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茶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1829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docx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少数民族茶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docx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

云南是民族众多的省份之一。

在长年的茶事活动中,各自形成了各民族的品饮方式。

如:

布朗族的青竹茶、酸茶;布依族的青茶、打油茶;白族的三道茶、烤茶;基诺族的凉拌茶、煮茶;景颇族的竹筒茶、腌茶;拉祜族的烤茶、竹筒香茶、糟茶;傈僳族的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蒙古族的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阿昌族的青竹茶;佤族的藩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瑶族的打油茶、滚郎茶;彝族的烤茶、陈茶;苗族的米虫茶、青茶、菜包茶、油茶;回族的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纳西族的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怒族的酥油茶、盐巴茶;独龙族的独龙茶、煨茶;水族的罐罐茶、打油茶;傣族的竹筒香茶、煨茶、烧茶;壮族的打油茶、槟榔代茶;普米族的青茶、酥油茶;满族的红茶、盖碗茶;藏族的酥油茶、甜茶、奶茶;哈尼族的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等

而就云南少数民族饮茶,对普洱茶的发展和影响最深,具有代表性的是:

傣族"竹筒香茶"、哈尼族"土锅茶"、基诺族"凉拌茶"、布朗族"酸茶"、拉祜族"烤茶"、佤族"苦茶"、自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以及傈僳族的"油盐茶"、藏族的"酥油茶"和苗族的"打油茶"等。

1.傣族竹筒香茶

云南傣族人口有101.4万人,主要分布在滇西南的西双版纳簿肤自治州和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傣族是云南的原住民,有自己的历法,纪年始于公元638年;有历史文献和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佛寺遍及各村寨。

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其中以泼水节最为隆重。

泼水节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人们互相间向对方泼水,以示祝福。

傣族竹筒茶,又称"竹筒香茶"。

它是傣族人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料。

傣族同胞世代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以西双版纳最为集中。

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而又热情好客的民族。

傣族同胞喝的竹筒香茶,其制作和烤煮方法甚为奇特,一般可分为5道程序:

(1)装茶:

将采摘细嫩、再经初加工而成的毛茶,放在生长期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分层陆续装实。

(2)烤茶:

将装有茶叶的竹筒放在火塘边烘烤,为使筒内茶叶受热均匀,通常每隔4~5分钟应翻滚竹筒一次。

待竹筒色泽由绿转黄时,筒内茶叶也已达到烘烤适宜,即可停止烘烤。

(3)取茶:

待茶叶烘烤完毕,用刀劈开竹筒,就成为清香扑鼻,形似长筒的竹筒香茶。

(4)泡茶:

分取适量竹筒香茶,置于碗中,用刚沸腾的开水冲泡,经3~5分钟,即可饮用。

(5)喝茶:

竹筒香茶喝起来,既有茶的醇厚高香,又有竹的浓郁清香;喝起来有耳目一新之感。

傣族竹筒茶,还有一种食用方法,即当蔬菜食用。

具体做法:

采下鲜茶用锅蒸或太阳晒,把蒸软晒萎的茶叶放在竹帘上搓揉,装入约30厘米长、碗口粗、一端有节的竹筒内。

装满后将竹筒倒置让余水流出,两天后用泥灰封筒口,发酵二三月后,劈开竹筒,取出变黄的茶叶晾干,装人瓦罐,加入香油淹浸。

随时可取出当蔬菜吃,还可以炒大蒜或作其他菜蔬的作料。

2.景颇族竹筒茶

景颇族,人口有11.8万人,大多数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以及怒江泸水县,少数散居腾冲、耿马、澜沧等县。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

语支。

景颇族发源于青藏高原,约在1000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南迁,至17世纪定居在今缅甸北部和云南德宏州。

景颇族人认为万物都有鬼魂,凡遇不祥事要请"菩萨"看鬼,祭鬼,迷信禁忌很多。

祭祀活动有祭官庙、吃新谷、献谷堆、叫谷魂等。

最大的祭祀活动是目脑,现已发展成为景颇族一年一度的节日--目脑节。

ˉ

生活在云南德宏一带的景颇族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

每日三餐,以锅或竹筒煮饭。

吃饭时多不用碗筷,只用芭蕉叶包饭食用。

景颇族人还有饮竹筒茶的习惯。

竹筒茶的做法是:

先选取粗大的竹子,锯成长约30厘米、一端留有竹节的竹筒,然后将采摘下来的茶树芽叶,通过日晒使其失去二三成水分时,再用手搓揉;或者将采摘来的芽叶用锅蒸煮,待芽叶柔软泛黄时,起锅将茶叶倒在竹帘上,再用手搓揉,然后将茶叶倒入竹筒,用木棒分层筑实,到快要装满竹筒时,用竹叶或石榴树叶堵住筒口,把竹筒倒置,使多余的水分外流,这样过二三天后,再用灰泥封糊筒口,将茶筒插入土中,放置二三个月,待茶叶发酵变黄,或呈现金黄色,并发出特有的茶叶浓香时,即可劈开竹筒,取出棍状茶柱,晒干即成。

饮用时,锯下一片,磨碎后用沸水泡饮。

竹筒茶因原料细嫩,又名"姑娘茶"。

除景颇族之外,哈尼族、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也喜饮竹筒茶。

竹筒茶外形为竹筒状的深褐色圆柱,紧结端正,白毫显露。

冲泡后,汤色黄绿,兼具茶、竹、糯米的清香,滋味鲜爽。

竹筒茶每筒重约500克至1000克不等,长22至25厘米,直径5至6厘米。

外裹干笋壳,用竹丝捆扎,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3,哈尼族土锅茶

哈尼族,人口有124.8万人,分布在红河、金平、江城、绿春、元阳、墨江、元江、普洱、澜沧等县,西双版纳一带的僾尼人,也是哈尼族的分支。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南迁的古代羌人,公元7世纪开始居住于今哀牢山、无量山区一带。

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过去只以刻木记事,而哈尼语则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

哈尼族信仰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定期祭祀天神、地神、龙神、寨神、家神,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节"和"六月节",过十月节即是过新年,节期由五六天至半个月不等。

喝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嗜好,这是一种古老而简便的饮茶方式。

哈尼族居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种茶历史悠久,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也是云南茶叶主要产地。

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南糯山,还生长有树龄在800年以上的人工栽培大茶树。

说起哈尼族发现茶和种植茶,以及喝土锅茶,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勇敢而憨厚的哈尼族小伙子,在深山里猎到一头凶豹,用大锅煮好后,分给全村男女老幼分享。

大家一边吃豹肉,一边高兴地跳起舞。

如此通宵达旦,跳了一晚,顿觉口干舌燥。

为此,小伙子又请大家喝锅中煮沸的开水,正当这时,一阵大风吹过,旁边一株大树上的叶片纷纷落人锅中,大家喝了锅里的开水,深感这种开水苦中有甜,还带有清香,非常爽口,自此,哈尼族就称这种树叶为"老泼",即汉族里的"茶",并开始种茶树,喝土锅茶也就由此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哈尼族土锅茶,哈尼语"绘兰老泼"。

"老泼"就是指茶叶。

煮土锅茶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凡有客人进门,主妇先用大土锅(或瓦壶)将山泉水烧开,随即

南糯白毫"茶叶,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3~5分在沸水中加人适量南糯山所产的"

钟后,将茶汤舀水入用竹子制成的茶盅内,一一敬奉给客人。

平日,哈尼族同胞也喜欢在劳动之余,一家人喝茶叙家常,以享天伦之乐。

4"基诺族凉拌茶

基诺族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基诺山,基诺族喜爱的凉拌茶叶,是餐桌上的佳肴,是一种当蔬菜食用的茶。

凉拌茶是采用茶树的鲜叶,将它揉软,搓细后,放进大碗里,再加上酸笋、酸蚂蚁、大蒜泥、红辣椒粉、黄果叶、盐巴等,再加一些山泉水拌匀,就成了清凉爽口,鲜咸香辣又提神又下饭的凉拌茶了。

凉拌茶连吃带喝,久食不厌。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尤以景洪最多,基诺族在居住的地方种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基诺族喜爱吃凉拌茶,其实是中国古代食茶法的延续,所以,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食茶法,基诺族称它为"拉拔批皮"。

