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等教育学重点归纳小字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0224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等教育学重点归纳小字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北省高等教育学重点归纳小字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北省高等教育学重点归纳小字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北省高等教育学重点归纳小字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北省高等教育学重点归纳小字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高等教育学重点归纳小字版.docx

《河北省高等教育学重点归纳小字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等教育学重点归纳小字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高等教育学重点归纳小字版.docx

河北省高等教育学重点归纳小字版

 

1.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2.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⑴高等教育是分专业和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⑵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⑶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

3.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是怎样兴起的?

(1)清朝末年,以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政治经济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的先后兴起,我国古代教育开始像现代高等教育发展。

(2)两次鸦片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主要利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主张学习外语和西方先进技术,设立了京师同文馆。

(3)戊戌变法后我国开始出现真正的新式大学,随着天津中医学堂头等学堂、南洋公学上院和京师大学堂的先后创办,我国近代大学开始诞生。

4.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具体体现:

指高等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⑴高等教育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具有特殊性⑵高等学校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具有特殊性⑶高等学校学生具有特殊性⑷高等学校职能具有特殊性

5.论述:

试述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了解高等教育:

作为高等教育者,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学理论,可以系统地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概念、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历史和规律,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功能,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等理论,并通过这些理论来指导工作

(2)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的教书育人水平。

高校的教书育人工作,即使按照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是通过对教师的知识培素养、品格、态度和敬业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形成重要影响的过程。

(3)有助于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

教师是高校的主体,高校的社会价值,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高低、高校学科专业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归根到底都是高校教师队伍的水平休戚相关。

⑷有助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高校教师专业化是指高校教师所应该达到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其中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既有学历标准要求,也有必要的高等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

6.高等教育内涵:

⑴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⑵是由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⑶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7.教育概念:

广义:

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

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8.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系统实施的不同层次教育的制度。

包括:

学前、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9.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关系高等教育是高等系统的一部分,其本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

各类高等学校作为学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体。

因此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高等教育是社会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并承担着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高等学校是中等教育后开展高层次教育活动的场所,是普及型中等教育向专业教育的延伸。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与社会对接。

同时高等学校还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通过自身职能的发挥,实现高等教育的功能。

/因此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往往通过高等学校的职能来表现,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的物质载体。

10.高等教育学概念:

研究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

11.完全中等教育包括:

初级中学教育和完成初中教育后的普通高中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

12.从办学形式上看,高等教育包括全日制高等教育和非全日制高等教育两类。

13.全日制高等教育指:

由国家批准设置的各类普通高等学校的普通高等教育。

14.非全日制高等教育指:

由各教育机构提供的成人高等教育。

15.高等教育的特点:

专业性

16.层次上,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

按照我国的实际,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班)层次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

18.高等学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甚至更早。

在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则一般认为起源于商朝的右学。

京师同文馆于1902并入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但是与近代大学有密切关系的应该是十二、十三世纪产生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源于)。

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最早产生且延续不断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等。

汉代—鸿都门学,世界上第一所文艺艺术专科学校。

唐朝有了留学生。

宋朝—书院—正式形成并开始盛行—萌芽唐朝—宋四书院: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海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清光绪27年(1901)书院改学堂。

清光绪31年(1905)科举制度终结。

二章:

1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2高等教育目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3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

4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目的观的认识

5试述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1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调控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

2高等教育目的体系包括:

(1)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分为科类目的与层次目的)、

(2)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和相应的质量要求)(3)课程目标(一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要建构的课程体系,二每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3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的目的既具有主观性的一面,又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是一种主观性与客观性在现实基础上的统一,具体体现在:

(1)高等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具有主观性

(2)高等教育目的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具有客观性。

4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目的观的认识:

(1)个人本位论主要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代表人物卢梭、马斯洛、老子等。

人为教育目的的制定应以个人的价值为中心,以自身的完善和发展需求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强调个人的利益和权利,兴趣和爱好,社会参与与自我实现。

(2)社会本位论是基于人的社会性提出的,主张人的教育和发展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代表人物孔子、斯宾塞、涂尔干等。

认为教育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制定高等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

5论述:

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1)教学工作是最基本的途径:

一方面,高等学校的教育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的,但是进行最多的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高等学校教学的直接目的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2)科学研究训练,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高等学校通过科学研究,在重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社会实践(生产劳动)是高等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和加深其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提高觉悟。

知识点:

1高等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总目标,是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它反应了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公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2高等教育的谜底从本质上看时一个价值追求问题,由于价值主题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社会矛盾的历史性和具体性,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出响了多样性、动态性,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有:

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无目的论、辩证统一论。

3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制定要以基本国情和教育工作自身的规律为依据。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包括三方面: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途径

我国的高等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高等教育目的:

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反映高等教育对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集中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具有客观性。

我国的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出来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和相应的质量要求。

第三章高教的结构和功能

1.简要说明高等教育结构是如何划分的?

