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避险系统预验收报告模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3792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紧急避险系统预验收报告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紧急避险系统预验收报告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紧急避险系统预验收报告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紧急避险系统预验收报告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紧急避险系统预验收报告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紧急避险系统预验收报告模板.docx

《紧急避险系统预验收报告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紧急避险系统预验收报告模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紧急避险系统预验收报告模板.docx

紧急避险系统预验收报告模板

云南东源镇雄煤业有限公司

长岭一号煤矿

 

紧急避险系统

预验收报告

 

二〇一三年八月五日

 

第一节矿井概况

第二节紧急避险系统建设项目背景

第三节紧急避险系统自检验收组织机构

第四节紧急避险系统配套设施设置情况

第五节自检验收结论

 

第一节矿井概况

一、矿井位置与交通

长岭一号煤矿位于镇雄县城的东北部24km,行政区划隶属于镇雄县塘房乡管辖,开采“镇雄北部井田西段”的东部煤层。

镇雄县是一内陆山区县,远离铁路、水路和中心城市,贵昆铁路从南面的贵州省六盘水市通过,内昆铁路从西面的彝良县通过,县境内既无铁路,也无水路,客货运输完全依靠公路。

由县城向东经镇叙公路至四川省叙永县182km、宜宾286km,向南经镇毕公路至贵州省毕节73km、贵阳290km,经镇赫公路至贵州省赫章县76km,向西经镇彝公路至彝良县214km、昭通265km、昆明560km,向北至威信县87km。

长岭一号煤矿经塘房至县城,至内昆铁路盐津柿子坝火车站158km,至威宁火车站185km。

现有公路技术标准等级较低,为等外公路,泥结碎石路面,镇雄县近期内拟按山岭重丘二级公路标准改建,完全能满足矿井建设运输。

长岭一号煤矿井田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最高点海拔标高为+2179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部,标高为+1630m,相对高差423m。

二、煤层及储量

本矿井可采煤层有三层,即,主采煤层C5b,次可采煤层C6a和C6c两层。

煤层倾角2o~10o,大多在8o以下,煤层间距较小,C5b~C6a间距0.13m~20.31m,平均3.23m。

C6a~C6c间距0.65m~11.74m,平均3.32m。

井田开采范围内有工业储量6811.89万t,矿井设计储量为5969.31万t,设计可采储量为4483.78万t,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00kt/a设计服务年限为53.4a。

三、水文、地质

北部井田西段位于区域性大分水岭上,煤层高出下部灰岩强含水层水位,并有厚隔水层隔离,大气降雨为含水层和矿坑的主要补给水源,煤层顶板唯一直接充水含水层极薄,富水性弱,单位涌水量小于0.1L/s,无区域强含水层和外来地表水的补给,构造断裂对矿坑充水影响甚微,本井段属于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区。

预计矿井生产时的涌水量,平硐水平以上(1560m~1660m),正常涌水量为194m3/h,最大涌水量为296m3/h。

平硐水平(1560m)以下,正常涌水量为184m3/h,最大涌水量为279m3/h。

四、开采技术条件

1、瓦斯

2009年12月煤矿进行了瓦斯等级鉴定,单条掘进巷道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为3.62m3/min,最大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0.222m3/min,审定结论:

本煤矿为高瓦斯矿井。

2、煤层自然

2010年10月,云南省煤矿安全计量监测站对煤矿开采的C5b、C6a、C6c煤层进行了煤的自燃倾向性鉴定,鉴定结果:

C5b、C6a、C6c煤层的自燃倾向性等均为Ⅲ类,属不易自燃煤层。

3、煤层爆炸

2009年01月,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对煤矿开采的C5b、C6a、C6c煤层进行了煤尘爆炸性检测,检测结果:

C5b、C6a、C6c煤层均无煤尘爆炸性。

五、矿井开拓开采系统

1、开拓系统

煤矿采用主、副平硐开拓,布置有主平硐、副平硐和回风斜井三个井筒。

井口位置及工业广场布置在长岭场地,主平硐(X:

