强。

当前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对策主要是:

正式确定“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解决方针;由坚持双边谈判到双边与多边并行,推行灵活务实的对策。

这些对策并不是放弃南海主权,而是暂时冻结主权问题,以待日后解决;同时也说明,中国从大局出发,着眼于维护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关系的发展,从而免受南海问题的影响。

但事实是,中国这些友善的意图并没有得到有关争端方的理解。

它们竞相占领原属中国的岛礁,大肆掠夺中国的旅游、渔业和石油资源。

南海主权问题不解决,中国现实对策很难执行。

很明显,中国求解南海问题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求解南海问题与发展睦邻关系以及恢复南海主权和中国需要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进行经济建设。

中国的南海政策困境客观上也促成了南海问题的国际化趋势。

 

 

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印度的“东进”,日本的“南下”,东盟地区安全作用的加强和美国的“积极关注”加剧了南海问题的不确定性。

基于成本一收益的理性衡量,多方竞争的态势多为自身利益计,使求解南海问题有了更多的政策选择,这又给域外大国的渗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二、南海问题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制约 

   

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认为,从涵盖的内容上看,经济安全可以分为狭义的经济安全和广义的经济安全:

狭义的经济安全指的是,当一国的经济利益受到某些事件的威胁和影响的时候,国家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而这些事件可能是国外的突发事件、原发事件(自然力作用的结果)或人为事件;广义的经济安全则指的是,除本国经济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之外,还能够采取主动措施,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捍卫自身经济利益。

有的学者认为国家的经济安全“实质在于对国家经济利益的维护和拓展”。

也有的学者认为,国家的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经济化,它通常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参加国际竞争的能力及其带来的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和能力”。

这些定义的共同点就是一个国家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侵害。

 

  

作者认为,经济安全就是国家维护本国根本经济利益不受外来力量所损害的能力。

一般而言,衡量一国经济安全的标准有三个:

第一是安全的运输通道;第二是获得充足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三是有效地开发海洋国土。

所以,中国要保证经济安全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中国保护自己运输通道的能力,中国获得能源的能力和中国开发自己海洋国土的能力。

 

  

美国著名的学者安德鲁·内森和罗伯特·罗斯认为,在战略中,像在房地产中一样,地理位置是决定价值的主要因素。

南海在中国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其地理位置决定的。

南海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联系亚洲大陆和大洋洲的交通要冲,被称为“亚洲的地中海”。

南海在中国经济安全中的地位,突出表现在:

一是南海重要的运输通道;二是南海蕴藏的丰富的能源;三是中国陆地国土的延伸。

不言而喻,21世纪南海和中国的经济安全有了不可分割的天然的联系。

 

   

(一)南海问题影响中国贸易运输安全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和紧密。

这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走向,不可能是完全封闭运行,不再完全是自己独立和自主的运转过程。

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中国经济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

 

  

南海是多个国家的“海上生命线”。

它是世界上第二大海上航道,仅次于欧洲的地中海,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大型油轮及货轮均航行经过此水域,每年来来往往的大小船舶总计在4万艘以上。

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的油轮是经过苏伊士运河的3倍、巴拿马运河的5倍,经过南中国海运输的液化天然气是全世界液化天然气总贸易量的2/3。

这条能源供应线对日本和中国最为重要。

日本每年从中东进口的18亿桶原油中有70%是经过这条航道运往日本。

另外,日本出口欧洲市场的货物和对东南亚的贸易也主要依靠这些航道。

现在中国依赖这些航道的程度已超过日本,中国有外贸量的87%是通过水路进行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南海地区的。

中国有超过1/3的能源进口需要经过南海海域。

南海可以说是东亚各国的“海上生命线”,同时也是东南亚各国对外贸易的主航道。

南沙群岛附近的航道也是美国西海岸与波斯湾之间的主要航道之一。

所以,南海是世界上交通大动脉。

 

  

南海问题日益复杂化使其蕴藏着潜在的危机。

美国认为南海问题是继台湾问题和朝鲜半岛问题之后的亚太地区的第三大热点问题。

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阎学通先生认为,亚洲发生冲突可能源于两大问题:

一是台湾问题;二是南海问题。

更严重的是“所有这些涉及到的争端的国家和地区,都千方百计想使它们开采的海洋资源区域达到最大,并且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表示用武力来保卫它们近海的利益。

此外,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加强了它们的海军、空军的能力。

最要命的是,世界上三个主要军事大国一美国、中国和日本一都在该地区有着生死攸关的利益,并准备在必要时以军事手段来保卫这些利益。

”南海地区潜在的不稳定增大了中国对外贸易运输的成本,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安全。

