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点将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3054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点将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点将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点将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点将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六单元点将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点将题.docx

《第六单元点将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点将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单元点将题.docx

第六单元点将题

20、《秋 水》同步训练

(一)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川灌河(众多的)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指海神若)

B.秋水时至(指按时令、季节)      两涘崖渚(水边、岸)

C.始旋其面目(掉转)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缺少)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没有)

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B.吾非至于子之门

C.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3.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②吾非至于子之门 

③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④斧斤以时如入山林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4.填空。

(1)本文节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名__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家代表人物,与________并称“老庄”。

《庄子》又叫________,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著。

全书现存________篇。

 

20、《秋 水》同步训练

(二)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1)野语有之曰

(2)我之谓也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

以为莫己若者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河伯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河伯为什么又“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呢?

   

4.秋水时至,河伯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见到大海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20、《秋 水》同步训练(三)

1.选出停顿错误的两项(   )

A.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B.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E.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F.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2.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伯夷之义(轻视)                 B.少仲尼之闻(名声)

C.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D.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

3.写出从文中脱化出来的两个成语:

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1)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

(2)野语有之曰(              )

(3)吾非至于子之门(              )(4)而轻伯夷之义者(              )

(5)东面而视(              )(6)望洋向若而叹(              )

5.翻译下列句子。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6.这篇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你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20、《秋 水》同步训练(四)

一、解释加点字词及句子:

 1、两涘渚崖之间________ 2、不辩牛马_______ 3、于是焉_________ 

4、河伯欣然自喜_________ 5、东面而视______ 6、河伯始旋其面目_________ 

7、野语有之曰________ 8、吾非至于子之门________9、则殆矣__________ 

10、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答题:

 

1、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从中给人们怎样的启示?

2、河伯“欣然自喜”,这反映了河伯怎样的心态?

 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在本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此句是什么句式?

 

参考答案

20、秋 水

(一)

1、提示:

D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中的“少”作“缺少”讲不正确,应作“贬低,小看”讲。

答案:

D

2、提示:

A项“东面”在句中意思为“脸朝东”;今口语中指“东边”;B项“至于”在句中是“到”的意思,今为连词,表示“达到某种高度或另提一事”;C项“于是”意为“在这时候”,今为连词。

答案:

D

3、提示:

①为宾语前置的标志,②为助词“的”,③为动词“认为”,④为介词“按照”。

答案:

B

4、答案:

(1)《庄子•秋水》 战国 庄子 周 哲学 道 老子 《南华经》 庄周和他的门人三十三

20、秋 水

(二)

1、答案:

(1)之:

代词,代后边所说的俗语。

(2)无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助词“的”。

2、提示:

例句和C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

3、答案:

当他看到自己水势浩大,冲决而行,使人“不辩牛马”,觉得自己力量无穷,是对自我的不切实际的评价。

当他发现到了海边,那海水更为壮观,“不见水端”,寥寥数语,一片无际无涯的水的世界,让他大吃一惊。

不得不承认自己水势太小了,故有此叹。

4、答案: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的态度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见到大海后,态度变为“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文篇写大海的广阔只用了“不见水端”四个字,然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向海神若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20、秋 水(三)

1、提示:

A项“两涘渚崖/之间”;C项“闻/道百”。

答案:

AC

2、提示:

B项“少仲尼之闻”中的“闻”不是“名声”之意,应为“学识”。

答案:

B

3、答案: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4、答案:

(1)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代词,这样的,指后边的“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3)结构助词“的”。

(4)连词,表并列。

(5)连词,表修饰。

(6)连词,表承接。

5、答案:

(1)在这个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2)“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6、答案:

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

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要谦虚,不能自傲;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等。

20、秋 水(四)

答案:

一、1、水边。

2、分辨。

3、在这个时候。

4、高兴的样子。

5、面向东。

6、旋转、掉转。

7、俗语、俗话。

8、对对方的尊称。

9、危险。

10、认为天下盛美得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

 11、听说百条道理,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12、况且,我曾经听说有认为孔子学识少、伯夷的道义轻的人。

13、我将永远被得大道(有见识)的人所嘲笑。

二、1、寓意:

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骄傲自满,将被贻笑大方。

启示:

一个人要学会谦虚,切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要正确认识自己,开拓创新,勇于超越自我。

 2、由川到河,达到了“泾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辩牛马”的浩大场景,河伯认为天下之美全在自己身上,反映了欣喜不已的心态。

 

3、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被动句式。

21《愚公移山》同步训练

(一)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    )惩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也(          )荷担者三夫(   )           

始龀(      )  无穷匮也(       )一厝雍南(       )

2、翻译。

(1)何苦而不平?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      )

(2)甚矣,汝之不惠(        )

(3)河曲智臾亡以应(        )

(4)一厝朔东(         )

21《愚公移山》同步训练

(二)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

                                                            

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智叟的态度是:

          

3、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文中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9、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愚公移山》同步训练(三)

一、基础驿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始龀(  ) 荷担(  ) 孀妻(  ) 箕畚(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⑵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⑶惧其不已也         已:

                  

⑷无陇断焉           断: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  许:

赞同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C.寒暑易节  易:

交换    D.何苦而不平           苦:

劳苦

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惩山北之塞古义:

            今义:

            

②聚室而谋曰古义:

            今义:

            

③投诸渤海之尾古义:

            今义:

            

5.《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甚矣,汝之不惠!

