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1202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docx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docx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认识乘法

一、教材简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和练习一.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

1、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已学过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较少,显得相对陌生.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对几个相同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教材没有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意义的两个主要内涵:

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3、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的过程.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小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拓展概念”,可见概念的形成始终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材先教学乘法意义再教学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结构,从蕴含乘法意义的例题起,就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难点:

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

(一)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教学1~6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分三段教学.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教科书不是把编好的乘法口诀教给学生,也不是想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是有计划地进行的.

2、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数学教科书中“记忆口诀→用口诀算乘法→用乘法解答应用题”的编写模式,在编出乘法口诀后,就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在用口诀时,又把用口诀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了大量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能充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6的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应用1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熟记这些乘法口诀.

3、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4、使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5、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三、课时划分:

共12课时

 

第三单元   认识图形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并结合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以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教材以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为起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边的数量,知道可以以它们边的数量分类、命名.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通过折、剪、拼等活动,突出图形的变换,是学生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一向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行能力,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变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折、剪拼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三、课时安排:

  共3课时:

    认识多边形     2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    1课时

 

 

第四单元   认识除法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1、加强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出发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出发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均分活动,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的实质含义.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了四道例题来组织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并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建立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经验.

2、结合具体的情景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材没有把除法的含义用结语的形式揭示出来,而是结合两道例题和两个试一试所提供的实例,以及一些分物体的具体过程,出现相应的除法算式,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以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学会交流的态度.

三、课时安排:

  共6课时:

   平均分3课时

              认识除法3课时

 

第五单元  口诀求商

一、教学内容:

1、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知道“平均分”用除法算,并已有“平均分”的感性积累.在这基础上,本单元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全单元教材编排一道例题和练习二,按照被除数从大到小的顺序分成了两段,并结合出现相关的解决问题.例题和“想想做做”的第1~5为第一段,这里出现的被除数都不超过12.之后的教材为第二段,要求学生用2~6的任意一句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是解决的工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先教学计算,再教学相关应用题的编写模式,从单元教学开始,一直到最后的练习,都注意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引导学生探求算法,避免单纯的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创造”,培养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因此,教材没有告诉学生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是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各种算法,交流探索成果.最后联系学生的各种算法,体会都是用“5个2是10”这样的事实算出商是5的,从而导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安排,促使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交流的学习空间.数学教学的过程应该留有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空间,以此,本单元教材不仅在教学内容的引入时,倡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各种算法;而且在教学内容的展开中,只编排了一道例题,给学生学习留有成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机会.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活动,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意识;能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社会问题,能有条理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重点:

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课时安排建议:

 共4课时:

口诀求商      2课时

练习五        2课时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全单元分四个部分:

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三、课时安排:

共4课时:

认识线段                        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1课时     

          认识米                          1课时

          量一量                          1课时

                                       

第七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所教学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图形与位置”部分.通过学习,能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并为进一步认识空间与图形打好基础.这部分教材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主要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第二段认识东、南、西、北,并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教材主要有以下编排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一方面,教材注意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确定物体的我位置以及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一些方法,体会这些方法本身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注意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体现为由实际生活场景巧妙地向平面图过渡.

2、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认识、积累经验,并发展空间观念.由于这部分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教材除了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指一指、说一说、找一找以外,还联系现实生活提供了一些动手操作、看图说话、自主设计等活动方式,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根据像“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叙述指出相应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现实的情境或平面图中辨认东、南、西、北,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三、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确定位置              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2课时

                                   

 

第八单元   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

(二)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7的乘法口诀和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初步认识“倍”的概念,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并结合7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教学乘、除法竖式;第二部分教学8的乘法口诀和咏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在这两部分内容后分别安排相应的练习.

二、学情分析:

7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中创设了活动情景,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生的空间.教学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例题以学生做花环的实际问题作为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理解求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推导7、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熟记7、8的乘法口诀,会用7、8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的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竖式,会列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

3、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概念,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并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适当解释,体会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

4、在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

掌握7、8、9的乘法并能用这些口诀求商

五、教学难点:

能正确应用7、8、9的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时安排:

15课时

7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口诀求商……5课时

8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

9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整理乘法口诀………………………1课时

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2课时

复习…………………………………1课时

算“24”点…………………………1课时

                                    

第九单元时、分、秒

一、教学内容:

时、分、秒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秒.

2、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学重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认识钟面,知道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五、教学难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接近整钟点数时钟面的识别.

简单的时间计算.

课时划分:

3课时

 

 

第十单元、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

教材分两层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层,第94页的例题一和第95页“想想做做”中的相关练习,通过提供的场景照片,判断拍摄者的位置.

第二层,第94页的例题二和第95页“想想做做”中的相关练习,通过提供的活动场景,判断观察结果的可能性.

二、教材简析

1.以观察活动为基础,在体验中培养空间感.

空间观念不是凭空生成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和发展.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也不尽相同,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材以观察活动为基础,安排了多次实际观察,经过前后两面的,前后左右四面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观察,逐步积累判断方位的经验.

2.以生活经验为依托,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教材从熟悉的教室场景,到可爱的玩具;从观察物体,到想象推理出观察物体后得出的平面图;这种由熟悉到不太熟悉,从具体到半抽象的安排,既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也容易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和积极思考.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措施.

课前要为学生观察物体做好材料和组织观察活动的各项准备,实物、图片或照片等材料应保证易观察、易表述.无论是以个人还是以小组为单位,都要让学生经历多观察、细判断、说理由的过程.

教学进程要适度.要充分估计学生在判断位置方面的困难,比如第95页“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缺乏联想的经验,教学时不要节奏太快,更不能以讲代看.可以引导学生以看到的壶把手去想象与之相对的同学可能看到什么.也可以制作茶壶旋转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其不同的面后再做出判断.

教学要求应适度.要尊重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差异性,允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存在“时间差”,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不能一刀切或提出过高要求.至于接受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要多让他们体验、感悟,求得逐步的发展.

                                    

第十一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一、教学内容:

统计与可能性

 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认识方块统计图.

 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能用方块统计图(涂色)来表示统计的数据.

 2.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培养统计意识,能用方块统计图表示问题,根据统计图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认识方块统计图.

 2.难点:

 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四、课时安排:

(4课时)

                                             

 

第十二单元、期末复习

一、 教学内容

 1.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复习除法的意义.

 3.复习7一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4.复习常见的平面图形,观察物体,量长度,时、分、秒的认识,确定位置和简单的统计.

 5.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7~9的乘法口诀,时、分、秒的认识等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基础知识.

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7~9的乘法口诀以及用口诀求商等知识的理解有进一步的提高,在计算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和确定位置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乘、除法

  2.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时安排:

(4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