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1141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docx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docx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赵守义医案】

中医, 研究所, 回忆录, 湖南省

本贴收到1朵

鲜花

【赵守真医案】

  赵守真,湖南省已故名医,曾在零陵开业,1959年调湖南省中医研究所,著有《治验回忆录》。

  赵氏伤寒功底深厚,用药多系经方,精纯不杂,尤擅用附子、干姜类热药,以四逆辈、理中汤应用尤为娴熟,所选医案皆出自《治验回忆录》。

赵氏投用附子一般是常规剂量,但遇急危重症时,则一日连进2—3剂,合60g左右,亦称重剂矣。

其病案析理明晰,文笔练达,堪称医案中之佳作。

  1.伤寒变证——通脉四逆汤加童便/桂枝汤加人参

  王某,伤于风寒,发热怕冷,身疼汗出,服表散药末愈。

转增腹痛泄泻,舌白润,口不渴,小便清利,一变而为太阳、太阴并病。

用时方平胃散加防风、桂枝,不唯前症未减,反增心下支结,胸胁满痛,口苦烦渴,再变而为太少二阳及太阴诸病矣。

窃思证兼表里,《伤寒论》中之柴胡桂姜汤,病情颇为切合。

不料患者又以病变时延,易医而欲速效。

医不详察证情,认为表实里热而叠以汗下攻之,遂致漏汗洞泻,息短偃卧,势甚危殆。

又复邀诊,脉微欲绝,四肢厥逆,汗泻末已,不时转侧手扰,此属阴阳垂绝之象,亟宜通脉四逆汤挽将绝

之阳,配童便敛将尽之阴,以策万全:

  附子30g,干姜45g,炙甘草15g。

浓煎,冲童便少许。

频频灌下,自晨迄暮,尽2大剂,泻汗递减。

当子夜阳回之时,汗泻全止.身忽发热,是阴复阳回之兆。

按脉浮缓无力,阴阳将和,邪气外透。

乃煎桂枝汤加人参续进,益气解肌,2剂热退人安,后以补脾胃和气血调理月余复元。

  点评:

此案屡经误治,一误于表证失之宣散,反用平胃散引邪入里;再误于汗下攻之,“遂致漏汗洞泻,息短偃卧”,四肢厥逆,已近亡阳,故以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12小时而“尽二大剂”,附子用至60g,挽回脱绝之势,再以“桂枝汤加人参续进”,热退人安。

赵氏分析病变理路清晰,遗方用药果断妥当,显出深厚的伤寒功底。

  2.大汗亡阳——茯苓四逆汤加童便/十全大补汤加补肾药

  谭某,男,45岁。

患疟疾经治多日获愈。

曾几何时突然发热不体,但口不渴,喜拥被卧,神疲不欲动,此为病久正虚之证,治宜温补。

无如医者不察脉症虚实,病情真假,只拘泥于翕翕发热而用麻桂妄汗之,遂致漏汗不止。

身不厥而外热愈炽,唯蜷卧恶寒,厚被自温,不欲露手足,声低息短;神衰色惨,症情严重,病家仓皇无计,邀赵氏诊治:

人已不能言,汗犹淋漓,诊脉数大无力,面赤,身壮热,舌白润无苦(疑为“苔”之误),不渴不呕,审系阴寒内盛阳气外格,属诸戴阳一证。

治宜回阳抑阴,阳回则阴和,阴阳和则汗敛也。

思《伤寒论》中之通脉四逆汤及茯苓四逆汤,皆回阳刚剂,若以汗多亡阳而论,则通脉四逆又不如茯苓四逆回阳止汗之力大,遂用大剂茯苓四逆汤以图挽救:

  茯苓24g,生附子18g,干姜15g,野山参12g(另蒸对),炙甘草9g。

煎好另加童便半杯冲服。

  上方实系通脉四逆、茯苓四逆两方化裁而合用之。

1日夜进药3帖,午夜发生烦躁.刹那即止,渐次热退汗停,按脉渐和有神。

次晨口能言一两句,声音低微,气不相续,此时阳气虽回,气血犹虚,改进十全大补汤(桂枝易肉桂)温补气血。

后又随加补骨脂、益智仁、巴戟天、杜仲等温养肾元,服药半月,病体全复。

  点评:

大汗亡阳,处以茯苓四逆汤,附子用18g,似属常规剂量,然“1日夜进药3帖”即54g,应属大剂了。

  3.吐血——人参四逆汤/调胃承气汤

  萧某,34岁。

某晨忽大吐血,先为瘀血块状,后系鲜红新血,时少时多,3日未断,服药杂治罔效,病情日益严重,特来迎治:

蜷卧于床,血吐犹未少止,面白惨淡无神,四肢厥冷,舌胖润无苔,身倦不欲动,口渴喜暖饮亦不多,脉细微欲绝。

此阴阳衰微,将见离决之候。

检阅服方如三黄解毒汤、龙胆泻肝汤之类,是欲止血而过服寒凉之所造成。

现当生死存亡千钧一发,唯有回阳固本一法,当处以人参四逆汤:

  人参15g(蒸对),生附子24g,干姜15g,炙甘草6g。

意在回阳救厥,温经止血也。

半日连服2大剂,夜半阳回,四肢微温,血仍点滴未停,因略为易方:

  刘某,患背冷如冰,脊骨不可按摩,虽衣重裘不暖,四时皆然,而饮食劳作如故。

医有作风寒治者,有作肾虚治者,作痰饮治者,且曾用针灸治疗数月均不效,历有年矣。

邀为诊治,其脉沉而细微,背冷脊疼如昔。

盖背为督脉所行,《素问.骨空论》云: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

”  《伤寒论.少阴

篇》亦云: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又曰: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此属阳虚湿重之证,恰与本病相符,即书原方与服:

  附子15g,芍药9g,白术9g,党参12g,茯苓9g。

4剂病末改善,沉思是证是药当属不谬,其所以疗效不高者,药力之未足欤?

又嘱再服4剂,每次加吞金液丹3g,1日2次,仍末减轻,重新拟方:

  于原方加鹿胶9g,补骨脂、枸杞子、狗脊、千年健各12g。

外用紫金桂附膏(中药店有售)溶化于方形布块成一圆圈,中置白砒细末3g,烘热贴背心处。

又服药3剂,寒疼均减。

唯贴处起栗形作痒,知为胶药砒末之力用多,不再服药,专用膏药贴如前法,5日一换,半月症状消失,欣然还乡。

  点评:

此案“其背恶寒”,用附子汤实属的对之方,或因附子量小耶?

最后确认系紫金桂附膏渗白砒末外敷“之力居多”,遂“不再服药,专用“膏药”而收效,且仲景亦提示“当灸之”,由此可知外治之法自有其独到之处。

清代外治法宗师吴师机指出: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紫金桂附膏虽不知药物组成,顾名思义当有桂附等热药,所谓“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明矣。

桂附热药外用之法值得发掘。

  10.腹痛——附子粳米汤加干姜、茯苓/姜附六君子汤

  彭某夜间来谓:

“家母晚餐后腹内痛,呕叶不止。

煎服姜艾汤,呕病末少减,且加剧焉,请处方治之。

”吾思年老腹痛而呕,多属虚寒所致,处以砂半理中汤。

黎明彭君谓服药痛呕如故,四肢且厥,势甚危迫,恳速往。

同诣其家,见其母呻吟床第,辗转不宁,呕吐时作,痰涎遍地,唇白面惨,四肢微厥,神疲懒言,舌质白胖,按脉沉而紧。

她称:

“腹中雷鸣剧痛,胸膈逆满,呕吐不止,尿清长。

”凭证而论,则为腹中寒气奔迫,上攻胸胁,胃中停水,逆而作呕,阴盛阳衰之候:

《金匮要略》叙列证治更切: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尤在泾对此有精辟论述:

“下焦浊阴之气,不特肆于阴部,而且逆于阳位,中虚而堤防撤矣。

故以附子补阳驱阴,半夏降逆止呕,而尤赖粳米、甘草培令土厚而使敛阴气也。

”彭母之恰切附子粳米汤,可以无疑矣!

