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2657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目的要求:

1.借助工具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整理和复习一般常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3.体会本文在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上匠心独运的手法。

4.通过廉颇、蔺相如两个人物性格鲜明对照,进而领会将相交欢对当时赵之兴亡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天的现实意义。

5.了解并认识作者及《史记》的历史、文学价值,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重点难点:

(一)本课的学习要点是:

①掌握若干多义词的用法和文言文的使动用法;

②了解本文通过三个故事刻划人物的写法;

③认识蔺相如的爱国精神和廉颇勇于改过的高贵品质。

(二)本课的难点是古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一词多义的现象。

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

拜、易、书、遗、患、报、走、质、却、急、遇、去。

2.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负、徒、幸、引、以、亡、见、因、谢。

3.使动用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秦王恐其破璧;毕礼而归之

一、引入

1.中学阶段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

①《垓gāi下歌》(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②《陈涉世家》(初中)

③《廉颇蔺相如列传》(高2002级1册;高2005级6册)

④《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高2002级2册;高2005级1册)

⑤《信陵君窃符救赵》(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高2002级4册;高2005级6册)

⑥《毛遂自荐》(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高2005级5册)

⑦《屈原列传》(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高2002、2005级6册)

⑧《报任安书》(高2005级6册)

附:

高中2002级二册P359《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将括母》;P321《史记·项羽本纪赞》

2.和氏献璧

《韩非子》:

楚人和氏得玉璞pú(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

“石也。

”王以和氏为诳kuáng而刖yuè其左足。

及厉王薨hōng,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

“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

“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名曰“和氏之璧”。

(摘自《短篇文言文译注》P263~264;另见高2002级三册课本P358)

3.和氏璧传奇

①和氏璧的来历。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叫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里面包着玉的石头),他就献给楚厉王。

楚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楚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璞来献给楚武王。

楚武王也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

楚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到了楚文王即位的时候,卞和抱着璞在楚山下大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都哭干了,流出血来。

楚文王听说后觉得奇怪,就派人去问卞和:

“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这么悲伤?

”卞和答道:

“我并不是为被砍掉脚而悲伤,我是为宝玉被称作石头而悲伤,为忠贞之士被称作行骗之徒而悲伤。

”楚文王就命令玉匠剖开璞,果然得到宝玉,因此,就把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

②赵惠文王怎么得到和氏璧的?

自楚文王后,和氏璧一直留在楚国。

到楚威王时,楚相昭阳有一次举行盛大宴会,拿来和氏璧让大家观赏,结果席间和氏璧不翼而飞。

昭阳怀疑是张仪所偷,因为当时楚威王不收留张仪,张仪穷困潦倒,寄昭阳门下。

昭阳把张仪打得皮开肉绽,打死过去好几次,张仪这才离开楚国,到秦国去。

后来昭阳曾出千金求购此璧,但偷璧的人不敢出献,因此昭阳最终没能找到和氏璧。

有一天,一位远客来到赵国宦者令缪贤的府前,拿着一块玉璧叫卖。

缪贤见此璧白润无暇,宝光闪烁,就花了五百金买下。

后来缪贤让玉匠前来相玉,玉匠大吃一惊,说这就是真正的和氏璧。

缪贤异常惊喜,连忙秘藏起来。

但早已有人将此事报告了赵惠文王,赵王向缪贤索取,因为缪贤非常喜爱和氏璧,所以没有立即献璧。

赵王大怒,趁出猎之机,突然来到缪贤家里,搜走了和氏璧。

赵惠文王就是这样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上缪贤说的“臣尝有罪”就指此事。

③和氏璧价值十五座城吗?

说和氏璧价值连城当然是夸张的,秦昭王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当然只不过是一种欺骗的手段罢了。

但和氏璧的确不同于一般的玉璧,它有独特的功能。

据古书记载,和氏璧大致是圆形中有一小圆孔的板状体,就好像是一个中间掏个圆孔的圆饼。

把它放在黑暗处,它能熠熠发光,能除尘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称“夜光之璧”。

把它放在座位间,冬天则非常暖和,可以用来代替火炉;夏天则非常凉爽,百步之内,蝇蚋不入。

所以称和氏璧为稀世珍宝、“天下所共传之宝”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④秦昭王得到和氏璧了吗?

