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案例分析资料半期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1725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案例分析资料半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克思案例分析资料半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克思案例分析资料半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克思案例分析资料半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克思案例分析资料半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案例分析资料半期考试.docx

《马克思案例分析资料半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案例分析资料半期考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案例分析资料半期考试.docx

马克思案例分析资料半期考试

半期考试(案例分析)要求:

1、每位同学需在以下提供的二十七个案例中任意选取三个,根据案例材料后的问题进行分析,要求每个案例分析字数在1000字左右。

2、写明案例序号(如案例一、案例七等等),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求层次清楚、逻辑性强、有理有据、分析全面细致。

3、要求原创,杜绝抄袭,如重复率超过30%认定为抄袭,半期考试成绩记0分。

4、所有内容一律手写。

5、所有案例分析作业一律在本学期第十四周上课时交给任课教师。

(由任课教师转交给班级主管教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

 

案例一缘何首推马克思

20世纪末的l99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学人”(亦有译为“千年第一思想家”,或“千年第一伟人”的)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

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

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

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从互联网的分布和覆盖密度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说,这次BBC网上投票结果,主要是反映了西方知识界、思想界精英层的评价和判断。

但是,这个让我们很多“东方”人“匪夷所思”的事实和消息,却正印合了我近十多年来观察、思考的种种内心所得,内心所悟。

1986-1987年,我以《科技导报》副主编身份常驻美国波士顿。

这里是美国哈佛、MIT等诸多著名学府的聚集地。

其间,这些一流大学不时有各种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学会的活动公告。

当时我就有一种内心的震动一一马克思在西方,特别是在学界、思想界,不仅未因其曾向西方社会宣布“可怖”的“幽灵”而被“拒而远之”,相反,他始终被尊为一位大思想家。

他的著作、他的思想一直被关注,被研读,被研讨。

可以说,西方学界、思想界对人类思想、人类文明的那种无偏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给我以震动。

由此,我开始思索西方思想界何以如此看重、如此敬重马克思的深层缘由。

如何认识“当今世界”,把握当今的“天下大势”?

马克思一生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一生追求人类的理想社会目标,并留下了鸿篇巨制。

他的理想社会的实质性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条:

(1)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物质的极大丰富;

(2)社会每一个成员,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公平、公正;(3)社会每一个成员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全人类的解放。

至于如何最终衡量、检验或标识这些目标是否实现了,马克思也提出三条检验标准,这就是:

(1)是否消灭了城乡差别;

(2)是否消灭了工农差别;(3)是否消灭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差别。

马克思还以自己学说的科学性为依据充满信心地预言,构成上述理想的社会主义因素,将首先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大量涌现。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环顾世界,放眼全球时,不禁要对马克思当年关于理想目标描述的实质性、概括性,以及他预言的科学性、准确性而惊叹不已。

因为,任何一个领略了马克思的理想实质内涵的人,任何一个尊重客观事实,又遵循科学理性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发现,这些发达国家、社会,在它们各自的主流方面,确实是大大趋向、接近了马克思理想目标。

一百多年后,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确实普遍在这些最发达的国家、地区的社会中大量涌现了。

在这里,马克思的伟大,完全不是靠信念、信仰,更不是靠空洞的教条说教来征服人的,而是靠历史演化、客观事实,靠经过检验的科学性让人信服、敬佩的。

我想,这是不是也是人类社会在20世纪近百年的种种大实践、大对比之后,在20世纪末几乎全球一致,毅然重新选择“市场经济”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模式的根本性缘由之一呢?

发达国家、社会何以会趋向、接近了马克思的目标呢?