3043487.797,Y:

35494418.210)井口标高为+1560m,坡度3‰,斜长666.8m。

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输,胶带输送机直接与地面胶带栈桥相接。

井底通过胶带输送机与101采区上山胶带相接,实现从工作面至地面胶带输送机连续运输煤炭。

副平硐(X:

3043406.369,Y:

35494441.551)井口标高为+1556m,平硐长535.9m,坡度3‰,揭露C5b煤层后,向西沿C5b煤层走向方向布置101采区轨道上山,担负煤矿设备、材料、人员运输任务。

辅助运输采用无极绳绞车。

在风井地面布置一号风井担负一水平及二水平201采区的回风,井口坐标为:

X:

30441590.535,Y:

35493906.075,Z:

1708.681,井筒方位角82°08′24″,回风斜井坡度为20º,全长191.6m。

回风石门全长335.2m。

本煤矿煤层赋存为一缓倾斜(3~10°)近距离煤层群,C5b至C6c煤层的平均垂直距离为8m,顶底板条件好,从简化系统,减少出矸量,加快掘进速度考虑,运输大巷按煤层大巷布置,将101采区轨道上山、101采区回风上山布置在全区稳定且煤层较厚的C5b煤层中,101采区胶带上山布置在C6c煤层中担负煤矿的主要运输任务。

在1560m水平副平硐附近分别布置井底车场、中央变电室、爆破材料库、无极绳绞车硐室等。

2、支护方式

主、副平硐、回风斜井、回风石门、1560运输大巷、硐室、采用砌碹支护和锚网喷等支护,采区上山采用钢筋马蹄砼浇灌、砌碹、锚网喷等支护,152101工作面三条巷道采用锚网和工字钢支护。

3、开采系统

采用走向长壁式开采,采煤工艺为综合机械化开采,首采工作面布置在C5b煤层的矿界,工作面走向长1450m,斜长150m,配备MG150/380-WD型采煤机。

工作面采用掩护式液压支架,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工作面上下出口20m超前支护采用双排单体液压支柱配合π型钢梁支护。

工作面的生产能力为2000t/d,作业方式为“两采一准”。

第二节紧急避险系统建设项目背景

2010年7月19日,国务院为进一步加强国家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提出了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3年内建设完成“六大系统”的要求。

2011年3月22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规范和推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研究制定了《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并下发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33号)。

通知再次强调了2011年年底前,所有煤矿都要完成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2013年6月底前,所有煤矿全部完成“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坚持预防为主,有效降低事故危险程度、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综合治理措施。

煤矿认真组织、精心安排、责任到位、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已建成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通信联络系统、供水施救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做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对还未建立的紧急避险系统加紧建设,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现紧急系统已基本建设完成。

第三节紧急避险系统自检验收组织机构

2013年8月10日云南东源镇雄煤业有限公司成立紧急避险系统自检验收领导小组,对长岭一号煤矿建设的紧急避险系统系统进行自检验收,具体人员如下:

组长:

王国富

副组长:

李云赵正发

成员:

公司安全管理部、生产技术部全体成员及长岭一号煤矿相关人员。

第四节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情况

2013年8月10日,由公司副总经理王国富组织公司生产技术部、安全管理部、长岭煤矿及重庆煤科院等部门按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验收标准及评分办法(试行)对长岭煤矿井下紧急避难系统进行验收。

具体验收内容如下:

一、避难硐室位置、规模、尺寸及支护

(一)永久避难硐室

永久避难硐室位于101采区回风上山与轨道上山山一号联络巷;该硐室位于煤巷中,以“I”型布置;生存室长27.4m,实际底面积为93.2m2,两个过渡室底面积均为3.30m2,能满足要求,并有一定的富余,容纳人数为60人。

