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3045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篇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一篇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一篇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一篇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一篇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篇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docx

《第一篇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篇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篇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docx

第一篇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一篇人群健康素养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

1.健康不仅仅是没再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3.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4.无偿献血,助人利己。

适量献血是安全、无害的。

5.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病人、精神障碍患者、残疾人都应得到人们的理解、关爱和帮助,这不仅是预防、控制疾病流行的重要措施,也是人类文明的表现,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6.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7.成年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90mmHg且<140mmHg,舒张压≥60mmHg且<90mmHg;腋下体温36-37。

C;平静呼吸16-20次/分;心率60-100次/分。

8.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儿童出生后应按照免疫规划程序接种疫苗。

9.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患流感后的症状。

10.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11.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核传播;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12.坚持规范治疗,绝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并能高效预防耐药结核的产生。

13.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应尽量避免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后,应及时进行检查或接受预防治疗。

14.家养犬、猫应接种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并尽快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和狂犬病疫苗。

15.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16.发现病死禽畜要报告,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不食用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

17.关注血压变化,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自我健康管理。

18.关注血糖变化,控制糖尿病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自我健康管理。

19.积极参加癌症筛查,及早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

20.每个人都可能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正确认识抑郁症和焦虑症。

21.关爱者年人,预防者年人跌倒,识别老年期痴呆。

22.选择安全、高效的避孕措施,减少人工流产,关爱妇女生殖健康。

23.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正确选用保健食品。

24.劳动者要了解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遵守操作规程,注意个人防护,避免职业伤害。

25.从事高毒高害工种的劳动者享高职业保护的权利。

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26.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

27.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28.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粗细搭配。

29.提倡每天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30.膳食要清淡,要少油少盐,食用合格碘盐。

31.讲究饮水卫生,每天适量饮水。

32.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33.成年人每日应进行6-10千步当量的身体活动,动则高益,贵在坚持。

34.吸烟和二手烟暴露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35."低焦油卷烟""中草药卷烟"不能降低吸烟带来的危害,反而容易诱导吸烟,影响吸烟者戒烟。

36.任何年龄戒烟均可获益,戒烟越早越好,戒烟门诊可提供专业戒烟服务。

37.少饮酒,不酗酒,戒酒需要医学专业指导。

38.遵医嘱使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等成瘾性药物,预防药物依赖。

39.拒绝毒品。

毒品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肢(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40.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41.应该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

42.勤洗手、常洗澡、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品。

43.根据天气变化和空气质量,适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4.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吐痰,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

45.农村使用卫生厕所,管理好人畜粪便。

46.科学就医,及时就诊,遵医嘱治疗,理性对待诊疗结果。

47.合理用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48.戴头盔、系安全带,不超速、不酒驾、不疲劳驾驶,减少道路交通伤害。

49.加强看护,避免儿童接近危险水域,预防溺水。

50.冬季取暖注意通凤,谨防煤气中毒。

51.主动接受娼前和孕前保健,孕期应至少接受5次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

52.孩子出生后应尽早开始母乳喂养,满6个月时合理添加辅食。

53.通过亲子交流、玩耍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发现心理行为发育问题要尽早干预。

54.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预防近视、超重与肥胖,避免网络成瘾和过早性行为。

三、基本技能

55.关注健康信息,能够获取、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

56.能看懂食品、药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

57.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

&&.Â&.A&

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生物安全

58.会测量脉搏和腋下体温。

59.会正确使用安全套,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防止意外怀孕。

正确使用安全套,一方面,可以避免接触感染病原体的体液,减少感染艾滋病、乙肝和大多数性传播疾病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阻断精子与卵子的结合,防止意外怀孕。

要选择有效期内、无破损、大小合适的安全套,掌握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坚持每一次性生活全程正确使用,性生活后要检查安全套有无破裂或脱落,若有破裂或脱落,要立即采取紧急避孕措施。