当时,给缪贤相玉的玉匠偶尔来到秦国,给秦昭王治玉,玉匠无意夸起了和氏璧,提到它的下落。

秦昭王知道赵惠文王得到璧,便想把璧骗到手,于是才有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由于蔺相如的勇敢机智,秦昭王的阴谋没能得逞,秦昭王最终也没能得到和氏璧,直到秦始皇灭了楚国后,才得到和氏璧。

⑤和氏璧的下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良工巧匠将和氏璧加以雕琢,让李斯在上面刻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制成传国玉玺,从此成为君权的象征。

秦灭亡后,和氏璧又到了汉高祖刘邦的手中。

在以后的改朝换代中,和氏璧便一代一代辗转相传下来。

直到唐朝第九代李从珂时,契丹人耶律光打进洛阳,李从珂抱着和氏璧出逃,在玄武楼被火烧死,和氏璧从此下落不明。

(摘自1999年12月21日《语文报》)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一说前135年),卒于公元前87年(一说前90年)。

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秘籍,职司记载”。

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生于龙门,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诵古文,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文献。

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

南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西到大梁、登封,最后回到长安。

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

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和长城。

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

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继父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hóng等进行历法改革,共定太初历。

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古代阉割生殖器的残酷肉刑)。

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

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包括12篇本纪(记帝王)、30篇世家(记诸侯王)、70篇列传(记人臣)、8篇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10篇表(记史事年月)等五种体裁,共130篇,526500字。

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曾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摘自高2002级《高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和高2002级一册课本“预习提示”)

三、写作背景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纷争。

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个击破战略,积极对外扩张。

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强。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

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客观上的有利条件。

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很重要的。

(摘自《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

四、课文简析

(一)简介廉蔺的身分和地位。

(1-2段)

1段.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

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

),廉颇为赵将,伐(攻打)齐,大破之,取(攻下,夺取)阳晋(阳晋:

在现在山东省郓yùn城县西。

),拜(古代授予官职叫拜)为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

),以(介词,凭)勇气闻(闻名出名)于诸侯。

【参考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

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简析】廉颇高贵,为后文其居功自傲、鄙视蔺相如埋下伏笔

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为赵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缪贤舍人(舍shè。

门客。

战国时,贵族或官僚家里常养着一些食客。

)。

【参考译文】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简析】廉、蔺相并提,一贵一贱,地位悬殊,为下文廉、蔺矛盾埋下伏笔。

【补充注释】缪:

①miào姓。

②miù纰缪(错误)。

③móu绸缪。

如:

未雨绸缪(修缮);情意绸缪(缠绵)。

(二)完璧归赵。

(3—13段)

第一层:

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

(3-5段)

3段.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璧;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

秦昭王闻之,使(派)人遗(wèi送给)赵王书(信),愿以(介词,拿,用)十五城请(请求)易(交换)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欲予秦,秦城恐(恐怕)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受骗。

见,被、受。

被动句。

);欲勿(wù)予(yǔ),即(则,就)患(忧虑,担心)秦兵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报,答复、回复。

定语后置句:

“可使报秦”作“人”的定语),未得。

【参考译文】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

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简析】以城易璧,揭开秦赵矛盾。

赵国君臣举棋难定,既反映出秦强赵弱的现实,也为蔺相如出场设伏。

4段.宦者令缪贤曰: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

“何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以:

介词,凭)知之?

”对(回答)曰:

“臣尝有罪,窃计(私下打算。

窃,谦词)欲亡走(亡:

逃亡;走:

跑)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

臣舍人相如止(阻止)臣曰:

‘君何以(宾语前置)知燕王?

