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典故集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0287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课本典故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课本典故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课本典故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课本典故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课本典故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课本典故集锦.docx

《高中语文课本典故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课本典故集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课本典故集锦.docx

高中语文课本典故集锦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典故

(一)

一、出自神话传说的典故

1.腾蛟起凤:

《西京杂记》卷二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

又说杨雄作《太玄》,梦见自己吐出凤凰,飞集书上。

《滕王阁序》借此形容孟学士文章.之美。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归。

《滕王阁序》.借此说明水边断断续续地传来一阵阵惊寒的雁声。

3.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

《庄子.外物》记载的处在涸辙里的鲋鱼求救的故事。

《滕王阁序》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4.喜托龙门:

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就可以变为飞龙。

《滕王阁序》借此表示,由于谒见了名人而抬高了自己的身价。

5.紫电清霜:

《中华古今注》说,吴大帝孙权有宝剑六,其二名紫电。

据《西京杂记》卷一云,汉高祖斩白蛇剑,每十二年一加磨,锋刃常莹若霜雪。

6.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中的古代蜀帝,名杜宇,死后其魂化为杜鹃,又名子规,啼声甚哀。

7.蓝天日暖玉生烟:

《长安志》云:

“蓝天山在长安县求南三十里,其山产玉,又名玉山。

8.沧海月明珠有泪:

化用南海鲛人得故事。

《博物志》云:

“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能泣珠。

9.江娥啼竹素女愁:

江娥,一本作“湘娥”,舜之二妃,舜崩,二妃以泪挥竹,竹尽斑。

素女,古代神话中女神,善鼓瑟。

10.女娲炼石补天处:

共工氏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女娲于是炼五彩石补天。

11.吴质不眠倚佳树:

月宫里的吴质,靠在树上不睡觉。

12.乌鸟私情:

乌鸟反哺之情。

13.死当结草: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大夫魏武子与临死时,嘱咐他儿子把武子的爱妾杀了殉葬。

魏子没有照办而把她嫁了出去。

后魏子与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纬草,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魏颗夜梦这个老人,说他是那个再嫁之妾的父亲。

后比喻真心实意地感恩报德。

李密《陈情表》: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4.比干:

商朝纣王的叔父。

《史记·殷本经》载,纣王淫乱,比干曰:

“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

”迺(乃)强谏纣。

纣怒曰:

“吾闻圣人心有七窍。

”剖比干,观其心。

15.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

鲧因治水无功,被舜杀死;后来舜又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6.楚杀得臣而文公墓:

春秋时楚国大将得臣,带兵同晋文公作战失败,楚成王逼他自杀;晋文公听到了这个消息极为高兴。

17.飞霜六月邹衍:

邹衍,战国人。

相传他对燕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了。

他入狱时仰天大哭,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

18.东海曾经孝妇冤:

事见《汉书·于定国传》,记东海孝妇蒙冤被杀,郡中大旱三年。

19、.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我已矣夫:

凤鸟不飞来,黄河不出现八卦图,我要完了。

传说凤鸟在舜的时代和周文公时代出现过。

凤鸟的出现,象征着天下太平,圣主将要出世。

又上古伏羲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上驮着八卦图出现,“图”的出现,是“圣人受命而王”的预兆。

20、若敖之鬼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楚国令尹子良的儿子越椒长相凶恶,子良的哥哥子文认为越椒长大后会招致灭族之祸,要子良杀死他,子良没有依从。

子文临死时说:

“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21.地崩山摧壮士死:

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

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

回到梓潼的时候,看到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

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全被压死,而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

22.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

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

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白居易的《长恨歌》: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3.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

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

辛弃疾有诗曰:

“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

只今草木忆英雄。

”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

“君王意气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

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24.精卫:

 古代神话。

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

北山经》)。

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25.碧血: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语出《庄子·外物》: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

”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

《窦娥冤》: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朱敦儒《木兰花慢》:

“化碧海西头,剑履问谁收。

课外补充

27.沉鱼    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

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

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28.落雁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宁。

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王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而去。

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

她在坐骑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

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

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29.闭月    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

这时正好王允瞧见。

王允为宣扬他的养女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

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30.羞花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女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

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

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起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

“花呀,花呀!

