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3362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环绕

B.与禽兽奚择哉择:

选择

C.舜为法于天下法:

榜样

D.礼人不答答:

答应

答案 C

解析 A项围。

B项区别。

D项回应。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C.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D.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答案 B

解析 B项“终身”指一辈子。

古今意义相同。

A项亲戚:

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C项所以:

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下半句表示结果。

D项于是:

古义,是两个词语,“于”,引出宾语,不译,“是”,代词,这个道理;今义,是一个词语,表承接或因果。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B.我由未免为乡人也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答案 C

解析 A项“亡”同“无”。

B项“由”同“犹”。

D项“畔”通“叛”。

C项很可能误以为“罔”通“网”,其实“罔”本身就有陷害的意思。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介词,拿、用。

A项假设连词,如果/第三人称代词,他。

B项表修饰的连词/表因果的连词。

C项介词,给/介词,在。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C.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其待我以横逆

答案 C

解析 C项为省略句,省略了“委而去之”的主语“守城之人”。

A、B、D三项均为介宾短语作状语时后置。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夫子当路于齐

公孙丑问曰:

“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

“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

‘吾子与子路孰贤?

’曾西蹙然①曰:

‘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

‘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

’曾西艴然②不悦,曰: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

“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

“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

“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③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

“文王何可当也?

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

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④、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

“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曰: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 ①蹙然:

不安的样子。

②艴然:

发怒的样子。

③洽:

遍及。

④微子、微仲:

纣王之兄。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B.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C.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D.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答案 B

解析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是一个判断句,中间应该断开,排除A、C两项;“力不赡也”也是上句的一个分句,不能断到后面,排除D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先秦诸子中法家的代表人物。

后担任鲁国的国相,被誉为“华夏第一相”。

B.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如诸葛亮《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武丁,姓子,名昭,是中国商朝第23位国王,庙号为高宗。

他是商王盘庚的侄子,父亲是商王小乙。

武丁在位时期,商朝再度强盛,史称“武丁中兴”。

D.比干,子姓,沬邑(今河南淇县)人,商朝帝王太丁的次子。

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答案 A

解析 管仲做的是齐国的国相。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部分反映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仁政的思想。

B.孟子认为文王灭殷当时存在困难,具体的语句是:

“天下归殷久矣”,“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又有贤人“相与辅相之”,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C.当公孙丑问孟子,如何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辅佐齐王的霸业是否可以再度兴起时,孟子对霸道持鄙视态度,认为管仲的功绩是渺小的。

实行仁政古难今易。

D.孟子认为无论实行霸道还是施行仁政,都需要有“大国”作为条件,并且这二者的目的及结果都是相同的。

答案 D

解析 二者的目的与结果不同。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问乎曾西曰:

“吾子与子路孰贤?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曾经有人问曾西:

“你和子路相比,谁更贤德?

(2)(在当时的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要实行仁政,百姓的高兴与拥护,就如同解救了他们被绳子倒挂着一样的那种痛苦。

参考译文

公孙丑问道:

“如果您在齐国当政,管仲和晏子的功业可以得到复兴吗?

”孟子回答说:

“你真是一个齐国人,只知道管仲和晏子。

曾经有人问曾西:

‘你和子路相比,谁更贤德?

’曾西不安地回答:

‘子路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

(我怎敢与他相比?

)’问者又说:

‘那么你与管仲相比,谁更贤德呢?

’曾西听了很不高兴,说:

‘你为什么竟然拿我和管仲相比呢?

管仲得到君主的信任是那样专一,执掌国家大政的时间又是那样长久,而功绩却那样卑小。

你为什么竟然拿我和他相比?

’”孟子说:

“管仲是曾西都不愿意与他相比的人,而你以为我愿意与他相比较吗?

”公孙丑说:

“管仲使齐桓公称霸诸侯,晏子使齐景公名声显扬于诸侯。

管仲、晏子还不值得学习吗?

”孟子回答:

“以齐国来称霸诸侯,好像翻转手掌一样容易。

”公孙丑说: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就更不明白了。

像周文王那样的德行,活了一百岁,仍然未能统一天下;周武王、周公旦继承文王的事业,然后统一天下,才逐步使仁政广泛推行。

如今您把王道说得这样容易,那么连周文王也不值得效法吗?