不要重复使用安全套,每次使用后应打结丢弃。

60.妥善存放和正确使用农药等有毒物品,谨防儿童接触。

61.寻求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20,寻求健康咨询服务时拨打12320。

62.发生创伤出血量较多时,应立即止血、包扎;对怀疑骨折的伤员不要轻易搬动。

63.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会进行心肺复苏。

64.抢救触电者时,要首先切断电源,不要直接接触触电者。

65.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拨打火警电话119。

66.发生地震时,选择正确避震方式,震后立即开展自救互救。

 

母婴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

(一)促进母亲和婴儿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每一位

公民的社会责任。

(二)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到医疗保健机构接受婚前保健服务。

(三)怀孕和分娩是人类繁衍的生理过程,应当做到有计划、有准备。

准备生育的夫妇,应当到医疗保健机构接受孕前保健服务。

(四)吸烟与被动吸烟会导致流产、死胎、早产、低出生体重。

(五)准备怀孕的妇女和孕妇,应当避免接触生活及职业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避免密切接触宠物。

(六)孕前3个月至孕早期3个月补服叶酸可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

(七)产前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测量血压、体重、宫高、胎位、胎心率,血、尿化验和B超检查等。

(八)首次产前检查应当做乙肝、梅毒和艾滋病检查。

(九)产前诊断可发现胎儿某些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

35岁以上的孕妇属于高龄孕妇,应当进行产前诊断。

(十)孕妇正常血压为收缩压低于140mmHg舒张压低于90mmHg。

(十一)孕妇血红蛋白应当不低于110g/L。

(十二)怀孕期间,如果出现高热、头晕、头痛、呕吐、视物不清、阴道出血、腹痛、胎膜破裂(破水)、胎动异常等情况,应当立即去医疗保健机构就诊。

(十三)怀孕24~28周,建议做妊娠期糖尿病筛查。

(十四)足月产是指怀孕在37~42周分娩。

(十五)自然分娩是对母婴损伤最小、最理想的分娩方式。

(十六)临产的征兆为:

出现规律、伴有疼痛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每次持续30秒或以上,间隔5~6分钟。

(十七)在孕产期各阶段,孕产妇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放松心情有助于预防孕期和产后抑郁。

(十八)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提倡纯母乳喂养6个月。

1岁以下婴儿不宜食用鲜奶。

(十九)正常足月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在2500~4000g,超过4000g为巨大儿,不足2500g为低出生体重儿。

(二十)新生儿出生后应当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

(二十一)新生儿可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不超过出生体重的10%,出生后7~10天恢复至出生体重。

(二十二)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第7~10天开始逐渐消退。

(二十三)新生儿脐带脱落的时间一般在出生后1~2周。

(二十四)新生儿满月时,体重至少应当比出生时增加600g。

(二十五)应当保证新生儿睡眠充足,一天睡眠时间一般为16-20小时。

(二十六)婴儿从出生开始,应当在医生指导下每天补充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

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内一般不用补充钙剂。

(二十七)父母或看护人应当经常与婴儿交流,及时满足婴儿的各种需要。

(二十八)婴儿乳牙一般在出生后4~10个月萌出。

(二十九)婴儿出生后要按照免疫规划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三十)婴幼儿的前囟一般在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

二、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

(三十一)孕妇应当坚持早晚刷牙、餐后漱口。

(三十二)孕妇应当禁烟禁酒,最好不穿高跟鞋、不染发、少化妆,服装以舒适为宜。

(三十三)孕妇每天应当进行30分钟以上的适宜运动。

(三十四)孕妇应当至少接受5次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

首次产前检查应当在怀孕12周以前。

(三十五)孕妇应当保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铁、钙等营养素。

(三十六)孕中期钙的适宜摄入量为每天1000mg,孕晚期及哺乳期均为每天1200mg。

(三十七)孕妇应当维持体重的适宜增长。

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孕期增重值为12kg左右。

(三十八)产妇在哺乳期应当适量增加鱼、禽、蛋、肉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三十九)产妇应当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倡开窗通风、刷牙、洗澡等。