凉拌茶以现采的茶树鲜嫩新梢为主料,再配以黄果叶、辣椒、大蒜、食盐等制成,具体可依各人的爱好而定。

制作时,可先将刚采来的鲜嫩茶树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把嫩梢揉碎,然后放在清洁的碗内。

再将新鲜的黄果叶揉碎,辣椒、大蒜切细,连同适量食盐投人盛有茶树嫩梢的碗中。

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静止一刻钟左右,即可食用。

所以,与其说凉拌茶是一种饮料,还不如说它是一道菜更确切,它主要是在基诺族吃米饭时当菜吃的。

基诺族的另一种饮茶方式,就是喝煮茶,这种方法在基诺族中较为常见。

其方法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在陶罐内取出适量已经过加工的茶叶,投人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分钟左右,当茶叶已经浸出时,即可将壶中的茶注人到竹筒,供人饮用。

竹筒,基诺族既用它当盛具,劳动时可盛茶带到田间饮用;又用它作饮具,因它一头平,便于摆放;另一头稍尖,便于用口吮茶,所以,就地取材制作的竹筒,便成了基诺族喝煮茶的重要茶具。

5.布朗族酸茶

布朗族,人口有8.1万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布朗山和版纳西定,少数居住在镇康、双江、澜沧、景东、墨江等县。

语言属于南亚语系,没有本民族文字。

于与傣族毗邻而居:

很多人会说傣语、用傣文,与傣族的关系较密切。

布朗人信奉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崇拜各种精灵鬼神,祈求鬼神的庇佑。

节日多与农业生产和宗教祭祀有关。

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尤善种茶,自古以来有饮嚼酸茶的习惯。

采制酸茶一般在高温高湿的5~6月间进行。

先将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的鲜叶,放人锅内加适量清水煮熟,再把煮熟的茶叶趁热装在土罐里,置于阴暗处10~15天,使其发霉。

再将发霉的茶叶装入竹筒内压紧,埋人土中。

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取出晒干即可。

布朗族人喜欢把酸茶直接放在口中咀嚼,细细体会其独特风味。

酸茶也可用开水泡饮,具有解渴生津、帮助消化的作用。

每当夏季,布朗族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做上许多酸茶,除自己

食用外,还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

特别是小伙子提亲订婚,一包酸茶是送给姑娘家必不可少的礼物。

千百年来,布朗族人不仅实践总结出一整套制作酸茶的工艺,也总结了一套用酸茶治病疗疾的方法。

将酸茶放人口中细嚼慢咽,味酸香间杂、甘爽俱备。

假如配上一定的辅料,既有防病治病的药效,又是味道佳绝的饮料。

酸茶配生姜,可用于治疗痢疾。

配菊花,可治暴发火眼,并有清风明目之功。

拌以白糖,健脾和胃。

对以米醋,可医治牙痛。

拌进蜂蜜,可治便秘。

加人食盐,化痰祛火。

掺上奶油,帮助消化。

单嚼酸茶,提神清心。

久嚼酸茶,身强体健,长寿延年。

布朗族人民,还有喝青竹茶的习俗。

喝青竹茶是一种方便而又实用的饮茶方法,一般是当地居民在离开村寨务农或进山狩猎时采用。

布朗族喝的青竹茶,制作方法较为奇特。

首先砍一节碗口粗、30厘米多长的鲜竹筒,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筒内加上泉水,当作煮茶器具。

然后找些干枝落叶,当作烧料点燃于竹筒四周。

当筒内水煮沸时,随即加上适当新鲜茶叶,继续煮沸,经3分钟左右,即可将煮好的茶汤倾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罐内,便可饮用。

青竹茶将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所以,喝起来别有风味,久久难忘。

6.拉祜族竹筒茶

拉祜族,人口有41.1万人,主要分布在滇西南的临沧地区和思茅地区的澜沧江以西一带。

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系统,在公元3世纪居住在洱海周围,10世纪后不断向南迁徙,形成现今的聚居区。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语支。

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有"火把节",也流行汉族或傣族的节日。

拉祜族竹筒茶,流行于云南拉祜族居住地区。

制作方法如下:

先将鲜竹砍下,制成一头有节的竹筒,洗净内部,再将新鲜茶叶装入,烘烤,茶叶遇热变软,水分蒸发,体积缩小,边烤边用木棒舂紧再加鲜叶,至压紧填满为止,用木塞塞好,放在火塘上烘烤,待竹筒表面起泡流黄油为止。

烤竹的香气渗入茶叶,使茶带竹香。

用时,取少量放入碗中,冲人沸水,即可饮用。

竹筒茶久贮不变味,便于携带贮存。

拉祜族在田间劳动或进原始森林打猎时,常常带上制好的竹筒茶。

在休息时,他们砍上一节甜竹,上部削尖,灌人泉水在火上烧开,然后放人竹筒茶再烧沸数分钟,待竹筒稍凉后慢慢品饮。

边吃野餐,边饮竹筒茶,别有一番情趣。

饮用竹筒茶,既解渴,又去乏,令人神清目爽而舒坦。

居住在云南勐海一带的拉祜族,制作竹筒茶又有一种方法:

他们在春季采摘鲜嫩的一芽两叶,经晒青后放入小饭甑里,甑子底层铺有厚度6~7厘米浸透了水的糯米,上面再垫一块纱布,上放毛茶。

约蒸15分钟,待茶叶软化并充分吸收糯米香气后倒出,再经过充分揉捻,把茶叶装人洗净的竹筒里,封口后放在离炭火高约40厘米的烘茶架上,以文火徐徐烘烤,约5分钟翻动竹筒一次,待竹筒由青绿色变为焦黄色,筒内茶叶全部烤干时,劈开竹筒即成。

7.拉祜族烤茶

拉祜族清代以后史籍称之为"倮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澜沧地区和双江、

拉"是捕获猛孟连等县,其余散居在云南省的思茅、临沧等地。

在拉祜语中,"虎,"祜"是大家分食的意思,因此,猎猛虎共享是拉祜人对自己的称呼。

饮烤茶就是拉祜族古老而传统的一种饮茶方式。

方法是将小土罐放在火塘上烤热,然后放入茶叶,边抖动边烘烤,至茶色焦黄时,冲人沸水,去浮沫,再倒人开水,试尝浓度适中,即可倒出饮用。

这种茶味浓,饮后消除疲劳,精神大振。

拉祜族烤茶,在拉祜语中称"腊所夺"。

饮烤茶,通常分四道程序进行。

(1)装茶抖烤。

先用一只小陶罐,放在火塘上用文火烤热,然后放上适量茶叶抖烤,使茶受热均匀,待茶叶叶色转黄,并发出焦糖香为止。

(2)沏茶去沫。

用沸水冲满装茶的小陶罐,随即撇去上部浮沫,再注满清水,煮沸3~5分钟待饮。

然后倒出少许,根据浓淡,决定是否另加开水。

(3)倾茶敬客。

就是将在罐内烤好的茶水倾人茶碗,奉茶敬客。

(4)喝茶啜味。

拉祜族兄弟认为,烤茶香气足,焦香味浓,能振精神,才是上等好茶。

因此,拉祜族喝烤茶,总喜欢喝热茶。

8.佤族苦茶

佤族人口有34.7万人,主要分布在滇西南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原、孟连等县。

佤族居住的地区,习惯上称之为阿佤山。

佤族为云南的古老民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有四种方言。

佤族信仰万物有灵。

木鼓房",用来放置木鼓,是佤族敬神祭鬼的场所。

村寨中有"

"苦"是云南饮食独特的一味。

云南菜有苦味,茶也有苦的。

佤族就喜欢苦茶。

苦茶是佤族把自己加工的大叶绿茶用锅烤成黄色、烤出香味,再放入底大口小的小陶缸里,约七成满,然后注人清水,用炭火煎熬。

缸内放入一小木片,不时地用木片把茶叶压下,不让其溢出缸外。

第一次注入的水煎熬干后,再加人清水。

大致煎熬到只剩一半水时,即可饮用。

这种茶味酽而苦,故称苦茶。

佤族煎苦茶,一般是在中午和晚上。

中午在田边地头,喝上一碗苦茶,能解渴去乏。

晚上围坐火塘,喝上一碗苦茶,能提神醒脑。

佤族的苦茶,还有一种别致的冲泡方法:

"铁板烧"。

它不同于一般的烤茶。

通常先用茶壶将水煮开,与此同时,另选一块整洁的薄铁板,上放适量茶叶,移到烧水的火塘边烘烤。

为使茶叶受热均匀,还得轻轻抖动铁板。

待茶叶发出清香,叶片转黄时随即将茶叶倾人开水壶中进行煮茶,沸腾3~5分钟后,即将茶置人茶盅,以便饮喝。

由于这种茶是经过烤煮而成,喝起来带有浓烈的焦香味,苦中带涩,苦中回甘,故而谓之苦茶。

有的佤族同胞,喜欢选用阿佤山产绿茶和大叶茶,每次50克左右放人砂罐熬煮,水不多放,熬到茶汤黑红为止,其浓度远超过哈尼族的煨酽茶。

其苦涩味使外人不敢问津,他们嫌淡茶不过瘾。

如今,佤族仍保留这种茶习俗。

竹筒茶也是佤族的品饮方式。

佤族竹筒茶流行于佤族聚居地区。

砍青竹为具,一端去除竹节,采摘青茶放人竹筒,置于火上烘烤,青茶在高温中受竹气蒸熏,使筒内茶叶产生特殊清香,然后冲开水作饮。

在制作过程中加少量盐巴,其滋味别致。

饮后可止渴解乏,祛热解暑,明目化滞。

阿佤人吃竹筒饭,喝竹筒酒,为古朴食风。

9.白族三道茶

云南白族的人口有134万人,集中分布在大理洱海周围,其余散居在昆明、元江、南华、丽江、保山等地。

早在公元前2世纪时,白族就已经与中原的汉

族有经济、文化的联系。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

白族主要崇拜"本主"(即村社神),信仰佛教。

传统的节日有"三月街"和"火把节",节日期间,人们都会盛装载歌载舞。

居住在云南大理一带的白族兄弟,是十分好客的民族。

他们敬客的"三道茶"是名闻遐迩的。

白族有悠久的饮茶习俗,《蛮书》中就有白族喜欢饮茶的记载。

白族喜欢饮茶,又精于茶道。

三道茶是白族饮茶中最讲究的一种。

喝三道茶很有学问。

第一,讲究茶具:

单耳小陶罐;白瓷蓝釉花无把茶盅,分小、中、大三种;黑漆木制的茶托盘;烧水的铜壶;刨削核桃仁片的小推刨;捞茶渣的小漏勺。

每件茶具都格外精致,就像一件件工艺品。

第二,讲究原料:

茶叶以大理感通寺出产的感通茶和下关沱茶为首选,水选用苍山泉水,通常不用井水、湖水、河水、自来水等。

第三,讲究制作加工,这是三道茶最有学问的一环。

所谓"三道茶"就是茶分三道,分别是苦茶、甜茶、回味茶。

第一道是烤制苦茶。

用铜壶在火盆铁三角架上把水烧开,同时在栗炭火上把小陶罐烧热,待罐底变成灰白色时,把茶叶放人罐中,手执罐耳不断抖动,反复数十次。

茶叶在罐中翻滚,待茶叶发热略作伸长状、色变微黄,可闻到茶叶香味时,即注人少许开水。

只听到"噗"的一声,罐内立即气泡上冒,过几秒钟后,泡沫稍落,又在罐中加注开水,片刻就可将茶汤注人盅中了。

这样制作的茶汤浓酽,只须覆盖盅底即可,然后在盅中注入适量开水方可饮用。

这时,茶水澄黄透亮,如琥珀,如黄玉,香味缕缕,四散飘逸。

此道茶味苦。

第二道是甜茶,在盅中放入用推刨削成薄如蝉翼的核桃仁片,金黄泛红的红糖屑,雪白的爆米花,再用同第一道茶一样烤制的茶汤注入盅中饮用。

第二道茶微苦中带香甜,十分可口。

第三道是回味茶,把茶水注人盅后,加放数粒花椒、几片生姜、少许桂皮屑和蜂蜜。

这道茶把各种不同的味道融为一体,茶之苦,姜之辣,桂之鲜,花椒之麻,蜂蜜之甜,有一种苦、辣、麻、甜俱全之感,使人回味无穷,令人饮之难忘。

三道茶的"一苦、二甜、三回味"蕴含着白族人民深厚的文化涵养和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与认识。