 

   

(二)南海问题影响中国的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可用两个指标来衡量:

一是有稳定的能源供应地,该地区能源丰富;二是能源运输安全。

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交通要道的南海自然成为中国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选择。

我国石油运输以海运为主,且多走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这条运输线。

按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中国石油的80%以上将通过南海航线运输而来。

随着亚洲石油需求增长,能源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亚洲国家的重视,国际石油贸易从波斯湾向东转移的趋势明显加强,南海运输交通线的重要性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

 

  

美国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认为:

“石油是先进工业国的血液。

”由于现代经济对能源,特别是对石油的高度依赖,因此石油是现代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

同时石油在军事上也是重要的后勤保障。

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军事上看,石油都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

更重要的是,能源与经济安全有一种天然的、无法打断的链形关系。

这是因为当代世界经济对能源的高度依赖,一个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保证充足的能源供应。

因此,能源安全成为一国经济安全的基础。

对外能源依赖的高低是与一国经济安全的威胁是正相关的关系,即对外能源依赖越高,该国受到国外的威胁越大。

所以,一国的能源安全形势如何将促使这个国家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维护经济安全。

 

  

南海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南海陆架新生代地层厚约2000米~3000米,有的甚至于长达6000米~7000米。

第三纪沉积有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岩系。

从长远看,南海深水石油储油潜力比东海、黄海都要大。

南海石油潜力最大的地段是中国台湾和海南岛之间的大陆架一带;南海天然气资源相当丰富。

我国10个主要的沉积盆地中,珠江口和莺歌海盆地资源丰度最高,在我国已发现的天然气储量中,南海西部海域占50%。

南海可能储藏有丰富的未来能源——可燃冰。

冷战后,亚洲能源需求不断上升,从两个方面提升了南海的价值:

一是与该地区相临的国家将毫无疑问地谋求最大程度地得到它的海底资源,以便减少进口依赖;二是几个亚洲国家的能源供给,几乎要通过南海运输,它们当然会千方百计地防止任何对资源持久流动造成威胁。

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得南海成为亚太地区能源竞争的焦点。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6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

最新发布的2006年能源蓝皮书《中国能源发展报告》预计,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中国在2010年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百分之五十。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能源安全是中国目前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和军事问题,同时还与该国对世界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力相联系”。

 

  

南海争端国大肆掠夺原属于中国的油气资源。

中国不能很好地享有中国主权范围内的油气资源,不得不舍近而求远,靠进口石油来解决自己的石油短缺问题。

更严重的是,中国进口石油绝大部分必须经过南海航线,“我们对海外石油进口线的保护几乎无能为力,它完全掌握在美国海军手里,这对当代中国来说是致命性的,因为中国已将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了世界,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世界。

 

   

(三)南海问题使中国不能充分地有效地利用南海 

  

50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者地密斯多克利就曾预言: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在中国海洋国土中,南海面积最大。

南海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空间,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目前,虽然南海地区总体局势稳定,但多方占领、开发无序、联合对华的态势、东盟各国的“逆裁军”形势和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的算计而染指南海的现状,使得南海地区潜藏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和复杂化趋势加剧了南海的不稳定。

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中国充分利用南海。

南海是中国主权管辖的蓝色国土。

南海问题的存在,意味着中国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南海。

任何土地的丧失或获得对一个国家而言,都牵涉到安全保障问题。

土地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块土地是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是国家安全的保证;其次,即使这块土地不是战略要地,但至少可作为与邻国和敌对国的缓冲地带;再次,土地本身是衡量国家实力大小的标准之一;最后土地上的产出能增强国家的经济力量。

虽然现在科技十分发达,但土地的作用没有削弱,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增强,土地依然是人们的生活保障。

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南海关系到中国的命运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南海问题抑制甚至抵消了南海作为蓝色国土在中国经济安全中的作用。

 

   

三、应有的对策谋划和建议分析 

   

南海问题涉及到中国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南海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贸易通道。

当代中国的经济出现两个特征:

一是能源的巨大消耗;二是对外贸易的急剧增加。

可以说,中国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南海问题的顺利解决。

中国应从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来消除南海问题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制约。

 

   

(一)重视南海经济开发,充分利用南海的丰富资源 

  

现在南海地区虽然相对稳定,但是,另一种“冲突”在进行,即南海地区的争端国对南海资源的大肆掠夺,特别是在有争议的地区引进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投资。