硐室支护方式为锚网喷+锚索支护,锚杆间排距为800mm,锚索间排距为1500mm,帮顶采用钢筋网片铺设,喷浆厚度为100mm,底部设反拱。

(二)152102临时避难硐室

临时避难硐室位于152102工作面运输巷和轨道巷间的4#联络巷中,该硐室位于煤巷中,以“I”型布置;生存室长10.1m,实际有效底面积为37.4m2,两个过渡室有效底面积均为4.44m2,能满足要求,并有一定的富余。

支护方式为11#工字钢梯形金属支架+锚索支护,支架棚距为1000mm,锚索间排距为1500mm,帮顶采用钢筋网片铺设,喷浆厚度为150mm,底部设反拱。

(三)152103临时避难硐室

临时避难硐室位于152102工作面运输巷和轨道巷间的4#联络巷中,该硐室位于煤巷中,以“I”型布置;生存室长10.1m,实际有效底面积为32.3m2,两个过渡室有效底面积均为6.4m2,能满足要求,并有一定的富余。

支护方式为锚网喷+锚索支护,锚杆间排距为800mm,锚索间排距为1500mm,帮顶采用钢筋网片铺设,喷浆厚度为100mm,底部设反拱。

各避难硐室生存室特征见表4—1—1;紧急避险系统井巷工程量见表4—1—2。

表4—1—1避难硐室生存室特征表

硐室类型

形状

支护

净断面

(m2)

长度(m)

生存室底面积(m2)

容量(人)

位置

永久避难硐室

矩形

锚网喷+锚索支护

7.31

27.4

93.2

60

101采区一号联络巷

152102临时避难硐室

梯形

金属支架+锚索支护

11.99

10.1

37.4

20

152102采面

4#联络巷

152103临时避难硐室

矩形

锚网喷+锚索支护

7.04

10.1

32.3

20

152103采面5#联络巷

表4—1—2紧急避险系统井巷工程量

工程段名称

形状

支护

净断面(m²)

掘进断面(m²)

长度(m)

坡度

备注

永久

避难硐室

①~②

矩形

锚网喷+锚索支护

4.73

5.88

5.81

19°

 

②~③

矩形

锚网喷+锚索支护

4.73

7.14

5.40

+10‰

2道门墙

③~④

矩形

锚网喷+锚索支护

7.31

10.95

17.60

+10‰

 

④~⑤

矩形

锚网喷+锚索支护

4.73

7.14

4.97

-5‰

2道门墙

⑥~⑦

矩形

锚网喷+锚索支护

7.31

10.95

4.10

+10‰

 

⑧~⑨

矩形

锚网喷+锚索支护

7.31

10.95

4.10

+10‰

 

小计

 

 

 

 

41.98

 

 

152102

临时避难硐室

①~②

梯形

金属支架+锚索支护

11.99

17.47

5.15

+5‰

2道门墙

②~③

梯形

金属支架+锚索支护

11.99

17.47

15.25

-10‰

2道门墙

小计

 

 

 

 

20.40

 

 

152103临时避难硐室

①~②

矩形

锚网喷+锚索支护

10.52

12.50

22.00

+10‰

2道门墙

②~③

矩形

锚网喷+锚索支护

10.52

12.50

5.00

-5‰

2道门墙

小计

 

 

 

 

27.00

 

 

合计

 

 

 

 

89.38

 

 

(四)其它建设情况

1、硐室采用混泥土铺底,混泥土强度为C20,铺底厚度为250mm。

2、防爆门及密闭门的墙体厚度为500mm,采用C30混凝土浇筑,在门框上方设3根钢梁,掏槽深度300mm;墙体坚硬,无裂纹,不透水,保证足够的气密性。

3、浇筑防护隔离门墙体预埋了压风、供水、排气、排水及各种电缆套管。

预埋1根压风管道(DN50)、1根供水管道(DN25)、2根排气管道(DN125)、3根排水管道(DN25),预埋1根动力电缆套管(DN50)、1根信号电缆套管(DN50)。

预埋管道均为镀锌钢管。

套管接入电缆后,采用树脂对电缆与管壁的间隙进行严密封堵,透气、透水性能良好。

4、防水设计:

在生存室内布置了排水沟,规格为100mm(宽)×100mm(深),巷道底板及水沟底板皆布置成5~10‰坡度,靠近密闭门处低,硐室内部高,以利于排水;在生存室紧靠密闭门处及过渡室内各设一个集水槽,集水槽与水沟连通;集水槽的尺寸都为500mm(长)×300mm(宽)×200mm(深),根据积水量通过排水管路的单向闸阀定期排水。

5、两个出入口及过渡室内各设有一个承重挂钩,生存室内每3m设一个承重挂钩;生存室内根据部分设备设施的布置,巷壁预设了电缆挂钩、设备挂钩。

6、硐室内壁用石灰进行了喷白处理。

第五节紧急避险系统配套设施设置情况

为了保证避难硐室内人员的生存和设备的正常运行,共设置了如下子系统:

安全防护系统、供氧系统、环境净化系统、制冷除湿(温湿度调节)系统、动力保障系统、室内照明及室外指示系统、压风自救系统、环境监测系统、通讯联络系统、供水施救系统、人员定位系统、排气排水系统、生存保障系统、附属系统。

紧急避险系统内选用的防爆电器设备、安全仪器仪表、高压气瓶、配备的食品、饮用水、急救用品等均符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第四条第一款的规定。

避难硐室内选用的各种管道的配套闸阀均选用铜质材料产品,以保证使用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避难硐室采用2套向外开启的防爆门结构。

外侧第一道门采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避难硐室用防爆门;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密闭门之内为避险生存室。

防护密闭门上设观察窗,门墙设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排水管和排气管加装手动阀门。

一、安全防护系统

(一)第一道防爆门:

防爆门灵活、快捷、手动、密闭性良好。

门体能够抵御瞬时高温、不小于0.3MPa的爆炸冲击压力;为了加强其抗冲击波能力,安装时在门框上整体灌注混凝土墙体,四周掏槽深度不小于0.3m,设有单向排气管和单向排水管,排水管和排气管加装有手动阀门;防爆门上设有观察窗。

(二)第二道密闭门:

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三)压缩空气幕及喷淋装置:

空气幕系统安装在两端防爆门内侧上缘处,安装在过渡室内顶部,由高压气瓶通过高压管路并联后供给。

空气幕系统的动力采用高压空气,系统的启动与硐室密闭门相连动,在密闭门打开后,在门口形成气幕门。

防爆门内侧门框处设置有空气幕的弹簧控制闸阀,硐室门开启时,压缩空气幕能够自动打开喷淋;关闭硐室门后能够压缩空气幕自动关闭。

(四)空气瓶数量

1、空气幕耗气量:

在外层防护门入口内侧设置气幕喷淋系统,气路气孔采用“┏┓”型布置,防爆门框体的左右侧和上方,向中间吹气。

开启装置位于门框上侧靠左100mm处,与门框外缘平齐。

压缩空气先到开启装置,通过开启装置连接到气幕喷淋管路。

输送空气管采用冷拔结构,用无缝钢管φ16×1.5mm,喷气孔直径φ2mm,间距L=20mm。

布孔数量:

200个。

空气体积为:

永久避难硐室:

1800×0.00628=11.30m3=11300L

152102临时避难硐室:

600×0.00628=3.77m3=3770L

152103临时避难硐室:

600×0.00628=3.77m3=3770L

2、喷淋空气耗气量:

气幕喷淋流量为500L/min,永久避难硐室避险人员36组,152102临时避难硐室12组,152103临时避难硐室按12组。

所需喷淋空气体积为:

永久避难硐室:

500×36×2=36000L

152102临时避难硐室:

500×12×2=12000L

152103临时避难硐室:

500×12×2=12000L

3、气幕及喷淋总耗气量

永久避难硐室:

47300L

152102临时避难硐室:

15770L

152103临时避难硐室:

15770L

4、空气瓶量

空气瓶量工作压力为15Mpa(充装压力按13Mpa计算)、水容积为40L的高压空气瓶供气,每支空气气瓶内可用空气体积为4920L。

①永久避难硐室考虑备用量,每个过渡室放置7支,共14支。

②152102临时避难硐室考虑备用量,每个过渡室放置3支,共6支。

③152103临时避难硐室考虑备用量,每个过渡室放置3支,共6支。

二、供氧系统

1、避难硐室供氧采用井下压风供氧和压缩氧系统供氧的“双向供氧”方式。

一是直接向避难硐室内通入压风,接入的矿井压风管路设有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控制阀,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MPa之间,供风量大于0.3m³/min·人,连续噪声小于70分贝;二是将井下压风气源引入硐室内的压风自救装置,并采用小面罩与人呼吸连接,实现氧气供给。

当事故发生时,避难人员进入硐室初期,采用压风自救装置供气;当硐室内气体满足人呼吸要求时,可直接呼吸硐室内空气。

供氧方式启动顺序为井下压风优先于压缩氧系统,灾变时期矿井压风系统完好无损时,首选矿井压风系统对避难硐室提供新鲜空气。

压缩氧供氧体系通过氧气控制箱,保障稳定、可靠的供给,氧气浓度在18.5%—23%之间。

2.自备压缩氧供氧系统由压缩氧气瓶、压缩空气瓶、减压装置、供气调节装置、氧气输送管路及气瓶固定装置构成。

高压氧气瓶内的氧气经减压器减压后,再低压汇流,通过供气调节装置调节适当的流量后进入硐室内,为避难人员提供呼吸用氧气。

三、环境净化系统

避难硐室内应不但要保持适当的氧气浓度,还要保证合理的温度及湿度,保证CO、CO2、CH4等有害气体不超限,应能及时进行有毒有害气体处理,及时进行温度及湿度调节,为避险人员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设计采用KJZ-1型(含驱动风扇)空气净化一体机和处理药剂等组成。

1、环境净化系统采用积木式抽模块结构,净化效率高,更换方便;由气体净化剂层、木炭层、风道和空气驱动装置组成,能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并有效清除人体夹带和人体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氨气、硫化氢、挥发性有机物等;

2、各种化学药剂采用真空包装,粉尘率小于2%;

3、处理二氧化碳的能力不低于0.5升/分钟•人,处理一氧化碳的能力能在20分钟内将一氧化碳浓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

4、永久避难硐室配备3套KJZ-1型空气净化一体机,共配置钠石灰CO2吸收剂1620kg、霍家拉特CO净化剂100kg、活性炭18kg,即能满足要求;152102临时避难硐室配备1套KJZ-1型空气净化一体机,配置钠石灰CO2吸收剂540kg、霍家拉特CO净化剂30kg、活性炭6kg,能满足要求;152103临时避难硐室配备1套KJZ-1型空气净化一体机,配置钠石灰CO2吸收剂540kg、霍家拉特CO净化剂30kg、活性炭6kg,能满足要求。

四、制冷除湿(温湿度调节)系统

避难硐室内有不少电力设备、照明设备放热,外界传入避难硐室的热量以及内部人员产生的热量都可能引起硐室内温度升高。

在密闭环境中,高温和高湿度不仅可能引起中暑,还会形成一种紧张的心态。

硐室采用ZSK-4/380型矿用防爆空调(每台配备蓄冰柜2个)。

矿用防爆空调布置在避难硐室内,当避难硐室内温度较高或湿度较大时,利用风机进行降温除湿,使得避难硐室内温度不高于35℃,湿度不大于85%;矿用防爆空调与冰柜通过冷凝管连接进行空气交换制冰。

永久避难硐室配备3套ZSK-4/380型矿用防爆空调,能满足要求;152102临时避难硐室配备1套ZSK-4/380型矿用防爆空调,能满足要求;152103临时避难硐室配备1套ZSK-4/380型矿用防爆空调,能满足要求。

