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第三章费用要素的核算.docx
《讲义第三章费用要素的核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义第三章费用要素的核算.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讲义第三章费用要素的核算
第三章费用要素的核算
第一节材料费用要素的核算
一、材料发出的原始凭证
领料单、限额领料单等
注意:
“假退料”
二、材料发出的核算
(一)材料发出按实际成本核算:
材料发出的计价方法:
(1)个别计价法
(2)先进先出法
(3)加权平均法
(4)移动平均法
(5)后进先出法(新准则取消)
(二)材料发出按计划成本核算:
在按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日常核算的情况下,材料的收入和发出都按材料的计划单位成本计价,材料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通过“材料采购”和“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核算。
*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
三、材料费用的分配
(一)定额比例法
1.定额消耗量比例法
2.定额费用比例法
(二)重量(体积、产量)比例法:
见教材
(三)标准产量比例法(系数比例法):
见教材
1.定额消耗量比例法:
首先,计算出各种产品的原材料定额消耗量;其次,计算单位原材料消耗定额应分配原材料的实际消耗量(即原材料消耗量分配率);再次,计算出各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消耗量;最后,计算出各种产品应当分配的原材料实际费用。
若原材料采用实际成本法计价,则:
(1)某种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该材料消耗定额×该产品实际产量
(2)原材料消耗量分配率=原材料实际消耗量/各种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
(3)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消耗量
=该种产品的原材料定额消耗量×原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4)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费用
=该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消耗量×原材料实际单价
账务处理:
根据计算结果,做一个按实际成本分配材料费用的分录即可。
若原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法计价,则:
(1)
(2)(3)与原材料采用实际成本法同
(4)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计划费用
=该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消耗量×原材料计划单价
(5)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差异
=该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计划费用×材料成本差异率
账务处理:
根据计算结果,先做一个按计划成本分配材料费用的分录,再做一个结转材料成本差异的分录。
材料费用的核算
例题1(题目见课堂用练习1,略)
要求:
①用定额耗用量比例法分配产品的材料费用并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
答案:
(1)甲产品A材料定额消耗量=200×5=1000
乙产品A材料定额消耗量=100×4=400
丙产品A材料定额消耗量=300×2=600
合计:
2000
(2)A材料消耗量分配率=5000/2000=2.5
(3)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消耗量=1000×2.5=250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消耗量=400×2.5=1000
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消耗量=600×2.5=1500
(4)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费用=2500×4=1000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费用=1000×4=4000
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费用=1500×4=6000
(5)根据计算结果做分录:
借:
基本生产成本——甲10000
——乙4000
——丙6000
贷:
原材料——A20000
例题2(题目见课堂用练习1,略)
要求:
①用定额耗用量比例法分配产品的材料费用并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
答案:
(1)甲产品A材料定额消耗量=200×5=1000
乙产品A材料定额消耗量=100×4=400
丙产品A材料定额消耗量=300×2=600
合计:
2000
(2)A材料消耗量分配率=5000/2000=2.5
(3)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消耗量=1000×2.5=250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消耗量=400×2.5=1000
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消耗量=600×2.5=1500
(4)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计划费用=2500×4=1000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计划费用=1000×4=4000
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计划费用=1500×4=6000
(5)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成本差异=10000×1%=10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成本差异=4000×1%=40
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成本差异=6000×1%=60
(6)根据计算结果做分录1:
借:
基本生产成本——甲10000
——乙4000
——丙6000
贷:
原材料——A20000
(7)根据计算结果做分录2:
借:
基本生产成本——甲100
——乙40
——丙60
贷:
材料成本差异——A200
2.定额费用比例法:
首先,计算出各种产品的原材料定额费用;其次,计算单位原材料费用定额应分配原材料的实际费用(即原材料费用分配率);最后,计算出各种产品应当分配的原材料实际费用。
原材料采用实际成本法计价,则
(1)某种原材料费用定额=该种原材料消耗定额×该种材料计划单价
