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实证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2970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实证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实证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实证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实证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实证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实证分析.docx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实证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实证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实证分析.docx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实证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实证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考察,和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

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显著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第二,农村居民进城务工和师生比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影响不显著,不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第三,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也包含着劳动力市场分割、结构性失业、选择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等原因;第四,教育体制和高校教育结构的不合理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根据研究的成果本文在最后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困境的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困难、失业、实证分析

  ABSTRACT

  ThisarticleinspectsChinesecollegegraduates’dilemmaofemployment,andanalyzeswhytheyfacesuchaproblem,tryingtofigureouttheunderlyingreasons.Asaresult,wefindthat:

first,theadjustmentofChineseindustryandthedevelopmentofitseconomyisthemostimportantfactors;second,surprisingly,thenumberofpeasants-workersandtheteacher-studentsratioaren’tintherangeofaffectingfactors;third,thedivisionofChineseworkfacemarket,thestructuralunemployment,thechoosingunemployment,andthefrictionalunemploymentarealsotheaffectingfactors;last,theunreasonablestructureofeducationalisanimportantfactor.Wealsogivesomerecommendationsattheend.

  Keywords:

Chinesecollege,unemployment,empiricalanalysis

  1.文献综述

  从1999年我国高校扩大招生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也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很多学者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出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原因,更进一步找出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从而帮助大学生就业,并完善我国教育体制。

  在对造成目前中国大学生面临的失业问题原因进行探讨时,贺平[]认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进而间接增大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程度。

黄娴,董小芳[]也认为学校教育问题尤其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吴克明,赖德胜[]则通过应用早期的三个劳动力市场理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职业搜索理论和保留工资理论来分析我国大学生出现所谓资源性失业的原因,进而提出由于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小城镇及农村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并且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故意延长工作搜索时间,以及内心持有较高水平的保留工资,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下造成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于海琴,方雨果,李佳媚[]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发现人们对大学生失业原因概括为就业要求和就业期望太高,然后是学校教育的问题。

张凌云[]通过理性选择理论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通过剖析行动情景(就业)各参与方(政府、学校、企业、毕业生)的行为特征发现,由于制度约束的缺失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各方为实现各自利益进行博弈,从而使得大学生就业政策在效果上大打折扣,进而导致了失业问题。

杨钧[]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失业的原因,他认为大学生的失业主要归结于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其中非自愿失业包括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并且这些方面同等重要。

邓峰,孙百才[]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供给、需求及供需匹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强调了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失衡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方面,并通过使用多层线性交互分类模型(Cross-ClassifiedMultilevelModel)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是影响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重要内在因素,高等教育质量对毕业生就业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强。

曾湘泉[]通过从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演变和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结合的角度,对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进行经济学分析,发现大学生就业难显然与高校和求职者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有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结构性失业,户口、就业协议等就业分配制度因素,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构成了不利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薄弱,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就业导向激励措施缺乏。

  在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研究中,关于社会资本的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影响的分析成为近年来的热点。

但是关于社会资本对就业状况的影响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并且多数认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有积极的影响。

代表性的有,桂勇[]认为,中国传统上一直是个人情社会,并且目前劳动力市场尚未发育成熟,因此社会资本对于中国劳动者的求职过程可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陈成文,谭日辉认为社会资本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弥补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有助于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机会,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社会资本可以保证创业资金的供给,而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无论是国家、高校,还是大学毕业生本人,只有小断积累社会资本,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吕妍,工银凤[]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无论是在求职还是在创业过程中,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于初踏入社会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以家庭为中心的差序性社会关系资本运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强关系与弱关系之问的交往互动过程。

钟云华[]则通过社会资本中的强弱关系的角度结合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也影响社会资本作用的发挥:

强弱关系对大学生就业机会获得有着重要影响;他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人办事以关系为取向,已经形成了对关系网络根深蒂固的依赖与信任,而高校就业制度改革造成了计划分配淡出和市场作用增大,也需要社会关系这个非正式制度来填补制度真空。