白族家庭,几乎每家的堂屋(客厅)内,都备有铸铁火盆,上面支着三脚铁架。

如有客来,主人立即在火盆上架火烤茶。

茶叶通常选用"苍山绿雪"、"青毛尖"等上等绿茶。

烤茶的陶罐,白族人喜欢选用大理州祥云县出产的黑色砂罐。

等砂罐在火盆上烘烤预热之后,才放入茶叶,用文火慢慢煽炒。

每隔30秒钟左

右,提起茶罐簸几下,由于多次提起抖动,又叫"百抖茶"。

这样反复多次,直到茶叶微黄、逸出香气时,再把用铜壶烧开的泉水冲进茶罐中,此时可达到"雷响"和茶香四溢的佳境,故此茶又称"雷响茶"。

1~2分钟后,将茶汤倾入一种叫牛眼睛盅的小瓷杯中。

这茶色如琥珀,焦香扑鼻,滋味苦涩。

这就是头道茶,一般水宜少,味宜浓,通常只倒小半杯。

主人把一只只盛了茶汤的小瓷杯放在红漆木托盘里,依次敬给客人。

敬茶时,主人先将茶杯双手齐眉举起,然后递给客人。

客人双手接茶时,说声"难为你"(谢谢之意),主人回一句:

"不消难为"(意思是不必谢)。

按规矩,喝头道茶时,客人应双手捧杯,必须一饮而尽。

当然,有些人家信奉"主随客便",客人呷上一口就行了。

头道茶,虽然苦涩,但是有清凉消暑、生津解渴、提神醒脑、解除疲劳的功效。

寓意为敢于吃苦,才能事业有成。

待头道茶斟完后,主人在砂罐里再注满开水。

先把核桃仁片(要切成极薄的片页)、烤乳扇(用牛奶提炼制成的扇状地方名特食品)、红糖等配料放人茶碗内,然后冲人滚烫的茶水即可敬献给客人。

这是第二道茶,香甜可口,营养丰富,俗称之"甜茶",具有滋补作用。

寓意为先苦后甜,苦尽甘来。

同时,用以敬祝来客生活美满幸福,万事如意。

第三道茶,称"回味茶"。

配制过程,先将蜂蜜一匙、花椒、姜片、桂皮末等按比例放入特制的瓷杯中,然后倒人滚沸的茶水即成。

此道茶集甜、麻、辣、涩、苦与茶香于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回味茶具有温胃散寒、滋阴补肾、润肺祛痰等功效。

寓意为人的一生,青年苦,中年甜,老年回味,充满了生活的哲理。

三道茶,白语叫"绍道兆",是白族待客的传统风俗。

一旦宾客上门,主人一边与客人促膝谈心,一边吩咐家人忙着架火烧水。

待水沸开,就常常由家中或族中最有威望的长辈司茶。

款待三道茶时,一般每道茶相隔3~5分钟进行。

另外,还得在桌上放些瓜子、松子、糖果、糕点之类,以增加品茶情趣。

三道茶,它不仅是白族喜迎宾客的礼仪,也是长辈对晚辈求学、学艺、经商,特别是新女婿上门、子女成家立业时,进行谆谆苦诫的一种形式。

10.纳西族"龙虎斗"

纳西族,人口有26.5万人,主要聚居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中甸、维西、宁蒗等地。

纳西族历史悠久,与古代的游牧民族氐羌支系有渊源关系。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纳西人创造了自己的"东巴文化"。

纳西族传统节日有正月"农具会"、三月"龙王庙会"和七月"骡马会",这些集会通常是人们交流生产经验和交往的场所。

普遍信奉"东巴教",天、地、山、水、凤、火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都被视为神灵。

居住在云南丽江、中甸、维西、宁蒗等地的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喜爱喝茶的民族,人们既饮有奇异色彩的"龙虎斗"茶,又喝有特殊风味的盐茶、油茶和糖茶。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能祛寒湿、治感冒的"龙虎斗"了。

