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浙江选考高考历史考前特训训练7古代史必考点综合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2820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浙江选考高考历史考前特训训练7古代史必考点综合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版浙江选考高考历史考前特训训练7古代史必考点综合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版浙江选考高考历史考前特训训练7古代史必考点综合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版浙江选考高考历史考前特训训练7古代史必考点综合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版浙江选考高考历史考前特训训练7古代史必考点综合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浙江选考高考历史考前特训训练7古代史必考点综合 含答案.docx

《版浙江选考高考历史考前特训训练7古代史必考点综合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浙江选考高考历史考前特训训练7古代史必考点综合 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浙江选考高考历史考前特训训练7古代史必考点综合 含答案.docx

版浙江选考高考历史考前特训训练7古代史必考点综合含答案

训练7 古代史必考点综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图为“西周宗法制结构图”,它体现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  )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③严格的等级差别 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观察下图所示的两朝帝王世系表(局部),可以推断西周较之商朝实行了(  )

A.世袭制B.分封制

C.宗法制D.嫡长子继承制

3.“大变革时代”是指随着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社会生活方式巨变的时期。

最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历史事件是(  )

A.诸侯争霸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D.民族融合

4.根据下面示意图判断,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B.元朝的行政制度改革

C.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

D.清朝的国家机构设置

5.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

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6.按唐制,中男(16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

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

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

A.尚书省B.中书省

C.兵部D.门下省

7.历史学家黄仁宇说:

“(汉代)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仍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据材料判断,汉代实行(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8.《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的中心在士族集团。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普及,学术的中心由家族转向社会。

”出现这一变化的政治原因是(  )

A.均田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实施

C.学校教育的发展D.“三教合一”的出现

9.下列中国古代主要行政区划的示意图,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

10.据学者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

而到1820年的晚清,却只有6.9%。

影响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市镇经济的发展

B.封建经济日益衰落

C.商业环境的恶化

D.政府实行专卖制度

11.“犁”是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下列关于它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唐代曲辕犁的出现便于控制耕地的深浅

B.东汉时一牛挽犁完全取代了耦犁

C.春秋战国开始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D.古代犁的雏形是神农发明的耒耜

12.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

这项发明(  )

A.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

B.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

C.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

D.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

13.2017届某同学暑期到一博物馆参观,看到的下列文物,其中一定为赝品的是(  )

①夏朝的瓷器 ②商朝的青铜农具 ③唐朝的秘色瓷

④北朝的青花瓷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4.有学者研究(宋本)《清明上河图》发现,图中汴京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整座城市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

这些细节传递出学者关注焦点是北宋(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国防意识日趋淡漠

C.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15.2000年前后,多位学者到徐闻县考察,发现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文物遗存,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你认为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最早可以从哪个朝代开始(  )

A.夏朝B.西汉

C.宋朝D.清朝

16.乾隆五年,大臣胡定上奏曰:

“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农夫为之赁耕,每岁所入盈千万石。

”上述现象对清代工商业的影响是(  )

A.造成农民贫困市场狭小

B.促使工商业向乡村渗透

C.扩大了手工业生产规模

D.导致了工商业资金的流失

17.下列历史人物归类有误的一组是(  )

A.老子、孔子——春秋时期

B.孙子、孙膑——兵家代表

C.韩非、李斯——与时俱进

D.孟子、庄子——淡泊名利

18.古代东西方都曾展现出对人类自身认识上的自觉,其中主张正确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以道德上的律己来调整社会矛盾的思想家是(  )

A.孔子苏格拉底

B.老子普罗塔戈拉

C.孟子柏拉图

D.庄子亚里士多德

19.探究世界,追求美德,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永恒主题。

有的认为“万物于我为一”,有的提出“天者理也”,有的主张“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①庄子 ②程颢 ③普罗塔戈拉 ④薄伽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0.由《史记》及孔子的第51代孙所撰《孔氏祖庭广记》均可推断: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这已成定论。

但据新近发掘出的汉代海昏侯墓葬中的一块屏风记载推算,孔子生于公元前566年。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可靠