”孟子说:

“怎么能同周文王相比较呢?

从商朝的汤到武丁,圣贤的君主出现了六七位,天下的百姓归顺于商朝已经很久了,时间长久了也就难于改变。

武丁的时代,诸侯来朝贡,治理天下好像运物于手掌之中一样。

纣王的朝代上距武丁的时代并不远,他的忠臣世家和遗留的风俗楷模,流布的道德风气与仁教善政,有些仍然流传于世。

再加上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宗亲大臣,这些都是贤德之人,有他们共同辅佐王室,所以经历了很久的时间才亡国。

可以说,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归殷朝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殷朝的臣民。

而文王从方圆百里的小国发展起来,所以十分困难。

齐国有句俗话说:

“虽然有聪明智慧,不如利用形势时机;虽然有锄头工具,不如等待节气农时。

”今天的时势(要实行王政)就容易多了。

(因为)在夏、商、周的鼎盛时期,也没有方圆超过千里的诸侯国,而现在的齐国却有这样广大的领土。

鸡鸣狗叫之声到处听到,并且一直传到四方的边境上,(这说明)齐国已有如此之多的百姓了。

国土不用再开辟,百姓不用再聚集增多,(只要认真)实行仁政而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止得了。

而且,圣贤君王未出现,从来没有像这样长久过;百姓在暴虐政治下的折磨生活,从来没有比现在更严重的。

饥饿的人不苛求食物,口渴的人不会选择水源。

孔子说过:

“德政的流行,比通过驿站传达命令的速度还要快。

”在当时的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要实行仁政,百姓的高兴与拥护,就如同解救了他们被绳子倒挂着一样的那种痛苦。

所以说,只用古人的一半力气,却得到一倍的效果,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实现。

孟子说:

“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有大国的条件。

商汤凭七十里见方的地方,文王凭百里见方的地方就称王了。

靠武力使人服从,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够(反抗)罢了;靠道德使人服从,是心里高兴,真心服从,就像七十位弟子敬服孔子那样。

《诗经》上说:

‘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

’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三、语言表达

10.有人认为《孟子》之于中国散文,犹如《诗经》之于中国诗歌,可见《孟子》文学地位之高。

联系所学过的孟子的文章,用对联的形式概括《孟子》的艺术特点。

示例:

德合乾坤,集群贤之大成;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气势磅礴,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比喻贴切,结构工巧,富有说服力。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不是所有学者都有自己的治学路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人说“少陵诗法如孙吴,李白诗法如李广”。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孙吴著有兵书让人有法可依。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些功力深湛又兼具才情的学者,往往能取得过人的成就,又善于总结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或者能归纳出一套可供操作的学术范式,这一类学者特别值得我们研究。

答案 (示例)①不妨以李白与杜甫为例 ②李广用兵如神却不着痕迹 ③学者也是如此

解析 ①句之前说的是学者的治学,后面列举出李白和杜甫,①处应是前后的过渡句。

②处后的标点是分号,应该和后句相互照应,句式一致。

内容上应照应前面的“李白诗法如李广”。

结合李白诗歌的特点,能够推导出李广用兵的特点。

③处应是一个衔接后文的句子,由李白和杜甫过渡到学者。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孟子曰:

“吾善养浩然之气”,他把做人的原则阐述的淋漓尽致。

所谓浩然之气,是一种正气,一种精神。

有此浩气,自可傲立于天地间,必然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

赏美文

感悟孟子“大丈夫”

闲暇时间,读了点《孟子》,感受到了这个可爱而又倔强的老头,唠唠叨叨,孜孜不倦;巧言善辩,苦口婆心。

同时,也感受到了孟子铁骨铮铮、一肩担道义的强势人格。

《孟子》一书,我只看见三个字:

大丈夫。

有学者考证,大丈夫这个词是孟子首创。

什么是大丈夫?

有学生问孟子,公孙衍、张仪这些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真是跺一跺脚地球都要颤抖的人物,真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啊。

孟子说:

这也能叫大丈夫吗?

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还有学生说“枉尺而直寻”,意思就像今天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

孟子批驳道“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什么意思呢?