(2)某种产品原材料定额费用=该材料费用定额×该产品实际产量
(3)原材料费用分配率=原材料实际费用总额/各种产品原材料定额费用之和
(4)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费用=该种产品的原材料定额费用×原材料费用分配率
账务处理:
根据计算结果,做一个按实际成本分配材料费用的分录即可。
例题1(题目见课堂用练习1,略)
要求:
②用定额费用比例法分配产品的材料费用并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
答案:
(1)甲产品A材料定额费用=200×5×4=4000
乙产品A材料定额费用=100×4×4=1600
丙产品A材料定额费用=300×2×4=2400
合计:
8000
(2)A材料费用分配率=(5000×4)/8000=2.5
(3)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费用=4000×2.5=1000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费用=1600×2.5=4000
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费用=2400×2.5=6000
(4)根据计算结果做分录:
借:
基本生产成本——甲10000
——乙4000
——丙6000
贷:
原材料——A20000
原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法计价,则
(1)
(2)与原材料采用实际成本法同
(3)原材料费用分配率=原材料计划费用总额/各种产品原材料定额费用之和
(4)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计划费用
=该种产品的原材料定额费用×原材料费用分配率
(5)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差异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计划费用×材料成本差异率
账务处理:
根据计算结果,先做一个按计划成本分配材料费用的分录,再做一个结转材料成本差异的分录。
例题2(题目见课堂用练习1,略)
②用定额费用比例法分配产品的材料费用并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
答案:
(1)甲产品A材料定额费用=200×5×4=4000
乙产品A材料定额费用=100×4×4=1600
丙产品A材料定额费用=300×2×4=2400
合计:
8000
(2)A材料费用分配率=(5000×4)/8000=2.5
(3)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计划费用=4000×2.5=1000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计划费用=1600×2.5=4000
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计划费用=2400×2.5=6000
(4)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成本差异=10000×1%=10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成本差异=4000×1%=40
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成本差异=6000×1%=60
(5)根据计算结果做分录1:
借:
基本生产成本——甲10000
——乙4000
——丙6000
贷:
原材料——A20000
(6)根据计算结果做分录2:
借:
基本生产成本——甲100
——乙40
——丙60
贷:
材料成本差异——A200
总结评价:
1、在多种产品耗用同一种材料时,定额消耗量比例法与定额费用比例法都可以用,计算结果一样,但定额费用比例法不利于加强材料消耗的实物管理。
2、在多种产品耗用多种材料时,采用定额费用比例法可以简化分配计算工作,但准确性不如定额消耗量比例法。
思考题(题目见课堂用练习1,略)
①用定额耗用量比例法或定额费用比例法分配产品的材料费用并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
答案:
(以定额耗用量比例法为例,定额费用比例法略)
A材料实际消耗量:
29700/10=2970
A材料分配率:
2970/(150×6+120×9)=1.5
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消耗量=150×6×1.5=135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消耗量=120×9×1.5=1620
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费用=1350×10=1350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实际费用=1620×10=16200
B材料实际消耗量:
7920/8=990
B材料分配率:
990/(150×8+120×5)=0.55
甲产品应分配的B材料实际消耗量=150×8×0.55=660
乙产品应分配的B材料实际消耗量=120×5×0.55=330
甲产品应分配的B材料实际费用=660×8=5280
乙产品应分配的B材料实际费用=330×8=2640
甲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合计=13500+5280=18780
乙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合计=16200+2640=18840
根据计算结果做分录:
借:
基本生产成本——甲18780
——乙18840
贷:
原材料——A29700
——B7920
②用定额费用比例法(简化的方法)分配产品的材料费用并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
答案:
材料费用分配率
=(29700+7920)/(150×6×10+120×9×10+150×8×8+120×5×8)=37620/34200=1.1
甲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费用=150×6×10×1.1=9900
甲产品应分配的B材料费用=150×8×8×1.1=10560
甲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合计:
20460
乙产品应分配的A材料费用=120×9×10×1.1=11880
乙产品应分配的B材料费用=120×5×8×1.1=5280
乙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合计:
17160
根据计算结果做分录:
借:
基本生产成本——甲20460
——乙17160
贷:
原材料——A29700
——B7920
可见,简化的方法准确性不够,甲多分配而乙少分配了1680,误差大,应慎用。
第二节外购动力费用的核算
一、支付外购动力费用的核算
借:
应付账款——供电公司
贷:
银行存款
二、分配外购动力费用的核算
借:
基本生产成本——××产品
辅助生产成本——××车间
制造费用——××车间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贷:
应付账款——供电公司
思考:
分录中为何使用“应付账款”?
什么情况下可以不用“应付账款”?