 这个问题还需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致命病根的剖析、判断和“治病”对策说起。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庄严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致命病根在于它的生产不断社会化,而资本却不断地高度私人垄断化。

正是对这个“病人膏肓”诊断的据实性、深刻性和科学性,使得身处这种现实险境中的西方经济学界、社会学界不得不严肃地看待马克思的这个“警世忠告”。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木三分的判断,震撼了一切有科学理性的人们的良知和心灵。

马克思当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和根本病害,不仅有诊断,也有针对性的治世方剂。

“高额累进所得税制”、“高额累进遗产税制”和“社会失业保障制”,正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致命病根提出的一剂“内科疗法”的药方。

当然马克思也提出过“外科手术”的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等“一次性了断”的设想。

其实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就像其他一切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一样,马克思作为一个社会学、经济学界的科学家、思想家,就他面对的课题,提出种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方略,是很自然的。

到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爆发了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马克思关于“幽灵”的警告和预言,关于生产高度社会化,而资本高度私人垄断化的总病根的诊断,一下子变成了笼罩西方社会的现实。

在一片惊恐绝望中,凯恩斯的“政府干预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和主张,被罗斯福总统采纳。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罗斯福新政中,影响最深、最远、最有根本效应的干预对策,就是把马克思的“高额累进所得税制”、“高额累进遗产税制”和“社会失业保障制”通过立法程序,变成了可操作、可执行、可运行的法律法规。

无怪乎,罗斯福施行新政之初,受到大垄断家族财团的强烈反抗和攻击,公开称罗斯福是“赤色总统”,是“共产主义代理人”。

时至今日,当年靠马克思“三大良方”法律化疗治几十年下来的结果,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北美,还包括北欧、西欧、大洋洲等资本主义社会,也纷纷推行马克思的“三大良方”)不仅生产更加高度社会化了,而且一个个著名的家族垄断财团,从美国的洛克菲勒到德国的西门子都历史性地萎缩、消失了。

在美国,如今,2.75亿人口中的60%,均为持股股民。

这实际上的含义是:

除去非成年人口外,几乎所有社会成员人人持股。

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及政治家中有远见的智者,“活学活用”了马克思的救世良方,终于使当今的资本主义不仅消除了垂死的迹象,反倒活力四溢,生机勃然,甚至大面积、大范围地出现了社会主义实质因素的成长。

西方思想界如此一致地把马克思推举为“千年第一伟人”时,在他们内心涌动的思索、理性和真诚中,难道不正衬映着这一大段历史的反差和历史的实证吗?

马克思的理念:

当今世界文明发展主潮的汇流点

当前,国内外对马克思,对马克思理论、理想目标存在两种极端的态度和思潮。

一种是鉴于20世纪大半个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实际上是教条式、主观式的社会实践)的不大成功,而主张完全放弃马克思的理念和理想;另一种则认为马克思百年前所说的一切论断,皆为革命经典,不得怀疑,不得更改,只认“经典”,不认社会历史实践的沧桑,也不认当前的鲜活现实。

我认为,这两种极端倾向,都是未从历史实践的全局、社会演化的最本质层面观察问题、判断问题的结果。

如果我们真正能从实质上看问题的话,那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致命病根的诊断和“幽灵式”的警言,以及相应的疗治对策,不是都被社会实践、历史演进所检验、所证明了吗?

而且其中许多预言,已变成了现实的理性社会形态,成了有长远意义的一种方向引导。

当然,马克思主义要保持活力,保持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

不扬弃,不代谢,就难以有突破,难以有新的位置和空间。

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种种观点、观念、设想,乃至方案、方略,就需要今人据实践检验的结果来重新判断,重新取舍,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

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在市场条件下的资本、资本积累、资本家和“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实质含义,进而更新一些观念和意识。

问题:

1.人类社会过去的1000年,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惟有马克思能够独占鳌头、一举夺魁呢?

西方思想界如此看重,如此敬重马克思的深层缘由到底是什么?

2.案例作者从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及其实现的维度阐述了马克思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深层缘由。

你认同他的观点吗?

为什么?

 

 

案例二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

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科学事实):

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及其意识;物质世界是“本原”性的存在,而精神世界是“派生”性的存在;先有事物的存在,后有关于事物的观念。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呢?

为什么会有“聪明”的哲学家搞这种唯心主义呢?

