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2623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生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命生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命生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命生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命生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命生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模板.docx

《《生命生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生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模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命生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模板.docx

《生命生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模板

《生命生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模板

  《生命生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常莉霞

  教学目标:

  1、生字读写,关注本课左右结构字”左窄右宽”的结构特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态度、思考,感受生命的意义。

  3、能正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出文中三个事例的小标题。

  一、激趣导入,预习检测

  1、白板出示关于新生的图片,同学交流你都看到了什么?

  师: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一组图无一不是新生命的诞生,也许一切是公平的,我们从新生到成长都同样接受着大自然无私的关怀,也许一切又是不公平的,每个生物都有每个生物的命运—比如飞蛾,瓜苗还有本课作文的作者杏林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生命的坚强与伟大

  2、板书课题,生命生命

  指导读课题

  3、预习检测

  a.出示本课生字。

  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觉得那些字书写需要注意什么?

  b、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

  骚扰欲望震撼糟蹋动弹听诊器不屈向上 茁壮生长鼓动跃动冲破坚硬沉稳短暂珍惜 有限 无限

  师:

”有限”的反义词是什么?

(无限)

  师:

”有限”我们可以利用反义词来理解的,这是理解词语很好的方法。

  师:

课文中关于有限无限有这样一句话,谁来读?

白板出示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指导分类识记词语

  二、初读课文,概括事例。

  

(1)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杏林子对生命的思索。

  阅读任务:

将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找出课文中所讲的三个小事例?

尝试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请学生将三个事例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板书:

飞蛾求生、香瓜子生长、静听心跳

  

(2)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把一段话读短,短到能用几个字来概括,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阅读本领。

  三、走进作者,感悟课文

  师:

同学们看到这些标题中所列事物你们谁有什么疑问吗?

作者为什么写生命这么深刻的话题却用的是如此弱小的事物?

她关注动物,关注的只是一只飞蛾。

她关注植物,仅仅是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她关注的都是弱小的生命,这跟她的亲身经历有关。

  1.出示杏林子的资料,师配乐介绍:

  2.师:

让我们带着杏林子对生命的敬畏大声的朗读课文。

画出自己感受深刻或者喜欢的句子待会朗读分享。

  3.学生交流,师指导朗读。

关注标点。

  4.再次齐读”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4、读到这,如果让你给课题加标点你会加什么?

再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齐读)

  5、小结:

回顾大家的朗读分享,同学们发现老师为大家搜集补充了课外资料,同学们抓关键词也可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关注标点符号是同学们凭借教材经常用到的方法。

今天老师将这三个妙招锦囊送给大家,以后可要在学习中灵活运用哟。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两个)

  1.抄写课文中的词语,并选择一两个词语写一段话。

  2.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并背诵。

  3.课外阅读:

杏林子:

《生命颂》

  板书设计:

  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

  砖缝中的瓜苗

  静听心跳

  坊主点评

  这篇课文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好理解,学生没有对生活、对生命的那种深刻体验,特别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杏林子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她对生命更多了一些敏感而独特的感受。

  杏林子12岁时罹患罕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时手脚肿痛行动不便,只有手指可以动,饱受病痛煎熬。

杏林子在病床上被病痛折磨的样子,她的好友三毛看着都觉得不堪忍受。

以至于三毛看完杏林子后,在门外忍不住祈祷说:

”神啊,杏林子太惨了,求您大发慈悲,早些接她到您那里安息吧!

”杏林子听到后大吃一惊,连忙纠正祷告:

”神啊,关于这件事你千万别听三毛乱说,您还是听我的吧。

我还没活够,我还有好多事还没做呢!