其中弱关系对大学生就业机会获得的影响强度存在时空差异。

在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收集阶段,弱关系收集有效求职信息更有力,弱关系比强关系更“强”;体制内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收集阶段,强关系收集有效求职信息更有力,强关系比弱关系更“强”;在求职进行阶段,小管在体制内还是在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强关系比弱关系更能向招聘者施加影响而给求职者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强关系比弱关系更“强”。

阎凤桥和毛丹[]使用2005年的全国调查数据,结果显示:

与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学生相比,来自社会弱势家庭的学生在家庭社会资本与个人社会资本上都比较缺乏;大学生毕业选择就业或升学时,家庭社会交往广泛度对升学选择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而个人社会交往广泛度对就业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落实、起薪、工作满意度存在着显著的正面影响;社会资本对大专生和本科生就业落实率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但是对硕士和博士的就业落实率没有显著影响。

  在研究社会资本的积极影响的同时,学者们也注意到了社会资本的消极影响。

波茨指出社会资本可能产生以卜的消极作用:

排斥“外人”、限制成员的自由和商业动机、对成员向上发展形成压制等等。

他进而指出,如果一个群体的目标是反社会的,那么群体内部的社会资本将对社会产生危害。

威尔森则发现居住于美国城市贫民窟的居民们由于缺乏进入正式劳动力市场的途径,小得小过多地依赖于个人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来获得就业的信息和机会,这样反而造成了一种贫困的“自我复制”,以及贫困群体与主流社会的“隔离”(isolation),使他们陷于贫困而难于自拔。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资本也可能给个人或社会带来消极的结果。

黄敬宝[]提出,社会资本的作用大小与学历高低成反比,社会资本的消极作用体现在社会资本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分布和流动以及社会资本限制了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两个方面。

其结果必然打击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钟云华[]和应若平从教育公平的视角考察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背景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具体影响,研究结论认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有碍教育结果公平的实现。

成春[]指出,社会资本滥用最明显的弊端是造成就业歧视。

社会资本滥用的最突出方式就是大学生就业中凸现的“代际效应”,家长占据的权力、财富等社会资源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毕业生的就业趋向。

社会资本的滥用会增加大学生就业的小公平,阻碍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秩序的正常流转,冲击社会的道德体系,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对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完善具有较大的负面作用。

胡解旺[]则指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明显“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人情社会,社会资本过度化将会加剧社会的小平等,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他进一步指出,社会资本过度化小是社会进步的表征,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根深蒂固“差序格局”传统的社会,正在不断制造新的小公平,因而也滋长了诸多不良现象。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切身体会到:

机会不均等,结果更不公平。

同时,公平、公正观念在新一代大学生心目中正在被颠覆,这与我们正着力建设的和谐社会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

刘鑫渝[]认为在“差序格局”有着深厚基础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仍然存在的今天,社会稀缺资源的配置仍然具有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特点,社会资本不平等、排斥、封闭、非均衡的特征表现依然突出,致使社会资本在毕业生就业中产生消极效应。

  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社会资对大学生就业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它与大学生就业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胡永远[]认为尽管部分社会资本的“质”和“量”对就业有一定的显著正影响,但从总体来看,学生个人社会资本因素无助于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改进。

谢勇,赵亚普[]则认为家庭的收入水平、在求职中的人情支出以及家庭所在地等社会资本因素与大学生的就业概率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关系。

  也有一些学者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关系方面对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研究。

徐晓军[]关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双重机制研究表明:

以人力资本积累的本科毕业为临界值,在本科以下,由于社会资本的运作空间较大,社会资本的就业贡献率大于人力资本,而在本科以上则刚好相反,本科水平本身则是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双重并重的状态。

黄敬宝[]于2005年和2008年针对大学生就业做过重复调查,以考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变化趋势,其结论是随就业环境变化,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不同指标对大学生就业的具体影响发生了变化。

当就业形势变差,则人力资本的作用弱化、社会资本的作用强化。

  2.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现状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人大众化教育阶段。

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

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伴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

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高校毕业生数从1999年的90万猛增到2010年的614万,年平均增长%〕根据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阶段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我国也不例外,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根据我家教育部门统计的数据[],2001年到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情况如下:

    