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方法:
见教材
第三节工资及福利费用要素的核算
一、工资总额的构成:
工资总额的计算原则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
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按国家规定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还是未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
工资总额包括: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关于奖金的范围:
1、生产(业务)奖包括超产奖、质量奖、安全(无事故)奖、考核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奖、提前竣工奖、外轮速遣奖、年终奖(劳动分红)等。
2、节约奖包括各种动力、燃料、原材料等节约奖。
3、劳动竞赛奖包括发给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的各种奖金和实物奖励。
4、其他奖金包括从兼课酬金和业余医疗卫生服务收入提成中支付的奖金等。
关于津贴和补贴的范围:
(一)津贴。
包括:
1.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
具体有:
高空津贴、井下津贴、流动施工津贴、野外工作津贴、林区津贴、高温作业临时补贴、海岛津贴、艰苦气象台(站)津贴、微波站津贴、高原地区临时补贴、冷库低温津贴、基层审计人员外勤工作补贴、邮电人员外勤津贴、夜班津贴、中班津贴、班(组)长津贴、学校班主任津贴、三种艺术(舞蹈、武功、管乐)人员工种补贴、运动队班(队)干部驻队补贴、公安干警值勤岗位津贴、环卫人员岗位津贴、广播电视天线岗位津贴、盐业岗位津贴、废品回收人员岗位津贴、殡葬特殊行业津贴、城市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岗位津贴、环境监测津贴、收容遣送岗位津贴等。
2.保健性津贴。
是为保障专职从事或长期接触有毒有害、有传染危险工作的人员的身体健康设立的津贴。
我国是学习前苏联的做法,采取保健津贴的方式以期对从事某些健康风险工作的一种经济补偿,用于购买营养品,增进健康。
在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在我国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更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当时食品匮乏,不少部门曾实行过供给保健牛奶、鸡蛋、肉类的做法,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这类工作者的特别关怀。
具体有:
卫生防疫津贴、医疗卫生津贴、科技保健津贴、各种社会福利院职工特殊保健津贴等。
3.技术性津贴。
主要是针对有特殊技术和技能的员工设立的津贴,是对员工这种特殊技术和技能的稀缺性所支付的等价物。
具体有:
特级教师补贴、科研津贴、工人技师津贴、中药老药工技术津贴、特殊教育津贴等。
4.年功性津贴。
具体有:
工龄贴、教龄津贴和护士工龄津贴等。
5.其他津贴。
具体有:
直接支付给个人的伙食津贴(火车司机和乘务员的乘务津贴、航行和空勤人员伙食津贴、水产捕捞人员伙食津贴、专业车队汽车司机行车津贴、体育运动员和教练员伙食补助费、少数民族伙食津贴、小伙食单位补贴等)、合同制职工的工资性补贴以及书报费等。
(二)补贴。
包括:
为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上涨或变动影响而支付的各种补贴,如肉类等价格补贴、副食品价格补贴、粮价补贴、煤价补贴、房贴、水电贴等。
如在物价上涨时有的企业发放“CPI补贴”,等。
加班加点工资:
加班专指在节假日工作,而加点是指在普通工作日,八小时以外的工作。
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见教材
二、工资费用的原始记录
(一)考勤记录
(二)产量记录
三、工资的计算
(一)计时工资的计算
应付的月工资额=日工资率×出勤日数或=月标准工资-日工资率×缺勤日数
日工资率的确定是关键,具体有3种方法:
(1)日工资率=月标准工资/30日,采用该方法计算出的日工资率长期固定不变,双休日、法定节假日照付工资,缺勤期间的节假日和双休日照扣工资。
(2)日工资率=月标准工资/20.83日,采用该方法计算出的日工资率长期固定不变,法定节假日、双休日不付工资,缺勤期间的节假日、双休日不扣工资,出满勤者满工资。
(3)日工资率=月标准工资/月实际制度日数,采用该方法计算的日工资率每月不同,法定节假日、双休日不付工资,缺勤期间的节假日、双休日不扣工资。
这种方法计算出的日工资率最接近实际,但由于不同月份的实际制度日数不一定相同,因此,实际应用起来显得较为繁琐。
应付月工资额一般有6种算法:
(1)按30日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日数扣月工资
(2)按30日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日数计算月工资额
(3)按20.83日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日数扣月工资
(4)按20.83日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日数计算月工资额
(5)按月实际制度日数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日数扣月工资
(6)按月实际制度日数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日数计算月工资额。
工资的核算
例题1(题目见课堂用练习1,略)答案:
(1)按30天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日数扣月工资的方法,计算该工人本月计时工资。
日工资率=1980/30=66(元/日)
应扣缺勤事假工资额=66×4=264(元)
应扣缺勤病假工资额=66×3×20%=39.6(元)
应付月工资额=1980-264-39.6=1676.4(元)
(2)按30天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日数算月工资的方法,计算该工人本月计时工资。
日工资率=1980/30=66(元/日)
应算出勤工资额=66×(30-4-3)=1518(元)
应算病假工资额=66×3×80%=158.4(元)
应付月工资额=1518+158.4=1676.4(元)
(3)按20.83天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日数扣月工资的方法,计算该工人本月计时工资。
日工资率=1980/20.83=95.(元/日)
应扣缺勤事假工资额=95.×4=380.22(元)
应扣缺勤病假工资额=95.×3×20%=57.03(元)
应付月工资额=1980-380.22-57.03=1542.75(元)
(4)按20.83天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日数算月工资的方法,计算该工人本月计时工资。
日工资率=1980/20.83=95.(元/日)
应算出勤工资额=95.×(30-4-3-8)=1425.83(元)
应算病假工资额=95.×3×80%=228.13(元)
应付月工资额=1425.83+228.13=1653.96(元)
(5)按月实际制度日数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日数扣月工资的方法,计算该工人本月计时工资。
该月的制度工作日=30-8=22日
日工资率=1980/22=90(元/日)
应扣缺勤事假工资额=90×4=360(元)
应扣缺勤病假工资额=90×3×20%=54(元)
应付月工资额=1980-360-54=1566(元)
(6)按月实际制度日数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日数算月工资的方法,计算该工人本月计时工资。
该月的制度工作日=30-8=22日
日工资率=1980/22=90(元/日)
应算出勤工资额=90×(30-4-3-8)=1350(元)
应算病假工资额=90×3×80%=216(元)
应付月工资额=1350+216=1566(元)
思考:
计时工资6种计算方法的差异及差异原因?