在旧唯物主义者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纯粹的“胡说”,唯心主义者简直是一群无法理喻的“疯子”。

之所以会对唯心主义作这个简单地理解,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旧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素朴实在论”,是以一种“表象思维”和“常识思维”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唯心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

列宁指出: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段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1-412页。

)列宁的这段论述是极其深刻的。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人们在理解人的认识的时候,却往往是从认识的某个环节出发,把它作为解释人的认识的出发点。

由此便造成了认识的“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而这些却恰恰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这里最为重要也最为困难的理论问题,就是“逻辑先在性”问题。

在对人的认识非直线的思考中,也就是在对人类认识的复杂性的思考中,我们首先应当考虑“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

“时间先在性”是易于理解的:

它是对经验事实(包括科学事实)的陈述,即表述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

对于这个问题,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就存在论的意义来说,自然界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因而“物质”是“意识”的“本原”;就认识论的意义来说,客观世界先于人的意识内容而存在,因而“客观世界”是“意识内容”的“本原”。

这种回答,不仅符合人类的经验常识,而且不断地被科学所证实。

正因如此,旧唯物主义才对哲学唯心主义感到大惑不解:

把意识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这不是纯粹的“胡说”吗?

为了超越旧唯物主义的这种简单的认识,并从而认清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就必须引进“逻辑先在性”问题。

“逻辑先在性”是相对于“时间先在性”而言的。

它所陈述的并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显而易见,相对于“时间先在性”问题,“逻辑先在性”问题是难于理解的,它需要辩证的思维方式。

从总体上看,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问题,可以分为“自在”与“自为”两种情况。

哲学唯心主义的产生与演化,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哲学唯心主义的演化,是同片面地夸大以至歪曲这两种情况的“逻辑先在性”密不可分的。

“自在”意义的逻辑先在问题,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工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如俗话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里所说的逻辑优先地位,并不是说先有事物的本质、后有事物的现象,而是说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自身的产生、演化和灭亡。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之所以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之所以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是因为事物的本质较之事物的现象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需要认真思考的是,这种自在意义上的本质对现象的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只能是成立于人类关于世界的认识的“逻辑”之中,是人们在自己的认识活动中以“逻辑”关系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的产物。

就事物自身说,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

而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却必须肯定本质对现象的逻辑先在性,从而以普遍性、必然性、规律性去把握和说明纷繁复杂的现象。

一旦人们把这种认识的“逻辑”对象化给事物本身,就会把这种认识中的“本质”看成是独立于“现象”之外,并且决定事物存在的某种“本原”的东西。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之所以“野蛮地”(列宁语)把“理念”与“事物”割裂开来,认为“理念”是“事物”的“原型”,而“事物”不过是“理念”的“摹写”,其根源就在于柏拉图歪曲地“夸大”了本质对现象的“逻辑先在性”。

古代的哲学唯心主义主要是“野蛮”地“夸大”自在意义的“逻辑先在性”。

所谓自为意义上的“逻辑先在性”,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主一客体关系。

马克思说: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就是人与世界的主一客体关系,在这种主一客体关系中,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即从“逻辑”上看,客体作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客体之所以是客体,是以主体存在为前提的;没有成为主体对象的存在,只是某种“自在之物”,而不是主一客体关系中的客体。

这说明在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一客体关系,是以“我”(主体)的“逻辑先在性”为前提的。

进一步说,主体在何种程度上把握到客体,客体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主体的对象,又是以主体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为前提的。

马克思曾经说过,你要欣赏音乐,你就要有能够欣赏音乐的耳朵。

如果你不懂音乐,再美妙的乐曲也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

同样,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应的医学知识,X光片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张黑白相间的图片,而不具有任何诊断价值。

这就是主体的“经验”、“知识”、“思想”等等对客体的“逻辑先在性”。

再进一步说,在人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页。

)因此,在人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的“意识”、“激情”、“意志”、“目的”等等,也具有一种“逻辑先在性”。

毫无疑问,主体对客体的“优先地位”,只能是一种“逻辑”上的先在性,而决不是主体的情感、意志、思维等等在“时间”上先于客体而存在。

但是,近代以来的唯心主义哲学,在“认识论转向”的过程中,却歪曲地“夸大”了主体对客体的“逻辑先在性”,把主体的感觉(如贝克莱)、思维(如黑格尔)、意志(如叔本华)视为本原性的存在,把客观世界视为派生性的存在。

而“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还不懂得“时间先在性”与“逻辑先在性”的区别,因而也就不懂得列宁所说的“哲学唯心主义是经过人的无限复杂的(辩证的)认识的一个成分而通向僧侣主义的道路”,所以只能简单地把哲学唯心主义指斥为“胡说”。

要想超越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而达到辩证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理解,就必须从“逻辑先在性”的视角深入地研究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问题:

1.如何正确理解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2.为什么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笨的唯物主义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3.区分“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唯心主义的产生有什么帮助?