  通过作图更能发现规律性:

  

  可以发现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在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6月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3年中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为,但是考虑到这是抽样调查的数据,并且历年都高于国家教育部等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数据,因此2013年的就业率应该在90%以下,换句话说我国有将近10%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失业的问题。

  从2001年到201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为:

  2001114200855920021452009611200321220106312004280201166020053382012680200641320137002007495  年到1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万)

  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有699万人,据此估计2013年有将近70万的大学生面临着失业的问题。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于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和2011年进行了五次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

通过对其调结果进行考察可以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20032005200720092011已确定单位国内升学出国境-自由职业自由创业--其他灵活就业--待就业不就业拟升学其他暂不就业--其他

  其中2003、2005年的自由职业数据=自由职业+自由创业+其他灵活就业。

  从五次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高校学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在40%上下浮动,其中2009年的比例最低,仅为34.5%。

可见,2009年的就业状况显著地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当经济和就业形势不好的时候,人们通常会选择升学来延缓就业。

统计数据验证了这一现象,在五次调查中,2009年毕业生“升学”和“出国/出境”两项的合计比例最高,达到%,其余年份均不到20%。

“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其他灵活就业”在毕业生就业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2009年、2011年这三项的合计比例都达到两位数,分别为%,%和12.6%。

 如果将表中第

(1)-(6)项均视为“落实去向”的话,则高校学生毕业时的“落实率”除2003年外,保持在70%左右。

2003年受“非典”疫情的不良影响,疫区的许多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无法出校找工作,打算升学在时间上已来不及,因此该年的落实率最低,只有59.8%。

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落实率在五次调查中处于第二低的位置,为67.1%。

2011年,全球经济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且处于“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投资量大,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相对而言有利于毕业生就业。

2011年,高校毕业生离校时的“落实率”达到72.2%。

“待就业”指标更能反映出就业难的程度,此项只包括那些有就业意愿却在离校时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

从五次调查的“待就业”比例来看,就业形势与“落实率”所反映的形势是完全一致的。

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待就业”比例最高,为35.8%。

其次是在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待就业”比例为26.4%02011年的“待就业”比例最低,为%,但是与2005年和2007年的比例相差并不大。

总体而言,无论经济形势好坏,“待就业”比例均在20%以上,这一比例是非常高的。

  由此可见我国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一带都是比较严峻的,那么到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

  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来看,我国大学生毕业生在2013年有700万,同期我国总人口是136,072万人,就业总人数为76,977万人,大学毕业生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为%,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低很多,而且我国每年都面临着所谓的“用工荒”的问题,并且很多行业都面临人才不足的局面。

这就告诉我们,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在结构上是不匹配的,而不仅仅是供求数量的不平衡问题,对于大学毕业生面对的并不是简单的需求不足的问题,需要从更加深层次的角度来思考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根据我国面对的现实情况,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了进城务工人员的行列,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情况下,对我国进入中初等教育水平和小城镇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会带来不小的冲击。

我国改革的步伐在加快,调结构、惠民生、重质量成为我国发展的新常态,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由消费、投资、出口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伴随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也发生了变化,由对传统的底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以适应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然而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大学课程结构的问题,对上述经济结构的转变反应较慢,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新趋势,以至于培养的人才有些脱离社会,脱节与企业需求。

  为了考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趋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影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3.对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实证分析

  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章的讨论建立如下分析模型:

  

  其中表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因变量。

  其中是衡量农村居民进城务工数量程度的指标,由于目前并没有直接的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的统计资料,因此这一指标只能间接衡量。

考虑到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大多是从事可以全的工资性收入的工作,比如受雇于城市的企业,因此齐取得的工资性收入的高低可以间接衡量进城务工的程度,本文拟采用农村居民家庭每人工资性收入占其每人纯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农村居民进城务工的比例。

  其中是衡量产业结构的指标,由于我国近些年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加大第三产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经济发由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带动转变。

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在一个国家经济总水平的比重是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所以,本文利用第三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度与第一二产业的贡献度之比来衡量我国的产业结构。