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

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

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

“羞花”称号由此而来。

31.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后以喻坚守信约。

李白《长干行》:

“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32.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

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

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33.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

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

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

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二、出自历史故事的典故

34.龙光射牛斗之墟:

《晋书.张华传》记载:

牛、斗二星之间常现紫气,张华请南昌人雷焕来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

后来果然在南昌的丰城地下掘出了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

宝剑出土后,星间紫气也消失了。

《滕王阁序》借此来夸赞洪州地方很灵异。

35.徐孺下陈蕃之榻:

《后汉书.徐稚传》记载:

徐孺,名稚,字孺子,南昌人,东汉时名士,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

当时陈蕃为豫章太守,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孺设置一塌,平时挂起,只有徐孺来访才放下。

36.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日下,指京都,云间,指江苏松江。

《世说新语。

排调》:

“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张华)坐。

张令其语。

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

陆举手曰:

‘云间陆士龙。

’荀答口:

‘日下荀鸣鹤。

’《滕王阁序》借此表现作者期望自己被召见的心志。

37.奉宣室以何年,屈贾谊于长沙:

《史记。

贾谊传》记载,贾谊曾任太中大夫,对当时国家大事多所建议,一时深受器重,后受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汉文帝时,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文帝把他征回长安,召见于宣室。

38.冯唐易老:

冯唐,经常因为这样几篇文字而被人提到:

其中一篇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少年天才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在这篇传世杰作中,王勃发出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一篇是苏轼的《江城子/江神子密州出猎》中的一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也提到冯唐此人;还有一篇是左思在《咏史》中所叹: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 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

汉文帝说:

“我就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

”冯唐说:

“臣诚惶诚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

”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

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

“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

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

”冯唐谢罪说:

“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我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

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

” 文帝听了冯唐的劝谏很高兴,当天就让他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魏尚担任云中郡郡守,冯唐也被任命为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又被免职。

  汉武帝即位后,征求贤良之士,众人举荐冯唐。

冯唐这年已90多岁,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

39.李广难封:

李广千百年来,李广成为怀才不遇的典型,而王维更是以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作为这场两千年前的封侯之争的结论。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裏,徙成纪。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

“惜乎,子不遇时!

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

广骑曰:

故李将军。

尉曰:

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

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

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

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是岁,元狩四年也。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飞将军”五战匈奴,三次无功而返,两次全军覆没

40.窜梁鸿于海曲: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封修远伯,使奉少昊后,寓於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於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

「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於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埶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

「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娉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黙下请曰:

「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

「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

」妻曰:

「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

「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

」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

「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

无乃欲低头就之乎?

」鸿曰:

「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仰慕前世高士,而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

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曰:

「陟彼北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乃易姓运期,名燿,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之闲.

遂至吴,依大家鮧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於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

「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於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疾且困,告主人曰:

「昔延陵季子葬子於嬴博之闲,不归乡里,慎勿令我子持丧归去.」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於吴要离頉傍.咸曰:

「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后汉书。

梁鸿传》

41.孟尝高洁:

《后汉书.孟尝传》记载,东汉人孟尝,为官清正廉洁,但不被重用,后来归田。

作者借此来反衬自己不甘沉沦的思想。

珠还合浦:

合浦盛产珍珠,因官吏贪污,珍珠迁徙到交趾,从此合浦民贫无以为生。

孟尝任太守之后,革除弊政,惩治腐败,珍珠又回到了合浦。

后喻离人复回。

42.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独自驾车出行,在无路可走时便痛哭而返。

青眼    《晋书.阮籍传》载,阮籍不拘礼教,能为青白眼。

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嵇康赍酒挟琴造访,籍大悦,乃对以青眼。

青眼,眼睛正视,黑眼珠在中间。

后因以“青眼”称对人的器重或喜爱。

杜甫《短歌行》: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阮籍一向蔑视礼教,好酒,醉后便睡在卖酒的美妇身旁,因其行为怪异,美妇的丈夫也不认为他有什么不轨。