  

 

21.《愚公移山》同步训练(四)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2.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 陈述句 倒装句 被动句

B.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

C.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

D.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

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 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1.《愚公移山》参考答案:

1、rèn;chéng;sè;yū;hè;chèn;kuì;yōng。

2、

(1)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2)冬夏换季的时候,才往返一次。

                                              

(3)你太不聪明了!

         (4)你的思想太顽固了,顽固到不可改变的程度。

3、

(1)方圆 方向 

(2)并 曾经 (3)愁什么 加强反问语气

4、

(1)“反”同“返”,往返。

(2)“惠”同“慧”,聪明。

(3)“亡”同“无”,没有。

(4)“厝”同“措”放置。

21.《愚公移山》二

1、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前,出入绕远。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语言描写

4、不相同。

“其妻”是出于关切,才“献疑”。

而且,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D   

7、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8、天帝是被愚公的诚心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了,因而命大力神搬走了这两座山。

9、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21.《愚公移山》三

1.略2.

(1)草木

(2)亡,通“无”(3)停止(4)隔绝3.1.D苦:

愁4.①古义:

苦于今义:

处罚,警戒②古义:

家人今义:

指房屋、家、家族③古义:

边上今义:

指尾巴,末端,末尾5.《列子.汤问》寓言 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6.

(1)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2)你太不聪明了。

21.《愚公移山》四

1C(C项都是“却、可是”;A项“凭”/“因为”;B项“他”/“的”;D项“向”/“比”)

2.B 

3.

(1)在长江南岸;

(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

10.启示:

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捕蛇者说

——柳宗元

基础驿站

1.加点字注音和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而乡邻之生日蹙(cù )蹙:

窘迫。

B.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食:

C.曩(nǎng)与吾祖居者曩:

从前。

D.蒋氏大戚(qī)戚:

悲伤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然得而腊之   (    )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

(3)苛政猛于虎也(    )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①则久已病矣古义:

   今义:

      

②可以已大风古义:

       今义:

         

③以尽吾齿古义:

       今义:

        

4.翻译句子。

(1)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译文: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文:

                                        

5.《捕蛇者说》选自________,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被贬到________时写的。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他七人中唐朝有________,宋朝有、、、、、。

 

23捕蛇者说

——柳宗元

综合园地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B.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下面

2、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乡邻之生日蹙/黑质而白章B.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D.虽鸡狗不得宁焉/故虽有名马

3、加点词的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其真无马耶    

 B  吾恂恂而起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C 岂若若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桓侯故使人问之 

D 又安敢毒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5、根据提供意思从学过课文中找出八个带“然”的形容语。

例:

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坐落在泉边(翼然临于泉上)

①眼泪汪汪的。

()②放心地躺下(睡着)。

()

③被吓得哭天叫地的。

()④醉醺醺的倒在众宾当中。

()

⑤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⑥房屋整齐美观。

()

⑦眼前一片凄凉景象。

()⑧七嘴八舌表示赞成。

()

 

23捕蛇者说

——柳宗元

课文检阅

1、文中写蒋氏的自述,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

蒋氏从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

以他“捕蛇独存”和乡邻“”相对比;以他“”和乡邻的“鸡狗不得宁”相对比;以他和“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和乡邻“”相对比;以他的“”和乡邻的“先死”相对比,说明捕蛇的“幸运”。

2、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

极言赋敛之苦。

C.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应这样划分:

而/乡邻之生/日蹙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

(捕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滋味的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3、对蒋氏的自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蒋氏及其乡邻的悲惨生活。

B.说明捕蛇给蒋氏三代人带来的好处。

C.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

D.通过对比反衬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社会现实。

4、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

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请用一句话回答(不超过10字)。

答:

                    

5、“余闻而愈悲”、“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两句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美文点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可爱者甚蕃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濯

③不蔓不枝枝

④陶后鲜有闻鲜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根据要求,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⑵全文的中心句是:

4、《捕蛇者说》一文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对比,将蒋氏的遭遇和乡邻们作对比突出文章主旨,那选文有没有运用到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一下。

5、你喜欢什么花?

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答:

23.捕蛇者说——参考答案

1、B食:

喂养

2.

(1)腊:

把肉晾干  

(2)俟:

等待,含有“希望”之意 (3)于:

3.①古义:

困苦不堪今义:

生病②古义:

可以用来今义:

连词,可以

③古义:

年龄今义:

牙齿

4.

(1)(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死在后面了(或晚多了、活得长了等),又怎么敢怨恨呢?

(2)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

5.

(1)《柳宗元集》永州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1.B

2.DD中的“而”都是即使的意思。

而A中的“而”一个表转折,一个表并列;B中的“其”,一个是代词“他们的”,一个是语气词“难道”;C中的“之”,一个是不翻译,一个是代词。

3.B4.蛇蛇草木蛇人

5.①汪然出涕②弛然而卧③哗然而骇④颓然乎其间

⑤怡然自乐⑥屋舍俨然⑦满目萧然⑧杂然相许

1.乡邻非死即徙,十室九空驰然而卧旦旦有是晚死

2.D   3.B 

4.苛政猛于虎也(或:

赋敛之毒甚于蛇)

1.①多②洗涤③长枝节④很少

2.①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②(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