但尚恐该汤力过薄弱,再加干姜、茯苓之温中利水以宏其用。

服2帖痛呕均减,再2帖痊愈。

改予姜附六君子汤从事温补脾肾,调养10余日,即健复加初。

  11.腹痛——解急蜀椒汤

  杨某,六旬老翁。

人虽肥胖,而精神殊不佳。

顷病腹鸣攻痛,上下走逐,胸满欲呕,脉沉紧而迟,此系水寒之气相搏于中,脾肾失调之所致:

曾服理中汤、附子粳米汤多剂,却无效验。

全面观察,实为脾肾阳衰不胜阴寒之象,前方颇为针对,其不效者此非矢不中的,乃力不及毁也。

复思大建中汤为大辛大热峻剂,如此情景利在速决,不容优柔贻患。

遂径用大建中汤,呕痛末略减,且四肢有厥意,人亦虚弱已极,是时不唯宜温而且宜补。

《伤寒论》中人参四逆汤与外台解急蜀椒汤两方,均为温补大剂,而以后方为胜,因疏外台解急蜀椒汤:

  蜀椒6g,干姜、半夏各12g,附子15g,党参18g,大枣5枚,甘草6g,饴糖30g,煎好冲服。

药后阳回厥止,痛呕大减,再2剂遂愈。

随用肾气丸、大补汤间服,浙次康复。

  点评:

本案所选外台解急蜀椒汤虽说较人参四逆汤药力为胜。

细辨其方,似含大建中汤(蜀椒、干姜、党参)合四逆汤之意,另加半夏、大枣、饴糖。

  12.腹痛——近效白术汤

  龚女,痢愈未久,转致溏泻,一日4-5次,腹中时痛,痛则手足厥冷,呕吐清涎。

曾进理中汤多剂未瘥。

诊之脉微细,舌白润,口不渴,小便清长,厥痛存在。

今脉微厥痛,不仅病在太阴,且症兼少阴,其病由痢转泻,因为病变之良好转机,但泻利既久,脾胃已伤,脉微而厥,则肾阳亦复衰损,前服理中汤不应者,偏脾而遗肾耳:

现以合治脾肾为宜,处近效白术汤:

  白术15g,附子9g,炙甘草6g,干姜12g,大枣5枚。

用以培补脾胃,温暖肾阳。

四剂手足厥回,痛泻俱止。

唯肢倦神疲,饮食无味,再用益脾强胃之异功散加益智仁、山药、白扁豆、砂仁诸品,同时美味调补,半月遂收全功。

  点评:

此老擅用附子,通常并未投以重剂,通观所选案例即可证明。

如本案明显“脉微压痛“,仅用9g即收卓效,可知附子用轻剂亦可建功在人善用而已。

  13.腹痛——大黄附子汤

  钟某,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

但病发不常,或1月数发,或2月一发,每痛多为饮食寒冷之所诱致。

常以胡椒末用姜汤冲服,痛得暂解。

诊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1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

吾曰:

“君病属阴寒积聚,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荡其积,是宜温下并行,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祛寒而不逐积耳,依吾法两剂可愈。

”彼曰:

“吾固知先生善治异疾,倘得愈,感且不忘。

”即书大黄附子汤:

  大黄12g,附子9g,细辛4.5g。

并曰:

“此为金匮成方,不可为外言所惑也。

”后半年相晤,据云果2剂而瘥。

  点评:

此证一派阴象阴色,但“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终归复发不能根治,是因夹有积聚,根据为腹有压痛,大便少而不畅,赵氏慧眼识得真机,予大黄附子汤2剂而瘥,真上工也。

  14.寒疝——乌头桂枝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袁某,青年农妇,体甚健,经期准,已育子女多人。

1日少腹大痛,筋脉拘急而未稍安,虽按亦不止,服行经调气药不止,迁延10余日,病益增剧,迎余治之。

其脉沉紧,头身痛,肢厥冷,时有汗出,舌润,口不渴,吐清水,不发热而恶寒,脐以下痛,病剧则冷汗出,常觉有冷气向阴户冲出,痛处喜热敷。

此由阴气积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脏腑虚弱,风冷邪气相击,则腹痛里急,而成纯阴无阳之寒疝。