(四十)应当在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喂奶,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按需哺乳。

(四十一)从出生后6个月开始,需要逐渐给婴儿补充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

(四十二)婴儿添加辅食后可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2岁以上。

(四十三)产后42天左右,母亲和婴儿均应当接受一次健康检查。

(四十四)婴儿在3、6、8、12月龄时,应当接受健康检查。

(四十五)有不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在每班劳动时间内可以享受两次哺乳(含人工喂养)时间,每次30分钟。

三、基本技能

(四十六)记住末次月经,学会计算预产期。

(四十七)孕妇一般在怀孕18~20周开始自觉胎动,在孕晚期应当学会胎动计数的方法。

(四十八)孕产妇患病应当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

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四十九)哺乳期妇女应当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

(五十)给婴儿添加的非乳类食物应当多样化,注意少糖、无盐、不加调味品。

(五十一)婴儿的咀嚼能力应当从出生后7~8个月开始锻炼,10~12个月可以培养婴儿自己用勺进食。

(五十二)婴儿体温超过38.50C,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

(五十三)婴儿发生腹泻,不需要禁食,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及时补充液体,避免发生脱水。

(五十四)数呼吸次数可早期识别肺炎。

在安静状态下,出生后2天~2个月的婴儿呼吸次数不超过60次/分,2~12个月不超过50次/分。

(五十五)避免婴儿发生摔伤、烧烫伤、窒息、中毒、触电、溺水等意外伤害。

中国公民环境健康素养

一、基本理念

1.良好的环境是生存的基础、健康的保障。

2.健康的维持、疾病的发生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

3.环境污染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4.环境污染造成健康危害的大小与暴露程度高关。

5.老人、孕妇和儿童对环境危害更敏感。

6.环境与健康安全不存在"零风险"。

通常,风险与收益相对应。

7.重视自我防护,可预防:

8.每个人都高保护环境、维护健康的责任。

二、基本知识

9.空气污染会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产生重要影响。

10.削减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可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11.雾霾天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细颗粒物(PM2.5)是形成雾霾天的罪魁祸首。

12.关注室内空气污染,注意通风换气。

13.安全的饮水是保证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

14.保障饮水安全,首先要保护好水源。

15.看上去清洁的水不一定安全。

16.讲究饮水卫生,不直接直饮生水。

17.土壤污染影响整体环境质量,危害人体健康。

18.保护土壤环境质量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19.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接触辐射,但不用谈"核"色变。

人每天都会接触到天然辐射(又称背景辐射)。

20.噪声污染影响健康,不做噪声的制造者。

21.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疾病发生。

22.合理处置生活垃圾,既保护环境也利于健康。

23.保护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和谐共处。

24.要注意工作平日生活中高毒高害物带来的污染及健康危害。

25.良好的卫生或行为习惯可预防儿童铅中毒。

三、基本技能

26.发生环境与健康事件时,应按政府高关部门的指导应对。

27.遇到污染环境危害健康行为时,主动拨打12369环保热线投诉。

28.能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及环境保护警告图形标志。

29.积极关注并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环境质量信息。

第二篇健康生活方式

“三减”核心信息

一、"减盐"核心信息

(一)认识高盐饮食的危害。

食盐摄入过多可使血压升高,可增加胃病、骨质疏松、肥胖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二)控制食盐摄入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健康成年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g,2~3岁幼儿不超过2g,4~6岁幼儿不超过3g,7~10岁儿童不超过4g,65岁以上老年人应不超过5g。

