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材料与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0547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材料与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材料与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材料与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材料与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材料与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材料与解析.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材料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材料与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材料与解析.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1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材料与解析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材料与解析

1.手工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材料一〕(陕西华县柳子镇仰韶文化遗址)共发现陶窑6座,多系两、三个密集一处,容积一般较小,结构基本雷同,窑室平面呈椭圆形,直径0.8~1.5米不等,周壁平整,其中一窑壁尚残高40厘米,上端微向内倾,推侧顶部可能系半圆形,窑箅周围边沿有5~6个半椭圆形小火眼(箅孔),各眼依次相通,火门一般较狭小,火腔呈圆形,有2股火道围窑柱而与火眼相通。

──黄河水库考古队华县分队《陕西华县柳子镇考古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2期

〔材料二〕在大汶口文化的若干墓葬中,有时随葬大量陶器,如山东曲阜西夏侯一号墓随葬陶器119件,其中有鼎31件,都42件;临沂大范庄17号墓随葬陶器85件,其中背水壶即有41件,瓶32件。

同地18号墓随葬陶器76件,仅背水壶就有44件;莒县大朱村有一座墓中,单是高柄杯酒有103件。

──周自强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

【解读】1.仰韶文化中陶窑的出现说明陶器制作已达到专业化的水平。

仰韶文化的窑址已发现50多处。

手工业的专门化,又不断给农业劳动者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从而推动农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制陶业是手工业中重要的部门。

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随葬的陶器数量、品种都很多,说明死者可能是某种专业化的陶工,陶器是他用以交换其他生活必需品的财富。

我国史前制陶技术,先后经历手制、慢轮加工和快轮加工阶段。

龙山文化时代,快轮制陶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在考古发掘中,不少地区曾出土快轮制陶所用的陶车。

陶车由轮盘和轮轴组成。

操作时一人转动轮盘,使其迅速旋转,另一人借助陶轮转动形成的离心力,配以双手灵巧的动作,将放在陶轮上陶泥料塑造成需要的器皿。

用快轮制造陶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陶器质量。

随着陶车的发明和运用,出现了专门从事制作陶器的家庭。

制陶业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行业之一。

2.官府垄断手工业

〔材料一〕凡执技①以事上者:

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

凡执技以上市者:

不贰市②,不移官。

──《礼记·王制》

〔材料二〕论百工③,审时事,辨功苦④,尚完利⑤,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⑥之事也。

──〔战国〕荀况《荀子·王制》

〔材料三〕是月也,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⑦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⑧、脂胶丹漆,无或不良,百工咸理⑨,监工日号⑩,无悖于时,无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纪春季》

【解读】《荀子》是记载荀子思想的著作。

现存《荀子》一书,共有32篇,是汉朝刘向整理后又经唐朝杨倞编定的,对研究战国思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周代的手工业劳动者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他们既不可兼作他事,也不能改变行业。

2.官府对手工业的制造、管理有严格的制度和规定,甚至连劳动都须在官府作坊进行。

如材料二所说:

“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意思是使各种工匠不敢私自在家制造供统治者使用的产品。

【注释】①执技:

以技术。

②不市:

不可兼作他事。

③论百工:

评论各种工匠的技术。

④功苦:

精巧与粗劣。

⑤完利:

坚固好用。

⑥工师:

管理工匠的官。

⑦审五库:

审,仔细检查。

五库,储存器材的五种仓库。

依据下文,为金铁库、皮革筋库、角齿库、羽箭杆库、脂胶丹漆库。

⑧箭干,即箭杆。

⑨理:

治理。

⑩监工:

监督百工的官。

日号:

每天发布号令。

悖:

违背。

淫巧:

过分奇巧。

荡:

动。

上:

指在上位的人。

3.民营手工业的出现

〔材料一〕鲁人善织屦①,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上》

〔材料二〕司城子罕曰:

“南家工人也,为鞔③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

‘吾恃为鞔以食三世矣,今徙之。

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

’为是故④,吾弗徙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召类》

【解读】春秋时期,出现了民营手工业。

1.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到外地谋生。

如鲁人夫妻,要远徙于越。

2.手工业者往往以自己的家庭为作坊从事生产,有的数代生产经营,如南家工人,做鞋已经三世,在宋国已经远近闻名。

春秋的民营手工业活跃了市场,是当时国家税收的来源之一,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手工业者在市场上开设作坊店铺,制作并经营自己的产品。

《墨子·尚贤上》说: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这里所说“工肆之人”就是边生产边销售的手工业者。

【注释】①屦:

麻、葛等制成的单鞋底。

②跣:

赤脚。

③鞔:

鞋帮,引申指鞋。

④为是故:

因为这个缘故。

高超的冶金技术

4.早期的青铜器

〔材料一〕(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红铜器)锥1件。

器身细长,横剖面方形,一端平刃,一端尖刃。

两头均可使用,长8.2厘米。

斧一件,顶端已残,宽刃,近顶端有凸棱一周,残长4厘米。

刃宽4.2厘米。

杯两件。

圆形,均残,系锤击成。

饰物2件。

红铜片制。

一椭圆形,一端已残,另一端穿一小孔,长2.5厘米。

一残存一半,长约2.6厘米。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材料二〕在(陕西临潼)姜村出土遗物中,最珍贵的是一个铜片,经化验,铜占65%,锌占25%,余为少量的锡、铅、硫、碳等。

属于铜锡合金杂质较多的黄铜。

──《陕西日报》1980年5月28日

【解读】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的青铜器。

以上材料显示了这方面的情况。

此外,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过质地不纯的黄铜片。

冶金技术和其他技术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人们在长期制造石器的过程中,通过开采、选择石料学会辨认自然铜或含有一定铜质的矿石;通过烧制陶器,学会了选择燃料、造型材料、掌握造型技术和高温技术,为冶铜术的出现在知识与技术上奠定了一定基础。

青铜器性脆而坚硬,用途比较广泛。

由于当时冶炼技术不高,早期青铜制品多为刀、锥等小件器物。

5.夏代的青铜器

〔材料一〕禹穴①之时,以铜为兵。

──〔东汉〕袁康《越绝书》卷十一

〔材料二〕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②,贡金九牧③,铸鼎象物④。

──〔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

【解读】《越绝书》原书二十五卷,现存十五卷。

记载春秋吴越二国历史、地理和人物的史书,多采传闻异说,对研究春秋历史有参考价值。

以上是文献记载的有关夏朝使用青铜器的材料。

在考古发掘中,已发现了相当于夏朝的青铜器。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铜爵、铜锛、铜锥、铜刀、铜镞、铜鱼钩以及带又镶嵌的圆形铜器等。

最能代表当时青铜工艺水平的是铜爵,其中一件铜爵的含铜量为92%,含锌量为7%,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发掘出土的最早的一件使用合范铸造的完整青铜器。

二里头遗址还发现铸造精美的戈和戚,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兵器。

材料一所引夏“以铜为兵”得到了实物证明。

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形体都较小,较粗糙、单薄,说明青铜器制作尚处于初级阶段。

【注释】①禹穴:

相传为夏禹的葬地,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

这里指夏朝。

②远方图物:

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

③九牧:

九州的长官。

牧:

古代治民之官。

④铸鼎象物:

铸造九鼎并把图像铸在鼎上。

6.商代的青铜器

安阳殷墟是闻名中外的商代晚期都城,建国后进行了多次发掘和研究。

1950年春,在殷墟武官村发掘了一座大墓,墓内出土有贝、玉、绿松石、骨器、虎纹石磬和大量青铜器……1976年夏天,在小屯村北偏西100米处,发掘了一座大墓。

墓内殉葬有16个奴隶。

出土青铜礼器有210件,大多成双成套。

不少铜器上铸有“妇好”或“司母辛”的铭文……在殷墟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该墓被评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解读】材料显示了在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的情况。

在商代,青铜铸造业是当时各类手工业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行业。

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器,在各地均有发现,其中有许多精品。

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通耳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千克,这不仅是我国青铜时代最大的,也为古代世界青铜文化史中所仅有。