”后来,她用她的坚韧走完了她63岁的人生,而她的好朋友,四肢健全才华横溢的三毛,后来却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48岁的生命。

  教学设计者常丽霞老师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把作者的简介纳入教学环节之中,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正所谓:

阅读是读者、文本、文本作者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给予我们莫大的启发

.教案示例一

2 长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

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

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

(板书:

长城)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

  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1)嘉jiā  峪yù   屯tún  魄pò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

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气魄 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

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

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1   远看   气势雄伟

  (投影书上第一幅图 打出字幕:

远看)

  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

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连绵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龙。

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出示板书:

(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长城之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

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

  出示板书:

  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

  四、作业

  1.朗读1、2自然段。

  2.熟读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的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组讨论:

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的。

讨论之后.总结:

  作者观察方法:

  由远及近

  由整体到部分

  抓特点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默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

作者想起了什么?

把有关词语划出来。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

“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板书:

长、险、多、重、难、才、凝结)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为数不多的建筑物,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三、四自然段,指导背诵。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二

长城

  教学目标:

  1.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及观察中展开联想。

  2.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及观察中展开联想。

  2.学习本课生字词。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长城是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它和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

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

你们当中都有谁去过长城?

能给大家谈谈感受吗?

其他同学想不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一下长城的建筑艺术呢?

  

(二)观察课文插图,初步感知课文

  1.观察图画

  

(1)让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到长城东起山海关和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跨越了哪几个省份。

  

(2)书上的两幅画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

各画了哪些景物?

  明确:

第一幅是远看;第二幅是近看。

  (3)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明确:

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说长城的样子。

如像一条彩带,在群山飘舞;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等。

  (4)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明确:

结合图画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5)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为什么不同?

  明确:

一是远看的景象;二是近看的景象,角度不同,景象就不同。

  2.欣赏录音

  要求:

学生边听边看课文边思考所描写的内容。

  3.练习朗读。

  分节练读,思考:

  

(1)第一节,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从文中找出来。

结合课文插图加深印象,并体会这一比喻句的好处(突出其“长”)

  

(2)第二节,长城的近景又怎样?

围墙这样建造有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说出垛口、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作用。

并知道这段城墙在八达岭上,已成为游览景区。

  (3)第三节,作者站在长城上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

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和智慧。

  (4)最后一节写什么?

  明确:

长城在世界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4.视频欣赏

  (播放长城风光片,让学生再次思考图文描写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三)课堂练习

  1.指读生字,重点指导“蜿蜒”的写法

  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崇山峻岭:

崇,高。

峻,陡。

山高而陡。

形容长城所处的地理位置险要。

  蜿蜒盘旋:

蜿蜒,像蛇爬行的样子。

盘旋,回绕曲折。

长而曲折地延伸。

形容远望长城的样子。

  气魄:

魄,精神。

气魄,精神,气势。

课文指长城表现出来的雄伟、壮观的气势。

  奇迹:

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3.熟读课文。

  4.在田字格内正确书写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

”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

《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

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

(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

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

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

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

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

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25《爬山虎的脚》|人教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

梢 暇 恋。

2.新词:

留恋 不禁 展示 颤动 南国 应接不暇。

3.理解重点句: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二)难点

文中有些句子含义较深。

详见“素质教育目标3”。

(三)教学时通过重点读,反复读,品析、勾划重点词句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回答文中设计的问题,勾划重点词句。

2.同位讨论、小组交流、理解重点句。

3.观察投影片上的图,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4.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①读准字音:

“颤”ch4n“应接不暇”中“应”读y@ng“一簇”中“簇”读c“隙”读x@

②理解词语:

留恋:

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

不由自主地。

展示:

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

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

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

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2)用“    ”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

2.揭题弓赎,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天堂”指什么?

在文中怎样理解?

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2)默读全文思考: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

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

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

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3.小组讨论:

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

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4自然段):

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自然段):

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大榕树。

第三段(10~13自然):

写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

.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一段。

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1)(作者吃过晚饭,黄昏时,在河边与朋友乘船出游。

从“吃过晚饭”、“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向河中心移去”可以体会到,当时环境十分幽静。

从“没有波浪”、“平静地移动”、“听见了水声”体会到的。

(2)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

2.学习第二段:

(1)出示投影片(文中插图)。

着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郁郁葱葱……)

(2)默读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

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

用    线划出来。

(3)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

描写“大”的语句:

①“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

”②“那是许多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