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2962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3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docx

《第一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docx

第一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四项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它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特点:

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不平衡性。

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教育要早就怎样的人,教育制度,教育工作的任务、过程、内容、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教育的管理等。

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教育规律的特点:

第一,它是教育现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

只要有教育现象存在,教育规律就存在。

第二,它是反复起作用的。

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受自身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教育规律按层次性可以分为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教育的一般规律:

第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

第二,教育必须与儿童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规律。

第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律。

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它可分为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儿童教育学、家庭教育学、军事教育学等。

般认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的产生,以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

年)问世为标志。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西方教育家称为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

杨贤江是中国教育界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教育家。

其代表作是《新教育大纲》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第二,指导教育实践。

第三,指导教育改革。

第四,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

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第一,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要学、思、练结合。

第四,要努力掌握理解教育问题所必需的有关科学知识。

教育学的形成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成阶段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产生三个阶段。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功能主要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育人功能。

怎样认识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教育对经济起着巨大的作用:

第一,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第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第三,教育还是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

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第二,通过传播思想、

形成舆论发挥政治职能。

第三,促进政治民主化。

此外教育的政治功能还表现在实施社会控制上。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传递、保存文化。

二是创造、更新文化,三是传播文化。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四:

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对象。

教育的育人功能的主要表现:

1、促进人的先天素质得到发展,使生理、心理素质得以呈现。

2、把

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精神文明移植于个体之中。

3、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造就出合格的社

会成员。

我国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一,提高劳

动者素质。

第二,培养科技人才。

第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是其他社会组织不能代替的原因

6性:

目的性、系统性、科

学性、适时性、持久性、全民性。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什么叫人的身心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的发展,不是指作为生物种群的人的历史的发展。

即是指

人作为生命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增加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过程。

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第二,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

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第四,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3个:

遗传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因素,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

部条件,教育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遗传和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生物借助于繁殖行为,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秦代的性状又在子代表现

的现象。

遗传素质是指在遗传机制的作用下,子代个体在母体内已经形成,并从母体降生时就已经有了

的包含着发展可能性的新生个体的解剖生理特点。

从初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出发,教育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应该为学生家长提供指导,保证

学生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

第二,学校的课桌椅设计和配备要与初中生的身高相适应,教师要教育、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坐、立姿势。

第三,防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适当开展适宜于他们身体生长发育的

体育活动和室外活动。

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方面:

1、感知和思维的特点,2、注意和记忆的特点,3、情感和意志的

特点,4、自我意识的发展,5、成人感的产生,6、归属需要的发展。

 

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教育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是在各科教学工作中,

2、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的同时,努力

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把音、体、美等课程的教学落到实处。

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3、教师在同学生的日常接触中和思想教育中,既要尊

重学生,又要对学生积极引导和严格管理。

4、教师要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坚强意志。

初中学生的青春教育:

1、进行性道德和性法制教育。

2、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上进心。

4、要

要对初中生进行生理卫生知识、心理卫生知识、营养卫生知识、性知识和计划生育知识的教育。

进行优秀的性文化模式选择教育。

(性崇拜、性禁锢、性开放和性节制)5、要根据男女不同的生理特点,

安排教育工作,学校应派出专门的女教师担任女生指导。

第四章我国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含义: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它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收到法律保障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1619年,普鲁士的魏玛公国率先尝试通过立法的手段,以国家权利强制适龄儿童接受初步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由此而诞生。

义务教育制度的特点:

1、义务教育就是强迫教育。

2、实施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国民教育的普及。

展的必然产物。

5、义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民主国家的出现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发展相适

经济的和行政的措施相配套。

第五章教育目的和初级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进行教育工作所需达到的预期结果,集中体现为培养人的质量标准,主要

回答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

学培养目标、初级中学培养目标、小学培养目标等。

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我国教育目的和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总的培养目标是:

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和初中对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

培养目标,初级中等教育应坚持面向全体适龄少年,努力办好所有初级中等学校。

第六章课程

课程的概念:

我国学者认为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

育内容的总和。

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如中学课程、小学

课程。

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

制约课程的因素:

主要有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儿童身心的发展三个方面。

课程的分类:

根据课程的分化、综合的程度有以下六种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

课程编订:

课程编订也称课程建设,是课程的试验、研究、编辑和审定过程的统称,包括制定学校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用书和音像教材等的全过程。

4、对

一。

2、课程结构不够科学合理。

3、中小学各门学科的内容偏多、偏难、偏深,教学要求偏高。

于民族优秀文化和国情教育注意不够。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特点:

1、明确了培养目标。

2、加强了德育。

3、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结构,有

有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

试作了明确的规定。

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具体规定学校的课程设置、各学科开设顺序和活动课的安排,各门学科和活动的教学时数、地方课程的安排,学年的学周安排,决定着学校课程的结构与方向。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教学体系、教学进度及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说明和本文部分。

其编排方式也有两种,即圆周式和直线式。

教科书:

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要求,系统而简要地叙述各门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也称课本。

一般由目录、课文、作业、图表、注释、附录等组成。

编写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2、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

一。

3、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4、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5、教科书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

学习。

第七章教师

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较好学生。

其具体任务是

1、较好功课。

2、做好学

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3、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4、参与学校管理,关心学校工作。

5、积极参加

教育科研和各种进修活动。

6、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传递人类社会文化成果的作用。

2、巩固和发展社会政治、经

济制度,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3、塑造年轻一代心灵的作用。

4、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力量。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4、教师