宏观上主要包括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类型结构、区域结构等;微观上主要有高等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教师结构、学生结构、课程结构、科研结构等。

⑴形式结构:

一般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是以提高学历或专业水平为目的的高等教育形式。

按办学主体分为公立高等学校和私立高等学校。

国际上,根据公立私立院校数量以及公立私立院校在校生数量,可将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大致分为公立主导型(美英德)私立主导型(日本韩国印度)和双轨型(荷兰比利时)。

⑵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中的各级教育。

一般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⑶科类结构:

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构成。

主要表现为校、系、科、专业的结合形式。

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标准。

⑷类型结构:

教育系统内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的构成状态。

包括三类:

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⑸区域结构:

地区分布状况。

⑴高校组织结构形成了与政府部门类似的科层制与学术组织(主体)相结合的组织结构。

⑵课程结构:

层次上看,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从教学管理形式上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限选修课,从学生学习的形式看,分为正式(显性)课程、潜在(隐性)课程。

2.什么是高等学校管理体制?

主要是指高等学校的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及其运行机制。

既有宏观上政府、社会与高等学校的联系方式,也包括微观上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类型:

(1)中央集权制,典型代表:

法国

(2)地方分权制,典型代表:

美国(3)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结合型,代表:

英国和日本。

我国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

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⑴高等学校的校长⑵高校的决策机构。

形式:

董事会、理事会(校务委员会、三种类型:

由非专业人员组成:

美国。

学术人员组成:

法国。

分别由上述两类人员组成:

英国)、学术委员会(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3.高等教育的功能有哪些?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政治功能:

培养政治人才、使受教育者政治化和促进社会政治化。

经济功能:

为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科学技术支持和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文化功能:

文化传承、选择和创新功能。

4.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⑴为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

①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

劳动力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

②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专业领域的技能,同时还具备研究和创新能力,因而在经济发展中,高等教育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③通过扩招,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支持。

⑵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表现为两种形式:

①传播科学技术,通过高等教育活动,将科学技术传授给受教育者,再由受教育者作用于生产过程。

②生产科学技术,高等教育活动不仅传播科学技术,培养人才,也利用其科学研究基础条件雄厚的优势,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创造新的科学技术,为经济领域提供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现代社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比重越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提供的科学技术贡献越大,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越快。

不管是受教育者将科学技术作用于生产过程,还是提供新的科学技术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都将增进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⑶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①一般不同区域的中心城市,集聚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

各高等学校应在加强自身质量建设的同时,加强优势整合。

这不仅能够提升高等教育自身的价值,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促使高等教育瞄准发展要求,开展重点服务。

②高等教育还可以承担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任务。

高教的政治功能表现:

培养政治人才、使受教育者政治化、促进社会政治化

高教的文化功能表现:

文化传承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新功能。

5.简述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

(1)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最原始最基本的职能,处于中心位置,否则高等学校便不称其为学校;

(2)发展科学技术(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基础,也是高等学校区别于一般学校最突出的特点;(3)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直接的社会服务(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必要职能,是当代高校上述两种职能的延伸,是高校密切与社会的联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学以致用的主要途径。

社会服务类型:

教学类服务、科技类服务和开放式服务。

6.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

按科学研究活动对象的划分:

自然科学研究、工程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文科学研究;按科学研究的性质划分: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特征是探索和发现,让大学生了解、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手段和形式。

7.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1)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相结合(3)规划课题和自选课题相结合。

(4)学术价值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5)科研队伍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8.科学研究的程序:

科研准备、研究过程、成果总结。

9.高等教育的结构:

是指高等教育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

10.我国高等学校内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负责行政工作。

11.高等学校的决策机构:

董事会,理事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

12.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科学技术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生活价值。

个体价值主要表现为发展个体知识能力、提高个体文明素质和实现个体的目标追求等方面。

13.1980教育部年制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1981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始试点并在全国推广。

14.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基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合法性。

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确认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15.2008年教育部发布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强调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6.在教育部的学科划分中,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共12个,低一级是学科类71个,低一级为专业。

17.按照学科门类划分,高等学校可以划分为单科性院校(以某一个学科的专业为主)、多科性院校(学科门类至少有三个以上)和综合大学(门类齐全)。

按照职能划分:

教学型院校(技术教学型和普通教学型)、教学研究型院校(也称为应用型大学,分为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

18.综合性大学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侧重于基础科学,教学内容侧重于普通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19.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优化的目标。

20高等学校的体制:

高等学校这一具体的组织中,领导和管理高等学校正常运行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称。

21.高校的运行机制:

对高等学校运行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方式。

22.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目标:

处理好政府与高校、中央与地方、教育部与其他各部委的关系,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

23.建立科学概念、作出科学判断和构件理论体系是形成科学理论必须的三个步骤。

24.高校社会服务的实践最初发端于美国。

25.威斯康星大学是最早的赠地学院之一,1904年,校长明确提出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四章

1简述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概念,你如何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

2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3举例说明教育要受政治的制约并为政治服务

4.为什么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更深层次的本质关系?