’臣语(yù告诉)曰,臣尝从大王(见本段“补充注释”)与燕王会(省略“于”)境(指赵国边境)上,燕王私(私下,偷偷地)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

于,被。

被动句),故燕王欲结于君(同您结交。

介宾短语后置句)。

今君乃(副词,却)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意为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捆缚)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省略“于”)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

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肩膊。

斧质,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质,砧)请罪(承认罪过,服罪),则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

得,能够。

脱,免)矣。

’臣从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计,大王亦幸(幸而)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应该)可使(出使)。

”(侧面描写蔺相如)

【参考译文】宦官头目缪贤说:

“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赵王问:

“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

”缪贤回答说:

“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

‘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

’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蔺相如对我说:

‘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

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

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

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简析】借缪贤之口点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本段对蔺相如进行侧面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能,有先声夺人之妙,为下文张本(在文章前面为后文的叙事埋下伏笔)

5段.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请(请求)易寡人(古代诸侯谦称自己)之璧,可予不(fǒu,通“否”)?

”相如曰: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答应允许)。

”王曰: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怎么办)?

”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假设连词,如果,假如)赵不许(答应允许),曲(理亏)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比较这两个对策。

均,权衡、比较。

之,这),宁nìng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负,担负、承担。

这里是使动用法)。

”(这番分析,显示了蔺相如的“智谋”)王曰:

“谁可使者?

”相如曰:

“王必(倘若假如)无人,臣愿奉(pěng。

通“捧”)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请,动词,仅表示谦逊的语气。

完,使动用法,使璧完好无缺)(这个表态,体现了蔺相如的“勇”)。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pěng。

通“捧”)璧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入秦。

【参考译文】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

“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

”蔺相如说:

“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

”赵王说:

“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

”蔺相如说:

“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

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赵王问:

“可以派谁去呢?

”蔺相如回答说:

“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简析】蔺相如的分析入情入理,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高见(“有智谋”);蔺相如勇挑重担(“其人勇士”),与赵王及群臣的谋而不决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层:

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与秦王斗争的经过。

(6-11段)

6段.秦王坐(省略“于”)章台(秦宫名,旧址在现在陕西省长安县故城西南角)见相如(秦王倨傲)。

相如奉璧奏(呈献进献)秦王(相如很有礼貌,使他后面的取璧、归璧显得有理)。

秦王大喜,传以示(传给……看。

以,连词,连接“传”与“示”)美人(指妃嫔)及左右(指侍从),左右皆呼万岁(渲染秦王的赫赫声势)。

相如视(看出。

“视”虽是细节,却写出了蔺相如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上前动词)曰:

“璧有瑕(xiá,玉上的斑点,疵病),请(请你允许我做某事)指示(古今异义。

指,指出;示,给……看)王。

”(“有智谋”)王授(交,给)璧。

相如因(连词,于是,便)持璧却(退,这里指后退几步)立(站着),倚柱,怒发上(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冲冠(因愤怒而使头发竖起,冲动了帽子。

这是夸张的说法,写了蔺相如的几个利落的动作和怒不可遏的神态,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勇”)(“勇士”),谓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信)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

‘秦贪,负(凭借倚仗)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偿还)城恐(恐怕)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揭出秦王的欺诈行为)。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往。

布衣,平民)尚(副词尚且)不相欺,况(何况)大国乎?

且以(介词,因)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触伤强大的秦国,(对我们)的感情。

逆,违背、触犯。

欢,欢心)不可(实质是讽刺秦王的言而无信)。

于是赵王乃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拜,叩拜。

书,国书。

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介宾短语后置句)。

何者?

严(尊重,形容词用作动词)大国之威以(连词,来,而)修敬(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修,整饰)也(“有智谋”)。

今(现在)臣至,大王见臣(省略“于”)列观(观,guàn,建筑物的一种。

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意思是不在正殿接见,礼数轻慢。

列观,一般的宫殿,这里指章台),礼节甚倨(jù,傲慢),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高1995级教材:

弄臣,皇帝狎近宠爱的之臣。

其后之教参译为“戏弄小臣”或“戏弄我”)。

臣观(观察)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着急,这里可译为“逼迫”)臣,臣头今(副词,即将,马上)与璧俱碎于柱矣(“勇士”)!