 

案例三吹落黄花满地金

宋朝,有一个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的学士,人们都称他“苏学士”。

有一天,他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没有在家。

他见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想道:

这不是胡言乱语吗?

“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敢与秋露鏖战,是能耐寒的。

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

于是他诗兴大发,不能自持,便提笔做墨,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对于苏东坡这种自以为是的作风,很不满意。

他为了让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便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风。

一天,风息后,苏东坡邀请了他的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

只见菊花纷纷落叶,满地铺金。

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恍然悔悟到自己错了。

问题:

1.苏东坡为什么会犯错误?

2.苏东坡犯的错误给我们什么启示?

结合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分析。

 

案例四雾霾中国

中央电视台《新闻1+1》报道,我国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被雾霾笼罩。

截至14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监测站点,检测数据都超过了300,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

雾霾天气导致道路管制、企业停工、机场关闭、港口停运,并使得市民的工作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

不仅如此,在多地的医院,患上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在大幅增加,北京部分中小学的体育课甚至改在了室内进行。

这样的天气下,很多人希望空气净化器和品种繁多的口罩能带来一些帮助。

2011年,北京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500万辆,到2015年,突破700万辆;同样在2011年,我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相当于709艘“辽宁号”航母的状况,这一年中,我国火电占全部发电量的82.54%,几乎全是燃煤的发电。

根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的一个对比,如果环境水平与2010年比,没有明显改善的话,那么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这四座城市,因为PM2.5引发多种疾病造成的过早死的人数,将会达到8500多人,因此产生的经济损失会达到68亿人民币。

空气污染曾经在许多国家引起全国关注。

比如,1952年12月,英国首都发生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四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

1956年,英国政府通过洁净空气法案,采取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的炉灶,冬季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置无烟区,禁止烧煤,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到郊区等一系列措施,使城市大气污染程度降低了80%。

而在我国,PM2.5走进公众的视野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首次增加了PM2.5的监测。

随后,各地对于PM2.5的监测才进入正轨。

另据上海《第一财经日报》1月15日报道,《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于14日发布,该报告由国内外环境领域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及来自亚洲开发银行的专业团队联合完成。

报告列举一个关键的事实是,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却有7个在中国。

报告以悬浮颗粒物为例介绍,在中国,最显著的大气污染物是悬浮颗粒物(PM10)。

超过三分之一的监测城市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Ⅱ级标准,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超标的城市比例高得多。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PM2.5浓度也很高,并成为严重的区域环境问题。

问题:

1.为什么近年来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的雾霾现象日趋严重?

试用联系的观点加以分析。

2.雾霾现象会导致哪些危害?

雾霾与这些现象之间是什么关系?

2、面对日益严重的雾霾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案例五从通讯工具的变迁看祖国繁荣强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国家经济在三十年间飞速发展,单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通讯工具变迁,足以见证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强盛。

六七十年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目标。

那个年代和亲戚、朋友联络全靠写信。

那时邮寄一封信只需要8分钱的邮票,而一封信往往也需要一周或者半个月才会送达。

有急事就得拍电报,最快也需要两三天时间。

后来,电话日益普及,它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书信。

由于那时按装一部电话的费用非常昂贵,仅初装费就要五、六千元,所以安装电话的家庭并不多。

随之而来的是带动了公用电话业务的火爆,那时在街头排队等候公用电话似乎也成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流行元素。

之后到了九十年代初期,一种新兴的通讯工具——传呼机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数字的、汉显的、长的、方的、彩色的,总之各种类型、各种档次的BP机在人们的腰间演绎着别样的风情。

那时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有事呼我!