如,在本例题中:
(1)=1676.4
(2)=1676.4,为什么与
(1)没有差异?
为什么教材P61-62的例题有差异?
(3)=1542.75
(4)=1653.96,比(3)多111.21,多几天工资?
为什么?
(5)=1566,
(6)=1566,为什么与(5)没有差异?
请思考总结:
1、上述6种方法的利弊?
2、“病、事假期间不包含节假日、周末休假”与“病、事假期间包含节假日、周末休假”(见教材例题)在计算上存在哪些不同?
了解:
与工资福利等相关的规定与新印发的通知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200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8]3号),明确月工作日20.83天,月计薪天数21.75天。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该通知是基于国务院新的假期时间的调整,由原来的法定假日10天变成了11天,月工作日由原来的20.92变成了20.83天。
而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所以月计薪天数应该是21.75天。
2007年之前的加班工资不论是按制度工作时间和日工资折算,都要以每月20.92天为依据;2008年之后计算是否加班时,要以制度工作时间20.83天为依据,计算日工资则要用月工资总额除以计薪天数21.75计算。
财政部企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财政部2009年11月25日印发的《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明确了企业职工福利费的开支范围,其规定与以前相比有五个方面的调整。
根据《通知》,企业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除职工工资、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企业的人工成本,可划分为工资和福利两大类。
其中福利是企业对职工劳动补偿的辅助形式,按与工资的相互关系,又可划分为两类,一是按工资一定比例缴纳或提取的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补充养老(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费、职工教育经费,二是其他与工资没有固定比例的福利待遇支出。
《通知》规定的职工福利费,即为第二类职工福利。
他同时指出,《通知》关于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的规定,与以前的财务规定相比在五个方面做出了调整:
一是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已经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或提取,直接列入成本费用,不再列作职工福利费管理。
二是其他属于福利费开支范围的传统项目,继续保留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
比如:
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工外地就医费用、暂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等。
三是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职工疗养费用、防暑降温费、企业尚未分离的内设福利部门设备设施的折旧及维修保养费用、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的供暖费补贴,调整纳入职工福利费范围。
四是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过去未明确纳入职工福利费范围,《通知》印发后,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作为“各种津贴和补贴”,明确纳入职工工资总额管理,如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相关支出则调整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
五是对于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明确纳入工资总额管理。
(二)计件工资的计算
1.个人计件工资的计算:
应付工人的计件工资,是根据产量记录中登记的每一工人的产品产量,乘以规定的计件单价计算的。
计算公式为:
应付工人计件工资=∑〔﹙合格品数量+料废数量〕×计件单价〕(公式一)
=∑〔﹙合格品定额工时+料废定额工时)×小时工资率〕(公式二)
两种计算方法结果相同。
由于产量记录中填有每种产品的定额工时数,而且每个工人完成的各种产品的定额工时数可以加总,因而后一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
⏹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加工完毕才发现的料废品,才可以同合格品一样计算按计件单价计算计件工资。
但料废品不一定都是在加工完毕时才发现的,如果是在加工过程中发现的,其计件工资就不能按计件单价计算,而应按照生产工人所完成的定额工时计算。
⏹假设教材P65的〔例3-15〕中,本月李颂加工的B零件180个中,合格品177个,工废品1个,料废品2个,且料废品都是在加工过程中发现的,2个料废品完成的定额工时为18分钟,那么李颂生产的B零件计件工资的计算如下:
〔177×(36/60)+18/60〕×6=(106.2+0.3)×6=639(元)
例题2(题目见课堂用练习1,略)
答案:
(950+10)×0.5+(500+8)×0.8=886.4(元)
2.集体计件工资的计算:
集体计件工资的计算可分两步进行。
首先按生产小组等集体共同生产的产品产量(合格品和料废产品的数量之和)和计件单价计算出小组等集体的计件工资;然后,将该计件工资在小组等集体内部各成员之间进行分配。
由于工人的工资标准一般能体现工人劳动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出勤日数一般能体现工人的劳动数量,因而,集体计件工资在集体内各成员之间的分配就通常以成员的工资标准和出勤日数的乘积为比例进行分配。
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适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