自身不正直的人,是从来不能使别人正直的。

这就是大丈夫“刚毅”的表现。

刚毅的人难免会有挫折,那么大丈夫是不是活得很累呢?

其实不然,大丈夫很从容、很快乐。

孟子说: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无愧天地、父母康健、教化英才,想必古往今来有许多人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

怎么样成为大丈夫呢?

孟子的答案是:

知性、尚志、养气。

知性就是性本善,找到自己性善的本性,不要被现实遮蔽了内心。

他说,人有四心: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尚志就是舍生取义的坚强意志。

岂有他哉?

养气就是如何培养坚强的意志。

孟子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具备了以上三点,就可以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这是何等的担当!

何等的气概!

孟子学说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孟子所提倡的大丈夫精神却给了中华民族坚强的血液。

看到孟子的文字,就想起了鲁迅、闻一多等人,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的大丈夫,才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浩然正气与“大丈夫”人格

在孟子的人生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他的“养气说”,即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他所说的“浩然之气”有两个特征:

“至大”和“至刚”。

“至大”是对个体形体渺小的超越;“至刚”是对个体意志懦弱的超越。

孟子认为,人培养浩然正气不仅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而且需要承受极其艰苦的意志磨炼。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具有了浩然正气,自然就会充满一种精神上的力量。

人在仁义之道的驱使下,具有一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气概。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是《孟子》中最为精华的文字,经常被人引以为座右铭,曾经激励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逆境中奋起,在艰难困苦的考验下不断前进。

孟子教人如何励志的思想堪称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

运用角度

【课外应用】

古有训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可见“仁”“义”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仁义道德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成仁”“取义”才能在心中萌发光明正义之气。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人善养浩然之气。

古有苏武以他的民族气节与坚强毅力凛然不降,持节傲立;有项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乌江,舍生取义;有屈原为了民族的衰亡而跳江自尽,杀身成仁。

今有鲁迅弃医从文,用文字拯救人的灵魂,唤起人们心中的光明。

这些志士仁人在生命的存亡关头也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可见有了浩然之气就有了一股生命蒸腾的英雄气,有了一脉亢奋激扬的刚烈之气。

所以养气能萌发心情的正义,唤起灵魂的激昂。

一、基础达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敢问夫子恶乎长    长:

擅长

B.今日病矣病:

生病

C.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闵:

忧虑

D.丈夫之冠也冠:

行加冠礼

解析:

B项,病:

疲累、倦困。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入则无法家拂士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C.所以动心忍性D.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解析:

D项“以为”:

与现代汉语相同,认为;A项“法家”:

古义指守法不阿的世臣;B项“丈夫”:

古义指男子;C项“所以”:

古义指用来……的办法。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敢问何谓浩然之气非义袭而取之也

B.其为气也其子趋而往视之

C.以为无益而舍之发于声,而后喻

D.以其外之也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解析:

C项,连词,表顺承关系。

A项,助词,的/代词,它。

B项,代词,它/代词,他的。

D项,连词,因为/介词,把。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C.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

C项与例句同为判断句。

A项,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B项,定语后置句。

D项,宾语前置句。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息 争

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其鄙有樊迟,其狂有曾点。

孔子之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其故人有原壤,而相知有子桑伯子。

仲弓问子桑伯子,而孔子许其为简,及仲弓疑其太简,然后以雍言为然。

是故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

“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呜呼!

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至于孟子,乃为之言曰:

“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杨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

”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

唐之韩愈,攘斥佛老,学者称之。

下逮有宋,有洛、蜀之党,有朱、陆之同异。

为洛之徒者,以排击苏氏为事;为朱之学者,以诋讠其陆子为能。

吾以为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则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则尽。

昔者曾子之一以贯之,自力行而入;子贡之一以贯之,自多学而得。

以后世观之,子贡是,则曾子非矣。

然而孔子未尝区别于其间,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

夫所恶于杨墨者,为其无父无君也;斥佛老者,亦曰弃君臣,绝父子,不为昆弟夫妇,以求其清净寂灭。

如其不至于是,而吾独何为訾謷之?