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劳动的示范性。

5、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4、为人师表。

教师的职业道德:

1、忠诚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教书育人。

教师的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能力:

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2、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

3、丰富的

教育理论知识。

4、从事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即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

教师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

2、教师的文化知识。

3、教师的教育工作能力。

师生关系的特点: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双向反馈、教学相长。

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理解学生。

2、以身作则。

3、深入细致的工作。

4、做好家长及社会

有关部门的工作。

第十四、五章教学工作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以教

材为中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形成良好的思

想品德和审美情操,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这种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学。

3、陶冶学生的品德和美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主体,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下,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

教学内容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信

息,教学手段是教师有效地传递信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学生的智能、兴趣、情感、意志等相互影响的过程。

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各原则的要求见书上302页。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

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习作业法、练习法。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

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意义。

育活动的总称。

1、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

2、发挥创造性,锻炼各种能力。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特点。

1、参加的资源性。

2、内容的广泛性。

3、行动的自主性。

4、组织的

灵活性。

5、活动的实践性。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内容:

科学技术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劳动工艺活动、社会活动。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形式:

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2、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

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3、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4、主义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

独立性和创造性。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组织与领导:

1、学校直接组织和领导的活动。

2、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

第十七章班主任

班:

“班”是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把年龄和发展水平基本一致或相近的学生组合起来,以便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校行政管理的重要层次,也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微观环境。

班级:

班级是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化学习与交往活动为特征的一种教育社会体系。

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

班主任的职责见书上358页。

班集体:

班集体就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土特征的正式群体。

班集体的特点:

高度的社会倾向性,高度的社会组织性,高度的社会主体性。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发展成熟阶段。

2、学生通过班集体的

化科学知识、技能,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即提高“做事”的能力。

3、

共同活动及生活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学习“做人”之道。

学生通过班集体中规范化的组织结构,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培养公民品质,可为做一个合格公民奠定基

础。

第二,个性化功能。

其主要表现为1、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培养了学生不同的兴趣、

务。

2、满足学生个体的心理需要。

5、

班集体的培养:

1、确定奋斗目标。

2、组织集体活动。

3、形成集体核心。

4、制定集体规范。

建立正确舆论。

6、协调人际关系。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与研究学生。

2、学习指导。

3、生活指导。

4、课外教育活动的组

织。

5、家长工作。

6、学生品德评定。

第八、九章德育

德育的根本任务:

我国现阶段的学校德育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根本任务。

德育的概念:

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儿童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系统的道德、思想和政治影响,使一定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中学德育目标的特点:

1、突破了偏狭的德育观念,客观、完整地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对中学生思想

3、德

品德各方面的要求。

2、德育目标的层次性更加突出,更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

育目标更加切近实际,更加实事求是,既坚持方向性,又突出现实性,克服了过去在德育目标上脱离实

育。

成与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经验的概括,更是制订德育计划、选择德育内容和方法、组织德育过程的依据。

德育原则有哪些:

1、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3、正面疏

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4、发扬有点与克服缺点相结合的原则。

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

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整合一致与衔接连贯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指导法。

第十章智育

和发展智力的教育活动。

2、形成技能的过

智育的过程:

1、掌握知识的过程。

它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环节

程。

智力技能的形成有5个基本阶段,即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归结为动作映像的建立,动

作的初步掌握和动作的协调与完善三个阶段。

3、发展智力的过程。

发展智力的过程是一个把人类共同

智力转化为个体智力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促进智力发展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第十一章体育与卫生保健

体育的概念:

广义的体育包括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

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增强体质为目的的活动。

狭义的体育即是学校体育,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健身的体育活动知识技能,发展体能,增强体质并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的教育活动。

学校体育的作用:

1、体育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全面发展。

2、体育通过增强学生体质,为智育和

德育从生理基础方面提供物质保证。

3、体育能为劳动卫国提供坚实强壮的人力资源。

学校体育的内容一般有田径、体操、球类和游戏、游泳、武术以及军事体育等六大类。

学校体育的实施,主要通过体育课、晨间体育锻炼活动、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运动对和体育比赛等形式进行。

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内容:

1、正确地制订和执行生活作息制度。

2、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教育,

5、搞好学校环境卫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3、搞好教学卫生。

4、教室的建造和布置应符合卫生要求。

生。

6、搞好体育的卫生监督。

第十二章美育

什么是美育: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它是一种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来影响、感染、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

美育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是美的形象性。

2是美的情绪感染性。

美育的社会价值:

1、美育有助于提高社会物质产品的质量,满足社会消费需要。

美育能够充实人

的精神世界,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3、美育有助于发展精神生产,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美育的实施:

1、利用自然美进行美育。

2、通过社会美进行教育。

3、结合各科教学的特点进行美

育。

4、通过艺术美进行美育。

可利用音乐、美术和文学进行美育。

第十三章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

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通用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它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职业技术教育是指培养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实践性、技术性、教育性。

2、促进学

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

1、提高全民族素质、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价值,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视野的发展。

初中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

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

3、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从

感情。

2、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职业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当地经济建

事简单生产的能力,为适应将来参加现代化社会的工作和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打下基础。

初中职业教育的目的:

使学生掌握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

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

安全保健原则。

5、效益性原则。

术课。

3、各种形式的劳动。

4、咨询。

5、推荐。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