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3566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docx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docx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第一章工程分析

一、生态破坏型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掌握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

1、工程分析的内容,应结合工程特点,提出(勘察期、施工期、运营期、退役期),重点是(施工期、运营期)的影响和潜在影响因素。

2、工程分析内容:

工程概况;项目初步论证;影响源识别;环境影响识别;环保方案分析;其他分析。

3、工程概况:

内容(一般特征简介;介绍工程特征,给出工程特征表;完全交待项目组成,给出项目组成表;阐述施工和营运方案,给出工程布置示意图;比选方案)。

基本要求(应给出(地理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施工平面布置图、物料含土石方平衡图、水平衡图)等工程基本图件。

4、项目初步论证:

内容(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和相关规划符合性;选址选线、施工布置和总图布置合理性;清洁生产和区域循环经济可行性,提出替代或调整方案)。

基本要求(从宏观方面进行论证,必要时提出替代或调整方案)。

3.影响源识别:

内容(工程行为识别;污染源识别;重点工程识别;原有工程识别)。

基本要求(影响源分析时,应尽量给出定量或半定量数据)。

4.环境影响识别:

内容(社会环境影响识别;生态影响识别;环境污染识别)。

基本要求(应结合项目自身环境影响特点、区域环境特点和具体环境敏感目标综合考虑)。

5、环保方案分析:

内容(施工和营运方案合理性;工艺和设施的先进性和可靠性;环保措施的有效性;环保设施处理效率合理性和可靠性;环保投资估算及合理性)。

基本要求(从经济/环境/技术/管理方面来论证环保方案的可行性;对于改扩建工程,应明确“以新带老”环保措施)。

6.其他分析:

内容(非正常工况分析;事故风险识别和源项分析;防范与应急措施)。

基本要求(可在工程分析中专门分析,也可纳入其他部分或专题进行分析)。

掌握生态影响的源和强度的分析内容与方法

1、方法:

根据(评价项目自身特点、区域的生态特点、评价项目与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确定工程分析的重点,分析生态影响的源及其强度。

2、主要内容:

可能产生重大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与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有关的工程行为;可能产生间接、累积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可能造成重大资源占用和配置的工程行为。

熟悉项目施工期、运行期主要生态影响途径的分析方法

1、施工期的施工活动对生态影响的途径:

主要通过不同(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场地布设)使区域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致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产能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生态因子的变化使自然资源受到影响;施工人员施工活动。

2、运行期对生态影响的途径:

主要是不同(营运方案、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导致不同生态影响。

二、污染型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技术要求

1、原则上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条件)来确定。

2、工程分析内容:

工程概况(工程一般特征简介;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项目组成);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工艺流程及污染物产生环节);污染物分析(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物料平衡与水平衡;无组织排放源统计及分析;非正常排放源强统计及分析;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议指标);清洁生产水平分析(清洁水平分析);环保措施方案分析(分析环保措施及所选工艺及设备的先进水平和可靠程度;分析与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分析环保措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总图布置方案分析(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分析环境敏感点处置措施的可行性)。

熟悉工程选址可行性和总图布置合理性分析中需要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1、总图布置方案与外环境关系图中应标明的内容:

保护目标与建设项目的方位关系;保护目标与建设项目的距离;保护目标的内容与性质;风向玫瑰图。

掌握物料平衡法、类比法、资料复用法、实测法和实验法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1、工程分析方法:

物料衡算法、类比法(工程一般特征、污染物排放特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资料复用法(准确性很难保证,评价等级较低时使用)、实测法、实验法。

2、物料衡算法:

主要用于污染性建设项目;是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常规和最基本方法;分类(总物料衡算、有毒有害物料衡算、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

掌握使用工艺流程图分析产污环节

1、工艺流程:

应在设计/建设单位的(可研、设计文件)基础上,根据(工艺过程的描述、同类项目生产的实际状况)进行绘制。

2、环评工艺流程图:

更关心的是工艺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具体部位、种类、数量)。

3、绘制污染工艺流程:

应包括(涉及产生污染物的装置、工艺过程);不产生污染物过程和装置(可以简化);有化学反应发生的工序,要列出(主要化学反应、副反应式)。

4、在总平面布置图上,应标出污染源的准确位置。

掌握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求及计算方法

1、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求:

污染源分布/类型/排放量,必须按(建设、运营)过程详细核算和统计;对于污染源分布,应列表逐点统计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浓度/数量;对于最终排入环境的污染物,达标排放必须以(项目的最大负荷)核算。