”(这段话显示了蔺相如的能言善辩,娴于辞令,显示了他的“智谋”和“勇敢”,这段话意在使秦王承担理亏的责任,使他的取璧显得有理)

【参考译文】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

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

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

“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

他对秦王说:

“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

‘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

’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

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

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

这是为什么?

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

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

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7段.相如持(握着)其璧睨(nì,斜看)柱,欲以击柱(描摹蔺相如的神态,十分逼真,突出了蔺相如的“勇”)。

秦王恐(恐怕,表示担心或推测)其破(使……破)璧,乃辞谢(婉言道歉),固请(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以璧击柱),召有司(1998年高考题。

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案图(察看地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指从此以往(从这到那,古今异义)十五都(城)予赵(秦王:

狡猾,装模作样,一反倨傲的态度)。

【参考译文】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8段.相如度(duó,估计)秦王特(只,不过)以诈佯yáng为(装作)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共同传颂,就是公认的意思)宝也(判断句)。

赵王恐(害怕),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在朝堂上安设“九宾”,这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

“九宾”,指九种地位不同的礼宾人员),臣乃(副词,才)敢上(送上进献)璧。

”秦王度duó之,终不可强(qiǎng,强行硬要)夺,遂许斋五日,舍(shè,安置住宿,动词)相如广成传舍(传,zhuàn。

宾馆名。

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参考译文】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

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

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简析】本段主要描写了蔺相如的“智谋”。

9段.相如度duó秦王虽斋,决(必定)负约(违背,1984年高考题)不偿城,乃使(让)其从者衣褐(衣,yì,动词,穿。

褐hè。

穿着粗布衣服,意思是化装成百姓),怀(揣着)其璧,从径道(便道小路)亡,归璧于赵。

(机智谨慎)

【参考译文】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10段.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礼仪、礼节)于廷,引(延请)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

“秦自缪mù公(就是秦穆公,春秋时五霸之一。

缪,通“穆”。

春秋五霸:

春秋时代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通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王和楚庄王)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坚,固定。

明,明白。

坚明作约束的定语。

约束,名词,古今异义。

古:

盟约,信约;今:

限制使不超出范围)者也。

臣诚(实在)恐(恐怕,表示担心或推测)见欺于王而(连词因而)负(辜负,对不起)赵(被动句),故(所以)令人持璧归,间(间,jiàn。

间道,小路。

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之:

音节助词,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一个使臣。

介,个。

使,名词)至赵,赵立奉pěng璧来。

今以秦之强(强大)而先割十五都(都市城市)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应该判)诛,臣请(请你允许我做某事)就汤镬(镬huò,古代煮食物的一种大锅。

受汤镬之刑。

就,动词。

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汤烹煮)(“臣请就汤镬”把秦王置于十分被动的境地,“其人勇士”!

)。

唯(副词。

通常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的语气)大王与群臣孰(通“熟”,仔细。

)计议之。

”(热爱祖国的感情)

【参考译文】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

“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

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

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

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简析】蔺相如慷慨陈词,有理有节:

①指出璧已归赵,责任在秦。

②历数强秦负约往事。

③提出秦先割城,赵后奉璧的合理要求。

11段.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面面相觑qù,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形容秦王与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

嘻,这里作动词用)(活画出秦君臣的窘态)。

左右(在旁侍侯的近侍近臣)或欲引相如去(拉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

引,牵、拉),秦王因(由此趁此)曰:

“今(现在如果)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友好关系)。

不如因(由此趁此)而厚遇(好好招待。

厚,优厚。

遇,招待、款待)之,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yé?

(秦王“老谋深算”)”卒(终于)廷见相如(廷:

名词作状语。

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归:

使动用法。

让他(相如)回去)。

(蔺相如完璧归赵,取得斗争的胜利!

【参考译文】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

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

秦王就说:

“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

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

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第三层:

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取得的结局。

(12-13段)

12段.相如既(副词。

……以后)归,赵王以为(认为)贤大夫(德才兼备的大夫;贤明的大夫。

参阅1992年3期《语文学习》P16~17),使不辱于诸侯(出使能不受诸侯欺辱。

被动句),拜相如为上大夫(大夫中最高的官阶,比卿低一级)。

【参考译文】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