一次,他嫂子要回娘家,按照礼数,男女有别,他不得去送行,可阮籍不仅为嫂子饯行,还特地送她上路。

一些道学夫对此指指点点,阮籍满不在乎地说:

“孔孟礼教,与我何干。

”  还有一次,他听说隔壁有一未嫁之女因病夭折,竟也不顾世人议论,跑到灵前大哭一场,尽哀而还。

  一天,阮籍和友人在下棋,忽然有人来报其母去世,友人知其事母至孝,力劝他速速回家,阮籍则坚持下完棋,然后饮酒三斗放声大哭并吐血。

母亲去世,他并不特别安排丧事,友人裴楷前来吊唁,却只见阮籍醉卧在地,裴楷依礼教跪地哭悼,哭完就走,也并不在乎阮籍对他的不理睬。

阮籍在服丧期间,依然无视礼法,我行我素,参加司马文王的宴会,喝酒作乐,但他这些无视礼教的行为在当时却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认同。

拆墙办公  阮籍曾到山东的东平游玩过。

一日,他漫不经心地对司马昭说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司马昭立即让他到东平做官。

  阮籍骑着毛驴到了东平衙门,发现办公之地全由层层的墙壁隔开,官员彼此不便沟通,办事效率极低。

阮籍于是下令拆了所有墙壁,办公环境一下大为改观,宽敞明亮,官员也不再敢偷懒,效率大增。

做完这一切后,阮籍在东平逗留十来天后,就骑着驴儿回到洛阳。

醉酒拒亲  司马昭一直想拉笼阮籍,有人就给他出了个主意,与阮籍联姻,司马昭觉得此计甚妙,就派人到阮籍家提亲,要娶他的女儿为媳。

阮籍很清楚司马昭的用意,他根本就不想结这门亲,但又不能得罪司马昭,于是,他就拿出了绝招——“醉酒”。

他开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罪,不醒人事,一连60天,天天如此,那个奉命前来提亲的人根本就没法向他开口,最后,只好回禀司马昭,司马昭无可奈何地说:

“唉,算了,这个醉鬼,由他去吧!

口哨传情  阮籍嗜烈酒、善弹琴,喝酒弹琴往往复长啸,即吹口哨。

据《世说新语. 栖逸》记载:

阮籍吹的口哨可以传几百步远。

一次,阮籍去拜访苏门山中的一位真人,他对着真人谈天说地,激扬文字,可真人却似听而不闻,一声不响,连眼珠子都不动一下。

 阮籍无奈,就干脆对着真人吹起了口哨,这下真人开了尊口:

“请再来一次。

”阮籍再次长啸,然后就下山了。

到了半山腰,山谷中忽然回荡起优美的啸声,阮籍抬头望去,原来是真人在长啸不矣,幽妙和谐。

受到真人啸声的感染,阮籍写出了著名的《大人先生传》。

继阮籍后,吹口哨便在士族青年中流行起来。

43.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汉书.终军传》记载,汉武帝想让南越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到皇宫门前。

《滕王阁序》借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44.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后汉书》】载:

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宋书.宗悫传》记载,南朝宋人宗悫,少年时很有抱负,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滕王阁序》借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秋风曲》陆游“拾萤读书定何益,投笔取封当努力。

45.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晋书.谢玄传》记载,晋朝谢安曾问子侄们:

为什么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

“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后半句出自《烈女传.母仪传》记载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作者借此表达有幸在宴会上结识了各位名士。

东山再起:

谢安因病辞官隐居,朝廷召请不出。

好友高崧送他时,对他说:

你过去屡违朝旨,高卧东山,都说你对不起苍生,现苍生又将怎样对得起你呢.谢安听后很惭愧。

复出后谢安屡立大功,官至司徒,对东晋的稳定起了很大作用。

后喻重新出仕。

咏絮才:

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6.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史记.司马相如传》:

“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

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

‘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得意曰:

‘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

’上惊,乃召问相如。

”又云:

“相如即奏《大人赋》,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

”这两句是说,未遇推荐之人,只能赋凌云之赋而自惜。

47.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列子.汤问》记载的高山流水的故事。

这句的意思是说既遇知音,就在宴会上赋诗作文,不以为惭。

48.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的兰亭集会的情况。

《晋书.石崇传》记载:

“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

”这句是说,名胜之地,终难免于荒芜。

49.陶朱: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人。

他是中国古代商人的圣祖,人称陶朱公。

范蠡看到越王勾践运用计然的理论治理国家,使越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十分感慨地说:

“计然的策略有七种,越国只动用了其中的五条就取得了如此满意的效果,我打算也用这些策略来发家致富。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范蠡改换姓名,到了齐国就化名为鸱夷子皮,到定陶又化名为朱公,乘坐扁舟往来于江湖之中,从事商业经营活动。

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猗顿:

春秋鲁国人,大畜牛羊于猗氏南部,积累许多财物。

50.轻伯夷之义:

商朝末年诸侯孤竹君的长子认为武王伐纣不义,商朝灭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义,两人隐山采薇而食皆饿死在首阳山上。

后为志行高洁的典范。

孤竹夷齐。

采薇 借指陷居生活。

《史记?

伯夷列传》记载: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

孟郊《感怀》(之五):

“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

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

”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文天祥《南安军》: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51.三径就荒:

汉朝蒋诩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少数人来往。

以“三径”指隐士所居。

52.三顾频烦天下计: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53.出师未捷身先死:

诸葛亮对此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卒于五丈原军中。

54.两朝开济:

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支撑困难局面。

55.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仓皇失措。

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归去。

南朝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玄谟陈说北伐的策略。

文帝说:

“闻王玄谟称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辞甲第:

汉大将军霍去病屡建奇功,汉武帝要为他修建府第,他辞谢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后以“辞甲第”为一心为国不顾个人利益的典故。

斩楼兰:

“斩楼兰”是用作杀敌建功的典故,出自于《汉书.傅介子传》,又见于《汉书.西域传》。

西汉时期,楼兰和车师两个小国,地处通往西域的要道。

汉武帝派兵征服了这两个小国,楼兰国王去世后,新楼兰王受匈奴使者的指使,背叛汉朝,多次杀死汉朝前往大宛的使臣。

汉朝准备派人征服楼兰。

这时朝廷有个骏马监的小官傅介子,自告奋勇,要求出使大宛。

大将军霍光见他如此有胆识,便让他副食人马前往大宛。

傅介子马到成功,不但使楼兰王谢罪,而且趁着夜幕,率领士兵杀死了匈奴使者,平安到达了大宛。

汉昭帝以后,楼兰国仍反复无常。

大将军霍光又派傅介子带着大批珍贵礼品和精干的勇士,前往西域,宣称此行专程赏赐属国。

楼兰王十分贪财,一点防范也没有。

傅介子在驿馆布下埋伏,再请楼兰王赴宴。

最后杀死了楼兰王,平定了楼兰,建立了战功。

唐代张九龄《送赵都护赴安西》运用了这个典故:

‘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

” 而诗仙李白的名篇《塞下曲》也有: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的诗句,同样也运用了这个典故。

56.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

赵王想在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状况。

“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还报王曰:

‘廉将军虽老,尚喜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

’赵王以为老,虽不召。

57.画图省识春风面:

汉元帝因宫女很多命花师一一画像供自己挑选。

宫女们为得到皇上宠幸,纷纷向画师行贿,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师故意将她画丑了,未被召幸。

后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求美人为阙氏,元帝派昭君去。

临行时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元帝很后悔,但已无法挽回。

58.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仲谋,孙权的字。

他曾在京口建立乌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军队。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

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

“吴作钩者甚众。

”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

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

”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59.季鹰归未:

季鹰,张翰,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想到家乡吴中的鲈鱼等美味,遂弃官而归。

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

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

识鉴》(或《晋书?

张翰传》)。

“(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遂命驾归。

”菰菜羹:

菰菜、莼羹。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例如,辛弃疾《沁园春?

带湖新居将成》: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