窃思该妇经期如常,不属于血凝气滞,亦非伤冷食积,从其脉紧肢厥而知为表里俱寒,而有类于《金匮》之寒疝,其谓:

“腹痛脉弦

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

”又“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本病症状虽与上述原文略有出入,而阴寒积痛则属一致。

因处以乌头桂枝汤:

  制乌头12g,桂枝18g,芍药12g,甘草6g,大枣6枚,生姜3片。

水煎,对蜜服。

上药连进2帖,痛减厥回,汗止人安。

换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15g,桂枝6g,细辛3g,芍药9g,木通9g,甘草6g,吴茱萸6g,生姜3片。

温通经络,消除余寒,病竟愈。

  15.感冒——桂枝新加汤加附子/附子汤加味

  朱君,中学教员。

体赢弱,素有遗精病,又不自爱惜,喜酒多嗜好。

平日恶寒特甚,稍劳即喘促气上,其阳气虚微肾元亏损明甚。

冬季赴宴邻村,醉酒饱食,深夜始归,未免风寒侵袭。

次日感觉不适,不恶寒,微热汗出,身胀,头隐痛。

自服葱豉生姜汤,病未除,精神不振,口淡不思食,乘轿来诊。

切脉微细乏力,参之前症,则属阳虚感冒,极似《伤寒论》太阳少阴两感证。

其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两方,殊不宜阳虚有汗之本证。

以麻黄宣发,细辛温窜,如再发汗则足以损其阴津。

病转恶化,此所当忌。

遂改用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又增附子,并损益分量,期于恰合症情:

  党参15g,桂枝9g,芍药9g,甘草9g,生姜4.5g,大枣5枚,附子9g。

嘱服3帖再论:

  复诊,诸症悉已,食亦略思,精神尚属委顿,脉仍微弱。

阳气末复,犹宜温补,处以附子汤加巴戟天、枸杞子、鹿胶、胡卢巴补肾诸品,调理善后。

  点评:

本案虽然“极似《伤寒论》太阳少阴两感证,其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两方,殊不宜阳虚有汗之本证”。

因此,选用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再加附子,3剂而“诸症悉已”,值得玩味。

  16.痹证——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活络效灵丹/三痹汤加味

  康某,经商外地,善于理财,凡利所在,不问寒暑,冒风露以行,是以所积日富。

1946年冬经商于零陵,中选突发风湿关节病,不利于行而返归,询治于余。

翁身沉重,手足拘急,关节痛处微肿,走注疼痛,如虎啮,如针刺,夜间增剧,刻不可忍,有时发寒热,但无汗,脉沉紧,舌苔白润,气短难续。

此即《内经》所云“风寒湿痹”之候。

稽诸古人叙述痹证最详者,莫如秦景明氏,其谓:

“风痹之证,走注疼痛,上下走注,名曰行痹;寒痹之证,疼痛苦楚,手足拘紧,得热稍减,得冷愈甚,名曰痛痹;湿痹之证,或一处麻木不仁,或四肢不举……拘挛作痛,蜷缩难伸。

”又《金匮要略》更详叙其方证: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按翁病虽与秦说三证相符,而尤切《金匮要略》之所说,自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为适应。

但其夜病加剧,则又兼及血分,宜与张锡纯氏活络效灵丹配用,庶能统治诸侯而免偏颇。

且风湿蕴积日久,寒邪深入筋骨,等闲小剂殊难胜疏筋活络,逐寒祛湿之重任,故大剂猛攻以作犁庭捣穴之计,始可一鼓而奏肤功:

  桂枝45g,芍药45g,麻黄18g,附子24g,知母12g,防风30g,当归30g,丹参30g,乳香15g,没药15g,苍术18g,白术18g。

每日1剂,酒水各半煎,分早、中、晚3次服。

夜间汗出通身,痛楚略减。

又续进5剂,兼吞小活络丹,每次4.5g。

夜间均有微汗,痛遂减轻,脉见缓和,手足能屈伸,关节肿消,尚不能起床。

然以其人思虑多,气血虚,乃师“攻衰其半”之旨,改拟攻补兼施之三痹汤,并加防己、蚕砂、海风藤、银花藤等疏络活血药,1日2剂,时历兼旬,遂得步履如常。

再用十全大补汤加龟、鹿、虎三胶轮服,逐次复元。

  点评:

风寒湿痹初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活络效灵丹逐寒祛湿,舒筋活络,攻邪为主;继以三痹汤加味攻补兼施,终用十全大补汤加龟、鹿、虎三胶交替轮服,则系补虚为主了,用药初、中、末层次分明,逐步移形换法,堪称范例。

  17消渴——理中汤/人参养荣汤

  陈某,46岁。

姑息伤寒末瘥,旋又伤食吐泻,自恃体健,未曾医治。

迨剧乃延邹君诊治,服葛根桂枝汤加神曲、楂肉之类,表虽解而吐泻末已。

又处不换金正气散温中止呕,宽胀消食,而吐泻得止。

又转口渴尿多,次数频仍,改进人参白虎汤、甘露饮、六味地黄汤等,半月无进步,渐次面削肌瘦,神疲纳少、偃卧床第,不能起行。

患者枯瘦脱形,目炯炯有神光,面唇无华,舌胖润白,脉微无力,渴尿无次,已至饮一尿一,小便清长,尿上层无油脂。

盖病始由伤寒吐泻而起,营卫已损,阴液复亏,吐泻伤脾,中焦失运,循至肺气不能下降,制约关门;肾火不能上升,蒸发津液,阴阳阻隔,上下失交,故消渴之证成矣。

前医认为内热津干,叠用凉,此治标不知治本也。

本则脾肺肾三脏也,因脾喜燥而恶湿,肺恶冷而喜降,肾得温而水升,气化得全,斯则无病。

今三脏失职,水津不上输而唯下泄,其主要关键,乃不在肺之宣、肾之蒸,实则脾失升降,不能制水也。

倘脾能健运,输布津液,则肺肾功能亦随之恢复,自无消渴之患。

本证虽先属湿热,但因病已日久,正气惭衰,内脏不足、又一变而为虚寒,此病情阴阳转化之常规,不足异者,古人于此已有精切之论述。

陈修园曰:

“水不自生,一由气化,黄芪六一汤取气化为水之义也;崔氏肾气

丸取火能致水之义也;七味白术散方中有藿香之辛燥,而《金匮翼》谓其能大生津液;理中汤方中有干姜之辛热,而侣山堂谓其能上升水液,若以滋润甘寒为生津养液之源而速其死也。

”由此可知气化传变与药宜温不宜凉之精义。

本证如宜凉而不宜温,何以服白虎汤、甘露饮等而病至剧变,其误显然。

今据前说用理中汤温脾止泻,证以程郊倩理论,其谓:

“参、术、炙甘草所以固中州,干姜守中,必假之釜焰而腾阳气,是以谷入于阴,长气于阳,上输华盖,下摄州都,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矣,此理中之旨也。

”此因中焦之运,而使上下升降得

宣,肺布津液,肾司蒸发,何至上渴下消,陈修圆执中央运四旁之说,亦即理中之旨也。

于是书与理中汤:

  党参18g,白术15g,干姜6g,炙甘草6g。

首剂效不显,5剂病始好转,口略知味,精神微振,可能缓少。

又进原方5剂,渴尿大减,接近正常。

终因病过虚损,尚需大补,改与养荣汤培补气血,历时兼旬始健。

夫消渴而用肾气丸者屡矣,至治以理中汤则属伊始,因知辨证论治之亟当讲求也。

  点评:

如此“渴尿无次,已至饮一尿一”之消渴重症,竞以轻剂理中汤取得显效,确实令人惊叹。

无怪乎此老亦颇自诩:

“消渴而用肾气丸者屡矣,至治以理中汤则属伊始”,足以证明“辨证论治之亟当讲求也”。

  18.白带——完带汤加吴茱萸/桂附理中汤,金匮白术散

  王氏妇,体虚经错,三旬犹未育,时以为忧。

肝气郁结,因之白带不绝,清稀无味。

脉细数而涩,食减身倦,月经38天始来,来则半月方尽,其为胞冷经寒,肝郁脾伤,由此概见。

治宜温暖下元、调理肝脾为要,处傅氏完带汤加吴茱萸温经解郁。

10剂而精神稍振,食欲增进,带则依然。

脉象细数,舌苔滑润,腹有痛感,下肢畏寒特甚,数服温补药而尚有如是之症,其下元虚寒、胞宫清冷至于斯极。

现唯温脾胃以健运化,暖元阳以消阴寒,改进桂附理中汤,力较前药为胜,5剂无变化。

详审阴寒过盛,药力犹轻,于本方加重分量:

  附子24g,党参30g,白术30g,干姜15g,炙甘草15g,肉桂9g。

浓煎,日进2剂。

2日后,症情较前进步,脉觉有力,腹不痛,恶寒大减,带下仍多,重新处方:

  复于原方配用金匮白术散(白术60g,川芎15g,蜀椒2lg,牡蛎45g,研散),每服18g,1日2回,酒水送下,暖胞宫,燥脾湿,以大其用。

接服一旬,带减大半,已不恶寒,一切改善。

  后以治带为主,仅用白术散(改汤)加艾叶、鹿角霜、芡实、椿皮等,大剂煎服,5日带尽。

随进十全大补汤、养荣汤各10剂,调补气血,温暖冲任,以是体气健复,经期正常,次年育一儿,喜出望外。

  19.白带、不育——桂附理中汤加补肾药/当归生姜羊肉汤/人参养荣汤加龟胶、鹿胶

  王某,夫妻和谐,多年未育,时以后嗣为念。

某日,其夫与余同舟赴某处,谈及其妻下腹清冷,尤独阴内寒冷如冰,难以合欢,带下清稀,从无间止,然以事关房帏,隐秘莫深,知先生长者,将烦治之。

后月余迎往其家。

君妇体肥胖,脉细如丝,重按则无,带多腹冷,恶寒特甚,严冬重裘尤不足以御寒,不

欲一刻离火,阳气之虚,由此见之。

然推寻其病理,益由冲任亏损,脾肾虚寒,气血不营经脉,脾湿不能运化,肾水失于蒸发,阴寒益盛,水湿结积,胞宫浸淫,冷如冰谷,所以痰湿下流而成白带,如此阴寒沉沦、阳气衰微之证,理合温补,力拟:

  桂附理中汤加鹿龟二胶、补骨脂、巴戟天、胡卢巴等药,大温元阳,培补脾肾,早晚用甜酒冲送硫磺,每次0.9g,持续1月,畏寒大减,白带由稀转稠,量亦微少。

知前方已效,嘱仍继进1月,同时配用当归生姜羊肉汤(羊肉500g,当归60g,生姜30g,隔水清蒸)作饮食营养,2日1次,病状显著改进,下身有畏寒,带下减少,脉象虽细,可按而有神。

嗣以阳回阴去,殊不必若前之峻温峻补,而以培养气血、通调经脉为宜。

换方人参养荣汤加龟胶、鹿胶,每日1剂,服至50日而腹暖肢温,阴内无复有冷气鼓吹,带下全无。

又继服1月,精神倍增,肌肉丰满,大异往昔气象,遂停药,翌冬生得一子。

  点评:

本例在药治同时,辅以当归生姜羊肉汤食补。

是为独到之处。

至阳回阴去之后,认为“殊不必若前之峻温暖补,而以培养气血、通调经脉“为治,换方人参养荣汤加龟胶、鹿胶,值得借鉴。

  20.妇人缩阴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魏妇,45岁。

天气严寒,日在田间劳作,汗出解衣,因而受寒。

归家即觉不适,晚餐未竞便睡,极畏寒,夜半抖颤不已,盖双被尚不温,旋现肢厥,屈伸不利,少腹拘痛,恶心欲呕,约半时许,阴户出现收缩,拘紧内引,小便时出,汗出如洗,自觉阴户空洞,时有冷气冲出,不安之至。

清晨,其夫来迎诊,切脉细微,舌苔白润,身倦神疲,饮食如常,余症若上述。

据此辨认,病属虚寒,由于肝肾亏损,遽被贼风侵袭,气血寒凝,经络拘急,颇类三阴直中之象;又其证所患部位,与男子缩阴证同,治法谅亦无异。

不过俗传妇人缩阴多指乳

房缩入,至于阴户抽搐牵引则少见也。

其治当以温经祛寒为法,投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祛风寒,温肝肾,经血得养,其病自已。