  其中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由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是就业状况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只有一个国家经济充满活力,各部门欣欣向荣,经济发展水平高,该国家的整体就业状况才能好,就业率上升,失业率下降,从而使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因素。

使用的数据为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以1978年为基期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数。

  其中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虽然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可以用多种方法,但是一个简单而且有效的衡量指标就是该国家的师生比,发达国家的老师与学生的比通常都比较少,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来看一个老师所教授的学生数目比较少,而发展中国家通常这一比例较高,也就是说老师少学生多,老师平均教授的学生数目较多。

显而易见,当师生比低的时候,老师指导的学生数目少,因此老师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教育质量自然较高。

  其中表示误差项,代表所有未被考虑在内的影响因变量的因素。

  同时为了消除共线性的问题采用一阶差分,应对差分后的数据进行回归。

因此回归模型可以修改为:

  

  数据说明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包括2004年-2011年的大学生就业率数据,来自于教育主编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和李宁[]的《大学生失业形式的演变趋势及其对策》;生于所有数据都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之所以采用这个时期的数据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数据比较全面。

    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利用,通过采用差分形式的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VariableCoefficientProb. D(R)(P)-(GDP)(TEC)  

  第一项的系数为,p值为,这说明该回归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异于零。

从逻辑上来将也不难理解。

第一项衡量得是农村居民进城务工的多少,直观上会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程度,因为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初级劳动力市场上与大学毕业生形成竞争,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形成压力,因此该项的符号应当为负号,表示有负面的影响,然而统计回归的结果却显示该项为正号,表示有正面的影响,这显然有悖常理,不过由于该项在统计并不显著异于零,说明农民进城务工对大学毕业生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或许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第二项的系数是-,p值为,这说明该项系数在1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也就是说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确产生了影响,不过这种影响是负面的:

我国的产业结构由注重第一第二产业向更加注重第三产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以及更高层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这是一个长期巨大的过程,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反应迟缓,并且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我国的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状态,往往需要企业的再培训,从大学毕业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因此这一影响因素是负面的。

并且可以看到,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二产业每提高一个百分比,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下降个百分比。

  第三项的系数是,其p值为19%,这说明在20%的水平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影响是显著的。

但是这一影响因素只有,也就是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数提高1点,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个百分比。

2011年我国的以1978年为基期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数为,相比于2010年1471点提高了129点,那么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了大约个百分点,而实际我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提了个百分点,相差不大。

从逻辑上来讲,当一个国家处在持续发展过程当中,经济活力较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较为强劲,自然会带动就业的发展,提高就业率,而大学毕业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其就业率自然会提高。

  第四项的系数为,其p值为,也就是说该系数在统计学上不显著,并且从逻辑上来讲,当师生比较低是对大学生的教学效果较好,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应当有更高的素质,因此这一系数应该为负向。

这或许说明我国师生比降低在提高学生素质或者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未必就能提高就业率,从侧面上反映了我国教育结构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而这种不匹配不是仅仅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就能解决的。

  结论

  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能够显著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水平,只有当一个国家经济处于增长状态时,才能够提高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有负面的影响,这说明我高等教育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反应较慢,对企业需求不敏感,不能有效适应企业需求,培育的学生面临“学无所用”的困境。

第二,农村居民进城务工和师生比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影响不显著,或许不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居民进城市务工的数量在增加,但是这些劳动力所从事的都是低端劳动行业,处于劳动力市场的初级市场,对处于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的影响较小;从1997年我国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长,其速度超过了大学教师数目的增长速度,造成了我国大学教育师生比的增加,虽然同期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在提高,但是二者之间并无显著关系。

  对大学生失业问题其他原因

  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角度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较早期出现的关于劳动力市场的理论,最早由皮奥里(M.)于1970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根据其工作的性质可以划分成性质不同的两部分:

主劳动力市场和次劳动力市场。

主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市场中“含金量”最高的市场,其工作稳定,收入高,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好,个人升迁发展的前景好,因此对劳动者的吸引力较高;而次劳动力市场则是较差的市场,其工资低,工作条件差且不稳定。

在没有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情况下,整个市场是连通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燃而力市场分割的出现造了劳动者在主、次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