(三)使用定量盐勺

(四)少吃咸菜多食蔬果

(五)少吃高盐的包装食品

(六)逐渐减少制盐摄入

(七)阅读营养成分表

(八)外出就餐选择低盐菜品

(九)关注调昧品

(十)警惕"藏起来"的盐

二、"减油"核心信息

(一)科学认识烹调油

(二)控制烹调油摄入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人每天烹调用油量不超过

25~30g。

(三)学会使用控油壶

(四)多用少油烹调方法。

烹调食物时尽可能选择不用或少量用油的方法,如蒸、煮、炖、焖、水滑熘、凉拌、急火快炒等。

(五)少用多油烹饪方法

(六)少吃油炸食晶

(七)少用动物性脂肪

(八)限制反式脂肪酸摄入。

建议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2g。

(九)不喝菜汤

(十)关注食品营养成分表

三、"减糖"核心信息

(一)减糖来减添加糖

(二)认识添加糖。

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类,具有甜味特征,包括单糖和双糖。

常见的有蔗糖、果糖、葡萄糖等。

日常生活的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都是蔗糖。

(三)糖的危害多

(四)控制添加糖摄入量

(五)儿童青少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六)婴幼儿食品无须添加糖

(七)减少食用高糖类包装食品

(八)烹饪过程少加糖

(九)外出就餐巧点菜

(十)用白开水替代饮料

“三健”核心信息

一、“健康口腔”核心信息

(一)关注口腔健康。

龋病和牙周疾病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通过自我口腔保健和专业口腔保健清除牙菌斑是维护口腔健康的基础。

(二)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三)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四)提倡使用牙线清洁牙间隙

(五)刷牙习惯从儿童养成

(六)窝沟封闭预防窝沟踊

(七)使用含氟牙膏预防龋病

(八)科学吃糖少喝碳酸饮料

(九)定期洁牙保持牙周健康

(十)牙齿缺失应及时修复

二、“健康体重”核心信息

(一)维持健康体重

(二)定期测量体重指数(BMI)

体重指数(BMI):

BMI(kg/m2)=体重(kg)/身高(米)的平方(kg/m2)

体重指数(BMI)

18岁及以上成年人

BMI<18.5

体重过低

18.5≤BMI<24

体重正常

24≤BMI<28

超重

BMI≥28

肥胖

 

(三)维持健康腰围

(四)践行“健康一二一”理念。

践行“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健康“一二一”理念,通过合理饮食与科学运动即可保持健康体重。

(五)食物多样规律饮食

(六)坚持中等强度身体活动

(七)正确树立减重目标

(八)关注体重从儿童青少年开始

(九)老年人量力而行适宜运动

(十)将身体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

三、“健康骨髓”核心信息

(一)认识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疼痛、驼背、身高降低和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表现,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二)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三)关注骨质疏松症预防

(四)骨量积累不容忽视。

人体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在30岁左右达到最高的峰值骨量,峰值骨量越高,到老年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时间越推迟,症状与程度也越轻。

(五)均衡饮食促进钙吸收

(六)日光照射有助于钙吸收

(七)坚持运动预防骨质疏松症

(八)预防跌倒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九)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十)自我检测鉴别高危人群

以下问题可以帮助进行骨质疏松症高危情况的自我检测,任何一项回答为“是”者,则为高危人群,应当到骨质疏松专科门诊就诊,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

l.您是否曾经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会伤到自己的骨骼?

2.您连续3个月以上服用激素类药品吗?

3.您的身高是否比年轻时降低了3cm?

4.您经常过度饮酒吗?

(每天饮酒2次,或一周中只有1~2天不饮酒)

5.您每天吸烟超过20支吗?

6.您经常腹泻吗?

(由于腹腔疾病或者肠炎而引起)

7.父母有没有轻微碰撞或跌倒就会发生髋部骨折的情况?

8.女士回答:

您是否在45岁之前就绝经了?

9.您是否曾经有过连续12个月以上没有月经(除了怀孕期间)?

10.男士回答:

您是否患有阳痿或者缺乏性欲的症状?