该汤日进3大剂,遂告全安。

未另服药。

  21。

妇人缩阴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刘妇,年四旬余。

体索虚弱,某日农作过劳,傍晚归途遇雨,衣履尽湿,归仅更衣,不甚介意。

晚间又经房事,风雨之夜,寒气砭骨,夜半时起如厕,未久睡感寒甚,数被不温,少腹拘急绞痛,次第加剧,待至天将明时,阴户递现紧缩,自觉向腹中牵引,冷汗阵出,手足厥冷,头晕神困,不能起立,服药鲜效。

其夫来迎治,脉象微细,舌润不渴,乃一阴寒证也。

其夫且曰:

“内子阴户收缩,成一杯大空洞形,时流清液,令人见而生畏。

”吾曰:

“病虽奇,治尚易,近村魏妇病与相似,曾一方即愈,毋用惊惧。

”仍书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

生姜汤,嘱1日服完2大剂,并用艾灸气海、关元10余炷,又锡壶盛开水时熨脐下。

次日往视,已笑逐颜开,操作厨下,唯身觉略倦而已。

  点评:

以上两例,皆因感受寒湿发病,直中三阴。

阴户属于厥阴

,方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且日进二三大剂,辨治准确,效若桴鼓。

  22.呕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连理汤

  韦某小儿,病泄泻,利止则腹胀,食则更甚,时作呕恶,因而不敢食,后致饮水亦呕,口苦舌绛,苔微黄,不渴,胸腹痞胀,指纹淡黄隐沉,身体极清瘦,大便如常,小便清利。

盖由诸症观之,其先泄泻,脾胃早伤,气虚不化,寒湿积中,故食入则胸腹胀;舌绛口苦,由于肝胆之热,弥漫中焦,故水食入咽则呕吐,形成上热下寒、扦格不通之证。

若上热轻而下寒不虚,可用栀子干姜汤清热温中,交通上下。

今则不仅上热盛,而下寒且虚,已非上方所宜。

《伤寒论》曰: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

若食入口则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本证虽未经吐下,而久泻伤脾,其理正同。

脾伤则清浊不分,阳格于上,阴沉于下,故用药上宜有分寸;如仅用寒药以治下,则必格拒不入,即入亦将引起上热之加剧,皆不利于病。

核上述姜参芩连汤为上盛热、下虚寒之剂,恰合于本证,用之何疑。

其方芩、连之苦寒,以通热格,参、姜之温补,可复正气而逐阴邪,配合臻补泻变化之奇。

然以胜复关系,分量略有变更,以寒重热轻,故而如此:

  党参15g,干姜9g,黄芩4.5g,黄连(姜汁炒)3g,煎成缓缓服下。

先不受药,进1剂后,药亦不呕,再剂可食饮。

上焦余热未清,中焦虚寒尚盛,改进连理汤:

  黄连2.4g,党参15g,白术(土炒)、干姜各6g,炙甘草3g。

3剂遂得阴阳协调,上下沟通,不呕能食。

后以六君子汤平调脾胃,食欲大佳,肌肉丰润,又健常活泼入学矣。

【赵守义医案】

  陈守义,1944年生,副主任医师,河南省滑县中心医院门诊部主任。

15岁时跟随外祖父薛宝三习医,先后学习戴云波先生应用大剂乌附、河南中医学院李统华教授应用附子的经验。

临床实践中摸索出大量应用附子、川乌的经验,治疗痹近尤有经验,善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川乌或草乌30-120g,附子30-120g,麻黄15g,细辛15g,桂枝15-50g,干姜30-60g,甘草30-60g,黑豆30-60g,远志10g。

认为附子15g以下者,不需要先煎;如用制川乌或草乌30-120g,制附子30-120g,特别是2味同用时,多配用干姜30-60g,甘草30g,远志10g,黑豆30g以制其毒。

需要先煎2-4个小时较为稳妥。

本节医案选自傅文录编《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

  1.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素某,男,48岁,农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