大盗至,胠箧探囊,则荷戈戟以随之,服吾之服,而诵吾之言,吾将畏敬亲爱之不暇。

今也操室中之戈,而为门内之斗,是亦不可以已乎?

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此不足以论人也。

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哉?

居高以临下,不至于争,为其不足与我角也。

至于才力之均敌,而唯恐其不能相胜,于是纷纭之辩以生。

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夫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鄙有樊迟鄙:

卑鄙

B.绝父子,不为昆弟夫妇昆弟:

兄弟

C.则众起而排之排:

排挤、排斥

D.至于才力之均敌均敌:

相等,分不出上下

解析:

鄙:

粗俗。

答案:

A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

B.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

C.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

D.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

解析:

可根据陈述主体“好辩”及其陈述动词的意义断开。

答案:

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人们认为他喜欢辩论。

虽然这个说法不确切,然而好辩的苗头,从此开始了。

B.作者认为,真正懂得学术的人,能心胸宽广地包容天下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并且能用自己的学说逐渐影响各种流派,最终让这些学说为我所用。

C.作者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化育万物,变化无穷,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不可能从一个方面概括罄尽。

D.作者对不深入研究别人言论的对与错,发现别人与自己的见解稍有不同,就群起而攻之的评论人,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

解析:

“最终让这些学说为我所用”文中无此意。

答案:

B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

“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呜呼!

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注意对“是故”“门”“何其”“其”的理解与翻译,“其”表揣测语气。

(2)翻译时要注意对关键词语“知道”“歧趋异说”“恢然”的对应落实。

答案:

(1)所以南郭惠子向子贡问道:

“孔子的门生,多么混杂啊?

”唉!

这大概就是他之所以是孔子的原因吧?

(2)因此懂得大道的人,看天下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认为都不曾超过自己的大道之外,所以他们的胸怀宽广有余。

参考译文:

从前孔子的学生,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语言、文学,粗俗的有樊迟,狂妄的有曾点。

孔子的老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他的老朋友中有原壤,知己有子桑伯子。

仲弓询问子桑伯子,孔子赞许他办事不烦琐,等到仲弓怀疑子桑伯子办事太简单,然后孔子又肯定仲弓的话正确。

所以南郭惠子向子贡问道:

“孔子的门生,多么混杂啊?

”唉!

这大概就是他之所以是孔子的原因吧?

至于孟子,却发表他的见解说:

“如今天下的主张不属于杨朱派,便属于墨翟派,杨朱、墨翟的学说不消灭,孔子的学说无法发扬,能够用道理来反对杨、墨的,也就是圣人的门徒了。

”当时的人因此认为孟子喜欢辩论。

虽然不确切,然而好辩的苗头,便从此开始了。

唐代的韩愈,排斥佛教和道教,受到学者的称赞。

往下到了宋朝,有洛阳程颐和四川苏轼的学派之争,有朱熹、陆九渊学说的差别。

洛派的门徒,以排斥苏轼为本事;赞同朱熹学说的人,以诋毁陆九渊为能耐。

我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化育万物,变化无穷,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不可能从一个方面概括罄尽。

从前曾参理解孔子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亲身力行进入;子贡也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却认为是从博学广识而得到的。

以后人的眼光来看,子贡是正确的,曾参是错误的。

可是孔子不曾在他们中间进行区别,他的学说本来可以对这些兼容并包啊。

所以痛恨杨朱、墨翟,是因为他们目中无父母无君王;排斥佛教和道教,也是因为他们抛弃君臣关系,割裂父子之情,也没有兄弟夫妇,用这样的人生方式来追求他们的清净和不生不灭。

假如他们不至于此,我又为什么偏偏要诋毁他们呢?

强盗来了,开箱子掏口袋抢东西,逼我们扛着戈矛追击他们(意即抵抗他们),穿着和我们一样的衣服,读和我们一样的书,(这样的人,)我必定尊敬他们,对他们亲爱都来不及。

如今却同室操戈,在门内争斗,这不是可以停止吗?

不曾深入研究别人言论的对与错,发现别人与自己的见解稍有不同,就群起而攻之,这种态度不能够用来评论人啊。

人的相貌各不相同,稍有长短大小的差别,就骂别人不是人,难道不是错误的吗?

居高临下,便不至于发生争论,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