目前,中国在南海的开发力度不大。

因为按照国际惯例,衡量一个国家对一区域主权的行使,必须考量几个因素:

一是最早发现;二是实际占领;三是经济活动南海诸岛是中国最早发现和最早经营的,我们有无可争辩的历史和法理依据,这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的承认。

但是,我们实际占领的南海诸岛数量有限,并且在南海的经济力量也很弱。

 

  

首先,中国要和东盟有关国家联合开发南海。

现在中国和东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较好,联合开发具有较好的基础。

既然南海问题不能一下子解决,可以先搁置主权,共同开发,从“高级政治”转移到“低级政治”上。

其次,中国应加大自身对南海开发力度,综合国力的增强,海洋经济和海洋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海空力量的不断壮大等因素,足以保卫我们的海上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蓝色圈地运动”激烈展开。

中国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争夺更多的海洋利益,分享应得的利益份额。

西部大开发和建设海洋强国是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两翼。

 

   

(二)增强中国军力,保证航线的安全 

  

“国际间的文明只有在实力对等的国家间发生。

弱肉强食是国际斗争铁的法则。

弱者有权利但无能力享有保障的文明”。

50多年的和平生活使很多中国人忽视南海问题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巨大影响,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获得物质财富。

但事实上是,如果这些物质财富没有强大的实力作后盾,就只能是没有保障的存在物。

“力量比财富更加重要。

……因为国家力量是一种动力,新的生产资源可以由此获得开发,因为生产力是树之本,可以由此产生财富的果实,因为结果子的树比果子本身价值更大。

力量比财富更加重要,因为力量的反面——软弱无能——足以使我们丧失所有的一切,不但使我们既得的财富难以保持,就是我们的生产力量,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自由,还不仅这些,甚至我们国家的独立自主都会落在力量上胜过我们的那些国家的手里”。

 

  

当然,不是说增长国家财富有过错,而是说不能忽视财富要适当地转化为军力,因为国家强盛的主要动力并不是财富的增长,而是财富在国家政治中的,尤其是政治暴力部分的有效运用。

对当代中国而言,增强军力,从历史经验来看主要是追求正当的海洋权利。

1890年美国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从总结英法欧洲强国的历史兴衰中得出结论:

谁控制海洋,并阻止别国控制和利用海洋的国家才能成为世界强国。

谁控制海洋,谁就控制世界,从而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最高战略层面。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出现了和世界相联系的国家利益。

近几年来,中国的海外利益受损事件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保证自己海外利益的能力亟待加强。

也就是说,中国不仅能保证自己主权范围内的国家利益,而且,还必须加强由经济全球化引起的“外溢”国家利益。

因此,中国的经济安全需要中国军力的保证,确保中国南海航线的安全。

 

 

(三)加大外交力度,增强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可能性 

  

南海地区是我国21世纪的战略重点。

该地区存在的力量有以下三类:

一是中国;二是东盟及其相关争端国;三是美日印等区外大国。

目前的态势是,美国在南海问题上联合日本、印度和东盟共同对付中国的格局日趋明显。

因此,“中国不得不同时在三个层次上做好工作:

第一层次,是与有关国家的双边交涉;第二层次,是在地区层面上与东盟的对话;第三层次,由于美日的插手,特别是美国的介入,不得不在地区和全球两个层面连同台湾问题一道与美国打交道”。

所以,这些力量的联合会极大地压缩中国在南海地区的战略空间。

中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外交智慧,防止这些力量的联合。

 

  

首先,与有关国家的双边谈判。

依据争端国对南海问题态度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是激烈型,如越南和菲律宾;二是温和型,如: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

因此,应区别对待。

在坚持中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考虑到其合理要求,尽力达成如中菲2000年签署的《关于21世纪双边合作框架的声明》类似的协议;也可借鉴中越北部湾划界的解决方式,即:

同时签订《划界协定》和《渔业合作协定》,其特点既解决了边界争端,又促进了两国合作,还可以达成如中菲越签署的被称为“南海范例”的《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

其次,作为一个国际组织的东盟介入南海问题比较温和,体现了国际组织发挥协调作用的功能。

中国可从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两方面加强与东盟的关系。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订,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加强的范例。

最后,搞好中美关系是关键。

美国是影响南海问题走向域外大国,其亚太安全战略,尤其是其对华政策决定着美国对南海问题的态度。

中国应该加强与美国的合作,寻求共同利益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经济对能源的依赖性增大和中国经济的外向性增强,南海在中国经济安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南海问题是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变量,其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