2、新建项目“两本帐:

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产生量、实现污染防治措施后的污染物削减量。

3、技改扩建项目“三本帐”:

技改扩建前污染物排放量A、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B、技改扩建完成后(包括以新带老削减量D)污染物排放量C。

A-D+B=C。

4、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统计,应以车间或工段为核算单元。

掌握水平衡图分析与水平衡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1、水平衡式:

取水量Q+物料带入水量A=耗水量H+排水量P+漏水量L。

2、工业取水量Q=生产用水(间接冷却水+工艺用水+锅炉给水)+生活用水;

3、重复用水量C:

指内部循环使用和循序使用的总水量。

4、耗水量H:

指消耗的新鲜水量总和。

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重复利用水量/(重复利用水量+取用新水量)。

6、间接冷却水循环率=间接冷却水循环量/(间接冷却水循环量+间接冷却水系统取水量)。

7、污水回用率=污水回用量/(污水回用量+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水量)。

掌握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统计内容

1、无组织排放:

没有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15m的排放源。

2、统计方法:

物料衡算法、类比法、反推法。

3、非正常排污包括:

正常开/停车或部分设备检修时排放的污染物;其他非正常工况排污(指工艺设备或环保设施达不到设计规定指标运行时的排污)。

熟悉环保措施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点

1、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分析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采用的环保设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运行可靠性);分析项目采用污染处理工艺,排放污染物达标的可靠性;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额比例;依托设施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

熟悉自然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基本内容:

地理位置(附地理位置图)、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气象、地面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土壤与水土流失、动植物与生态。

2、地质:

a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选择(当地地层概况、地壳构造的基本形式及与其相应的地貌表现、物理与化学风化情况、当地已探明或已开采的矿产资源情况)中部分或全部内容,概要说明当地的地质状况。

b若建设项目规模较小且与地质条件无关时,地质现状可不叙述。

c评价矿山及其它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时,对与建设项目有直接关系的地质构造(断层、坍塌、地面沉陷),要进行较为详细的叙述。

d一些特别有危害的地质现象,如地震,也应加以说明,必要时,应附图辅助说明,若没有现成的地质资料,应做一定的现场调查。

3、地形地貌:

a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简要说明(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周围地貌类型、岩溶/冰川/风成地貌等地貌的情况)。

b崩塌/滑坡/泥石流/冻土等有危害的地貌现象,若不直接或间接危害到建设项目时,可概要说明其发展情况。

c若无可查资料,需做一些简单的现场调查。

d当地形地貌与建设项目密切相关时,还应附(建设项目周围的地形图),特别应详细说明(可能直接对建设项目有危害或将被项目建设诱发的地貌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必要时还应进行一定的现场调查。

4、地面水环境:

a如不进行地面水环境的单项影响评价时,应选择(地面水资源的分布及利用情况、地表水各部分之间及其与海湾/地下水的联系,地表水的水文特征及水质现状、地表水的污染来源)中部分或全部内容,概要说明地面水状况。

b如建在海边又无需进行海湾的单项影响评价时,应选择性叙述(海洋资源及利用情况、海湾的地理概况、海湾与当地地面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联系、海湾的水文特征及水质现状、污染来源)中部分或全部内容,概要说明海湾环境状况。

c如需进行地面水/海湾环评,还应增加(水文、水质调查、水文测量、水利用状况调查)内容。

7、地下水环境:

a当不进行与地下水直接有关的环评时,只需全部或部分地简述(当地地下水的开采利用情况、地下水埋深、地下水与地面的联系、水质状况、污染来源)。

b若需进行地下水环评,还应选择(水质的物理/化学特性、污染源情况、水的储量与运动状态、水质的演变与趋势、水源地及其保护区的划分、水文地质方面的蓄水层特性、承压水状况)进一步调查。

8、土壤与水土流失:

a当建设项目不进行与土壤直接有关的环评时,只需全部或部分的简述(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土壤的肥力与使用情况、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质量现状、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及原因)。

b当需要进行土壤环评时,还应选择(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成分与结构、颗粒度、土壤容重、含水率与持水能力、土壤一次/二次污染状况、水土流失的原因/特点/面积/侵蚀模数元素/流失量)进一步调查,同时要附(土壤分布图)。