商代虽然生产力水平不高,但是依靠劳动协作依然可以制作大型青铜器。

据计算,当时炼铜的坩埚一般口径22.6厘米,能盛放铜液12.7千克,要铸造司母戊这样巨型的青铜器,至少需要250人左右操作70多个坩埚同时铸造才能完成。

考古发掘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依照其用途大致可分为三类。

1.武器类:

有矛、戈、钺、镞等;2.生产工具:

铲、锛、凿、鱼钩等;3.礼器和生活用器:

有鼎、鬲、甗、爵、角、斝、觯、觚、觥、尊、卣、罍、壶、盉、盘、镜和各种车马杂器以及乐器。

这些器物大小各异,造型美观。

7.西周的青铜器

〔材料一〕平顶山发掘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应国墓群……时代由早及晚,自南向北分布在一条土岭上。

如偏南84号墓,为西周中期的长方竖穴土坑墓,出土铜、陶瓷、玉各类随葬器100多件。

其中青铜礼器有鼎、、、卣、爵、觯等,都铸有5~28字的铭文,均有“应侯”字样。

这当是西周中期应国某一代应侯之墓。

位于土岭中段的38号墓,出土多件青铜礼器和多套青铜乐器,以及青铜铠甲、车马器、与器和陶器等。

铜器上有“应姚”作器字样。

……1956年~1957年,在三门峡上村岭发掘了一处虢国贵族墓地,共有200多座墓和3座车马坑、1座马坑。

出土了一大批青铜礼器、兵器、生产工具、车马器、乐器和杂器,以及陶器、玉器等。

……2009号大墓,随葬遗物更为丰富,仅青铜礼器就有200多件,铭文多有“虢仲”字样。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材料二〕金有六齐①,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戢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②之齐。

──《周礼·考工记》

〔材料三〕

《考工记》所记青铜合金成分表

类别

原文

铜%

锡%

钟鼎之齐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

6/7

1/7

85.71

14.29

斧斤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

5/6

1/6

83.33

16.67

戈戢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

4/5

1/5

80.00

20.00

大刃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

3/4

1/4

75.00

25.00

削杀之矢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

5/7

2/7

71.43

28.57

鉴燧之齐

金锡半

1/2

1/2

50.00

50.00

──引自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解读】在西周官府手工业中,最为重要的仍然是青铜制造业。

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西周的青铜器。

材料一所举仅是其中一例。

商代铜器中以酒器的门类最为丰富,西周时代则着重于饪食器。

西周青铜器在纹饰上日趋简易,器壁渐渐变薄,更合实用。

西周青铜器的铭文内容广泛,字数较商代大大增多。

宣王时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

材料二、三显示了铸造各类青铜器合金比例。

《考工记》成书于战国时期,这些不同类型青铜器的合金比例数据,是商周至战国时期铸造青铜器宝贵经验的总结,显示了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合金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

如对司母戊鼎的合金成分进行分析,铜84.77%、锡11.64%、铅2.79%,大体与《周礼·考工记》铸鼎合金标准相符。

近年来,西周青铜器又有了惊人的发现。

2003年1月29日在陕西眉县出土了27件青铜器,是当年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21世纪的重大发现。

这批27件青铜器,出土于陕西省眉县杨家村的一个窖藏里,是当地村民取土时发现的。

这批珍贵的青铜文物不仅成套,而且件数多,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大规模出土的铭文青铜器。

它们主要有鼎、盘、壶、盂、鬲、盉等,其中鼎12件,最大者直径约有六七十厘米,部分以大套小地叠放着。

这批青铜器造型精美,保存完好,铭文遒劲古朴,且件件都有述事铭文,铭文总数3500多字。

这批青铜器属于西周单氏家族的逨、叔五父、单五父、单叔。

铭文主要记述单氏在西周八代世系,并记载逨及其父亲因伐戌和治理林泽有功,受周王室册封奖励之事。

这次出土的三足附耳盘铭文达372字,比著名的《史墙盘》青铜器铭文还要长,(1976年出土的微氏《史墙盘》铭文长284字,记述了从周文王以后的7个王的事绩。

)是1949年以来出土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注释】①齐:

合,指合金。

②燧:

古代取火之器。

8.春秋战国的青铜器

〔材料一〕刑范正①,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②,剖刑而莫邪已③。

然而不剥脱④,不砥厉⑤,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⑥盘盂、刎牛马忽然⑦耳。

──〔战国〕荀况《荀子·强国》

〔材料二〕曾国铜器的发现最为引人注目,目前发现西周晚期至战国中期的曾国铜器已达20余批……最为重要的发现有京山苏家垅“曾侯中子(yóu)父”器组、随州“曾侯乙墓”和“擂鼓墩二号墓”。

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漆木竹器、玉器、金器等大量随葬器,失蜡法铸造的铜尊盘、一套65件编钟等乐器体现了曾国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和音乐艺术水准,该墓青铜器总重达1万公斤,是我国单墓所出青铜器最多的一次。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材料三〕1976年~1979年,在淅川下寺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包括26座墓葬和5座车马坑。

出土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铭文。

其中有一件铜禁,为青铜器中之上品。

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我国以前发现最早的失蜡法铸件为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所出,淅川下寺的考古发现,又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解读】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铸造技艺有了进一步发展。

①铸造青铜器非常讲究铸范的制作、合金原料的选择、冶铸的技巧和火候的调节。

②代表春秋战国青铜铸造水平的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编钟。

钟架两端套有饰以各种透雕龙、鸟等动物花纹和造型,以失蜡法浇铸而成。

所谓“失蜡”法,是制作一个略小制成品的黏土模型,在它上面涂上一层蜡,在蜡上雕刻花纹后,再加上一层黏土,然后进行整个加热,蜡熔化后留下空隙,然后将青铜注入空隙。

我国的失蜡法出现于战国以前。

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铜禁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失蜡法铸件。

此铜禁四边及侧面均饰透雕云纹,四周有十二个立雕伏兽,体下共有十个立雕状的兽足。

透雕纹饰繁复多变,外形华丽而庄重,反映出春秋中期我国的失蜡法已经比较成熟。

晚期,青铜器采用器身与附件分别铸造,然后浇筑合为一体的分铸法,并创造了镶嵌技术。

战国时期,普遍使用金银错、镶嵌技术,青铜器造型多样化,更加精美。

【注释】①刑范正:

刑,通“型”。

刑范,模型。

正,周正。

②火齐得:

火,火候。

齐,合,指铜和锡的比例。

意为火候和铜锡比例得当。

③莫邪:

春秋时良剑名。

已:

完毕。

④不剥脱:

不刮去表面的毛刺。

⑤砥厉:

磨石,此处是磨的意思。

⑥劙:

割断。

⑦刎:

割。

忽然:

形容快。

9.杜诗发明水排

〔材料一〕(建武七年①)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南朝宋〕范烨《后汉书》卷三一《杜诗传》

〔材料二〕白超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谷水为水冶②,以经国用,遗迹尚存。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十《谷水注》

【解读】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为冶铁炉加氧,提高了炉温。

至魏晋时期,依然沿用此法冶炼。

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要将矿石冶炼成液态生铁,需有较高的炉温。

商周以来,冶炼用皮囊鼓风,《礼记》说: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缝制皮囊成为冶炼工匠的必备技能。

后来,鼓风装置由人力驱动(人排)发展到用畜力驱动的马排。

杜诗总结了前代冶炼鼓风的经验,发明了水排。

即利用水力推引皮囊鼓风的器具,为冶铁炉加氧,大大提高了炉温。

水排的功效不仅比人排,就是比马排也高得多,《三国志·韩暨传》说:

“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

更作人排,又费功力。

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

”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详细记述了立轮式和卧轮式水排的形制,并绘有图形。

水排的发明是东汉冶铁技术的重大创新,这一技术比欧洲早1200多年,使中国的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

【注释】①建武七年:

公元31年。

②水冶:

即水排。

10.战国能制造钢剑

〔材料一〕楚国之民,齐疾而均①,速若飘风,宛钜铁②,利若蜂虿③。

──〔战国〕商鞅《商君书·弱民》

〔材料二〕楚人鲛革④、犀、兕⑤以为甲,坚如金石;宛钜铁,惨如蜂虿。

──〔战国〕荀况《荀子·议兵》

〔材料三〕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⑥、棠谿⑦、墨阳、合膊⑧。

邓师、宛冯、龙渊、太阿⑨,皆陆断牛马,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

甲、盾、鞮鍪⑩、铁幕、革抉、芮、无不毕具。

──〔西汉〕刘向《战国策·韩策一》

【解读】战国时期,铁器普遍使用,冶铁技术不断提高。

以上材料显示了战国时韩国和楚国制造的兵器锋利坚硬,锐不可当。

凭借优质的武器,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大。

材料所说的“钜铁”即钢铁,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钢制的兵器。

通过对考古发掘所获实物研究,学者认为战国已发明了滲碳制钢技术。

该技术是将“块炼铁”放在炽热的木炭中长时间加热,使其表面滲碳,经过煅打,成为滲碳钢片,再把滲碳钢片对折,然后多层折叠起来煅打,制成兵器或工具,接着更用淬火和正火等热处理方法,改进钢材的性能。

当时已经懂得根据不同器件所要求的不同性能对钢材进行不同的处理方法。

(参见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在考古发掘中,长沙春秋晚期墓曾出土钢剑,长38.4厘米,由含碳0.59%的中碳钢制成,是目前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块炼铁渗碳钢制造的兵器。

(参见《文物》1978年第10期)在河北易县燕下都武台村战国墓出土的剑全长100.4厘米,也是用块铁滲碳钢制成的。

战国的钢制刀剑之所以非常锋利,一方面与冶炼技术有密切关系,同时与热处理技术分不开。

所谓热处理,就是把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用各种不用的冷却速度加以冷却,以改变它的内部组织,提高金属性能的一种加工方法。

比如把烧红的钢铁放入水中迅速冷却,能使它坚硬锋利,这就是淬火。

河北易县燕下都战国墓出土的剑都经过了淬火。

【注释】①齐疾:

均为行动敏捷的意思。

均:

整齐。

②宛:

今河南南阳。

钜铁:

钜,《说文》:

大刚也。

钜铁即钢铁。

矛。

③虿:

蝎子。

④鲛革:

鲨鱼皮。

⑤兕:

雌犀牛。

⑥冥山:

今河南信阳东南。

⑦棠谿:

今河南舞阳西南。

⑧墨阳、合膊:

今河南西平西。

⑨邓师、宛冯、龙渊、太阿:

皆宝剑名。

⑩鞮鍪:

头盔。

铁幕:

铁制的臂胫之衣。

革抉:

皮革制的扳指,射箭时套在拇指上用以勾弦。

芮:

,史记作“”,即盾。

芮,系盾的丝带。

11.灌钢法

〔材料一〕钢铁是杂炼生作刀镰者。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四五《石部》引陶弘景语

〔材料二〕(綦母怀文)又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①,数宿则成刚(钢)。

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②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③。

今襄国④冶家所铸宿(铁)柔铤,乃其遗法,作刀犹甚快利,不能截三十札也。

──〔唐〕李百药《北齐书》卷四九《綦母怀文传》

【解读】《北齐书》是唐人编纂的记载北朝历史的史书。

对研究北朝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在中国古代,灌钢冶炼法是一种先进的冶炼技术。

其方法是利用生铁含碳量高、熟铁含碳量低的特点,将熔化的生铁灌到熟铁里去,而制成优质钢。

材料一引文出自《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该书作者是宋人唐慎微,简称《证类本草》。

这部书是唐慎微收集民间单验方,参考各家名著,采纳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数百种书中的药物资料并结合本人临床经验编著而成的,是完整流传至今的最早本草专著。

依据材料所述,灌钢法是将生铁和熟铁合在一起冶炼得到的一种含碳量较高且质地均匀的优质钢。

材料以綦毋怀文制造宿铁刀为例,讲述了灌钢法的制造步骤,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灌注到熟铁上,这样几度熔炼,就成为钢。