B.史学研究要开放包容、重视新材料

C.历史记载都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接近历史的真相

21.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其相同点是(  )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解决统治意识形态问题

22.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而尊儒,兴办太学,重视儒学教育。

下列文献,最有可能被列入当时学校教育范围的是(  )

①《尚书》 ②《诗经》 ③《日知录》 ④《四书章句集注》 ⑤《藏书》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⑤

23.下列史料记载的历史现象中,南北朝时期尚未出现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

C.“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

D.“时有七部尉……南尉在草市北”

24.唐代是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的传播与运用也十分广泛。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雕版印刷成为唐诗传播的方式之一

B.赋诗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唯一方式

C.王维以诗入画成为文人画鼻祖

D.诗文与绘画用于瓷器装饰首创釉下彩绘

25.下图是元代倪瓒的作品,对此他曾解嘲道:

“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

”这说明倪瓒(  )

A.思想中有辩证法特点

B.这一作品属文人写意画

C.直斥社会不合理现象

D.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在古代中国,有些称呼具有深层次的含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过去这二十年考古发现的另一个重要启示在于王畿和东部地区在体制上的不同。

譬如,不管东方的诸侯在传世文献中怎样称呼,在考古发掘所得的青铜器铭文中他们均自称为“侯”……相反地,在陕西王畿地区的贵族宗族之长从未有称“侯”,而常常是被称为“伯”,有时为“仲、叔、季”。

——许倬云《西周史》

材料二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体制角度分别指出上述两类称呼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皇帝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体现这一地位的具体制度。

(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

……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

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

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 旧的氏族制度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态,重新划分部落以及分区便成为克利斯提尼改革的首项措施,原来的四个伊奥尼亚氏族部落按地域划分为十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共十三个区,这种自治性的村社是雅典社会的基层单位……划分的标准乃为地域而非此前的宗族,氏族制度变成地区制度,才能和国家相适应,民主的性质便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摘引自朱惠宁《民主滥觞——论克利斯提尼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

(5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克利斯提尼改革的意义。

(3分)(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两个转变的共同点。

(2分)训练7 古代史必考点综合

1.C [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征,分封制实行的结果是地方分权,故①错误;先秦时期的占卜术强调了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这与宗法制和分封制无关,故②错误;分封制的具体内容是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继续分封士阶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之间地位稳固,牢不可破,从而建立了一套从上到下的严密金字塔结构,故③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依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确定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的先后顺序,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

2.D [依据图示,商代和西周的权力继承体现的都是血缘世袭,故A项错误;两幅图示的信息都与分封制无关,故B项错误;依据商代和西周世系图,两朝都以血缘为纽带实行权力世袭,形成宗法制,故C项错误;依据图示,商代权力继承既有父死子继,又有兄死弟及,而西周只有父死子继,其规则是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正确。

]

3.C [诸侯争霸不是随着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变,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的诸子百家互相批驳融合的局面,与材料“随着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社会生活方式巨变的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为顺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进行的废除奴隶制建立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变革,最能体现材料内容,故C项正确;民族融合不是随着生产方式变化而出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变,故D项错误。

]

4.C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裁撤中书省”“废行中书省”以及结合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改行省制为三司制等相关史实等可知是明朝对元朝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故C项正确。

]

5.D [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全面推行郡县制,着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使得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故B项错误;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故C项错误;“启继禹位”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宗法政治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法则,皇位继承原则是对其完善和发展,故D项正确。

]

6.D [尚书省是行政命令的执行机构,故A项错误;中书省的职责是草拟诏令,故B项错误;兵部是尚书省下辖的一个部门,故C项错误;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故D项正确。

]

7.D [“(汉代)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仍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指汉代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指汉代实行的分封制,D项符合题意。

]

8.B [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与题干中“学校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普及,学术的中心由家族转向社会”并无联系,故A项错误;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开始实施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的推行使社会形成读书风气,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学术中心的转移,故B项正确;学校教育的发展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故C项错误;“三教合一”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

]