五、动力保障系统

1、避难硐室均采用双电源供电,一回取自车场配电硐室;一回取自避难硐室内备用电源装置。

以外供电为主,当变电站出现故障时,应能及时使用备用电源装置。

外接电源作为煤矿正常生产时制冷、净化一体机、照明、信号采集、传感器监测、备用电池充电等的动力。

当灾害发生后外部电源中断时,备用电源装置作为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净化一体机风机所需的电源。

2、外接电源电缆从车场配电硐室接至紧急避险系统永久避难硐室的电缆套管处,用DN50mm的钢管作为保护套管,保护距离为20m;外接电源电缆套管埋深≥200mm。

3、KDW660/24(B)、KDW660/24(A)、KDW660/18(A)型矿用隔爆型电池箱,备用电源(锂电池)为本质安全型电源,备自动充电、电量显示、均衡充电、均衡放电等电源管理和过充、过放等安全保护功能。

无外部电源供给情况下,可维持硐室机电设备正常运转96h以上。

4、备用照明为避难硐室内设计配备一体式LED矿灯;选用的传感器自带有电池,用于灾变后难硐室独立检测监控使用。

六、室内照明及室外指示系统

1、室内采用矿用防爆LED灯照明,为入室人员提供一个柔和的环境;

2、室内配备额定人数25%的矿灯,作为备用照明使用,且可以供能安全逃生时使用。

3、在井下通往紧急避险系统的入口处,有“避难硐室”的反光标志,标志符合AQ1017-2005标准要求,作为避险人员在黑暗环境下的逃生指示,指引硐室的位置所在。

七、压风自救系统

按安监总煤装[2011]15号文件要求,矿井压风自救系统应能为紧急避险设施供给足量氧气。

矿井压风管道与矿井压风自救系统联网,接入的矿井压风管路设置有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控制阀,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MPa之间,供风量不低于0.3m³/min·人,供氧量不低于每人0.5L/min。

压风管路从就近的压风主管接出,采用脱脂处理的DN50mm镀锌钢管1趟,埋入巷道底板,埋深≥200mm,埋地保护距离为20m,提高管路的安全防护性能,满足压风系统的供风需求。

在永久避难硐室内安装12组ZYJ(A)型压风自救装置,在152102临时避难硐室内安装4组ZYJ(A)型压风自救装置,在152103临时避难硐室内安装4组ZYJ(A)型压风自救装置。

每组压风自救装置有6个吸口,可供6个人使用,以保证灾变期间每个人的供氧。

八、环境监测系统

过渡室内的O2、CO,生存室内的O2、CH4、CO2、CO、温度、湿度、差压和避难硐室外的O2、CH4、CO2、CO、温度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适时掌握室内外环境变化情况,以便于室内生存环境控制调节,便于了解室外灾变危害程度。

监测监控电缆用隔爆分线盒从接近避难硐室的主传输电缆“T”接出至紧急避险系统的电缆套管处,传输电缆经套管接入到硐室内,监测监控电缆以钢管作为保护套管,埋地保护距离为20m;监测监控电缆套管埋深≥200mm。

传感器将采集的数据传输给监控分站,通过监控分站传送给地面监控中心。

避难硐室内部环境中氧气含量应在18.5%~23.0%之间,二氧化碳浓度不大于1.0%,甲烷浓度不大于1.0%,一氧化碳浓度不大于0.0024%,温度不高于35摄氏度,湿度不大于85%,并保证避难硐室内始终不低于100Pa的正压状态。

永久避难硐室生存室内设O2传感器、CH4传感器、CO2传感器、CO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各1台,永久避难硐室两侧过渡室内均设O2传感器、CO传感器各1台,以监测避难硐室内的环境参数。

永久避难硐室外部设O2传感器、CH4传感器、CO2传感器、CO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各1台,以检测避难硐室外的环境参数。

另每个避难硐室分别配备CZ(C)型便携式多种气体测定仪1台与监测监控系统配合使用。

九、通讯联络系统

避难硐室内设置的通讯系统与矿井通讯系统联网,以保证事故状态下与调度室保持联系,及时汇报避难硐室内的人员情况,听从指挥,等待救援的到来。

在避难硐室内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