钢炼成之后,以熟铁作刀背,用钢作刀锋,并用动物的尿和油脂来淬火。

用这种方法制造的宿铁刀,能一下子砍断30多块叠放在一起的胄甲片。

綦母怀文不仅最早实践了“灌钢”冶炼法,还创造了畜尿和油脂两种淬火介质,这是在钢的热处理技术上的一大创新。

在此之前,人们一般都用水来淬火,而綦母怀文用牲畜尿和动物油脂淬火,不仅扩大了淬火介质的使用范围;而且获得不同的冷却速度,从而得到不同性能的优质钢。

灌钢法是我国古代炼钢技术上的卓越成就。

它的发明和推广,对于增加钢的产量,改善兵器、农具和手工工具的质量,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注释】①柔铤:

熟铁。

②五牲:

《左传·昭公十一年》:

“五牲不相为用。

”杜预注:

“五牲,牛、羊、豕、犬、鸡。

”另有其他说法。

③札:

甲胄上的铁片。

④襄国:

今河北邢台。

12.陶器的发明

〔材料一〕神农耕而作陶。

──〔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八三三引《周书》

〔材料二〕昆吾作陶。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君守》

【解读】《太平御览》是北宋时编纂的一部类书,简称《御览》,一千卷,分55门,引书多达1600多种,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

陶器的出现是与农业的发生、发展分不开的。

农业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但是,粮食都是颗粒状的淀粉物质,与鱼、肉相比,是不耐火的,很难直接在火上直接烧烤,原来的石烹法也不利于煮食。

因此必须以一定的炊具来达到煮食的目的。

这种对一种新的、耐烧的炊具的强烈要求,是发明陶器的主要原因。

故传说称:

“昆吾作陶”,“神农耕而作陶”,正是上述历史背景的写照。

说明农业在先,制陶业在后,两者有密切的关系。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

考古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都把陶器的发明作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

考古发掘表明,在新石器时期,不同地区文化中的陶器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仰韶文化的陶器以磨光红陶和彩陶最为突出,又被称为“彩陶文化”,如半坡出土的五十多万件陶器、陶片中,除少数生产工具外,绝大部分为生活用具,如炊具、储藏器、食具和水器。

在半坡和姜寨等遗址发现的陶器上,还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刻画符号,有的学者认为可能与中国古代汉字的起源有关。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制作,人们已普遍掌握快轮制坯技术,烧制技术也有所改进和提高。

龙山文化的陶器种类繁多,造型美观,纹饰精细。

有的表面乌黑发亮,陶壁极薄,仅有0.1—0.2厘米厚,被称为蛋壳陶,是一种极为精美的工艺品,代表了当时制陶技术的最高水平。

在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以细腻的高岭土制造的白陶,这为以后陶瓷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3.商代的原始瓷器

北方地区,商代前期原始瓷器主要发现于豫北、晋南、冀南的连接地带,如河南郑州二里冈、登封、偃师、山西垣曲商城、河北藁城台西等遗址或墓葬中。

主要器形为敞口折肩圜凹底尊,还有圜底罐。

一般为灰白色胎豆青或黄绿色薄釉,少量棕色釉。

釉面下常见拍印的方格纹,有的为云雷纹。

如商代初期的郑州二里冈遗址奴隶主墓葬中,出土了不少原始青瓷器与瓷片,形状以尊和罍之类的器形较多,并有少量罐类器。

胎质以灰白色为主,兼有少量灰褐色。

釉色分青绿、豆绿和黄绿。

纹饰有篮纹、方格纹、人字纹、锯齿纹和弦纹等。

胎质坚硬,经化验是用瓷土作坯烧制成的,烧结程度较好,胎釉结合紧密,没有脱釉现象,击之发出清脆的金石声。

南方地区,商代初期,商文化势力已扩展到长江沿岸地区。

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原始青瓷尊。

和二里冈的同类器都是矮体,折肩圜凹底。

江西清江吴城和二里冈遗址出土的原始瓷有些近似,但有着明显的区别。

──孙天健《原始瓷器的发明及其里程碑意义》,《中国陶瓷》2003年第3期

【解读】材料显示了商代原始瓷器出土的情况。

目前较多学者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