”。

随着传呼机的风靡,一种叫做“大哥大”的手持电话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大哥大”确实名如其实,个儿头大,体型笨重,它应该是手机中的“战斗机”了。

采用的还是模拟信号,功能也非常单一,但是在那个时代,“大哥大”却是身份的象征。

而后的几年,手机取代了传呼机,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从黑白屏到彩屏,从单一的直板型到翻盖和旋转型,从和弦到MP3、MP4和可以拍照、摄像的多功能音乐娱乐手机,外形也从“大哥大”的笨重变成了机身轻薄小巧的流线设计为主导。

手机的普及,宣告了“大哥大”时代的结束,手机也不再是有钱人的奢侈品,而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

通讯工具的变革给我们带来的是高科技和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来临,即使远隔重洋,只要轻轻点击鼠标,便仿佛近在咫尺;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世界。

书信-公用电话-传呼机-大哥大-手机,它们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来源:

新华网

问题:

1、通讯工具的变革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试用辩证法相关原理分析通讯工具变革的必然性。

3、现在的手机还会被新的通讯工具所取代吗?

结合唯物辩证法永恒发展的观点加以分析。

案例六城管与小贩

小摊贩是世界各地城市中一道“必不可少”的风景,而在我国城管与小贩成了天然对手,双方关系走向严重对立,以至于冲突频频、水火不容?

2008年,湖北天门发生城管打死魏文华事件引起公众关注。

“城管”,似乎跟“打人”、“扣东西”等暴力执法行为联系起来。

近年来,城管一直被指为城市民生矛盾的制造者,在一边倒的指责中声名狼藉,把原本为猫的城管变成了老鼠。

然而,近年来,在城管执法当中,“暴力抗法”的情况屡见不鲜。

2006年,北京小贩崔英杰扎死城管队员李志强,被判死缓。

2009年,沈阳小贩夏俊峰连续杀害两名城管队员,被判死刑,至今仍在死刑复核期。

今年9月9日,深圳城管协管员被刺,一死三伤,再次触动社会神经,同样值得关注。

城管队员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接受媒体采访的城管队员表示,被打几乎成为家常便饭。

今年4月19日,重庆市华新街街道50岁的市政管理监察大队欧阳洪春中队长在拆除违规招牌时,被店主用刀刺伤肺部。

7月22日,西安市兴善寺附近一辆雁塔区城管执法车在巡查时遭遇钢珠袭击,所幸车内人员闪躲及时,未造成人员受伤。

8月16日,浙江台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路桥分局对路桥的4家夜排档进行整治时,遭遇20多人手拿啤酒瓶、菜刀等对抗,3名城管队员被砍伤。

9月9日,深圳南山粤海街道办龙城路某饭店门口,四名城管协管员被一男子持刀砍伤。

其中一人送医抢救无效死亡。

城管与小贩之间的矛盾似乎是越演越烈,是什么把城管和小贩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猫鼠关系”?

如何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

对此网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网友1]:

对小摊贩“不要管得太紧”,要把城市管理所谓的“管”,变为城市管理的服务内容,要对小摊贩的服务做得更细更实,这样的管理才是真正的“管”。

[网友2]:

我认为关键要设法规范化。

比如规定一个合适的时间段、规定一个合适的地段,并规定一些义务,但是千万不要收取什么摊位费之类的费用。

城管部门应该帮助维护秩序。

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如何帮助小摊贩就业,如何避免坑害消费者,如何避免交通堵塞,而不是驱赶小摊贩,捣毁他们的谋生手段。

[网友3]:

如果政府对小商贩一律不管,那么城市成何体统?

小商贩乱了市场与卫生,还要增加管理人员,这无形中会增加管理成本,成为城市管理的大忌。

[网友4]: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不应当只看到表象,指责城管很片面。

不是你同情了弱势群体的行为,你就站在了道德的高地。

在法律面前没有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的划分法,只有守法和违法之别。

弱势群体也不能以此作为违法的借口逃避法律责任,人们什么时候能理性起来看问题?

[网友5]:

如何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