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与发展起什么样的作用?

5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试用这一理论,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就是指高等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作用,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必然性特征。

就是说,只有同时符合这三种特性的高等教育现象之间的联系和趋势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它是用来回答“高等教育”是如何运行的,它揭示高等教育在运动和发展中所遵循的必然的逻辑顺寻。

2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1)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表现在:

高等教育对经济的适应具有间接性;超前性;周期性。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教育是传授生产知识、生产技能的基本手段,是人类社会不断生产熟练劳动力的“工厂”<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准和素质,这些不是生产的直接因素,但可以在生产劳动能力,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有利于生产革新和技术改造的开展,并且为发展国民经济新的生产部门准备智力型的劳动力。

<3>教育不仅培养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还为经济建设培养计划、开发、研究、设计、管理、经营人才,这对现代化的大生产必不可少。

<4>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科研成果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举例说明教育要受政治的制约并为政治服务:

在阶级社会,高等教育受一定的阶级政治利益支配,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是政府活动和公共政策的一个方面。

2)高等教育制度对政治生活和政治行为有影响。

3

)高等教育制度和教育过程本身存在着政治现象,表现在高等教育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培养社会主义觉悟的高级专门人才,政治对高等学校产生影响和作用。

4文化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文明特征,教育史文化传递与更新的工具,教育不可能没有文化的烙印,不可能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对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1)教育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选择和整理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创造和更新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交流和融合个民族文化的作用。

5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答:

1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考察人的发展应当以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出发点。

(1)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人的发展,应当是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2)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察人的发展,应当对道德品质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

综上,社会生产力答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而生产关系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2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同社会的发展协调统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超越社会的需要片面发展,必须是在社会需要的前提下不断得到发展,并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规律。

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要通过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规律来实现,而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规律要受到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所制约,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

“就教育谈教育”是不足取的,离开社会的环境,追求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不仅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且也无法进行;而“就政治谈教育、就经济谈教育”等也是不正确的,离开了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仅用政治手段或经济的规律来代替自身培养人才的规律,事实证明也是不会成功的。

知识点

1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和统一。

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超越社会的需要片面发展,必须是在社会需要的前提下不断得到发展,并反作用与社会,推动社会发展。

2高等教育就是在与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3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掌握高等教育的领导权,规定各个阶级和阶层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规定着哪些人受教育,手什么教育,规定者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2)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为高等教育工作制定出一系列的教育方针、政策,规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计划,确定人才的选拔制度。

3)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管理高等学校,从教育计划到教育制度,从教材内容到培养方式都进行全面的安排、监督和检查。

4)统治阶级分厂重视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把教师提到了“天地君亲师”的高度,“尊师”正是为了“重道”.

4高等教育对于经济的适应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高等教育对经济的适应具有间接性,2)超前性3)周期性

5高等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高等教育是传递、积累、发展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2)高等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工具。

3)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

4)科学技术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

6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智能文化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7高等教育必须摄影和促进社会的发展的规律:

1)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政治的发展。

2)经济3)科技4)文化5)人口

第五章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

1.简述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之间是什么关系?

高等学校的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高等学校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综合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是专业教学赖以展开的依据。

2.简述学校专业与课程有哪些特点?

具有特殊性⑴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密切相关⑵以探求高深学问为首务⑶能促进个人的发展完善

3.简述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⑴课程内容综合化。

途径:

1.课程设置上的文理工相渗透2.开设联合课程或综合科目课程3.开设跨学科课程或建立跨学科专业。

⑵课程设置和实施多样化。

途径:

1.开设大量选修课,使课程种类多样化2.运用新信息技术,使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3.开设自由研究课程,使课程形式多样化⑶课程性质职业化。

途径:

1.设立职业方向主修课或专业2.重视实际工作经验,并将其与2系统学习统一起来3.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⑷课程方向人文化。

途径:

强调大学的普通教育,把今日普通教育与早期的自由教育结合起来,特别强调旨在培养完全人格的人文学科、艺术和社会科学及哲学的课程内容。

4.简述高等学校教材有哪些特点?

⑴共识性和探索性的统一⑵学科性和职业性的统一⑶体系性和协调的统一⑷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⑸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5.请结合所学专业谈谈本门学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特点。

6.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加强课程建设,使所教课程成为精品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的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