9.C [图①“中央-郡-县”的行政区划,体现了通过郡县二级制,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这种行政区划与郡县制度有关,它正式形成于秦朝,故①属于秦朝时期;图②“中央”以下分别形成“郡—县”“王国—郡—县”两种行政区划,体现以郡国并行的方式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这种管理形式出现于西汉初年,故②属于西汉时期;图③“诸侯国”内分别出现“郡”“县”等地方行政区划,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故可知这种管理形式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③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图④以“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受到中央政府节制,它出现于元朝时期,故④属于元朝时期,C项符合题意。

]

10.A [唐宋两朝,商品经济发展,大城市人口比例较大,而晚清商品经济继续繁荣,专门的工商业市镇增多,使人口流动呈分散性,导致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故A项正确。

]

11.B [曲辕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东汉时,因使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不是完全取代,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春秋战国开始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古代犁的雏形是神农发明的耒耜,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12.C [从“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可知,该发明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故A项错误;水排用于冶铁,筒车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水排可提高炉温,有利于冶铁技术的发展,故C项正确;灌钢法是炼钢技术,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故D项错误。

]

13.D [东汉晚期瓷器才可能出现,故①为赝品;商朝的青铜农具和唐朝的秘色瓷是可能看到的,故②③正确;青花瓷在元朝才出现,故④为赝品,D项符合题意。

]

14.B

15.B [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开通了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所以不可能是夏朝,故A项错误;在徐闻县发现了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说明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有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所以最早可以从西汉开始,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宋朝时期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清朝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

16.D [“农夫为之赁耕,每岁所入盈千万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乡村发展,故B项错误;手工业的生产规模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富商多买田置地,故D项正确。

]

17.D [老子和孔子都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孙子和孙膑都是兵家代表人物,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韩非和李斯都是法家代表人物,都主张与时俱进,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只有庄子主张淡泊名利,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

18.A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以稳定社会秩序,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也主张用道德律己调整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

]

19.B [“万物于我为一”属于庄子思想,“天者理也”属于程颢思想,“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属于薄伽丘思想,①②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

20.B [材料中“据新近发掘出的汉代海昏侯墓葬中的一块屏风记载推算”只是孤证,孤证不立,不能说更真实可靠,故A项错误;虽然文献中“已成定论”,但新的考古资料又提供了新视角,可以进一步研究,故B项正确;“都须经过考古”太绝对化,故C项错误;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接近历史的真相,逻辑不通,故D项错误。

]

21.D [秦代焚书坑儒,没有强化儒家,故A项错误;汉代罢黜百家,但其实汉武帝实行外儒内法剂之以道,而非禁绝,故B项错误;汉代罢黜百家没有激起社会反抗,故C项错误;秦汉两朝代的做法都是为了解决统治意识形态问题,进而巩固其统治,故D项正确。

]

22.A [《尚书》是儒家经典,其有可能被列入当时学校教育范围,故①正确;《诗经》是春秋末期的儒家经典,有可能被列入西汉时期的学校教育范围,故②正确;《日知录》是明清时期顾炎武的代表作,故③错误;《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时期朱熹的代表作,故④错误;《藏书》是明清时期李贽的代表作,故⑤错误,A项符合题意。

]

23.B [魏晋南北朝推行九品中正制,最终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是指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时间是在宋朝,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南北朝时期,出现技术先进的灌钢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出现民间集市——草市,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24.B [唐代已有雕版印刷,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代科举考试包括明经和进士,进士考诗赋,也包含策问和经史,赋诗不是“唯一方式”,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C、D项符合史实,故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25.B [倪瓒说的是评价其作品时的判断标准,不是辩证法思想,故A项错误;按照倪瓒的意思,他的作品“聊以写胸中逸气”,主要是表情达意,“岂复较其……哉?

”,并不在意事物外形的准确性,故B项正确;虽然材料中出现“胸中逸气”,但是并没有“直斥社会不合理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心学的关键信息,故D项错误。

]

26.

(1)原因:

东部地区按照分封制来称呼;王畿地区按照宗法制来称呼。

(要对应写出,笼统写宗法制和分封制不得分)

(2)地位:

至高无上(或天下独尊)。

制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

27.

(1)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各国变法运动的促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表现:

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2)意义:

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共同:

都体现了以地域来管理国家;都实现了国家管理体制的创新;都促进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任答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