提示:

高龄、低体重女性尤其需要注意骨质疏松,医生常用“瘦小老太太”来形容这类高危人群。

此外,缺乏运动、缺乏光照对年轻人来讲同样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第三篇传染病防治核心信息

大众人群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核心知识

1.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死亡率高的严重传染病,不可治愈。

感染艾滋病会给生活带来巨大影响,需要终身规律服药,精神压力增大。

病毒会缓慢破坏人的免疫系统,若不坚持规范治疗,发病后病情发展迅速。

2014年我国报告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10.4万例,其中性传播比例超过90%。

平均每小时新发现12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

2.艾滋病病毒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病毒可通过性交(阴道交、口交、肛交)的方式在男女之间和男性之间传播。

性伴侣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

3.艾滋病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拒绝毒品、自尊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4.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日常接触不会被感染

5.性病可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必须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

6.坚持每次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艾滋病/性病的经性途径传播

7.避免共用注射器静脉服毒,可高效预防艾滋病病毒经血液传播

8.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应及时采取医学手段阻止艾滋病病毒传给婴儿

9.不能从外表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咨询检测是及早发现感染者和病人的重要方法

10.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疗可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艾滋病病毒传播

11.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是艾滋病的受害者,应该得到理解和关心,但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既不道德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12.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及知识要点

一、肺结核是长期严重危害健康的慢性传染病

(一)结核病又叫“痨病”,由结核杆菌引起,主要侵害人体肺部,发生肺结核。

(二)肺结核在我国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中发病和死亡数排在第2位。

(三)得了肺结核如发现不及时,治疗不彻底,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可引起呼吸衰竭和死亡,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人都高可能被感染

(一)肺结核是呼吸道传染病,很容易发生传播。

(二)肺结核病人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将结核菌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即可能受到感染。

(三)与肺结核病人共同居住,同室工作、学习的人都是肺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有可能感染结核菌,应及时到医院去检查排除。

(四)艾滋病毒感染者、免疫力低下者、糖尿病病人、尘肺病人、老年人等都是容易发病的人群,应每年定期进行结核病检查。

三、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就诊

(一)肺结核的常见症状是咳嗽、咳痰,如果这些症状持续2周以上,应高度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到医院看病。

(二)肺结核还会伴有痰中带血、低烧、夜间出汗、午后发热、胸痛、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

(三)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到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县(区、旗)、地市、省(区、市)等区域均设有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

四、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掩口鼻,戴口罩可以减少肺结核的传播

(一)肺结核病人咳嗽、打喷囔时,应当避让他人、遮掩口鼻。

(二)肺结核病人不要随地吐痰,要将痰液吐在有消毒液的带盖痰孟里,不方便时可将痰吐在消毒湿纸巾或密封痰袋里。

(三)肺结核病人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必须去,应当佩戴口罩。

(四)居家治疗的肺结核病人,应当尽量与他人分室居住,保持居室通风,佩戴口罩,避免家人被感染。

(五)肺结核可防可治。

加强营养,提高人体抵抗力,有助于预防肺结核。

五、规范全程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还可避免传染他人

(一)肺结核治疗全程为6~8个月,耐药肺结核治疗全程为18~24个月。

(二)按医生要求规范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病人都可以治愈。

自己恢复健康,同时保护家人。

(三)肺结核病人如果不规范治疗,容易产生耐药肺结核。

病人一旦耐药,治愈率低,治疗费用高,社会危害大。

预防控制乙肝宣传教育知识要点

一、乙肝是一种危害大的严重传染病,但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和其他措施预防。

二、乙肝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

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关键。

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并全程接种三针乙肝疫苗。

四、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已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管理,免费接种。

五、推广新生儿以外重点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六、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使用安全自毁型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杜绝医源性传播。

七、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没有区别。

八、目前,乙肝病毒感染尚无理想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医学科技领域亦尚未攻克有些媒体广告宣传的"转阴""根治"等难题。

九、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接受医学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