"龙虎斗"的纳西语叫"阿吉勒烤",其饮用方法非常有趣。

"龙虎斗"的调制方法是,先将一小把晒青绿茶放人小陶罐,再用铁钳夹住陶罐在火塘上烘烤,并不断转动陶罐,使之受热均匀。

待茶叶焦黄、茶香四溢时,冲人热开水。

接着像煎中药一样,在火塘上煮沸5~6分钟,使茶汤稠浓。

同时,另置茶盅一只,内放半盅白酒,再冲人刚熬好的茶汁(注意,不能反过来将酒倒人茶汁中),即成"龙虎斗"。

这时茶盅中发出"嗤--"的声响,待声音消失后,就可将"龙虎斗"茶一饮而尽了。

有时还要在其中加上一些辣子,使"龙虎斗"更富于刺激性。

纳西族人认为,用"龙虎斗"治疗感冒,比单纯吃药要灵验得多。

将"龙虎斗"趁热喝下,会使人浑身发热,祛湿冒汗,睡一觉后,就会感到头不再昏,全身有力,感冒也就完全好了。

从中药学的角度看,茶有清热解毒之功,酒有活血散寒之效。

凡因外受风寒雨湿,畏寒发热、头涨、鼻塞流涕者,及时饮服,疗效颇佳。

古人认为,酒之热性,独冠群物,通行一身之表;热茶借酒气而升散,故能祛风散寒、清利头目。

调制"龙虎斗",一般取茶叶5~10克。

酒量因各人情况以适宜为度。

"龙虎斗",对于常年身居高湿闷热山区的居民来说,确实是一种强身保健的良药。

盐茶可预防盛夏中暑,油茶可在寒冬提高人体热量,糖茶可在春秋时节为人体增加营养。

这些茶同"龙虎斗"一样,都是纳西族喜爱的强体健身饮料。

11.傈僳族油盐茶

傈僳族,人口有55.71万人,主要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保山一带。

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

怒江流域是傈僳族聚居中心,那里还保留着氏族制度的残余。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

傈僳族信奉鬼神,相信除山、川、林、石有鬼之外,

海干尼丝"、社神"哈尼拉"、猎神"苏尼"。

每年秋收以后,全村共同还有家神"

祭祀社神,每个村寨都有一两个巫师。

怒江地区及维西一带的傈僳族每年十月过"收获节",人们煮酒杀猪,狂饮高歌一番。

油盐茶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它是酥油茶的一种,又名"雷响茶"。

酥油是藏族民间传统奶制品。

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及云南等藏族地区。

它是从牛奶、羊奶中提炼出来的脂肪。

一般用土法制作:

牧区妇女将奶汁稍为加温,然后倒人酥油桶(一种大木桶)内,再上下来回用力抽打,数百次后,搅得奶汁油水分离,淡黄色的脂肪浮在上层,将其舀出,灌入皮口袋内,冷却后即成。

其吃法很多,主要用来打酥油茶。

油盐茶的制作方法,同藏族的打酥油茶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其别具一格的方式。

先用一个能煨750克水的大瓦罐将水煮开,再把饼茶放在小瓦罐里烤香,然后将大瓦罐里的开水加人小瓦罐熬茶。

熬5分钟后,滤出茶渣,将茶汁倒人酥油桶内。

倒人两三罐茶汁后加人酥油,再加人事先炒熟、碾碎的核桃仁、花生米、盐巴或糖、鸡蛋等。

最后将钻有一个洞的放在火中烧红的鹅卵石放人酥油桶内,使桶内茶汁"哧哧"作响,犹如雷响一般,故又名"雷响茶"。

响声过后马上使劲用木柞上下抽打,使酥油成为雾状,均匀溶于茶汁中。

打好后倒出,趁热饮用。

这种饮

用方式能增进茶汁的香味和浓度。

油盐茶也是一种以茶为主料的多种原料混合而成的饮料,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涩中带甘,咸里透香。

它既可以暖身,增加人体的抗寒能力,又可以补充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有益于健康。

12.藏族酥油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