9、动植物与生态:

a若建设项目不进行生态影响评价,但项目规模较大时,应简述(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植被情况、有无国家重点保护的或稀有的/受危害的/作为资源的野生动/植物、当地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现状)。

b若建设项目规模较小,又不进行生态影响评价时,这一部分可不叙述。

c若需要进行生态影响评价时,还应选择(本地区主要的动/植物清单、特别是需要保护的珍稀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状况、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素)进一步调查。

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社会经济环境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

社会经济;文物与景观;人群健康状况。

2、社会经济:

简要叙述评价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人口;工业与能源;农业与土地利用,应附土地利用图;交通运输)。

3、文物与景观:

a文物:

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如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或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庙、石刻)。

b景观:

指具有一定价值必须保护的特定的地理区域或现象,如(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疗养区、温泉、重要的政治文化设施)。

c如不进行影响评价,只需概要说明(建设项目周围具有哪些重要文物与景观、文物或景观相对建设项目的位置和距离、其基本情况、国家或当地政府的保护政策和规定)。

d如需进行文物或景观的环评,还应进一步叙述文物或景观对人类活动敏感部分的主要内容。

4、人群健康状况:

a当(建设项目传输某种污染物,且拟排污染物毒性较大)时,应进行一定的人群健康调查。

b调查时,应根据(环境中现有污染物、建设项目将排放的污染物的特性)选定指标。

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大气环境现状调查四方面内容:

大气污染源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方法

1、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方法:

现场监测法、收集已有资料法。

2、资料来源三种途径:

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3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收集近3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进行现场监测。

3、收集的资料的时效性和代表性:

能反映评价范围内和主要敏感点的空气质量状况;三年内有效。

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分析方法

1、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分析,应从(监测资料来源、监测布点、点位数量、监测时间、监测频次、监测条件、监测方法、数据统计的有效性)方面分析是否符合(导则、标准、监测分析方法)等有关要求。

2、平均浓度值:

日平均和h平均浓度值,既可采用现状监测值,也可采用评价区域内近3年的例行监测资料或其他有效监测资料;年均值,一般来自于例行监测资料。

3、数据有效性最低要求(1996老标准):

年平均(SO2/NOx-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44个日均值、每月12个;TSP/PM10-每年60个、每月5个);日平均(SO2/NOx/CO-每日至少有18h的采样时间;TSP/PM10/氟化物-12h);1h平均(每h至少有45min的采样时间)。

4、数据有效性最低要求(2012新标准):

年平均(SO2/NOx/PM10/PM2.5-每年324、每月27个;TSP/Pb/苯并芘-每年60个、每月5个);24h平均(SO2/NOx/CO/PM10/PM2.5-每日20h;TSP/Pb/苯并芘-24h);1h平均(每h至少有45min的采样时间)。

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1、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

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统计(年、日、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与相应标准限值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及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2、现状监测数据达标分析:

a统计分析监测数据时,(先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位置、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等内容。

b在分析处理各时段监测数据时,应反映(其原始有效监测数据)。

c参加统计计算的监测数据,必须是符合要求的监测数据。

d极值,应分析出现的原因,不符合要求的不参加统计计算。

e未检出的点位数,计入总监测数据个数中。

f国家未颁布标准的监测项目,一般不进行超标率计算。

3.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分析:

a分析各项监测数据的(日变化规律、年变化趋势),并绘制(污染物日变化图、年变化趋势图),参考同步气象资料分析其变化规律,并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b结合(区域大气环境整治方案、近3年例行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分析区域环境容量。

了解边界层结构及其生消演变规律

1、大气边界层:

指直接受地表影响最强烈的垂直气层;其厚度随天气条件、地表特征而变;由于受(太阳/地表辐射的热量输送、地表的摩擦力)作用,形成边界层内温度和风速的变化。

2、混合层高度(h):

a混合层(指对流边界层的高度,或在大气边界层处于不稳定层结时的厚度)。

b混合层越高,对流边界层越不稳定。

c混合层的高度决定了(垂直方向污染物的扩散能力)。

3、莫奥长度(Lmo):

a反映了近地面大气边界层的稳定层结的状况。

b当Lmo>0,边界层处于稳定状态,Lmo越小或h/Lmo越大,越稳定,混合层高度则越低。

c当Lmo<0,边界层处于不稳定状态,∣Lmo∣越小或∣h/Lmo∣越大,越不稳定,混合层高度则越高;d当∣Lmo∣→∞,边界层处于中性状态。

e当∣h/Lmo∣=0,混合层高度大约有800m。

4、边界层污染气象:

由于(边界层的生消演变),导致近地层的低矮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在夜间不易扩散,如果夜间有连续的低矮污染源排放,则污染物浓度会持续增高;而日出后,夜间聚集在残留层内的中高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会向地面扩散,出现熏烟型污染。

掌握常规气象资料的分析内容与应用。

1、温度:

a温度是决定烟气抬升的一个因素。

b逆温层消退,会有短时间的熏烟污染。

c对一二级评价项目,需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并绘制(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

d一级,还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做温廓线分析,并分析逆温层出现的(时间、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强度)。

2、风速:

a两种表达方式:

数值、字母C(代表静风,风速<测风仪的最低阈值或0.5m/s)。

b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需统计(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季小时平均风速的变化),并绘制(随月份的变化曲线图)。

c一级,还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做风廓线分析,并分析(不同时段大气边界层内的风速变化规律)。

3、风向玫瑰图:

a静风频率C=32.22%。

b若给静风附一个固定的值,应同时分配一个风向,可利用静风前后的观测资料的风向进行插值;或在气象资料比较完整的情况下,利用静风前一次的观测资料中的风向作为当前静风风向。

c应附当地气象台站多年(20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

4、主导风向:

a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连续45°左右;在以16方位角表示风向时,指连续2~3个风向角的范围)。

b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角风频之和应≥30%,否则可称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c在没有主导风向的地区,应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

三、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掌握不同类型污染源的调查方法

1、污染物类型:

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水体酸碱度/PH值、热效应。

2、污染源调查:

a点源:

调查原则(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调查的繁简程度可根据评价等级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调查内容(污染源的排放特点;污染源排放数据;用排水情况;废水/污水处理状况)。

b非点源:

调查原则(一般采用资料收集的方法,不进行实测);调查内容(工业类非点源污染源;其他非点源污染源)。

3、水质因子分类:

常规水质因子、特殊水质因子、其他方面的因子。

4、常规水质因子:

a能反映受纳水体的水质状况。

b包括(pH值、DO、COD、BOD5、总氮或氨氮、酚、氰化物、砷、汞、六价铬、总磷、水温)。

c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污染源状况)适当增减。

5、特殊水质因子:

a能代表建设项目外排污水的特征污染因子。

b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评价等级、建设项目所属行业的特征水质参数表)进行选择,可以适当删减。

6、其他因子:

a包括(水生生物、底质)。

b被调查水域的环境质量要求较高,且为一/二级评价,应考虑调查水生生物和底质。

掌握不同水体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调查范围:

a应能包括:

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

b某项具体工程:

应尽量按(将来污染物排放进入天然水体后可能的达到水域功能质量标准要求的范围、评价等级的高低)来决定。

c当下游附近有敏感区(如水源地、自然保护区)时,应考虑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

2、调查时段:

a河流:

一级(一般情况A-1个水文年的丰/平/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B-至少平/枯水期);二级(A-可只平/枯水期;B-可只枯水期;条件许可-1个水文年的丰/平/枯水期);三级(A-可只枯水期)。

a河口:

一级(A-1个潮汐年的丰/平/枯;B-至少平/枯);二级(A-应平/枯;B-可只枯);三级(A-可只枯)。

c湖泊/水库:

一级(A-1个水文年的丰/平/枯;B-至少平/枯);二级(A-应平/枯;B-可只枯);三级(A-可只枯)。

d海湾:

一/二/三级(A-应调查评价工作期间的大/小潮期)。

e当调查区域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时:

一/二级应调查丰水期;时间允许,三级也应调查丰水期。

f冰封期较长的水域,且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食品加工用水水源、渔业用水)时:

应调查(冰封期的水质、水文情况)。

4、行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内容:

a河流(丰/平/枯水期的划分;河段的平直及弯曲;过水断面积/坡度/水位/水深/河宽/流量/流速及其分布/水温/糙率/泥沙含量等;丰水期有无分流漫滩,枯水期有无浅滩/沙洲/断流;河网地区还要调查各河流流向/流速/流量的关系和变化特点)。

b感潮河流(河流内容;+感潮河段的范围;涨潮/落潮/平潮时的水位/水深/流向/流速/分布;横断面形状/水面坡度/河潮间隙/潮差/历时)。

c湖泊/水库(面积和形状,附有平面图;丰/平/枯水期的划分;流入/流出的水量;水力滞留时间或交换周期;水量的调度和储量;水深;水温分层情况;水流状况)。

d降雨调查(预测建设项目的面源污染时,应调查历年的降雨资料)。

熟悉河流、湖泊常用环境水文特征及常用参数的调查方法

1、河川径流的表示方法:

流量Q(m3/s);径流总量W(W=QT);径流深Y(指将径流总量平铺在全流域面积上的水层厚度、Y=QT/1000F);流域面积F(km2);径流系数α(某一时段内径流深与相应降雨深P的比值,α=Y/P);

径流模数(M=1000Q/F,L/s.km2)。

2、河川径流的主要变化:

年际变化、年内变化、地区变化。

3、水文现象研究途径:

成因分析、数理统计、地区综合。

4、河道水流形态:

恒定均匀流(非感潮河道、且在平水或枯水期、河道均匀;基本方程为v=C√Ri、Q=vA);非恒定流(常用一维圣维南方程描述)

5、设计年最枯时段流量的选择:

分两种情况(固定时段选样、浮动时段选样)。

6、河流断面流速计算:

a实测流量资料多时,绘制(水位-流量、水位-面积、水位-流速)关系曲线,由设计流量推求相应的断面平均流速。

b实测流量资料较少或缺乏不能获得三条曲线时,通过水力学公式计算。

c公式计算:

有足够实测资料的计算公式(v=Q/F、A=Bh、h=F/B)、经验公式(v=αQβ﹑h=γQδ、B=Q(1-β-δ)/αγ)。

7、河流水体混合:

a包括(分子扩散、紊动扩散、剪切离散)等分散过程及其联合作用。

b定义/公式:

分子扩散(Pxi=-Dm.c/xi)、紊动扩散(由水流的脉动引起的质点分散现象、Pxi=-Dtxi.c/xi)、剪切离散(由脉动平均流速在空间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分散现象、Px=-Dl./x)、混合(My=0.6(1±0.5)hu*)。

8、湖泊/水库的水量平衡关系式:

W入=W出+W损±△W。

9、湖泊/水库的动力特征:

a湖流:

分为(风成流、梯度流、惯性流、混合流)。

b湖流环状流动:

分为(水平环流、垂直环流、兰米尔环流)。

10、湖泊/水库水温分层:

a容积和水深较小的湖泊,没有温度垂直分层。

b容积和水深较大的湖泊或水库,水温呈垂向分层型。

c水温是否分层判断:

水替换的次数指标α和β经验性标准判别法(α=年总入流量/总容积、β=一次洪水总量/总容积;当α<10时,稳定分层型,若α>20,混合型;洪水时以β作为第二判别指标,当β<1/2时,洪水对湖泊水温分层几乎没有影响,若β>1,在大洪水时可能是临时性混合型)、经验判别法(平均水深H>10m时,分层型;若H≤10m,混合型)。

了解河口、近海水体的基本环境水动力学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

1、概念:

a河口:

与一般河流最显著的区别(常受到潮汐的影响)。

b海湾:

是海洋凸入陆地的那部分水域。

c陆架浅水区:

位于大陆架上,水深<200m,海底坡度不大的沿岸海域。

d潮流:

内外海潮波进入沿岸海域和海湾时的变形而形成的浅海特有的潮波运动形态。

了解不利水文条件及其确定方法

1、不利水文条件的确定方法:

根据水文/水质条件,确定不利于建设项目废水排放的水期;在不利水期内,确定水质预测时段;确定预测时段相应的环境水文特征值。

熟悉单项水质参数法在水质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1、溶解氧(DO)的单项评价标准指数S:

当DOj≥Dos时,S=∣DOf-DOj∣/(DOf-DOs),饱和溶解氧浓度DOf=468/(31.6+T);当DOj<DOs时,S=10-9*DOj/Dos。

2、pH值单项评价标准指数S:

a当pHj≤7时,S=(7-pHj)/(7-pHsd);当pHj>7时,S=(pHj-7)/(pHsu-7);pHj实测值、pHsd标准下限值、pHsu标准上限值。

b例题:

已知某河段,水温为23℃,溶解氧实测浓度DOj为4.5mg/L,标准限值DOs为6mg/L,其S=10-9*4.5/6=3.25。

3、实测统计代表值获取方法:

极值法(适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